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注册环保考试专业基础知识大纲
主要为注册环保基础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教材大纲及内容
编辑于2019-08-21 06:23:47专业基础
1. 第一章 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
1.1. 流体动力学
1.1.1. 基本概念
恒定流动与非恒定流动
1.1.2. 一元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
1.1.3. 伯努利方程式
1.2. 流体阻力
1.2.1. 层流与湍流、雷诺数
1.2.2. 流动阻力损失
1.3. 管道计算
1.3.1. 孔口(或管嘴)的变水头出流
1.3.2. 简单管路的计算
1.3.3. 并联管路的计算
1.4. 明渠恒定均匀流和恒定非均匀流
1.4.1. 基本概念
1.4.2. 明渠恒定均匀流的水力计算
1.4.3. 明渠水力最优断面和允许流速
1.4.4. 明渠恒定非均匀流
1.5. 湍流射流
1.5.1. 湍流射流的基本特征
1.5.2. 圆断面射流
1.5.3. 平面射流
1.6. 气体动力学基础
1.6.1. 压力波传播和音速的概念
1.6.2. 可压缩流体一元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
1.6.3. 渐缩喷管与拉伐管的特点
1.6.4. 实际喷管的性能
1.7. 相似原理和模型实验方法
1.7.1. 流动相似的概念
1.7.2. 相似准则
1.7.3. 方程分析法和因次分析法
1.7.4. 流体力学模型研究方法
1.7.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8. 泵与风机
1.8.1. 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
1.8.2. 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性能参数
1.8.3. 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
1.8.4. 离心式泵与风机的特性曲线
1.8.5. 管路系统特性曲线
1.8.6. 管路系统中泵与风机的工作点
1.8.7. 离心式泵或风机的工况调节
1.8.8. 离心式泵或风机选择
1.8.9. 泵的气蚀与安装高度
2. 第二章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2.1. 微生物学基础
2.1.1. 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和特点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特点
2.1.2.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病毒的特点
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繁殖过程
病毒的去除
2.1.3. 细菌
1. 细菌的形态
1.1. 球菌
1.2. 杆菌
1.3. 螺旋菌
1.4. 丝状菌
2. 细菌的大小
3. 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1. 基本结构
1. 细胞壁
I. 定义
细胞壁是包在细菌细胞外表、坚韧而略带弹性的薄膜,占菌体干重的10%~25%。
II. 成分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III. 功能
1. 维持细胞的形状;
2. 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裂解;
3. 支撑鞭毛;
4. 具有分子筛作用,细胞壁多孔,可让小分子物质通过,但不能让大分子物质通过。
IV. 分类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2. 细胞膜和间体
定义
细胞膜是紧靠着细胞壁内侧而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成分
由60%~70%蛋白质,30%~40%脂类以及2%左右多糖组成。
结构
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骨架,亲水基朝外,疏水基向里。
蛋白质主要结合在膜的表面,有的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蛋白质由外侧伸入膜的中部,有的穿透两层磷脂分子,膜表面的蛋白质还带有多糖。
有些蛋白质在膜内的位置不固定,能流动和扩散,使细胞膜成为一个流动镶嵌的功能区域。
功能
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细胞膜是半渗透膜,具有选择性的渗透作用;
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中间体与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有关,还为DNA提供附着点;
是细胞壁合成的部位,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及形成横隔的各种酶类;
是细菌产能代谢的重要部位,膜上分布着呼吸酶及ATP合成酶;
是鞭毛的着生部位,鞭毛与细菌运动有关,鞭毛的基粒着生在细胞膜上。
子主题
3. 拟核和质粒
拟核:无核膜、无核仁,也叫原核、细菌染色体。
质粒: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NA分子。
4. 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核糖体
颗粒状贮藏物
气泡
2. 特殊结构
1. 荚膜
I. 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松散透明、黏度极大、黏液状或胶质状的物质。
II. 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糖,具体因菌种而异。
III. 分类
大荚膜
微荚膜
黏液层
IV. 功能
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
用作贮藏性碳源和能源;
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有的荚膜本身有毒;
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表面。
2. 鞭毛和纤毛
I. 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的丝状结构。鞭毛很细,需要用电镜才能观察到。
II. 化学成分中,蛋白质占99%以上,碳水化合物、类脂和无机物质的总和不超过1%。
III. 着生方式
一端单生
两端单生
一端丛生
两端丛生
周生
IV. 作用
细菌鞭毛赋予细菌运动能力。细菌改变方向而趋向有利因子或避开有害因子的运动称为趋避性(趋化性和趋光性)。
鞭毛的数目和着生方式是菌种特征,在细菌分类鉴定上具有重要作用。
3. 芽孢
I. 生长到一定时期,某些细菌的细胞质浓缩凝聚,逐步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II. 特性
