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近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第四分册 参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编辑于2019-08-30 10:26:00下面这一份思维导图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及《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复习教程》整理而得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全部都浓缩在下图之中,值得参考学习。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包含三个分支,本思维导图着重介绍一战、二战、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第四分册 参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下面这一份思维导图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及《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复习教程》整理而得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全部都浓缩在下图之中,值得参考学习。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包含三个分支,本思维导图着重介绍一战、二战、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第四分册 参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世界近代史:第四分册
1. 15-16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
1.1. 经济增长与科技水平发展
1.1.1. 生产力提高
1.1.2. 货币商品关系
1.1.3. 资本原始积累
英国圈地运动【B】
殖民活动
贩卖奴隶
商业战争
手工工场【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1.2. 政治背景——从等级君主制变为君主专制
1.3. 对外交往——新航路开辟(伊比利亚半岛)
1.3.1. 早期殖民活动
1.3.2. 背景原因【C】
市场上货币短缺
《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追求财富的欲望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被奥斯曼帝国破坏
1.3.3. 探索者
迪亚士
绕过非洲最南端(葡萄牙)
达伽马
达到印度(葡萄牙)
哥伦布
抵达美洲(西班牙)
麦哲伦
环球航行(西班牙)
1.3.4. 意义【C】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
推动西欧海外殖民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给亚非拉带来空前浩劫
1.4. 文明的现代化——文艺复兴(14-16世纪)【C】
现代化的特征:对民众的唤醒与激发对现在与未来的兴趣大于对过去的兴趣对科技的益处的信赖
1.4.1. 背景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发源地与中心:意大利
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西欧拜占庭与伊斯兰帝国的贸易为基础
1.4.2. 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注重现世而不是来世
教育:古典文化与体育锻炼
复兴古典文化
注重古典文化而不是宗教典籍
1.4.3. 影响及遗产
16世纪:传播到北欧——识字率提高、印刷品传播加快
世界历史:对人和人能获得的成就比中世纪观点更能导致海外扩张
1.4.4. 杰出人物
文学家:“三杰”、蒙田
彼特拉克:古典文学是作为自我改进和指导社会行为的一种手段
艺术家:“三杰”
达芬奇:还是建筑师、雕塑家、音乐家和工程师
政治家:马基雅弗利
实用主义、《君主论》
1.5. 文明的现代化——宗教改革(16世纪)【C】
1.5.1. 背景原因:封建社会想向资本主义过渡罗马天主教会为了自身利益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教会拥有巨大的地产及可动产财富
削弱教皇威信的事
巴比伦监禁
教会大分裂
1.5.2. 基督教的演化
基督教
天主教
天主教
新教
《奥格斯堡和约》《南特赦令》:民众可以选择信仰
路德宗(德国)
教会的宗教场所与宗教仪式并不是个人与上帝之间必要的中介
加尔文宗(瑞士)
安立甘宗(英国国教)
东正教
1.5.3. 意义: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集团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2.1. 英国革命(1640-1688)
2.1.1.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斯图亚特王朝“君权神授”
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詹姆士一世(1603)——查理一世
迫害清教徒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1640-1653)【B】
通过限制王权的《大抗议书》,国王与议会的矛盾迅速激化
资产阶级新贵族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2.1.2. 内战
1642年克伦威尔击败查理一世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
克伦威尔(温和派)当上共和政体的苏格兰共和国护国公
1658年理查继任,国内政局动荡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
2.1.3. 光荣革命【B】“议会至上”君主立宪制【C】
1688年荷兰国王威廉三世任英国国王
1689年《权利法案》
1681年《王位继承法》
2.1.4. 意义
长期稳定发展,为英国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2.2. 17-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2.2.1. 背景原因【C】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2.2. 思想武器
理性;宣扬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2.2.3. 杰出人物
英国(起源)
洛克
分权;经验主义
法国(壮大)【D】
伏尔泰
英国式“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论法的精神》
卢梭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社会契约论》《爱弥儿》
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狄德罗
《百科全书》
2.2.4. 意义
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政治构想
2.3. 美国革命
2.3.1. 原因: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1607-1732)【B】
1763年“七年战争”英国获胜,颁布《印花税法》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2.3.2. 独立战争
开始:1775年列克星敦的枪声
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大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
1776年通过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B】,美国独立
1777年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美国
2.3.3. 联邦制度
1777年通过《邦联条例》
1787年确定《合众国宪法》【C】
中央与地方分权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最高立法机构为国会
最高司法机关为联邦高等法院
选民间接选举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3.4. 性质与意义【C】
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2.4. 法国大革命
2.4.1. 波旁王朝的政治危机【A】
导火线:18世纪晚期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
三级会议:教士、贵族、平民
1789年6月国民会议召开,7月改名制宪会议
2.4.2. 革命进程
1779年7月14日攻占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
1791年颁布《人权宣言》【C】(即《1791年宪法》),实施君主立宪制
2.4.3. 战争和恐怖
1793年6月,巴黎人民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使激进的雅各宾派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
2.4.4. 拿破仑帝国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
1804年建立拿破仑帝国,颁布《法国民法典》【C】(即《拿破仑法典》)
中央集权制
1812年征俄国失败拿破仑退位,1815年崩溃
双重性:<正>击败反法联军,直接或间接控制欧洲大部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扩大法国大革命影响<负>侵略扩张和在欧洲建立霸权
2.4.5. 波旁王朝复辟
1812年路易十八即位
1815年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战役惨败,第二次退位路易十八再度复辟
2.4.6. 意义
沉重打击君主专制,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广泛传播,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并对以后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工业社会
3.1. 英国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3.1.1. 推动的因素【C】
