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运动生理学
整理了很久,需要的可以用哦,我先发出来了
编辑于2021-11-07 13:09:42运动生理学
绪论
运动生理学概念
生理学
生理学是以实验的方法研究和探讨生命状态下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
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是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同时,又为人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身体机能的增强和训练效果的优化,提供科学的指导
运动生理学的目的
以达到提高竞技技术水平,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的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同化是:生物体把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和能量储存的过程;异化是:是指生物将自身的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分解释放出能量,再将分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兴奋性
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应激性
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
稳态
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最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体液调节
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管后,经血管循环运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基本功能
自身调节
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某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和前馈
反馈
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
前馈
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数控装置作用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
第一章肌肉活动
第一节细胞生物电现象
刺激、反应与兴奋
刺激:能够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刺激和生物性刺激
反应: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
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而细胞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其电位变化不能向远处扩布,因此称为局部反应
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通常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定的强度
一定的持续时间
一定的强度变化率
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
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他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细胞生物电活动
静息电位
概念是: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
去极化:是指膜内电位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小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减弱
超极化:是指膜内电位负值叫静息电位,是加大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加强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像原来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P12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进行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上升支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Na+通道大量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并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于是细胞外的Na+便顺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导致膜内电位急剧上升,其膜内负电位快速消失并转为正电位
下降支
当膜去极化达到峰值时,Na+阴道迅速失活而关闭,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膜内的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万象扩散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至膜复极化到静息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的特点
有全或无现象
有绝对不应期
动作电位的传导
传导:在抹上任何一处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将沿着整个细胞膜扩布
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呈脉冲式的锋电位
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第二节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的微细结构
肌小节
为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横桥
含义:在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的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组干表面的凸起部分
功能特征:一是有一个能与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的位点,同时,具有ATP酶的活性,但这种酶只有在横桥与细肌丝连接时,才被激活,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横桥可以和细肌丝相应的位点进行可逆性结合,并出现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的中部滑行
肌肉收缩蛋白: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与肌丝滑行有关的蛋白质称为肌肉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肌肉调节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对肌丝滑行起着调节作用
肌管系统
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他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所组成
三联管
每一横管和他相邻两测中管的终池,合称为三连管
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点:神经末梢在肌纤维接触前失去髓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中板模在凹陷中,形成所谓精神肌肉接点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度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其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他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有三个主要步骤,一是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23年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三是肌浆网中Ca2+释放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肌丝滑行理论
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发生细肌丝之间的滑行,出现明带的长度缩短,而暗带长度不变,应H区变窄,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个相邻Z线都互相靠近,七,巧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缩短
肌肉收缩能力
不依赖于前、后负荷,可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在功能状态称为肌肉收缩能力
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施加于肌肉的负荷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形式
缩短收缩
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应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拉长收缩
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等长收缩