1. 芽孢壁厚而致密、不易透水。
外层(芽孢外壳)主要由硬蛋白组成,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很高;
中层(皮层)由肽聚糖构成,含大量吡啶二羧酸;
内层(孢子壁)由肽聚糖构成,较薄,包围芽孢的细胞质和核质。
2. 原生质高度脱水。芽孢含水率低,一般只有40%左右,芽孢内代谢活动停止。
3. 芽孢皮层中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DPA),主要以钙盐形式存在,占芽孢干重的5%~15%。DPA的大量存在是芽孢具有抗热性的重要原因。
4. 芽孢中酶含量少,且具有抗热性。
III. 芽孢萌发可生成新菌体,但芽孢不是繁殖体。
4. 细菌的生长繁殖
4.1. 细菌的繁殖
1. 裂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
1. 染色体DNA复制;
2. 所形成的双份染色体DNA彼此分开,移向细菌细胞两端;
3. 在细菌细胞中间形成横隔壁和细胞膜,产生两个子细胞。
2. 出芽繁殖(少数细菌);
3. 有性繁殖(少数细菌),通过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但频率很低。
4.2.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一个或少数几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称为菌落。
具有较高稳定性和转移性,可用于菌种辨别和鉴定。
长成一片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苔。
4.3.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4.4.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生长能使培养基混浊。
好氧菌仅使培养液上部混浊;
厌氧菌仅使培养液下部混浊;
兼性厌氧菌则使培养液均匀混浊。
2.1.4.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的分类
原生动物的细胞结构及功能
原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2.1.5. 后生动物
轮虫
线虫
寡毛类动物
浮游甲壳动物
苔藓虫、羽苔虫
2.2. 微生物生理
2.2.1. 酶的催化特性
2.2.2.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2.2.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2.4.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2.2.5.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2.3. 微生物生态
2.3.1. 土壤微生物生态
2.3.2. 空气微生物生态
2.3.3. 水体微生物生态
2.3.4. 水体的自净过程
2.3.5. 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2.4.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2.4.1. 碳循环
2.4.2. 氮循环
2.4.3. 硫循环
2.4.4. 磷循环
2.5. 污染物质的生物处理
2.5.1. 好氧活性污泥法
2.5.2. 好氧生物膜法
2.5.3. 厌氧消化
2.5.4. 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3. 第三章 环境监测与分析
3.1.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3.1.1. 概述
定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3.1.2. 检测方法的选择
3.1.3. 监测项目的确定
3.1.4. 监测点的设置
3.1.5. 采样与样品保存
3.1.6. 分析测试误差和监测结果表述
3.1.7. 质量控制方法
3.2. 水和废水监测与分析
3.2.1. 物理性质的检验
1. 水温
2. 颜色
1. 铂钴标准比色法
方法原理
干扰及消除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2. 稀释倍数法
方法原理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3. 分光光度法
3. 臭
3.1. 定性描述法
3.2. 臭阈值法
4. 残渣
4.1. 总残渣
4.2. 总可滤残渣
4.3. 总不可滤残渣(悬浮物,SS)
5. 浊度
5.1. 分光光度法
5.2. 目视比浊法
5.3. 浊度计法
6. 电导率
7. 透明度
7.1. 铅字法
7.2. 塞氏盘法
7.3. 十字法
3.2.2.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1. 汞
1.1. 冷原子吸收法
方法原理
测定要点
1.2. 冷原子荧光法
方法原理
适用范围
1.3.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适应范围
2. 镉
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法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
离子交换火焰原子吸收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2.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适用范围
3. 铅、锌、铜
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2. 分光光度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4. 铬
4.1.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4.2.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总铬的测定)
3.2.3.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1. 酸度和碱度
2. pH值
3. 溶解氧
3.1. 碘量法
3.2. 修正的碘量法
4. 氨氮
4.1. 水样预处理
4.2.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
4.3.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536-2009)
4.4.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 195-2005)
4.5. 蒸馏-中和滴定法(HJ 537-2009)
5. 硫化物
5.1.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
乙酸锌沉淀-过滤法
酸化-吹气法
过滤酸化-吹气法
5.2. 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
5.3. 碘量法
