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基础 1-10章基础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经济基础 1-10章基础知识的思维导图,包括产品供求市场、消费者行为、生产商行为、生产市场结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29 23:09:35经济学基础
1产品供求市场
市场需求
需求含义
构成要素
购买欲望+支付能力
一定时间、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买且能买数量
影响因素
3价3消1其他
需求函数
Qd=5000-200p
需求规律
需求与价格反向变化
需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产品价格变动引起点动线不动
非价格影响需求曲线位移
是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加总
市场供给
供给含义
一定时间、价格下,愿意并可能提供的数量
影响因素
2价3产1其他
供给函数
Qs=-1500+300p
供给规律
供给量与价格同向变化
供给曲线
向右上方倾斜
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均衡价格
概念含义
供给量=需求量时的价格
模型应用
最高限价
交易价格在其之下
保护买方利益
低于均衡价格
导致市场短缺
黑市交易黑市高价
生产者变相涨价
政府采取配给制
宜短期局部实行
保护价格
交易价格在其之上
保护卖方利益
高于均衡价格
导致市场过剩
黑市交易黑市低价
生产者变相降价
政府收购储备
宜在粮食农产品实行
弹性(倍数)
需求价格弹性
定义
需求量对价格反映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需求量相对变动/价格相对变动
计算
点弹性
适用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
分母是原需求量和原价格
弧弹性
适用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
分母是平均需求量和平均价格
类型
Ed>1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变动1%,需求变动>1%
Ed=1需求单一弹性,价格变动1%,需求变动=1%
Ed<1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变动1%,需求变动<1%
影响因素
替代品数量
替代品数量多,弹性大
用途多少
用途多,弹性大
时间长短
时间越长,弹性大
商品重要性
非必需的高档品,弹性大
价格与销售收入关系
Ed>1,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 ,降价好,薄利多销
Ed=1,价格变动不会收入变动
Ed<1,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 ,涨价好
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2消费者行为
效用理论
概念含义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心理感觉、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经济人假设
消费者是理性的
追求效用最大化
基数效用论
总效用
消费量越大总效用越大
边际效用
是总效用的斜率
递减规律,为0时,总效用最大
用边际效用论分析
序数效用论
不能直接衡量
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分析
无差异曲线
作用
描述消费者偏好,基于序数效用论
描述偏好3假定
完备性(准确表达)
传递性(不相交)
多多益善(偏好多比少好)
曲线3特征
越远越大
不能相交
右下方倾斜
预算约束
影响因素
价格
收入
变动特征
平衡
旋转
选择商品
消费者均衡条件
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价格之比
需求曲线的推导
价格消费曲线
价格变动的效应
收入效应
低收入同方向
替代效用
3生产商行为
成本者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个人、合伙、公司
企业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形成理论
企业本质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
存在的原因是交易费用的节约
交易费用不同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性
生产函数
技术不变,投入与最大产出关系
生产曲线
三点三线
规模报酬
递增
不变
递减
成本函数
短期:总成本=固定+可变
长期:总成本=可变成本
成本曲线
4生产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
行业供求曲线:右下方倾斜
企业产品需求曲线:平均收益=边际收益=需求曲线
特点:很多、同质、了解、自由
价格:接受者
垄断竞争市场
决策原则:
特点:很多、不同质、自由
价格:有一定控制
寡头垄断市场
协议价格制:行业边际收益=行业边际成本
特点:很少、同质不同质都行、较困难
价格
有很大控制
价格领袖制
占支配地位确定,其他企业跟随
协议价格制
形成卡特尔,限制产量,MR=MC
完全垄断市场
利润最大化: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平均收益=价格
特点:一个、无替代品、非常困难
价格:决定者
成因
政府垄断
自然垄断
与规模经济有关系
特殊材料控制
专利权控制
加价空间:(价格P-边际成本MC)/价格P=-1/Ed
6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的含义
相关概念
帕累托改进
重置资源能够提高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即每达到最优)
帕累托最优状态
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一般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居民实现了效用最大化+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且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供求都相等
条件
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信息是完全的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配置失当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四个原因
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
垄断
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不再是价格的接受者,产量不是最大、市场价格不是最低
政府干预
法律手段和反不正当竞争
公共管制(管制价格、规定限价/利润率)
信息不对称
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情形
表现形式
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道德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为,则另一方可能采取不利对方的行为
政府干预
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等作出法律规定
政府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分类
按主体
生产的外部性
消费的外部性
按影响
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好处,但没有得到对应补偿
例子:企业研发新技术,导致技术扩散
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带来损害,而没有赔偿
例子:废水排放污染他人农田
消除外部性的方法
税收
对负外部性使用,使企业私人成本上升至等于社会成本
补贴
对正外部性使用,使企业私人收益上升至等于社会收益
合并相关企业
明晰产权(最主要手段)
外部性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的根本原因是产权界定不明晰
科斯定理
若财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0或很小,则:无论产权最开始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当交易成本较大,则: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效率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对应
特点
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可以多人同时消费
例子:
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
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人消费,不会排斥任何一个消费者
会导致“搭便车”现象,即不购买而消费
搭便车阻止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
分类
纯公共物品
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
只能由政府提供
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
例子:国防、治安
准公共物品
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
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
例子: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
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消费者过多时,会出现拥挤)
公共物品对市场的影响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价格方向)求和