是指肌肉克服恒定副行的一种收缩形式,习惯上称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张力速度曲线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成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做等张收缩,当好符合为临时张立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最初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增加,但当初长度增大,超过某一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少
第四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纤维类型
标注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对其类别进行判别的结果
分为快肌和慢肌
快运动单位
一个大的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支配的快肌纤维或工型肌纤维,称为慢运动单位
慢运动单位
一个小的运动神经元连接它支配的慢肌纤维或∏型肌纤维,称为慢运动单位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单位募集
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构成的影响
冲动活动不是决定肌纤维类型的唯一因素,肌纤维的类型可能进一步的与运动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的存在和作用有关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的影响
可使骨骼肌组织壮大,肌肉功能得以改善,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肋部,某类型肌纤维的肥大,这种现象称为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减小的趋向,并认为慢肌纤维面积的缩小,毛细血管的增生,有利于缩短养的弥漫距离,便于氧气的运输,是耐力训练适应的表现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不仅使慢肌纤维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度明显增加,也可以造成会其纤维中该酶的活性明显增加,说明两类肌纤维均具有提高氧化力的适应性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
人体的无氧能力可随运动专项或所经受的训练形式而改变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
第五节肌电图
是指采用引导电机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电压变化图
应用,一是肌肉活动的协调性评价
二是局部肌肉疲劳度评价
三是预测肌纤维类型
第二章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第一节人体能量的供给
ATP:是一种富有高能键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它是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能利用的直接能源
ATP稳态: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系统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
ATP的生成过程
磷酸原系统
含义,由于ATP和CP君含高能磷酸键,因此将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系统或ATP-CP系统
不需要氧气的参与,时间小于十秒
糖酵解系统
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生成ATP的供能系统,由于这一系统功能时要生成乳酸,所以亦称之为乳酸能系统
不需要氧的参与,时间大概是30秒
有氧氧化系统
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养供充足的情况下,彻底氧化成H2o和Co 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该系统是机体绝大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需要氧的参与,时间大概是30分钟到一个小时
无氧快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在代谢过程中都不属于痒的参与,故这两个功能系统和称为无氧供能系统
第二节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测定方法
食物的热价:一克食物氧化时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物理热价,一克食物在体外彻底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一克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同一时间内机体co 2的生成量和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呼吸商大于一的情况,例如,剧烈运动时,由于氧供不足,大量乳酸的产生在同血液缓冲系统作用的同时,会有大量co2排出体外,此时呼吸商就会大于1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肌肉活动
环境温度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代,谢率开始有所增加,在10摄氏度以下,代谢率显著增加,当环境温度为30到45摄氏度,时代谢率又会逐渐增加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在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比摄入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要多
精神和情绪活动
其他因素
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率的状态,第一个是清晨空腹,第二个是室温保持在20到25摄氏度,第三个是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休息30分钟左右,第四个是要求受试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第五个是受试者体温正常
第三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急性运动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和CP的分解,ATP,在ATP酶催化下迅速水解为ATP和Pi,Dpg之于CP,作为共同底物,在其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再合成ATP,而骨骼肌用于再合成ATP的CP裂解速率极快,所以磷酸原供能系统较其他两种能量供应系统能够提供更大的功率输出,由于该过程at pcp分解时不需要氧的参与,也不产生乳酸,所以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如果运动维持足够的强度并继续持续下去,那么,糖酵解供能系统将逐渐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此时,ATP的分解产物AD被接受糖原或葡萄糖不完全裂解产生的高能磷酸键再合成ATP同时产生大量乳酸,运动骨骼肌细胞的乳酸水平迅速持续增高,造成细胞ph显著下降,机体将很快出现疲劳,不能维持长时间运动能量的需要
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叫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具备更加复杂的化学过程,其化学过程也涉及相对更多的细胞反应,因而,功率输出相对最低,相对无氧代谢能够提供更大的能量供应总量,运动的时间大为延长,该能量供应过程中,糖原,葡萄糖或脂肪酸被完全氧化分解再合成ATP的数量约为无氧酵解的20到30倍,直至最大摄氧量平台出现,而在极量强度运动时摄氧动力学曲线将不出现平台,而是持续增高直至运动性疲劳发生摄氧量水平达到或不能达到最高摄氧量
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一般来讲,按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的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除取决于能量物质储备外,能量代谢的调节能力以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也是重要因素,慢性运动主要对后两者产生影响,一般来讲,慢性运动可上调参与主要能量代谢供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如长期接受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较长期接受速度训练的运动员高,但是无氧耐力却显著低于后者
运动或能量节省化
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使其最大摄氧量处于稳定状态
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
经典的糖酵解系统功能评价方法是Wingate实验
是指受试者在特定运动阻力下,在30到90秒内,以最大能力持续运动测定受试者做工的工量和血乳酸增值最大公量和血乳酸增值越大,表明无氧酵解能力越强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一般功能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轴丘:从胞体发出的部分膨大形成的锥形叫做轴丘,它是轴突的始段
一、神经元
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结构: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有圆形,心形,梭形,包体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突起可看作是包体的延伸部,有树突和轴突之分,其作用是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轴突的功能主要是将包体发生的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传递给肌细胞和腺细胞等效应器