5.4.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6. 氰化物
6.1. 水样预处理
6.2. 容量滴定法
6.3. 分光光度法
7. 氟化物
7.1.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7.2.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8. 磷酸盐
8.1. 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8.2. 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
3.2.4.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1. 化学需氧量 COD
1.1. 重铬酸钾法(CODcr)
1.2.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2. 高锰酸盐指数
3. 生化需氧量 BOD
3.1. 稀释与接种法(HJ 505-2009)
3.2. 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
4. 总需氧量 TOD
5. 总有机碳 TOC
5.1.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的测定原理
5.2. 适用范围
6. 挥发酚
6.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6.2. 水样的预蒸馏
6.3. 溴化容量法
6.4.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7. 石油类
7.1. 重量法
7.2.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7.3. 紫外分光光度法
7.4. 红外分光光度法
3.3. 大气和废气监测与分析
3.3.1.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监测
3.3.2. 颗粒物的测定
3.3.3. 固定污染源监测
3.4. 固体废物监测与分析
3.4.1. 固体废物基本概念
3.4.2. 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监测
3.4.3.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3.5. 噪声监测与测量
3.5.1. 基本知识
3.5.2. 噪声的物理量
3.5.3. 噪声测量仪器
3.5.4. 声环境噪声测量
4. 第四章 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
4.1. 环境与生态评价
4.1.1. 环境与环境系统
4.1.2. 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
4.1.3. 环境背景值
4.1.4.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4.1.5. 环境质量指数
4.2. 环境影响评价
4.2.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4.2.2.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4.2.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2.4. 水环境影响评价
4.2.5. 环境噪声和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4.2.6. 生态影响评价
4.2.7. 其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4.2.8.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4.3. 环境与生态规划
4.3.1. 环境规划概述
4.3.2. 环境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
4.3.3.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4.3.4. 环境目标的定义与确定原则
4.3.5. 环境目标的层次与类型
4.3.6. 环境功能区划
4.3.7. 环境预测
4.3.8. 环境规划的编制步骤
4.3.9. 环境规划的制定程序
4.3.10. 中国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
4.3.11. 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5. 第五章 污染防治技术
5.1. 水污染防治技术
5.1.1. 水质指标
1. 物理性水质指标
2. 化学性水质指标
3. 生物学水质指标
5.1.2. 水体与水体自净
1. 水体及其污染
1.1. 自然污染
1.2. 人为污染
2. 水污染的分类
2.1. 物理性污染
2.2. 化学性污染
2.3. 生物性污染
3. 水体自净的基本过程
3.1. 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
3.2. 混合稀释影响因素
3.3. 水体的生化自净
i. 水体中氧的消耗和溶解
ii. 氧垂曲线公式
iii. 临界亏氧量
5.1.3. 水环境容量
1. 水体特征
2. 污染物特征
3. 水质目标
5.1.4. 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1.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2.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2.1. 废水处理的原则
废水减排
废水利用
有价物质回收
废水末端处理
2.2. 废水处理程度的确定
按水体的水质要求
城市污水,二级处理达“双30”
考虑水体的稀释和自净能力
2.3.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物理法
化学法
生物法
处理方法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
处理程度
5.1.5.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1. 水中粗大颗粒物的去除
1.1. 格栅、筛网和微滤机
1.2. 沉砂池
1.3. 离心分离设备
2. 水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
2.1. 沉淀
1. 沉淀理论基础
2. 理想沉淀池
3. 普通沉淀池
4. 斜板斜管沉淀池
5. 浓悬浮液沉淀池
2.2. 混凝
1. 混凝过程的理论基础
2. 混凝剂、助凝剂及其作用
3. 混合与反应设备
2.3. 澄清
1. 机械加速澄清池
2. 水力循环澄清池
3. 悬浮澄清池
4. 脉冲澄清池
2.4. 过滤
1. 过滤机理
1.1. 阻力截留
1.2. 重力沉降
1.3. 接触絮凝
2. 普通快滤池
2.1. 基本构造和过滤过程
2.2. 滤料和垫层结构
a. 有效直径和不均匀系数
b. 滤料的纳污能力
c. 滤料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