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需求量)上的求和
消费者隐瞒对公共物品的偏好,表明的需求低于实际
对于准公共物品
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例子:收取适当学费为非义务教育提供一定经费
政府干预
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要素概念
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市场 VS 产品市场
产品市场
需求者:消费者或居民
供给者:生产者
生产要素市场 (如劳动力市场)
需求者是生产者
供给者:消费者或居民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两种需求
引致需求 /派生需求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派生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
反应了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要素价格决定因素
消费者需求曲线
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所处的市场状态
联合需求 /复合需求
对各生产要素之间的需求相互依赖
对每一个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也收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
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生产要素相关5概念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单位要素投入的收益增量
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增量
产品市场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要素市场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单价
单位要素投入的价值增量
平均要素成本=总成本/要素投入总量
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收益产品大于边际要素成本时,增加要素投入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于是生产者会投入更多要素,直至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收益产品小于边际要素成本时,增加要素投入的收益小于增加的成本,于是生产者会减少要素投入,直至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求曲线
三线合一: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供给曲线、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重合
要素的价格时常数→边际要素成本=平均要素成本=要素的价格
三线合一: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需求曲线、边际收益产品线、边际产品价值线重合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产品价格*边际物质产品
边际收益产品线,也是要素需求曲线
当整个市场上的所有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改变,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生产要素供给分析
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要素的拥有者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劳动供给分析
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
劳动的效用实际上是收入的效用
劳动的边际效用:增加1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效用 =劳动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
劳动的供给原则
劳动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效用最大化
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劳动供给曲线
向后弯曲的曲线
随着工资(纵坐标)的上升,劳动供给量先上升(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较大),后下降(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较大,追求闲暇)
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
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量增加
工资低而收入少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增加劳动供给
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
工资继续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追求闲暇,减少劳动供给
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消费者较富有,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减小劳动供给
土地供给曲线
一条垂直线
因为土地数量不变,不管土地的收入如何改变,供给量均不变
资本供给曲线
短期
垂直线
长期
后弯无限
7.1国民经济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含义
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
生产的价值-投入的非固定资产的价值
收入形态
创造并分配的初次收入之和
产品形态
使用的价值-进口的价值
3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
GDP=各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收入法
GDP=整个社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增加值
收入法GDP=所有常住单位收入法增加值之和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
劳动者报酬:农户和个人劳动者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营业利润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生产税不包括所得税
支出法
GDP=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付总和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C+政府消费G
资本形成总额I=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
净出口=出口总值X-进口总值M
支出法GDP=消费C+政府购买G+投资I+净出口(X-M)
运用支出法核算GDP,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
国民总收入(GNI) /过去称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是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7.2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
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
【总支出GDP:C+I+G+(X-M)】=【总收入Y:消费C+储蓄S+政府净收入T】
I=S+(T-G)+(M-X)
三部门
I=S+(T-G)
两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
I=S
7.3消费、储蓄和投资
消费和储蓄
三种消费理论
英国凯恩斯消费理论(凯三)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但是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占比减小
边际消费倾向B=增加的消费C/增加的收入Y
0<边际消费倾向B<1
收入=消费+储蓄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函数
消费C=必有消费a+引致消费BY
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PC=总消费C/总收入Y
APC=B+a/Y
<1、=1、>1
三个假设:两减一收
美国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没命)
家庭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消费函数C=a*WR(财富收入)+c*YL(劳动收入)
人口构成无实际变化时
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人口构成变化
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
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中年人口比例增大
消费倾向降低
美国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佛救)
将消费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
现期消费支出C=边际消费倾向*现期持久收入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收入=消费+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总消费/总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增加的收入