政治:君主立宪政府推行重商主义;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
市场:新航路开辟后手工工场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劳动力:圈地运动后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资本+市场: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积聚资本并开辟了海外市场
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英国发达的工厂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3.1.2. 机器的发明和改进【C】
棉纺织业:1764年“珍妮机”
1771年水力纺纱机,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1782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开辟了“蒸汽时代”
煤炭和钢铁解决了能源和材料问题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1.3.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C】
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加速城市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益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提高
新的社会问题:环境、贫困、犯罪等
3.2.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
3.2.1. 电力时代(19世纪末)【A】
3.2.2. 钢铁冶炼技术(19世纪下半叶)【B】
3.2.3. 大企业与垄断
3.2.4.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B】
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
加剧竞争的无序性
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4. 资本主义现代体系的形成
4.1. 美国
4.1.1. 领土扩张
抢占、购买和侵略成为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两洋国家”【A】
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驱赶和杀戮
4.1.2. 美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
有利条件
大量移民以及城市人口增长,交通条件改善,推动国内市场
劳动力短缺,需要发明机器节省人力
4.1.3. 南北战争
矛盾:北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B】使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努力等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战争进程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1861年南部州脱离邦联挑起内战
导火索:南部军炮击萨特木要塞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宣言》【C】
转折点: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
结果【B】
1865年南部联军投降
意义【C】
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以民主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4.2. 德国
4.2.1. 普鲁士道路
农业资本主义改造(1808-1821)
容克:普鲁士贵族地主阶级
1807年施泰因《十月敕令》封建生产关系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渡
1811年哈登堡《调整敕令》规定农民对封建义务的赎买办法
4.2.2. 统一
1862年首相俾斯麦“铁血”政策【B】
1864-1870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三次王朝战争【B】
1871年统一的“第二帝国”成立
结束分裂割据的历史保留了封建残余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
4.2.3. 崛起
“均势外交”
疾病、工伤、养老三个社会保险法案
20世纪初成为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A】
4.3. 俄国
历史:
13世纪到15世纪末处于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下
16世纪中叶形成沙皇专制
17世纪下半叶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逐渐形成
4.3.1. 彼得一世改革(1689年)【A】
摆脱落后,加强军事力量,但强化了沙皇制度和封建农奴制
4.3.2. 农奴制改革(1861年)【C】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自下而上,具有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背景:1861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农奴制问题暴露
内容: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权利和地位自由经营工商业;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农民缴纳赎金领取份地
4.3.3. 扩张
1853-1856的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丧失了欧洲主权地位
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成为横跨欧亚的国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重要扩张时期
4.4. 日本
4.4.1. 锁国到开关【A】
1639年幕府颁布“锁国令”(除中、荷)
1854年美国培理叩关
1858年处在半殖民地边缘
4.4.2. 明治维新【C】
19世纪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实行“王政复古”掌握新政府的权力
“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
经济上:殖产兴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教育改革(影响最深远);鼓励工商;倡导四民平等;允许自由择业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4.5. 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4.5.1. 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英国、法国、德国
4.5.2. 列强瓜分世界
(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
东亚太平洋:中国
美国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力求“利益均沾”
中东
4.5.3. 资本输出对殖民扩张的影响【C】
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列强:英、俄、法、德、美、日
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端
历史:
奥托一世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1806年被拿破仑推翻
科学革命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
结合思想家(内在原因)和劳动者(实际知识)的道路
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辟
西方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古典文明彻底湮没
不如东方富饶
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
蛮族的进攻
大规模的毁灭为新的文明扫清了道路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法民族国家的特征【C】
含义: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
基本要素
确定的疆土领域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民通用的语言
国民的文化认同
形成:15C末,英法成为民族国家
君主专制【C】
背景:①前提条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②社会基础:封建贵族的衰落、资本主义需要、农民和城市贫民
形成: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过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制度
产生: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特点: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至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作用: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英国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背景原因: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英国——欧文
科学社会主义
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标志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作用: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