2.3. 过滤时的水头损失
2.4. 滤速、滤池总表面积及池数的确定
2.5. 快滤池的反冲洗
2.6. 配水系统
3. 虹吸滤池
4. 重力式无阀滤池
5. 压力滤池
2.5. 气浮
1. 气浮理论基础
2. 气浮设备
2.1. 加压溶气气浮
2.2. 叶轮气浮
2.3. 曝气气浮和射流气浮
3. 水中溶解物质的去除
3.1. 水的软化和除盐
1. 软化的基本方法
1.1. 加热软化法
1.2. 药剂软化法
1.3. 离子交换法
2. 除盐的基本方法
2.1. 蒸馏法
2.2. 电渗析法
2.3. 离子交换法
3.2. 离子交换法
1. 离子交换剂
1.1. 磺化煤
1.2. 离子交换树脂
凝胶型树脂
大孔型树脂
多孔凝胶型树脂
巨孔型(MR型)树脂
高巨孔型(超MR型)树脂
2.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
2.1. 离子交换树脂的有效pH值范围
2.2. 交换容量
全交换容量
工作交换容量
2.3. 交联度
2.4. 交换势
3. 离子交换的基本工艺
3.1. 交换
3.2. 反洗
3.3. 再生
3.4. 清洗
3.3. 吸附法
1. 吸附类型
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现象称为吸附。
1.1. 物理吸附
1.2. 化学吸附
2. 吸附剂
3. 吸附等温线
3.4. 膜分离法
1. 电渗析
1.1. 原理
1.2. 设备
1.3. 应用
2. 反渗透
3. 超滤
4. 水中有害微生物的去除
4.1. 概述
1. 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2. 水的消毒
4.2. 氯消毒
1. 氯的性质
1.1. 氯与水的作用
1.2. 氯与氨的作用
2. 余氯及其分类
3. 需氧量
4.3. 臭氧消毒
4.4. 其他消毒法
1. 物理消毒法
1.1. 加热消毒
1.2. 紫外线消毒
2. 化学消毒法
2.1. 重金属消毒
2.2. 其他氧化剂消毒
5. 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5.1. 中和法
1. 酸、碱废水中和法
2. 药剂中和法
3. 过滤中和法
5.2. 化学氧化还原法
1. 化学氧化法
2. 化学还原法
5.3. 化学沉淀法
1. 氢氧化物沉淀法
2. 硫化物沉淀法
3. 钡盐沉淀法
5.4. 电化学法
1. 电化学氧化法
2. 电化学还原法
3. 电解气浮和电解凝聚法
5.5. 溶剂萃取法
1. 基本原理
2. 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2.1. 两相接触体积比
2.2. 萃取剂浓度
2.3. 水相pH值
3. 萃取剂的选择
4. 萃取设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5.6. 吹脱与汽提
1. 吹脱原理
2. 吹脱设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 汽提原理
4. 汽提设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5.7. 蒸发、结晶
1. 蒸发过程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1. 蒸发过程
1.2. 应用
1.3. 蒸发设备选择
列管式
内循环型
外循环型
薄膜式
升膜型
降膜型
螺旋拷板式
2. 结晶过程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5.1.6. 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1. 好氧悬浮生长系统处理方法
1. 活性污泥法
1.1. 基本原理
1.2. 影响活性污泥增长的因素
1.3. 评价活性污泥的指标
1.4. 活性污泥系统生物过程动力学
1.5. 曝气方法与曝气池的构造
1.6.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与维护管理
1.7. 处理系统工艺设计基础
2. 氧化塘
2.1. 好氧氧化塘
2.2. 兼性塘
2.3. 曝气氧化塘
2.4. 水生生物氧化塘
2. 好氧附着生长系统处理方法
1. 生物膜的构造及其降解机理
2. 生物滤池
2.1. 普通生物滤池
2.2. 高负荷生物滤池
2.3. 塔式生物滤池
3. 生物转盘
3.1. 生物转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2. 生物转盘系统的布置形式
4. 生物接触氧化法
4.1. 生物接触氧化装置的构造
4.2. 生物接触氧化装置的设计
4.3. 生物流化床
3. 厌氧生物处理法
1. 厌氧生物处理的机理与主要影响因素
1.1. 厌氧生物处理的机理
1.2. 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
2. 普通消化池
2.1. 污泥消化设备的构造
2.2. 消化池的投产与运行管理
3. 厌氧接触法
4.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ASB法)
5. 厌氧生物滤池
6. 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
7. 厌氧生物转盘
8. 厌氧塘
5.1.7. 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方法
1. 污泥的性质
1.1. 污泥的分类与特征
1.2. 表示污泥性质的指标
污泥的含水率
污泥的比重
污泥的脱水性能
2. 污泥的浓缩处理
3. 污泥的脱水处理
4. 污泥的稳定化处理
5.1.8. 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1. 脱氮处理方法
1.1. 生物脱氮处理方法
1.2. 物理化学脱氮技术
空气吹脱法脱氮工艺
折点氯氧化法脱氮工艺
2. 磷的处理技术
2.1. 生物脱磷原理与工艺
2.2. 化学除磷原理与工艺
2.3. 组合型除磷工艺
3. 废水的最终处置
3.1. 废水土地处理系统
土地处理机理及影响因素
土地处理系统的类型
3.2. 废水江河处置
废水中、小河流处置
废水排江处置
3.3. 废水排海处置
污水的稀释扩散
输水管
扩散器
5.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5.2.1. 气象要素、大气结构和组成
1. 气象要素
1.1. 气象动力因子
1. 风
2. 湍流
3. 局地风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1.2. 气象热力因子
1. 大气温度层结
干绝热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
气温的垂直分布
2. 逆温
辐射逆温
下沉逆温
湍流逆温
锋面逆温
3. 大气稳定度
4. 大气稳定度的分类
2. 大气结构
2.1. 对流层
2.2. 平流层
2.3. 中间层
2.4. 暖层
2.5. 散逸层
3. 大气组成
5.2.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1.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1.1. 颗粒污染物
1.2. 气态污染物
