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仰篇思维导图
信仰篇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当代宗教信仰的思考、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人生五大问题、信仰与人生、慈经等,收藏下图取走吧!
编辑于2021-11-04 12:47:56信仰篇
当代宗教信仰的思考
1.信仰与人生
信仰对于人生价值的作用
缺乏信仰容易导致私欲的极端膨胀
宗教信仰为我们界定是非善恶的标准,完善道德途径,帮我们具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
只要有向善的心,并持之以恒,多少是会有改变的。衡量一个人时,要多方面。
学佛必须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二者缺一不可。
人到老年更需要信仰。佛教既有出世的层面,也有入世的层面,绝非是消极避世的。
2.正信,迷信,与邪信
迷信即盲目的相信和崇拜。
如是因感如是果。
将宗教等同于迷信的观点,反应人们对宗教的无知。
佛教中的确存在迷信
迷是由于众生的无名所致。
因缺乏智慧,才使我们深陷于执著,使人生充满困惑。
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通过修定发慧走向解脱
邪教也是建立在佛教的基础上。
以个人私欲创立。
如何避免邪信
当接触时,不要一味盲从,认真观察和思考。其教主是否有慈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信赖的高尚品德。
3.信仰与理性,科学
信仰与精神需求有关
看自己学佛的定义是什么
佛法修学有信,解,行,证四个次第。
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
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科学帮助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改善生活环境,而宗教则是建立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两者无法相互取代。
4.宗教与社会进步
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不可能是全部,所以将国家兴衰简单归因于佛教是片面的。佛教虽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但真正治国还是依儒家思想。
世界的和平是始于人类内心的和平。
不,空,无
幸福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空是否定错误的认识和执著,这正是烦恼之源。
健全的法律无法消除犯罪的存在,良好的制度能减少犯罪的存在,无法减少犯罪的动机。
5.信仰现象的分析
信仰是寻找终身的依赖,这种依赖将贯穿整个认识。
佛教来说,皈依的关键在于宣称三皈,即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如果不安住,是无法深入学修,从中受益的。
学佛光有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教奉行。
学佛应该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这也是坚守信仰的保障。
依正见建立正信。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佛教与哲学
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
儒家重点落实心性。
佛教对心性的认识,不仅是理论中,更加体现在具体的修证中。
从[奥义书]到六派哲学,佛家思想,充分体现出宗教与哲学一体化的特点。
唯识哲学思想丰富,对精神现象和潜意识的分析尤为深入,且着重探讨认识与存在的关系。
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自己的认识,
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由我们自己认定的。
2.佛教与文学
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对作者思想境界的反应,精神信仰的折射。
古代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一些影视作品也反应了佛教的因果思想。
3.佛教与艺术
中国的建筑,书法,绘画作品离不开佛教题材
西画写实,国画写意。意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
4.佛教与民俗道德
维系社会安定的2种方式1.道德2.法律
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
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
欧美国家:基督教
亚洲国家:儒家思想,佛教等
古代人崇尚哲理,是精神追求。现代人追求金钱,是物质享乐。
宗教戒律针对人性弱点建立的。戒律根植于宗教信仰,根植于对神的敬畏,对因果规律的敬畏。
持戒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心存侥幸。宗教信条就像无形警察,随时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
佛教的因果观为三世论,即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既立足于现实人生且具有包容性。
建国几十年来,一直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佛教提倡的菩萨道精神。
佛教道德的可行性更强,因为他是结合利益对道德进行界定。
佛教认为,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
5.人生的幸福
生命是习惯的积累。
因为今生是过去生命的延续,还带着以往的种种习性。
内心的种子,用贪念浇灌,会增长自己的贪心,使其成为贪性人。用善念浇灌,会产生慈悲,当慈悲发展为人性中最强大的力量时,会将我们带入不断增上的良性循环中。
佛法认为,众生与众生是平等的,众生与佛陀也是平等的。
幸福的根本是良好的心态。
幸福只是个人的感觉,因为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心态中。
幸福无法具体量化。
幸福的生活是健康的。
6.“空”的智慧
对空的理解,要和因缘因果相联系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代表存在的一切,他们是因缘决定的
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
佛教所说的空是缘起性空,否定有独存,不变的事物存在。一切由条件决定,而不是自己决定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即是有,也是空。
佛教所说的空,正是帮助我们透视事物的真相,透视因缘的假相。
从佛法修行上说,空主要是破除我执。佛教认为,一切烦恼与罪恶皆源于对自我的执著。