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和中间神经(联络神经元)三种类型
主要功能
一、一个神经元可区分为若干功能区域 神经元的质膜在接收信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经元的细胞核与细胞质内存在蛋白质合成体系,神经元所需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均在此处合成,在维持神经元成长发育存活以及完成正常功能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胞体和树突是接收和整合信息的区域,轴突始段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区域,而突触末梢则是将是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区域,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刺激和传递信息,有些神经元还能分泌激素,将神经信号转变为体液信号
二,神经纤维具有兴奋传导和轴浆运输功能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类的轴将经常处于流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质的作用 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轴突的髓鞘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以下的特征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型④相对不疲劳性
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发挥调节作用外,神经末梢还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可持续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功能,神经的这种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包含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三类
功能:①星形胶质细胞主要是支持作用,引导迁移作用,营养作用,隔离作用 ②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别在中枢和外周形成神经纤维髓鞘,髓鞘具有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绝缘作用 ③小胶质细胞和卫星细胞的功能:小胶质细胞可与来自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共同清除变性的神经组织碎片,卫星细胞可能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及形态支持,调节神经元外部的化学环境
第二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简称神经传导,其传导由局部电流方式传导-无髓鞘纤维 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纤维)
一、突触传递
含义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后一个神经元,这一信息传递过程被称为突出传递 突触:生理学中将相互连接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 突触小体:在轴突主干上,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的膨大部分
化学性突触
信息传递媒介物是神经递质的突触,在电突触处,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分的间隔为2到3厘米,连接部位的细胞膜并不增厚,膜两侧近旁胞质不存在突触囊胞,两侧膜上有沟通细胞质的通道蛋白,这种结构又称为缝隙连接
电突触
信息传递媒介为局部电流的突触,化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具有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后发放,兴奋的总积兴奋节律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的特点
主要形式
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它可引起后膜对K+和Cl-尤其是cl-通透性升高,导致突触后膜产生超级化
电突触传递在神经元同步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生理意义是在于可使很多神经元产生同步化的活动,能够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化也不敏感
二、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反射的活动形式和整合方式
反射:身体的各种感受器相当于不同的换能器,它们的功能是将所感受的刺激转变为一定形式的神经放电信号,后者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信号进行分析并作出反应后,再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将中枢的指令传达到相应的效应器官,发动或改变其活动,这样一个过程称作为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和动物生来就有、数量有限、种系特有、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指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生活环境,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不断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反射活动
基本过程是刺激信息,经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依次传递的过程中,中枢是反射弧中最复杂的部位
②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a.单线式联系:是指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b.辐散式联系:是指一个神经元,可通过其轴突末梢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从而使与之相联系的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c.聚合式联系:是指一个神经元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建立突触联系,因而,有可能使来源于不同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导致后者兴奋或抑制
d.连锁式和环式联系:在中间神经元间,由于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同时存在而形成的联系方式为连锁式或环式联系
③中枢兴奋在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a.单向传播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入突触后神经元
b.中枢延搁
兴奋经中枢化学性突触传递所需时间与在相同距离的神经纤维上传导相比要长得多
c.兴奋的总和
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传入冲动一般不能引起传出效应,如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出冲动,同时到达同一终疏才可能产生传出效应
d.兴奋节律的改变
同一个反射弧中,传入神经(突触前神经元)中兴奋传递的放电频率往往与传出神经(突触后神经元)不同
e.后发放
兴奋冲动通过环式联系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
f.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如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某些药物干扰等均可影响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这是因为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是相通的
④中枢活动总的抑制和易化
突触后抑制: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IPSP引起的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或交互抑制
传入神经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后者的活动,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交互抑制
回返性抑制
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神经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原来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个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在突触前膜产生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这种抑制在中枢中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突触后易化
由于突出后膜的去极化,而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
突触前易化
由于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使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增多,最终使突触后,膜神经元的EPSP增大,既产生突触前易化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受器
