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论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摘要、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工干预及建议、结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党章建设思维导图
国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汇总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
公务员省考图形推理
法理学笔记
公考申论命题点
法理学
国考判断课总结【注意】
我的行测痛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
摘要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父母监护缺位
成长环境复杂
个体自律性较低
心理问题
措施
以儿童最佳利益为出发点,激发儿童自身潜能
树立自信心,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引言
儿童发展现状
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增高
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爱护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发生了亲子分离,且分离时间持续达6个月或以上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化最早的场所,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长时间的父母缺位是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显著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经济条件差,隔代抚养,长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等
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敏感,内向等不良情绪,多数情绪不易发觉却影响深远。
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易被性侵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同伴欺凌现象也普遍存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存心理问题
自卑感
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无人诉说
人际交往方面,胆怯
自卑的程度与儿童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孤独感
隔代抚养,祖父母年龄较大,无法针对性的给予儿童支持和关爱
祖父母健康状况不乐观甚至需要儿童去照顾
儿童数年见不到父母,缺失父母关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
焦虑感
长期见不到父母,遇到困难无法及时获得陪伴,鼓励和正向支持。
研究发现,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初始年龄越小的儿童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
留守儿童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赚钱的父母”,而对于课业成绩不好的儿童来说无疑更加重了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个体微观角度来看
留守儿童处在成长发育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社会认知能力尚且不足,缺少独自面对问题的能力。伴随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加重,社会交往的加深,逐渐会有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境
有的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差,面对充满诱惑的外部环境易受到不良群体的负向影响,轻则影响学业,重则产生失范行为从而陷入困境
从宏观环境的影响来看
外部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
从社会学的“人在情境中”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都会受到外部系统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家庭条件的高低,教育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状态甚至伴随一生
隔代抚养——是留守儿童群体的典型特征
农村留守儿童较城市儿童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缺乏特色各样的实践活动,很少有出去“见识”的锻炼机会,是留守儿童心理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完善,很少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隔代抚养,家庭监护不到位,这些儿童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尤其是产生问题后不敢告知父母,不懂维护自身权利,只能自己忍耐而持续遭受侵害
社工干预及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协调作用
心理辅导
深究背后深层原因并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其他系统,如家庭成员,学校等
社工应与留守儿童建立信任关系
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走进其内心,倾听其真实想法,鼓励其表达诉求,着重保护其敏感,自卑的心理
社工需要理解儿童所处成长环境,坚持尊重,接纳选择,与其家庭接触。对其现实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保护儿童最佳利益,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思考和解决处理问题
帮助留守儿童提升社会的能力
助人自助和赋权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工作领域的重点
帮助儿童群体提升独立面对困难和不良境遇的能力,激发其潜能,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切实提升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决心和意志,以健康的身心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
结语
面对留守儿童这类特殊群体时
社工可以运用专业的工作技巧
独有的价值理论
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们
以儿童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
立足个体化的心理需求
帮助他们挖掘自身优势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链接社会资源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需要运用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全面分析,结合不同地区现实情况,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