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5.2.3. 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1.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2. 高斯扩散模式
2.1. 高斯扩散模式的基本形式
1. 高斯扩散模式的坐标系
2. 高斯扩散模式的有关规定
3. 无界情况的高斯扩散模式
4. 有界情况的高斯扩散模式
2.2. 一般气象条件下的高斯扩散模式
1. 高架连续点源
2. 地面连续点源
3. 倾斜烟云模式
2.3.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高斯扩散模式
1. 有上部逆温层的扩散模式
2. 熏烟扩散模式
2.4. 影响浓度的时间因素
5.2.4. 烟气抬升高度与烟囱高度计算
1. 烟气抬升高度
1.1. 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公式
1.2. 霍兰德(Holland)公式
1.3. 布里吉斯(Bvigss)公式
2. 烟囱高度计算
2.1. 精确计算法
2.2. 简化计算法
1. 风速u
2. 允许标准Ck的设置
5.2.5. 燃烧与大气污染
1. 燃料的性质
2. 燃料燃烧过程
2.1. 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
2.2. 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理论空气量
空气过剩系数
空燃比
2.3.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2.4. 热化学关系式
发热量
燃烧设备的热损失
3.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3.1. 烟气体积计算
理论烟气体积
烟气体积和密度的校正
过剩空气校正
3.2.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 燃烧过程中硫氧化物的形成
5.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6. 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
5.2.6. 颗粒污染物防止方法
1. 粉尘粒径与分布
1.1. 粒径的定义
1. 单一粒径
2. 平均粒径
1.2. 粒径分布
1. 粒径分布的表示方法
2. 粒径分布函数
2. 除尘装置的收集效率
2.1. 总捕集效率
2.2. 除尘装置的分级捕集效率
3. 旋风除尘
3.1. 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3.2. 旋风除尘器的分离性能
1. 颗粒的分离直径
2. 捕集效率
3. 影响捕集效率的因素
3.3. 旋风除尘器的类型
1. 按气体流动状况分
1. 切流反转式旋风除尘器
2. 轴流式旋转除尘器
2. 按结构形式分
1. 圆筒体
2. 长锥体
3. 旁通式
4. 扩散式
3.4. 旋风除尘器的设计
1. 旋风除尘器各部分尺寸比例
2.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降
4. 静电除尘
4.1. 静电除尘的原理
4.2. 静电除尘器的分类与结构
1. 静电除尘器的分类
2. 静电除尘器的结构
4.3. 静电除尘器的效率
4.4. 静电除尘器的设计
5. 袋式除尘
5.1. 袋式除尘的原理
除尘过程
除尘机理
5.2. 袋式除尘器的分类与结构
按滤袋形状分类
按含尘气流进入滤袋的方向分类
按进气方式分类
按清灰方式分类
5.3. 袋式除尘器的性能
过滤速度
除尘效率
压力损失
5.4.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
过滤速度的确定
过滤速度的确定
滤袋设计
6. 湿式除尘
6.1. 湿式除尘的原理
惯性碰撞
扩散
黏附
扩散漂移和热漂移
凝聚作用
6.2. 气--液界面及湿式除尘器的类型
气泡表面
液体射流表面
液膜表面
液滴表面
6.3. 湿式除尘器的捕集效率
液滴群对尘粒的捕集方程
文丘里洗涤器的捕集效率
5.2.7. 气态污染物防治方法
1. 吸收净化
1.1. 吸收平衡
1.2. 吸收设备及其计算
填料塔
筛板塔
喷淋塔
2. 吸附净化
2.1. 吸附过程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吸附剂及其再生
2.2. 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吸附平衡
吸附速率
2.3. 吸附装置
固定床
移动床
流化床
2.4. 固定床吸附装置的设计计算
3. 催化转化
3.1. 催化作用与催化剂
催化作用
催化剂
3.2. 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3.3.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4. 燃烧转化
4.1. 燃烧转化原理
4.2. 燃烧过程与装置
直接燃烧
热力燃烧
催化燃烧
热能回收
5. 冷凝法
5.1. 冷凝原理
5.2. 接触冷凝
5.3. 表面冷凝
6. 生物净化
6.1. 废气的生物处理原理
6.2. 生物处理设备
生物吸收装置
生物过滤装置
7. 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处理方法
7.1. 电子束照射法
7.2. 膜分离法
5.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5.3.1. 固体废物的产生与管理
1. 概述
1.1. 固体废物的概念
1.2.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2. 固体废物的管理
2.1. 固体废物管理法规
2.2. 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3. 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3.1. 分类管理
3.2. 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3.3.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防治设施的“三同时”制度
3.4. 排污收费制度
3.5. 限期治理制度
3.6. 进口废物审批制度
3.7. 危险废物行政代执行制度
3.8.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
3.9. 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制度
4. 我国的固体废物管理标准
4.1. 分类标准
4.2. 方法标准
4.3. 污染控制标准
4.4. 综合利用标准
5.3.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1. 固体废物污染途径
2.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2.1. 侵占土地
2.2. 污染土壤
2.3. 污染水体
2.4. 污染大气
2.5. 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5.3.3. 固体废物的收运
1. 城市垃圾的收集
1.1. 垃圾收集方式和收集容器
1.2. 收集系统分析
1.3. 收集路线设计
2. 城市垃圾的转运
