导图社区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1
这是一篇关于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1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09-15 19:02:16休克护理
概述
定义
机体收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
病因与分类
根据病因: 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员
按休克始动环节:低血容量性、血管源性、心源性
按血流动力学:低排高阻型、高排低阻型
病理生理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缺血期(代偿期):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微循环淤血期(抑制期) :灌而少流、灌
微循环衰竭期(失代偿期):DIC
能量代谢改变:无氧酵解增强,高乳酸血症、代酸
细胞代谢炎症介质释放
内脏器官损害 肺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神志清醒,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口渴,面色,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呼吸增快,尿量增长或减少,舒张压可升高,脉压或减小估计失血量20%800ml
休克抑制期(中度):神志尚清,表情淡薄,很口渴,皮肤苍白,发冷脉搏100-120次/分,脉搏细速,收缩压90-70mmhg,脉压小,尿少,估计失血量20%-40%800-6000ml。
休克抑制期(重度):意识模糊,昏迷,青紫,四肢湿冷,脉搏细速或摸不清,血压下降,收缩压70mmhg,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甚至无尿。估计失血量40%6000ml以上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等
血流动力学检测: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血量CO
影像学检查 X线、超声、CT、MRI等及时发现原发病
诊断性穿刺
处理原则
急救:现场急救,保持呼吸道通常
补充血容量:及时、快速、足量,先晶后胶
处理原发病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宁酸勿碱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收缩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
DIC治疗:早期肝素、晚期抗纤溶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严重休克及感染性休克病人
护理
评估
健康史:一般情况、既往史
身体状况:症状体征:意识和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皮肤、尿量、局部情况;辅助检查
心理与社会状况:病人家属情绪反应,心理承受能力
护理诊断
体液不足:与失血、失液有关
组织灌注量改变: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障碍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微循环障碍、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体温失调危险: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感染危险:与免疫力下降、接受侵入性治疗有关
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有关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迅速补充血容量:建立静脉通路;合理补液:种类、速度、量;病情观察;记录出入量
改善组织灌注:休克体位;使用抗休克裤;用药护理:种类、浓度、速度、瑶瑶观察、避免药物外渗、停药护理
维持有效气体交换:保持呼吸道通常;改善缺氧;检测呼吸功能
维持正常体温:监测体温;保暖;降温;库存血复温
防治感染:无菌操作;预防肺部感染;尿管护理;伤口护理;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
预防压疮和受伤:翻身2小时/次;防坠床、防拔管,约束
监测血糖
镇静镇痛
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知识;疾病康复
护理评价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病因
失血量达总量的20%即可发生休克
处理原则
补充血容量-输入平衡盐、胶体
止血:止血带、纤维镜、手术
护理措施
2条以上静脉通路
创伤性休克
病因
严重外伤等
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疼痛和神经内分泌反应影响心血管
处理原则
急救处理
优先处理如连枷胸、开放性、张力性气胸等危及生命的
补充血容量
快速补液首要措施
量种类:临床表现、检查指标
镇静镇痛
酌情使用
手术治疗
血压回升
预防感染
早期
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常。控制明显外出血、妥善固定受伤肢体、休克体位、积极术前准备
心理护理
患者家属情绪休克。护士安抚解释
疼痛护理
及时镇痛,呼吸障碍者禁用吗啡
其他护理措施
感染性休克
病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病理生理及分类
低动力型
高动力型
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伴有严重酸中毒
抗生素治疗
护理措施
血标本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