含义: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为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刺激而形成的结构装置称为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①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②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都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③编码功能
感受器再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④适应现象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维持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感受野:是指所有能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感受器所组成的空间范围
二、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功能
本体感受器 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肌梭:是骨骼肌中一种特殊的感受装置,位于肌肉的深部,主要由梭内肌,神经末梢,梭囊与微小血管构成。肌梭是感知骨骼肌长度,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率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腱器官:是位于骨骼肌和肌腱连接部位的囊状结构,与骨骼肌呈串联式排列,是感知骨骼肌张力度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当刺激发生在一个特定感觉的神经通路时,无论该通路的活动是如何引起的,或者是由该通路的哪一个部分所产生的,所引起的感觉总是该感受器在生理情况下兴奋所引起的感觉,这一原理称为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躯体感觉代表区
是指从丘脑携带的躯体感觉信息经特异,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主要包括体表感觉区和本体感觉区
躯体感觉
来自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深感觉和来自皮肤的浅感觉共同组成躯体感觉
触-压觉
给皮肤是以触压等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两者在性质上相似,可统称为触-压觉
两点辨别阈
将两个点状刺激同时或相继触及皮肤时,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辨别阈
触觉阈
引起触-压觉的最小压线深度
三、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的形成过程
射入眼内的光线通过角膜防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并通过角膜前后表面晶状体,前后表面四个屈光度不同的折射面,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上含有对光高度敏感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他们和与之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构成了眼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即视杆系统和视椎系统
近视
由于眼球前后经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线被聚集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模糊的图像,称为近视
远视
由于眼球前后经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模糊的图像,称为远视
四、耳的听觉功能
前庭器官
是由内耳的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组成,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以及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
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和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应
前庭功能稳定性
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单位
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池
一块骨骼肌通常接受许多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经元比较集中于脑干处几毫米范围内或脊髓相邻段的前角,因此,将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反射性运动
是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如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肢体快速回缩反应,肌腱反应和眼球注视等
形式化运动
是指主观意识指控制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如步行、跑步、咀嚼和呼吸等
意向性运动
是指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复杂,一般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运动技巧日渐完善
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脊椎姿势的调节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动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腱反射,是由快速牵拉肌肉引起,它的作用是对抗肌肉的拉长,其特点是时程较短和产生较大肌力,并发生一次位相性收缩
静态牵张反射
也称为肌紧张,是在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而形成的,要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但对维持躯体姿势非常重要
屈肌反射:脊椎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到刺激的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快速收缩,而伸肌迟缓,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在受刺激的同侧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加大刺激强度,会出现对侧肢体伸展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枢部位,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神经元组成的老区类,其间穿行着成网状的各类不同神经纤维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迷路紧张反射
指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颈紧张反射
是指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受到刺激后,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组织原则
运动皮质发出下行控制纤维的细胞是高度分域地组织起来,与每一块肌肉有关的皮质神经元都有聚集的中心和围绕的外野,任何支配不同肌肉的中心区不会重叠,但是一条鸡肉的外野支配区可能和另一条肌肉的外野,甚至他的中心区重叠,这一分布规律被称为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组织原则
第四章内分泌调节
第一节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
是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内分泌系统
是指由经典的内分泌腺与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共同组成,是发布信息调控机体功能的系统。
激素
种类
含氮激素
类固醇激素
脂质衍生物
传递方式
远距分泌:激素分泌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远处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
旁分泌: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的其他靶细胞
自分泌:激素原为作用与产生该激素的细胞,甚至可以不释放,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内发挥作用,后者又称内在分泌或胞内分泌
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腔分泌: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
激素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整合机体稳态
调节新陈代谢
维持生长发育
调控生殖过程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信使作用(传递信息)
可将内分泌细胞发布的某种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的功能,使机体代谢过程增强或减弱
高效作用(是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特异作用(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只选择性的对能识别的靶细胞起作用