佛法认为,我们的心是无限的,若能开发心性中的无限层面,自然可以认识无限。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学佛,就是粉碎我执建立的堡垒,将生命宝藏开发出来。
7.结说
认识生命,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懂得如何做人,才是任何人必不可少的知识。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人生五大问题
1.何为幸福
幸福是种不稳定的感觉。
跟物质有一部分关系,但重要的是自身心态,自身需求的定位。
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佛法看来,认为人生是苦。
佛教所说人生的苦,并不是就现象而言,而是透过现象所做的本质透视-苦是人生本质。
苦与快乐是相对应的。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
不了解生命真相,产生诸多烦恼。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也是苦的根本。
佛教认为,唯有体认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是转迷为悟,超越痛苦。
佛法修行中,虽然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但是主力还是自己。
有智慧,有方法,“以己为洲,以法为洲”法就是修行之道,三学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为皈依对象。
2.我是谁
我只是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体现与两个方面:1.观念-1.心态
我们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但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
很多情绪是内心的恶性肿瘤,生命的不良发展。
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
自我意识强,以我为中心,与人难以相处。
佛教提出“无我”思想。
”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与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禅宗的修行,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追寻,将遮蔽内心的妄执层层扫荡,将现有的错误设定逐步瓦解。
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认识你自己。
唯有透彻生命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真正的主人。
3.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在有限的层面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
倘能透彻心得本质,就会了解,每一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的。
生命的轮回,以轮回的眼光看,在它之前,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又有着无穷的未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生带来的烙印。
从佛学角度看,生命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来自过去累生累世的积累,并继续影响未来的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点。
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六道生生不息的流转。这六中生命形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
轮回是内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不是谁强加于我们的。
4.何为命运
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的发展规律,觉得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
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
佛教还认为买这些由所行,所说,所想构成因果,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因为心念会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导致不同的性格,导致不同的人格。
修行的意义,则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向,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负面心理。
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
这些性格和习惯,又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
我们要改变命运,也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
心具有两个特点1.选择,1创造
心是命运的主宰。
习惯-性格-人格-生命品质
5.活着是为什么
佛教同样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那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
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种种烦恼,但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
若不开发这一能力,轮回将永无止境。
因为无名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使我们在苦海中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活着的意义,在于了解并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
这正是佛教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佛教认为,人生由惑,业,苦组成。
因为无名障敝,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真相。
不知何为幸福,就会以苦为乐,与幸福背道而驰。
不知道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