平均储蓄倾向=总储蓄/总收入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增加的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
投资函数及投资乘数
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物)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决定投资的因素
实际利率(决定投资的成本)
预期收益率
投资风险
预期通货膨胀和折旧
投资函数I=I(r)=自主投资e-引致投资dr
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k=增加的收入Y/增加的投资I=1/边际储蓄倾向S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收入=总支出
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自发消费+投资)/边际储蓄倾向
四部门:均衡国民收入=(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总收入)+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7.4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
国家各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量
政府购买
同向变化:增加则总需求增加
利率
税收
价格总水平
向变化:增加则总需求减小
预期
企业预期利润增大,则扩大投资
居民预期收入增加,消费均会增加需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f(价格总水平),向右下方倾斜(同第一章市场需求曲线)
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影响
财富效应
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购买力减小,总需求减小
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化引起利率变化,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
出口效应
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
固定汇率
价格上升→国内产品比进口贵→进口增加、出口减小→总需求下降
浮动汇率
价格上升→外资流入→本国货币升值压力→进口产品相对便宜→出口下降→总需求下降
总供给
国家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
影响因素
总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利润水平
价格
成本
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
其他因素
通过对成本的影响而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总供给
预期
若企业对未来利润预期下降,企业会减少生产,从而减少总供给
总供给曲线
长期
垂直线
长期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经济体制
短期(同市场供给曲线)
右上倾斜
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总供求模型
长期看
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长期总需求曲线是垂直线)
短期看
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影响价格总水平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
若短期总供给不变,由于总需求增加右移,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8.1经济增长
含义
总产出的增长
用GDP或人均GDP衡量
用现价计算GDP
可以反映国家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GDP
可用于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劳动的投入数量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投入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生产率
用生产的GDP计算
资本的投入数量
资本的利用率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
资本的效率
用资本投入量能产生的GDP计算
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标志
两因素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时间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
三因素: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考情:要求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8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
定义
总体经济活动随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分类
按周期波动时间
长周期(50-60年),长波循环,康德拉耶夫周期
中周期(8年,人们最关注),大循环,朱格拉周期
短周期(3-5年),小波循环,基钦周期
按经济总量绝对/相对下降的情形
古典型周期
经济处于低谷,经济增长率为负,经济总量绝对减少
辜负
增长型周期
经济处于低谷,经济增长率为正,经济总量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
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
阶段划分
扩张阶段
常伴随通货膨胀
紧缩或衰退阶段
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
经济波动
导致波动的原因
投资率变动
消费需求波动
技术进步
预期变化
经济体制的变动
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2008年金融危机
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一致指标
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投资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先行指标 /领先指标
制造业订货单
股票价格指数
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
库存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8经济发展
基本理论
包含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核心
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基本内核
以人民为中心
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又不危害后代
十三五(可略)
主要目标
经济中高速增长
生活水平和质量、素质、环境提高
制度成熟定型
基本理念
创性、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要任务
三去一将一补
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房地产库存)
降成本
补短板
补新产业、创新、农产品供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19大: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着力解决的三方面问题
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
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提升创新地位
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更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创新引领经济作用的直接体现
政府任务
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最大化其“外溢效应”
扶持创新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持续性增加教育和科技事业投入
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问题
改革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
现阶段问题
区域差距、老少边穷地区
受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东部产业亟待转移升级
西部受历史、自然条件制约,发展滞后
资源型省份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冲击较大
东北转型升级缓慢,经济习性压力增大
手段
西部地区差别化政策
重点地区产业承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完善产权制度
要素市场化配置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要素自由流动
公平竞争
全面开放新格局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一带一路建设
9价格总水平
含义
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我国的度量方式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决定价格总水平P变动的因素