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它们分泌的激素又都以体液为媒介传播,相互联系并形成了一个统一体,每种激素产生的效应都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错综复杂
激素的作用机制
靶细胞的激素受体
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细胞膜受体
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
细胞膜上的环磷酸腺苷称为第二信使
①携带调节信息的激素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②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通过G蛋白激活膜内侧向苷酸环化酶,在Mg2+存在的条件下,AC催化ATP转变为cAMP
③cAMP作为第二信使,继续使胞质中无活性的蛋白激酶等功能蛋白激酶等功能蛋白逐级活化
④促进胞内许多特异蛋白的磷酸化
⑤最终引起靶细胞产生各种生理效应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组效应)
①激素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胞质,与胞质中特异受体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②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复合物发生变构,并进入核内
③与核内受体结合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④促进DNA转录过程,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
⑤诱导或减少新蛋白质(主要是酶)的生成,实现各种生物效应
含义: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金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某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
内分泌功能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生长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生殖轴)
功能
下丘脑和垂体
下丘脑
下丘脑是人体神经-内分泌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汇合部位与转换站
类型:①兴奋性激素②抑制性激素
垂体
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对物质代谢,个体生长,乳腺发育与泌乳及黑色素代谢等生理过程发挥调节作用
神经垂体:生不能合成激素,他只是下丘脑神经元所合成的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储存和释放的部位,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甲状腺
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
调节新陈代谢
影响器官系统功能
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
增强破骨细胞活动,抑制成骨细胞活动
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
促进维生素D3转化成它的活性形式
肾上腺
由外层皮质和中央髓质两部分组成
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功能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
作用:促进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及K+的排泄,是维持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分泌减少,在长时间运动中,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功能
肾上腺髓质可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片肽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如剧痛,缺氧,脱水,大出血,畏惧及剧烈运动时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
主要是皮质醇,其次是皮质酮,对物质代谢的作用,①参与糖代谢②参与蛋白质代谢③参与脂肪代谢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叫做应激反应
对水盐代谢的作用:水中毒
网状带:性激素
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
他们的刺激是相同的,但反应的途径是不同的,前者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的增强,后者是交感-肾上腺髓至系统活动的增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和提高机体的应答和适应能力
胰岛
胰岛素主要的生理作用
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利用历史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变为脂肪,另一方面,抑制糖原分解和糖的异生,降低血糖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脂肪合成与储存,抑制脂肪分解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①血糖水平调节:血浆中葡萄糖水平是影响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②血液中氨基酸及脂肪酸水平:血液中氨基酸水平升高可刺激胰岛素分泌,一血糖和氨基酸水平均升高时最明显
③激素的调节:胃泌素,促胰液素等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可通过增加血糖浓度而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物质则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④自主神经的作用:迷走神经可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也可通过刺激胃肠激素释放,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抑制胰岛素分泌
⑤胰岛内调节:以高血糖素可通过旁分泌作用直接刺激b细胞而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生长抑素则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b细胞分泌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效应
①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的效应显著增强
②活化脂肪细胞的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血液游离脂肪酸升高并促进肝摄取游离脂肪酸,因此,酮体生成增加
③能使氨基酸迅速进入肝细胞,脱去氨基,异生为糖
④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合成
⑤增强心肌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ca2+的聚集,从而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心输出量增加和血液升高
性腺
第三节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重要内分泌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生长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胰岛素(增强)和胰高血糖素(降低)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抗利尿激素,盐皮质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激素对急性负荷的应答特征及对长期运动的适应特征总结如下
应急激素水平在急性运动过程中会升高,且升高幅度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关
对主要应急激素而言,运动中药引起水平升高,需要一个激活激素升高的运动强度阈值,而且激活不同激素升高的阈值不尽相同
长期运动训练后,激素水平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去补偿现象,表现为反应幅度更加精准,机能更加节省化
经过长期训练后,不同激素变化的综合结果总是朝着有利于运动的趋势发展
第五章免疫与运动
第一节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
免疫的基本概念
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是指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
特异性免疫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受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它的基本特征是①特异性②多样性③记忆性④耐受性⑤自限性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免疫系统
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所组成
免疫功能
①免疫防御
是指机体抵抗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的功能,就是抗感染
②免疫稳定