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做出正确规划,使生命健康发展。
不知道活着为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生存的动力。
信仰与人生
前言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人生问题答题可分为两类1.现实问题1是永恒的困惑。
宗教给我们找到解决困惑的道路,由调心,而安生立命;由修心,而明心见性。
1.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宗教是世界各民族建立道德准则的基石。
根源在于我们对道德的认识不足。
儒家思想,道德似乎只是社会的需要,而非个人所需。
这种观念导致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时候谈论道德,有利益牵扯的时候就容易舍弃道德。
如何重建道德,使之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而不是说说的口号。
关键是认识道德的价值。
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价值离不开道德的思想基础
立足于世间的哲学
从世间哲学的角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关。有正向的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
儒家推崇有德君子,就是作为道德标杆的存在。
立足于对神的敬仰
基督教国家是依对上帝的信仰建立道德,伊斯兰教国家是依对真主的信仰建立道德。
只有信仰神,遵守神的旨意和相应道德规范,死后才能进入天国,与神同在。否则就会堕入地狱,被不灭的烈火所惩罚。
这是把信仰,道德和人生幸福进行捆绑-想要得到今世乃至永生的幸福,就必须信神的并遵守道德。
这种道德有着强大的背景,但是弊端也在于此。
立足于人性论和因果观
佛教不认为宇宙中有万能的神,其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发展规律而建立-那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观。
人性论,基于对自身的认识,说明人为什么要遵守道德。
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五蕴假合,由一大堆想法和情绪组成。
由不同的观念,造就我们的心态,在由心态造就人格和生命品质。
当我们认识到,善行能使自己得到正向生长,而不善行会在生命中留下不良记录,基于对自己负责,就会自觉选择道德行为。
佛教基于人性论和因果观来确立道德价值。
这种道德不需要借助外在权威,而是可以从自身实践来检验的,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普世性,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佛教提倡五戒十善,于人于己都有莫大利益。
当我们遵守道德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行为对自身和社会的改变,就会因此得到正向激励,产生进一步实践的动力。
从佛教的道德观来说,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增上的。
2.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对永恒问题的追求
这是让我们从一个高度来审视人生。如果没有高度我们是看不到人生的意义,不过是茫茫然的随业流转。
哲学是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是推理,玄想而非实证,无法达到本质。
佛法告诉我们:要解答这些永恒的问题,必须开发生命本具的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时,以智慧亲见的真相。
学佛,就是在佛法的指引下,像佛陀那样,以追求真理,走向觉醒为己任。具有这样的精神追求,我们才能活的明明白白,才不会在浑浑噩噩中虚度。
对完善人格的追求
说道完善人格,离不开对心性的认识。
佛法同样认为众生有两面性,既有佛性,有觉悟潜质,也有魔性,三毒烦恼。
但佛陀证悟时发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我们想要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就要通过修行摆脱魔性,完善人格,进而修定发慧,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西方艺术,著名作品取材基督教,天主教,就是为教堂准备的。
中国传统艺术,,从石窟到唐人写经,也是人们为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所做。
中国的书画,诗文讲究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思想境界,这也离不开佛法。
从探索永恒,完善人格到文化艺术,不同层面的精神追求都离不开信仰。
3.信仰可以使心态超然
以缘起法审时度势
佛教对人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轮回观和心性论,正好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
轮回观,看到生命的长度。
心性论,看到生命的深度。
生命不只有感觉到的六识,还有感觉不到的潜意识,储藏着曾经发生的一切生命经验。
所以不必纠结于一时得失,而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生命,看到现在拥有的一切,是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因为一切缘起的,只要其中一个条件变化,结果就会随之变化。所以变化才是常态,不必害怕,更不必拒绝。
佛教所说的随缘,就是以智慧审时度势,根据当下因缘做出最佳选择,然后因上努力,并接纳结果。
以缘起法认识空性
缘起的另一个内涵是无自性,也就是空性。
色是指存在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空的,只是条件关系的假象。
除了在认识上看破有为法的虚幻,我们还要通过禅修证悟空性,进而安住于空性。
这样我们同样可以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但不会有黏住,也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本就有无住的智慧,有不黏着的能力,只是被无名遮蔽。
佛教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通过修行证悟空性,开启这种智慧和能力。
能以出世心做入世的话,得意时不执著,失意时不在乎,不论世间如何轮转变化,都能成为修行的功课,安然接纳,历境炼心。
4.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有我之爱 是有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究伦理纲常。