5.3.4. 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1. 固体废物压实技术
1.1. 压实的含义与性质
1.2. 固体废物压实机械
1. 水平式压实器
2. 三向联合式压实器
3. 回转式压实器
4. 城市垃圾压实器
1.3. 固体废物压实工程设计要点
2. 固体废物破碎技术
2.1. 概述
2.2. 固体废物破碎机械
锤式破碎机
冲击式破碎机
剪切破碎机
颚式破碎机
球磨机
低温破碎机
湿式破碎机
半湿式选择破碎分选机
2.3. 固体废物破碎工程设计要点
3. 固体废物分选技术
3.1. 重力分选
风力分选
重介质分选
跳汰分选
摇床分选
3.2. 磁力分选(简称磁选)
磁选原理
磁选设备
磁流体分选(MHS)
3.3. 筛分
筛分效率
影响筛分效率的因素
筛分设备
4. 固体废物脱水与干燥
4.1. 概述
4.2. 固体废物脱水与脱水设备
浓缩
污泥调理
脱水
4.3. 固体废物干燥
通风干燥器
喷雾干燥器
气流干燥器
旋转干燥器
传导加热型干燥器
真空干燥器
5. 固体废物的固化处理
5.1. 水泥固话
水泥固化的原理
水泥与添加剂
水泥固化法的应用
水泥固化法的特点
5.2. 沥青固化
概述
沥青固化的基本方法
沥青固化体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5.3. 塑料固化
原理
塑料固化的特点
5.4. 玻璃固化
原理
玻璃固化的方法
玻璃固化的工艺流程
特点
5.5. 石灰固化
原理
特点
5.6. 自胶结固化
原理
特点
5.3.5. 固体废物生物处理
1. 好氧生物降解制堆肥
1.1. 堆肥化概述
堆肥化的概念和分类
好氧堆肥原理
堆肥原料与堆肥微生物
1.2. 好氧堆肥程序、工艺、装置和影响因素
堆肥程序
发酵工艺与装置
影响因素
1.3. 堆肥质量
堆肥的成分和养分
堆肥的无害化
堆肥的腐熟度
1.4. 堆肥的农业效用
堆肥的改土效果
堆肥的增产效果
堆肥农用的不利因素
2. 厌氧发酵制沼气
2.1. 有机物的厌氧发酵过程
2.2. 发酵原料
2.3. 厌氧发酵工艺和影响发酵的因素
发酵工艺
影响发酵的因素
5.3.6. 固体废物热处理
1. 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
1.1. 固体废物的热值
1.2. 固体废物的焚烧产物
1.3. 有害有机废物焚烧要求达到的标准
1.4. 固体废物的燃烧方式
1.5. 影响固体废物燃烧的因素
停留时间
焚烧温度
过量空气量
废物和空气之间的混合情况,即物料或介质的湍流情况
1.6. 焚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质及控制
1.7. 焚烧设备
1.8. 垃圾焚烧厂设计
2. 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
2.1. 定义
2.2. 原理
2.3. 热解与焚烧的区别
2.4. 热解方式
2.5. 应用
废塑料的热解处理
废橡胶的热解处理
城市垃圾的热解处理
农业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
污泥的热解处理
5.3.7.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1. 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概述
1.1. 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要求和分类
1.2. 海洋处置
1.3. 深井灌注处置
1.4. 土地填埋处置
2. 卫生土地填埋
2.1. 概述
2.2. 场地的选址
2.3. 场地的设计
场地面积和容量的确定
地下水保护系统设计
气体的产生及控制
2.4. 填埋方法
3. 安全土地填埋
3.1. 概述
3.2. 场地的选择与勘察
场地的选择
场地的勘察
3.3. 环境影响评价
场地的选择是否合理
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噪声及振动问题
恶臭
填埋场的结构
3.4. 填埋场地面积的确定
3.5. 地下水保护系统
衬里材料的选择
衬里系统的设计
3.6. 地表径流控制
3.7. 气体控制
3.8. 填埋操作
3.9. 封场
3.10. 场地监测
4. 浅地层埋藏处置
4.1. 概述
4.2. 场地的选择
4.3. 场地的设计
场地的总体布置
处置单元设计
5.3.8.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1. 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与资源化系统
1.1. 资源回收系统
1.2. 资源化系统技术
2. 材料回收系统
2.1. 煤系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
粉煤灰
煤矸石
2.2. 冶金与化工典型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
高炉渣
钢渣
硫铁矿烧渣
铬渣
5.4. 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5.4.1. 噪声污染防治技术
1. 噪声来源和特征
1.1. 噪声的来源
1.2. 噪声的特征
2. 噪声防治技术
2.1. 噪声源的控制
分析噪声源发声的机理,消除噪声发生的根源
其他措施
2.2. 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
2.3. 吸声
吸声材料
吸声结构
2.4. 隔声
隔声墙
隔声罩
隔声间
隔声屏
2.5. 消声器
阻性消声器
抗性消声器
多孔扩散消声器
2.6. 敏感目标自身防护
5.4.2. 振动防治技术
1. 振动公害的特征与评价
2. 隔振技术
2.1. 隔振原理
2.2. 隔振设计
2.3. 常用隔振器
弹簧隔振器
橡胶隔振器
防振沟
2.4. 阻尼减振技术
2.5. 动力吸振器
5.4.3. 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1. 电磁辐射的危害与测量
1.1. 电磁辐射的危害
1.2. 电磁辐射的测量
远区场电磁污染测量特点
近区场电磁污染测量特点
电磁污染的量度单位
测量方法与仪器
2. 防治电磁辐射的基本方法
2.1. 电磁屏蔽技术
2.2. 吸收法控制微波污染
2.3. 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
2.4. 线路滤波
2.5. 合理设计工作参数,保证射频设备在匹配状态下操作
2.6. 个人防护
3.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3.1.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3.2. 放射性废物的危害
3.3.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3.4. 放射性废液的处理技术
低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中水平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高放射性废液的处理与贮存
6. 第六章 职业法规
6.1. 环境与基本建设相关的法规
6.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 适用范围及环境保护工作管理体制