是指机体清除变异或衰老的细胞维持生理平衡的功能,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通过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损伤衰老和死亡细胞等
③免疫监控
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防止发生肿瘤的功能,防止正常细胞突变
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分化增殖与定居的场所,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
T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
B细胞: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免疫
K细胞:杀伤被抗体覆盖的靶细胞
Nk细胞: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者病毒感染细胞
淋巴细胞除解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外,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不仅仅作用于免疫系统自身,调节和控制免疫反应的发生与程度,还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身体功能的整合条件
②单核-巨噬细胞
具有多种免疫机能,包括吞噬和杀伤作用,抗原递呈作用以及分泌作用
③粒细胞其免疫功能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之50到70%,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许多细胞和病毒性病原体的吞噬作用外,还可释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免疫分子
抗体
是机体针对抗原而产生的对抗性物质
补体
是指人与动物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与免疫有关的,并可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
细胞因子
主要由淋巴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所产生,习惯上称,前者为淋巴因子,后者为单核因子,实际上其他免疫细胞与免疫细胞也可以产生
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感应阶段:这是一个抗原递呈过程
增殖和分化阶段:BCDF和BCGF能够促使b细胞成熟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
效应阶段:在此阶段,多数b细胞能够成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然后由抗体直接或间接发挥免疫效应,杀灭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同时,部分b细胞变为记忆性b细胞
细胞免疫应答反应
感应阶段: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基本相同
增殖和分化阶段:活化的TH细胞开始大量增殖,最终导致激活相应的TD细胞和TC细胞,进入效应阶段
效应阶段:激活TC细胞发挥特异性的细胞毒性作用,攻击靶细胞
第二节运动与免疫
免疫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开窗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强度运动时应激激素的急剧升高以及血液动力学发生的急剧升高,以及血流动力学发生急剧变化,导致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快速动员入血,使得淋巴细胞等数量在运动期间急剧升高,淋巴细胞亚群病例发生明显改变,大强度运动后,淋巴细胞浓度下降,增殖分化能力及活性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免疫低下期,此阶段,外界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在此期间,运动员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感率上升
J形曲线模式
在运动强度与上呼吸道感染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关系:若以正常不运动者安静水平作为参照,可以发现,适量强度的经常性身体运动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而大强度运动训练则会使之明显升高
免疫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免疫功能对健身运动的适应
主要表现
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增强
总体来说,定期进行适量运动可增强免疫功能,降低患病风险,这对于抵账和退出全民健身运动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机制
有效提升免疫功能,降低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降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免疫功能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主要表现
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伤
主要免疫球蛋白IgA,IgG以及重要补体C3和c4含量显著降低
剧烈运动后,血浆儿茶酚胺和可的松浓度明显升高
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降低以及血液泥细胞氧化活性降低
Nk细胞的细胞毒性降低,撕裂原诱发的淋巴细胞增殖作用降低
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的运动训练会导致肌肉细胞受损,并继发性释放出炎性细胞因子,使机体的抗炎-促炎机制失衡
鼻腔和唾液的sIgA浓度降低,鼻腔粘膜清除作用降低,表明上呼吸道清除外部病原体的能力受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I的表达,从而影响着像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过程
主要机制
交感神经兴奋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免疫调控信息物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
血糖浓度降低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氧自由基身高对免疫细胞的破坏作用加强
免疫抑制因子升高对免疫功能的负性影响
免疫功能的调理
糖类物质对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
葡萄糖的免疫调理作用
低聚果糖(寡果糖)的免疫调理作用
维生素对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
维生素A的免疫调理作用:抗感染维生素,它是维持体表皮肤和脏器粘膜健康的重要物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维生素C的免疫调理作用:又叫做抗坏血酸,不仅可以降低运动对机体造成的氧化应激程度,而且可以纠正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免疫功能
维生素E的免疫调理作用:是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生物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能提高胸腺,肠道,淋巴结和脾的重量,增加胸腺脾的DNA含量和DNA周转代谢率
抗氧化物对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
抗氧化酶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谷膀甘肽过氧化酶
第六章血液与运动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血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将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血液比容管中离心,由于血细胞和血浆的相对密度不同,血液将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下层是深红色的红细胞,两者之间白色不透明的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很接近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浆蛋白
含义: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主要功能:作为多种物质和激素的载体,维持血浆的正常PH;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参与血液凝固与纤溶过程
水和无机盐
水是血浆中各种物质的溶剂,占血浆总量的百分之90到92%,血浆中大多数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是溶解于水中进行运输的,同时,参与体温调节,这些离子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性,某些离子还是体内酶活性的激动剂
非蛋白有机物
含氮化合物有氨基酸,尿素,尿酸,肌酸,肌酐,胆色素等
不含氮药物主要是葡萄糖,多种脂类,酮体,乳酸等
血细胞
红细胞
形状:无核,双凹的圆盘形,边缘较厚,中央较薄,使红细胞具有较高的可塑变形性
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和免疫等
白细胞
形状:无色,有核,球形,体积大
组成: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
功能:保护机体的功能和防御的功能
血小板
形态:无核,似碎片状,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
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成人的血量总量为重量的百分之7到8%
比重和粘滞性
