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效应动力学
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整理。包括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推荐大家略微修改后再做使用,使用时可收起内容进行自我检测效果更佳。感谢大家的支持!
编辑于2021-10-02 19:43:44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
药物导致效应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
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功能状态的变化
选择性
药物作用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通常的规律是:药物的作用靶点专一,通常选择性较高
药物选择性低是药物产生副作用的基础
药理效应的不同表现
相同、相反或双向
肾上腺素可兴奋血管α和β2受体,低浓度时导致血管舒张,高浓度时导致血管收缩
直接或间接
通过减压反射起到间接的效应
效应速度的快慢
作用于膜受体、酶、离子通道的药物产生效应较快;而组用于胞质内甾体激素的药物其产生效应较慢;耗竭神经递质或激素起作用的药物产生效应最慢
药物必须在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才能发挥作用
氯奎:阿米巴肝脓肿和肺脓肿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符合用药目的、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物作用
包括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ADR
不符合用药目的,会引起患者病痛、不适、疾病的药物作用
包括
机制相关的不良反应MBADR
副作用
定义
治疗剂量下
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作用
原因
药物选择性差,作用范围广
特点
难以避免
会给患者带来可逆性的不适
补救
通过对抗药物减轻或消除
改用选择性更高的药物
毒性作用
定义
药物应用过量或者应用过长时间
达到毒性浓度
严重的不良反应
或者由于某些个体对于药物过于敏感而产生
本质
符合量效关系的药物作用的进一步增强和延续
分类
急性毒性
短期内过量用药
常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举例:细胞因子风暴
慢性毒性
长期用药导致药物在体内过量蓄积
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内分泌系统功能
举例:药物的致癌、致畸、致突变
停药反应(反跳现象)
定义
长期用药
突然停药
发生的原有疾病的加剧
常发生于长期用药控制住病情以后,过快过早停药导致病情不能被控制而引发的反应
举例
长期使用β受体阻断剂突然停药以后
心率加快、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猝死等
防范
应该遵循用药原则,在病情控制足够疗程以后再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后效应
定义
停药以后
血药浓度降低到低于产生治疗目的效应的阈浓度以后
仍然残存的其他药理效应
举例
长效催眠药巴比妥停药以后会出现困倦现象
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以后会出现负反馈抑制,短期难以解除
非机制相关的不良反应NMBADR
变态反应
定义
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
致敏原可以为药物本身,药物的代谢产物,药物中的杂质
有药物过敏者通常禁用与致敏原结构相似的药物
特点
与遗传因素显著相关
特异质反应
定义
少数特异体质的人对某些药物有特殊的敏感性,反应性质也与常人不同
举例
某些人吸入麻醉药或者琥珀胆碱以后出现恶性高热,为麻醉常见死因之一
蚕豆病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以诱导溶血
量效关系
定义
一定范围内
表示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其剂量或者浓度的关系
量反应
能够以连续型数值衡量的药理效应反应,通常使用个体数据作图
量效曲线
做法
以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坐标,药理效应为纵坐标的曲线——直方双曲线图
以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药理效应为纵坐标的曲线——对称的S形曲线图
参数
斜率
S形曲线图中再20-80%之间的最大效应部分成直线状,此处曲线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为斜率
斜率越大反应在增加等剂量药物的时候,药理作用变化明显
阈浓度
能引起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
个体差异
效能
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也称为最大效应
临床上比效价强度更为重要
氢氯噻嗪、环戊噻嗪等药物效价强度高,但是效能低,因此仅能用于轻中度的水肿,而呋塞米虽然效价强度低,但是效能高,因此可用于重度水肿
效价强度
定义
与同种同剂量药理效应性质的药物相比,药理效应强的药物效价高,反之效价低
质反应
不能以连续型数值衡量,只能以全或无表示药理效应的反应,通常采用组内阳性反应率数据作图
量效曲线
做法
累计频率分布
表示每一种剂量下的阳性反应率
典型的S型量效曲线图
剂量频率分布
仅表示升高的剂量对阳性反应率的影响
高斯分布
参数
斜率
质反应量效曲线的斜率越大代表个体间差异越小(都在同一个浓度下发生反应)
ED50
在量反应量效曲线中表示发挥50%效能时的药物浓度
在质反应量效曲线中表示50%阳性反应率时的药物浓度
此外还可类推LD50,TD50等
治疗指数TI
是指LD50/ED50
值越大表示药物的安全性越高
安全范围
在TI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是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表示安全范围越大
安全范围仅能预测急性的毒性反应,但是对慢性的特殊毒性反应(畸胎)和过敏反应无法预测
构效关系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
受体的特性和性质
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可逆性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
占领学说
提出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才可以激活受体并产生效应
没有被激活的受体没有效应
当全部受体都被药物占领的时候可以达到最大效应
内在活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以后发挥效应的能力称为内在活性
用α值0-1表示,等于1表示完全激动剂,等于0表示完全拮抗剂
储备受体
只需要小部分受体被占领就可以产生最大效应
没有被占领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沉默受体
占领的受体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发挥药理效应
在没有达到阈值数量的时候被占领的受体称为沉默受体
速率学说
二态模型或三态模型学说
G蛋白偶联受体的复合模型
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
KD
当受体被占领一半时的药物浓度或者药物剂量
与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成反比
pD2亲和力常数
KD的负对数定义为pD2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定义
具有受体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药物
分类
完全激动药
具有亲和力,内在活性=1
部分激动药
具有亲和力,内在活性0<α<1
作用
低浓度下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协同作用,此时受体没有被完全占领
高浓度下部分激动药对于完全激动药来说起到一个拮抗的作用
比如吗啡和喷他佐辛在镇痛中的作用
反向激动药
药物与受体结合以后可以使得受体的构型向着非激活的方向改变
举例:β-卡波啉酯可以起到与地西泮完全相反的作用
拮抗药
定义
具有受体亲和力但是不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分类
竞争性拮抗药
与受体的结合双向可逆,可以与激动药竞争性结合受体
当逐渐提高激动药或者竞争性拮抗药的浓度时,可以完全夺回并占领全部的受体,因此激动药的效能不变,但是随着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增加,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向右平移
pA2
在竞争性拮抗药浓度为C的情况下,激动药的浓度提高到原来的两倍才能达到与未加竞争性拮抗药相同的药理效应,把C的负对数定义为pA2
非竞争性拮抗药
与受体的结合不可逆,可能为共价键结合也可能为结合以后改变了受体的构象使之不容易解离
当逐渐提高激动药的浓度时,不能完全夺回并占领全部的受体,因此激动药的效能降低
pA'2(减活指数)
在非竞争性拮抗药浓度为C的情况下,激动药的效能变为未加非竞争性拮抗药时效能的一半,把C的负对数定义为p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