2.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3.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4. 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5. 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关规定
5.1. 特殊区域的环境保护
5.2. 农业和农村环境的保护
5.3. 海洋环境的保护
5.4. 城乡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6. 防治污染的其他公害
6.1. 排污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
6.2. 超标超总量排污的法律责任及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处理
6.3. “三同时”制度相关规定
6.4. 重点排污单位的管理
6.5. 政府对企业减排和污染整治的鼓励和支持
7. 关于基本国策和环境日的规定
6.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 适用范围和监督管理
2.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要求
4. 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
5. 防治地表水污染
5.1. 关于排污口设置的规定
5.2. 地表水水体纳污禁止行为
5.3. 向地表水排污的有关要求
5.4. 船舶污染物排放规定
5.5. 防止地下水污染
6. 关于限期治理和总量控制的规定
7. 有关城镇污水处理规定
8. 关于清洁生产和强制淘汰制度的规定
9. 关于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9.1.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9.2. 排污许可证制度
10. 排污收费的征收规定
11. 关于水污染事故处置的相关规定
6.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 大气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2. 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2.1. 对建设项目的规定
2.2. 关于排污申报的规定
2.3. 关于排污收费
2.4. 关于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2.5. 清洁生产相关规定
2.6. 关于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
2.7. 大气质量状况公报、预报制度
3. 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
3.1. 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推广洁净煤技术
3.2. 洁净能源的推广和使用
3.3.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
3.4. 相应限制措施
4. 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
4.1. 净化除尘及防护
4.2. 可燃气体回收
4.3. 特殊区域保护
4.4. 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使用
5. 关于双控区
6.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 环境噪声及其污染
2. 规划布局减轻噪声污染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管理制度
4.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5.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6.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
7.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 适用范围
2.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2.1. “三化”原则
2.2. 全过程管理原则
2.3. 分类管理的原则
2.4. 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3. 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及选址要求
4.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
4.1. 对产生危险废物单位的要求
4.2. 处置设施、场所规划及建设
4.3. 危险废物的分类管理
4.4. 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6.1.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 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基本内容
2.1. 环境影响报告书
2.2. 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时段
4.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4.1.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
4.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
4.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报批
5. 对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要求
6.1.8.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
1. 分类管理的具体规定
2. 环境敏感区
3. 其他规定
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 适用范围
2. 海洋功能区划
3. 海洋生态保护
3.1. 海洋生态保护职责
3.2. 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3.3. 海洋资源开发
4. 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4.1. 入海排污口设置的有关规定
4.2. 陆源污染控制
4.3. 特殊污染源控制
5. 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海洋环境
5.1. 海岸工程
5.2.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求