比重是1.025到1.034之间,红细胞的比重是1.090到1.092,血浆的比重为1.025到1.034,全血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的比重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血液粘滞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比容是决定血液粘滞度的最主要的因素,红细胞比容越大,血液粘滞度就越高
渗透压
在血浆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又被分为机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血浆PH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到7.45,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有效的减轻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对血浆ph的影响,特别是在肾和肺能够保持正常的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的功能,使血浆ph的波动范围较小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
运输作用: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营养物质,氧二氧化碳,代谢产物,激素等都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中存在有缓冲系统,对进入血液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行缓冲,使血液ph不发生较大波动,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
防御功能:白细胞和各种免疫物质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生理止血功能: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在机体生理性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的功能
运输功能: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等
营养功能:体内的某些细胞,特别是单喝吞噬细胞系统能够吞影完整的血浆蛋白,然后由细胞内的酶类将吞入细胞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扩散,进入血液,随时可供其他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时使用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相当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功能的保证,因此,内环境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免疫功能:血浆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都是血浆蛋白,在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凝血和抗凝血作用:血浆中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和生理性抗凝血物质,以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都是蛋白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因子是引起血液凝固的成分
血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功能: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的能力
白细胞的功能: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防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的功能
维持细胞内皮的完整性
凝血和止血
第三节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运动对血浆容量的影响
运动对血浆容量的影响: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运动引起高血娇容量是机体适应性发挥和动员的表现,它可使机体在大量出汗的变化后仍可维持一定的循环血量,同时可降低血液的黏滞性,降低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
运动对血脂和血糖的影响
血脂:可使血脂及脂蛋白发生有益性改变,运动是防止血脂异常的有效手段
血糖:适宜的体育运动,无论是对一型糖尿病还是对二型糖尿病,都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性,从而降低血糖,改善血糖控制能力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和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相比,红细胞增加的更加明显,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经过长时间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血容量高于一般人氮气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HB与运动:用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有三种类型,偏高型,正常型,波动型,每种类型又可分为波动大者和波动小者以及血红蛋白值高且波动小者为佳
子主题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型贫血
假性贫血
表现:血容量增加,血浆量增加较多,红细胞数量增加较少,红细胞数量相对减少,红细胞比容相对降低,医学单位容积和体积测定表现相对正常情况
原因:红细胞工作性溶解加强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生理意义:安静状态下降低血粘度,减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运动状态下血液相对浓缩,保证血红蛋白量相应提高,为优秀运动员有氧工作机能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真性贫血
表现:红细胞数量绝对减少,红细胞比容绝对降低
原因:运动中红细胞破坏增多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对血液组成的影响
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低氧环境激发身体对低氧应激的生理适应,刺激机体造血系统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HB和肌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血液运氧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第七章呼吸与运动
呼吸的概述
含义:是指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o2和排出co 2的现象,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便将终止
三个环节
外呼吸
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运输
是指循环血液将o2从肺运输到组织,又将co 2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
内呼吸
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第一节肺通气
肺通气的动力学
呼吸运动
肺通气的动力是大气与肺泡之间的气压差
平静呼吸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
特征①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体积扩大→ 肺容积扩张→肺内气压变小→气体入肺,此过程是主动的 ②平静呼气时,肋间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体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气体出肺,此过程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
用力呼气时,呼气肌要加强收缩,胸廓迅速缩小,肺内压急剧,增加形成快速呼吸
呼吸形式
腹式呼吸
以隔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
以肋间外机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运动时的调节
①在运动中,可根据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形式 ②较复杂的运动项目要学会使用复杂主观控制的呼吸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指胸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一个密闭腔隙
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负压
在正常情况下呼吸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
憋气
优点:能反射性的引起肌张力的增加
缺点:①导致静脉血同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使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容易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星的感觉 ②当憋气结束后,会反射性的出现深吸气,使胸膜腔内压骤减,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血压骤升