费雪方程与价格
货币供给量M
货币流通速度V
总产出T
公式
费雪方程式P
MV=PT
P=MV/T
价格总水平变动率/通货膨胀率π
π=m+v-y
供需与价格
总需求
反相关。价格总水平P↑,则总需求↓
总供给
短期看
正相关。价格总水平P↑,则总供给↑
长期看
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无关
价格总水平决定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
价格变动的直接经济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i=r-π)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价格总水平影响汇率,从而影响进出口产品价格 ,进而影响进出口和总供求的关系
价格变动的间接经济效应
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
收入分配结构
经济增长
价格总水平剧烈、大幅度变动不利于经济增长
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可能(暂时)有利于经济增长
9就业和失业
就业含义
就业者条件(指年龄)
我国指16周岁以上
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营业收入)
时间条件(每周工作时长)
失业
失业含义
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但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失业人口
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失业水平统计
发达国家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就业率=就业人数/民用成年人口总数
我国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指非农户口、在劳动年龄内(16岁-退休)、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
2018年,我国首次正式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供求出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
斯蒂格利茨
自然失业率为通货膨胀率为0时的失业率
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失业的类型
自愿失业
含义
劳动者嫌工资低而不愿意工作
分类
摩擦性失业
换工作之间的时间处于无业状态
结构性失业
劳动者技能和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的失业
产业升级/产业衰落
需求不足型失业 (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
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经济繁荣
需求上升、失业率低
经济衰退
需求下降、失业率高
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部分和农业部分
如果劳动力流动自由,则低收入农民会向工业部门转移
农村劳动力供给无限,从农业中转换出来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接近0,因此城市中会出现大量的事业人口
如果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不流动
农村实际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现象 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少于愿意且能够工作的时间
9.3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奥肯定律
美国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
实际GDP每下降2-3%,失业率会上升1%
(y-y*)/y*=-2X(u-u*)
y实际GDP,u实际失业率 y*自然GDP,u*自然失业率
经济增长和就业正相关,和失业反相关
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劳动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就业弹性的变化受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
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占比大,则就业弹性较高
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
可通过高通货膨胀率换取低失业率;或用高失业率换低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
短期曲线
向右下倾斜
长期曲线
竖线
10国际贸易理论和政
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各国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
各国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异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相似,但不同质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前三个为传统理论
不考虑生产规模的变化
三个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
各国产品都是同质的
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汇率水平
汇率下跌(对外贬值)
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增加
外币购买力提高、本国商品/劳务价格低廉
降低出口商商品价格、增加出口
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市场需求减少,各国出口贸易减少
记忆口诀
“贬出”
本币贬值,出口增加
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
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
总产出越高,GDP规模越大、对自然资源和投资品的需求就越大,进口额越大
总产出越高,居民收入高,则消费高,进口额越大
汇率水平
汇率下降(货币贬值)
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需求会下降,缩减进口
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高低
如商品紧缺,则价格上升,会使得进口贸易收到影响
政策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对进口
非关税限制
进口配额制
自愿出口限制
出口国在进口国压力下,自愿限制其出口数量或金额
歧视性公共采购
政府给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公共订单,而对外国供应商的歧视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关税限制
对出口
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间接补贴
出口退税
出口信贷
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定义
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
正常价值的确定依据 (根据WTO规定)
原产国标准
出口国国内销售的可比价格
第三国标准
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
按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利润
倾销类型
掠夺性倾销 (短期+不合理低价)
对国外市场、短期内不合理低价竞争,排除竞争对手后再提高售价
为排除对手,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持续性倾销 (持续+低价)
对国外市场、无限期的持续低价销售
为长期占有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隐蔽性倾销 (对本国低价+亏损补偿)
对本国市场、进口商以倾销性低价在本国市场上抛售,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 (抛售库存)
对外国市场、出口国以倾销方式向外国抛售大量剩余库存产品
倾销的影响
对进口国
倾销挤占市场,阻碍该国产业发展
向该国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错误价格信号,扭曲该国市场秩序
发达国家产业产品倾销将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对出口国
该国相似产品厂商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倾销企业为弥补倾销中的损失,会利用该国市场需求弹性小的状况来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对第三国
倾销导致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反倾销
是一种贸易救济措施
反倾销税
在正常海关税费外,进口国征收的附加税
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世贸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要求
低于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市场
对某一成员国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损害和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