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室早室速
这是一篇关于室早时速体表心电图判断的思维导图,包括rvot室早的心电特点、笑容注意事项、rvot毗邻位置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3 14:52:52室早室速
起源
V2S/V3R>1.5 右室起源
V2S/V3R<1.5 左室起源
上下
Ⅱ、Ⅲ、aVF导联导联正向为主 高位
左室
LVOT
二尖瓣高位
左前分支
左前乳头肌
AMC
右室
肺动脉瓣
RVOT
三尖瓣顶部(含HIS旁)
Ⅱ、Ⅲ、aVF导联有正有负 中位
三尖瓣环
二尖瓣环
Ⅱ、Ⅲ、aVF导联负向为主 低位
左室
二尖瓣环底部
左后分支
左后乳头肌
右室
三尖瓣环底部
右室心尖
左右
Ⅰ导联正向为主 偏右
Ⅰ导联有正有负 中间
Ⅰ导联负向为主 偏左
前后
移行早 偏后
移行晚 偏前
RVOT室早
满足2个以上是游离壁,否则是间隔
QRS波时限>140ms
Ⅱ、Ⅲ、aVF导联R波切迹
V3导联R/S<1
心电特点
游离壁
LBBB
Ⅱ、Ⅲ、aVF导联正向
aVL、aVR导联正向
移行在V4之后
Ⅱ、Ⅲ、aVF导联下降支有顿挫、切迹
间隔侧
LBBB
Ⅱ、Ⅲ、aVF导联正向
aVL、aVR导联正向
移行在V4之前
Ⅱ、Ⅲ、aVF导联下降支无顿挫、切迹
RVOT消融注意事项
构建精准模型:分辨游离壁和间隔,游离壁消融检测心包
靶点标测后,该处激动时间最早
大头双极电位提前QRS波起始25ms以上
大头单极电图呈锐利的QS型
大头在该处起搏,起搏出与自身室早一致的图形
RVOT毗邻位置
肺动脉瓣
心电特点
V1,V2导联R波≥0.2mV
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比流出道室早高,aVL导联QS波比aVR深
Ⅱ、Ⅲ、aVF导联QRS波振幅大于2mV或Ⅱ+Ⅲ+aVF>7mV
右瓣
最靠右
QRS时限较宽
下臂导联有切迹
Ⅰ导联呈R型
左瓣
最靠左,靠近间隔
QRS时限较右瓣窄
Ⅰ导联呈负向为主,也可呈M型
前瓣
最靠前
胸导联移行晚
下臂导联R波稍圆钝
Ⅰ导联变异性大
负向:靠近左瓣
qR或R型:靠近右瓣
主动脉窦
右冠窦
Ⅰ导联正或正负双向
V3导联移行
V1,V2导联r波较小
有时像右室流出道间隔偏后
左冠窦
Ⅰ导联负向
移行早
V1导联呈“w”型
V5,V6导联没有S波
左右冠窦之间
V1-V3导联为qrS波形
消融注意事项
常见起源在窦底
消融前需造影,保证安全和确定位置
避免损伤冠脉的左主干
X线下标记
左冠口部放入导丝
取点标出LM口
过近不建议消融
滴定法消融,开始先用低功率,逐渐增加
AMC
主动脉左窦窦底与二尖瓣环连接处,二尖瓣环10-11点钟方向,左冠窦正下方
心电特征
RBBB
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呈R型
V1呈qr型
V2呈Rs型
V5、V6一般无S波
消融与到位不难,难在心肌厚,起源点深时不易消融
心大静脉GCV
消融注意事项
冠状动脉造影,注意避开回旋支
低功率高流速,保证温度不能太高
注意到管打弯贴靠方向,要靠心腔内,微打弯,最好用压力导管指示方向和压力
有时候需要把射频仪阻抗调高,否则会报HIGH IMPENANCE
心脏Summit区
心内膜
AMC
LCC
RVOT后部
心外膜
左室顶部LV Summit或GCV/AIV区
LCX,LAD,GCV/AIV形成的三角区域
消融注意事项
靠心内膜在AMC打掉
靠心外膜在心外膜心大静脉打掉
消融时做造影,避免损伤
心外膜
QRS上升支出现假δ波(>34ms)
QRS波群增宽(>200ms)
V2类本位屈折时间(V2最早心室激动至R波顶峰的间期)>85ms
MDI(最大转折指数,即从QRS起始部到顶峰时间/整个QRS时限)>0.55
左室分支型室速
左后分支(多数)
Ⅱ、Ⅲ、aVF导联负向
aVR、aVL导联正向
Ⅰ导联正向
V1导联正向
QRS波形相对窄
左前分支
RBBB
Ⅱ、Ⅲ、aVF导联正向,Ⅲ较Ⅱ导联R波振幅更高
aVR、aVL导联负向
Ⅰ导联负向
V1导联正向
QRS波形相对窄
电生理特性
机制:折返,钙离子依赖环路
心房心室刺激,均可拖带心动过速
快传导纤维前传,维拉帕米敏感区逆传
消融肌纤维假腱,室速被终止
某些病例中,束支仅扮演旁观者,折返环由心室肌和浦氏纤维组成
标测消融
窦律下解剖消融:间隔低位标测到P电位的位置开始,线性消融至中低位间隔,消融线垂直于心室长轴,消融终点为窦律下,下壁导联出现小q波
窦率下最早逆传P电位(窦律下晚电位)处消融
浦氏纤维激动时形成P电位
P出现在希氏束后QRS波前20-60ms
类希氏束电位:高频、低振幅、短时程——解剖标测重要点位
心动过速时最早P电位处消融
心动过速时舒张晚期电位DP指导下消融
DP是消融中较Pf更重要的靶点电位
室速时折返区于Pf前记录到的高频、低振幅电位
记录区域小于Pf区域——激动标测消融的重要电位(提前QRS波50-60ms)
乳头肌室早
心电特征
符合左室或RVOT室早/室速特征
通常运动诱发,静滴异丙肾诱发
与左室分支型室速相比,QRS时程较宽,多大于140-150ms
胸前导联有QRS波多有切迹,呈三相波
相当比例患者室早时有QRS波改变
V1导联多无rsR形态,肢体导联多无Q波(分支型室速均有此特征)
较难与分支型室速区别,QRS波较宽,超过160ms
最早的靶点不易贴靠,消融易复发,强烈建议ST导管消融
必要时围乳头肌根部消融
超声有优势
三尖瓣环室早室速
Ⅰ导联QRS波正向(R或r型)
aVL导联QRS波多为正向,少数有负向起始波
游离壁室早QRS波宽度大于间隔部室早
游离壁室早肢体导联QRS多见“切迹”
V1导联显示游离壁起源多为rS型,间隔部多为QS型
游离壁起源室早胸前导联QRS波移行多在V3以后
判断游离壁还是间隔侧
间隔
下壁导联QRS波窄
下壁导联无切迹
V1导联QS型
V1,V2移行
游离壁
下壁导联QRS波宽
下壁导联QRS波终末部可见切迹或顿挫
V1导联rS型
V5,V6移行
二尖瓣环室早室速
室早除极方向正对胸前导联
RBBB
胸前导联移行在V1或V2
V2-V6导联为单向R波或Rs波
HIS束旁
Ⅰ导联R波
V1导联QS形态
QRS波较窄
下臂导联QRS波均为R波,但振幅不高
Ⅲ导联的R波高度小于Ⅱ导联
移行较早V2-V3之间
消融注意事项
开始不要用太高功率,可以放CS十极,起搏下消融,时刻观察前传的反应
如果此处消融有效,但容易恢复,建议到无冠窦处消融以免引起A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