基督教倡导博爱,并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帮助贫苦大众。
被爱的只是人,却把同为生命的动物当做食物。
只要有“我”就会有自己和他人的分别,有亲疏,好 恶的分别,有民族国家的分别。
当内心有界限,就会产生二元对立,彼此冲突。
有我的爱,在大也是有限的,不能普及一切。
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佛教所说的慈悲大爱是平等的,无分别的,只要有一个众生被排除在外,就不能圆满慈悲。
因为无我,才没有我和他的分别,没有亲疏,也没有任何对立。
"无我“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否定我们对自己错误的认定。
只有体认无我的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才会成为必然的选择,因为帮助众生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菩萨之所以能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是把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就像手和脚那样。
除了发愿,更要通过不断练习,把菩提心的修行落实到实处。
慈悲,就是与乐拔苦。
从调动恻隐之心开始,到培养仁爱之心,圆满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从身边的人做起,一点点的升起自己的慈悲之心,从对人到对众生,在座上座下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超越我执,超越贪嗔痴有限设定。
只有无我,才能升起无限慈悲
5.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死亡并不是结束
生命不只是这一生,而是在无尽的流转中,由生向死,死而复生。
学佛,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从宏观的视角认识生死。
除了轮回,佛法所说的涅槃,往生和菩萨道思想,为我们指明了生命的真正归宿。
涅槃不等于死亡,活着一样可以证悟涅槃。
往生,是脱胎换骨的新生。
菩萨道修行要建立无尽的悲愿,以轮回为战场,在十方世界不断救度众生,帮助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
临终关怀
“念死无常”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认知,即是正行,也可以是一切法门的前行。真正的修行人,时时都在为死亡做准备。
佛教把生命分为四个阶段,出生时是生有,在世时是本有,死亡时是死有,此生结束到下次受生之间叫做中有,就像在世间一份工作的结束,到下一份没开始的中间阶段。
当一个人离开时,如何过渡到下一生?是什么在决定生命去向?除往昔业力,临终一念也很关键。
如果生起善心,就能使善业尽快成熟;如果发愿往生,资粮充足,就能蒙佛接引;如果临命终时被人各种烦恼,生起强烈的贪著或嗔恨,就会堕入恶道。
通过念佛或称念三皈,帮助临终者调整心行,安住正念。这些都是重要的外在助力。
6.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快节奏的生活,现在的我们处在手机综合征,晚睡综合症的各种不良串习。
在信息中迷失的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多,心智也越来越不正常。
东方文化,尤其佛法智慧,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找回自己,造就健全人格。
通过闻思经教,接受智慧和觉醒的教育,从而调整观念,解决人生困惑;另一方面,通过止观禅修平息烦恼。这样就能在正见的指导下,造就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最终成就高尚的生命品质,成为佛菩萨那样美好的自己。
学佛不是向外求,对三宝建立依赖的目的,是导向内心。
我们依止的善知识,正是为了通过听闻正法,依教奉行,最终认识自己,而不是把佛菩萨或善知识当做偶像崇拜。
慈经
为何修慈经
好处
每天听听[慈经】可以消除内心的暴戾之气,增长慈悲,令心调揉。
容易入睡,睡眠变好,醒来时快乐,容颜润泽庄重,受到爱戴,可否嗔恨心,内心安定,变得柔和,获得安全感,容易获得定力,不太容易受到各种伤害和灾难,受天神的守护,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临终心不错位,生天界。
以人天善法修习慈心可获得八种福德
天人和世间人都会欢喜敬爱,得到天龙八部的守护,内心安乐调顺,身体自在健康,毒物毒蛇不能伤害,刀枪器械不能伤害,能够事半功倍,获得利益,死后能升到梵天
声闻修习慈心可以成就解脱
菩萨修习慈心成就佛陀品质
节选【略伦讲记】
意义
现代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无感;
或是从自我感觉出发,对他人生起对立,排斥等负面情绪。
这样的人生是很难幸福的。
做法
想改变这种生命状态,必须通过慈心的禅修不断串习,对众生建立好感,给予关爱。
认识慈心
子主题
慈心的特征1.友善,有爱,友好,祝福2.润泽,柔软,滋养,滋润,开阔,充满生命3.凝聚力,亲切感,心是打开的,没有拒绝,排斥,隔离
节选第十三届静修营界文法师慈心禅讲座
慈心的表现:与乐1.想着怎样使众生得到快乐2.希望众生得到快乐3.为众生创造各种得乐因缘
节选【略伦讲记】
慈心产生的原因:1.有能力看到众生的优点,长处,可爱面2.认同,喜欢
节选第十三届静修营界文法师慈心禅讲座
慈心的敌人:1.贪心,占有2.嗔恨心
节选【第十六届静修营济群法师四无量心讲座】
如何修行【慈经】
每种新力如何从生起到稳固,我总结了8个字,那就是"建立,培养,训练,熟悉"。
关于慈心的修行,我们首先要建立对众生的慈爱,然后加以培养,并在各种境界中不断训练,让慈心的力量逐步壮大,最后成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心理,时时都能生起,任运自如,就像以往对贪嗔痴那么熟悉。换言之,是让慈心替代原有的贪嗔痴。【慈经】就在帮助我们完成这样的训练。
节选【一种禅修九种道路】
听【慈经】须随文入观,用心思维,把其中的每一句话真正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想法。让这份慈心从自身开始延伸到周边的人,再普及一切众生。
听经的同时,还要不断模拟这样的心行,在座下,以慈心待人接物,努力实践。
节选【一种禅修九种道路】
修慈次第
1.先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修2.过度到关系普通的人3.过度到彼此怨恨的人4.慈心遍及一切众生
节选【略伦讲记】
慈心的标准
1.就像对待自己最喜爱的孩子一样2.给予众生快乐
节选【略伦讲记】
修慈的注意事项
1.只是念诵,心理没有爱,没有祝福,心没打开---观想对方的优点,可爱面
2.防止心落入贪爱,享受慈心带来的舒适感--要用纯净的心来修行
3.为了帮助慈心的生起要做一些思维,当心打开时就要停止想象,直接发出祝福。
4.找不到祝福对象--对自己修慈心
5.如果出现昏沉--就要思维慈经的功德,让心兴奋起来,再来修慈心。
节选第十三届静修营界文法师慈心禅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