5.3. 限制和禁止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定
6.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6.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1. 立法目的和作用
2.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3.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3.1. 评价单位资质
3.2. 公众参与
3.3.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
3.4. 重新报批
3.5. 其他相关规定
4. 法律责任
6.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 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
2. 建筑许可
2.1.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
2.2. 从业资格
3. 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
3.1. 一般规定
3.2. 发包
4. 承包
5. 建筑工程监理
6.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
7.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6.1.12.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1. 总则
2. 资质资格管理
3.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发包与承包
4.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实施
5. 监督管理
6.2. 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
6.2.1. 环境质量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2.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2.2. 地表水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2.3. 常规项目的标准限值
2.4. 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
2.5. 水质评价要求
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3.1. 适用范围
3.2. 地下水质量分类
3.3. 地下水水质监测
4.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1993)
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4.2. 水质分级
5.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
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6.1. 环境噪声限值
6.2.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7.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7.1. 土壤内容与适用范围
7.2. 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
7.3. 标准分级
8. 其他环境质量标准
6.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1.1. 适用范围
1.2. 标准分级
1.3. 排气筒高度有关规定
1.4. 常规项目的排放限值
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2.1. 适用范围
2.2. 标准分级
2.3. 污染物分类
2.4. 标准执行
3.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
4.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
5.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5.1. 标准适用范围
5.2. 标准分级
5.3. 标准值
5.4. 标准实施
6.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
6.1. 适用范围
6.2. 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
6.3. 烟囱高度
7.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
7.1. 适用范围
7.2. 适用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
适用区域划分类别
年限划分
禁止新建的锅炉类型
新建锅炉房烟囱高度
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
8.1. 适用范围
8.2. 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8.3. 甲烷排放控制要求
8.4. 恶臭污染物控制
8.5. 水污染物排放控制
8.6. 生活垃圾转运站产生渗滤液的处理
9.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9.1. 适用标准
9.2.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控制项目及分类
标准分级
标准值
取样与监测
9.3.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标准分级
标准值
取样与监测
9.4. 污泥控制标准
10. 其他污染物排放标准
6.3. 工程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
6.3.1. 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6.3.2. 监测工作人员道德规范
6.3.3. 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
6.3.4. 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科技,献身事业
深入实际,勇于攻关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以身作则,培育新人
严谨求实,坚持真理
6.3.5. 工程设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质量第一
信誉至上
竭诚服务
文明礼貌
团结协作
廉洁自律
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