注意事项:①憋气前吸气不要太深 ②憋气的适应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③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
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肺容积
含义
肺内气体的容积总量
组成
潮气量
每次呼吸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
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的气量
补呼气量
呼气后再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余气量
最大呼气后残余在肺内的气量
肺容量
含义
是指肺容量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
深吸气量
是指从平静呼气之末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意义: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未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意义: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幅度
肺活量
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VC)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影响因素:身材的大小,年龄,性别,体位,肺的容积,胸廓的大小,呼吸肌力量强弱,肺和胸廓的弹性等
意义:肺活量大小,反映了了一次呼吸时肺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
用力肺活量(FVC)与1S用力肺活量(FVC1)
FVC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FVC1 是指第一秒内呼出的气体量称为一秒用力,呼气量正常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约为用力肺活量的83%
意义:FVC和FVC在临床上对诊断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肺总量
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公式是: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
影响因素:性别,年龄,身材,训练水平,体位改变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
是指最大人体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最大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能呼吸的最大气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是指运动员在尽力做生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意义: ①可用于了解胸廓和肺组织的弹性,呼吸道的阻力,呼吸肌的力量和速度等 ②可评价受试者的肺通气储备能力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
表现: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运动强度较低,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
变化特点:①运动开始前,通气量稍有上升,运动开始后,通气量升高,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 ②运动停止时也是通气量下降,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肺通气对训练的适应
每分通气量的适应
①有训练者的每分通气量与无训练者相比,安静时差别不大,完成亚极量运动时有训练者增加的幅度较小,完成极量运动时有训练者的最大通气量明显较高 ②训练有素的耐力运动员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肺通气量发生非线性变化的时间延迟,通气阀增大
肺通气效率的提高
①长期训练者在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下降 ②有训练者在运动时的呼吸深度和频率匹配更加合理
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安静时氧通气当量,几乎不因训练而改变,完成相同强度运动时,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氧通气当量较非耐力运动员低
呼吸肌训练
意义:①提高运动员的肺通气功能 ②提升呼吸肌耐力,呼吸道阻力下降,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训练方法
借助呼吸肌训练仪进行
长时间的耐力运动训练
用飞呼吸的方法来训练膈肌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含义: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之间o2和co 2的交换,称为气体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为组织换气
气体交换的原理
分压:是指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各自所具有的压力
气体分压差:在混合气体中,各气体分子移动的动力正是分压差
气体交换的动力:各气体的分压差
气体交换的过程
①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时o2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Co 2则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经肺换气后氧分压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压降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②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时,O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 2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经组织换妻后,氧分压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③肺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o2,放出co 2,而体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则不断向组织提供o2,运走co2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物理因素
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气体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成正比
气体扩散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
中小强度运动,通气/血流比值基本保持稳定,大强度运动,比值升高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含义:O2和co 2的运输是以血液为载体的,O2和co 2都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其中,以化学结合为主,物理溶解为辅
氧的运输
Hb与o2的结合
Hb氧容量
在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
Hb氧含量
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
Hb氧饱和度
Hb氧含量占Hb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
含义:血液中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氧解离曲线的分析
右上段:反应Hb与o2结合的部分
中段:反映Hb o2释放O2的部分
左下段: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降低,Hb氧饱和度就会显著下降
氧利用系数
含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容积战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
意义:评定组织换气或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co2、pH、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等
氧储备
储存在血液和肺中的o2有1300到2300 ML,储存在肌红蛋白中的偶尔有240到500 ML
氧脉搏
含义:人体从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
意义: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
二氧化碳的运输
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 2进入血液,主要是以Hco3-的形式运输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Co 2进入红细胞后,可直接与Hb分子上的自由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
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是最基本的呼吸中枢
脑桥存在着能完善正常呼吸节律的呼吸调整中枢
随意性呼吸的调控信息来自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
指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是指呼吸机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防御性呼吸反射
是指咳嗽反应,喷嚏反应等引起的呼吸运动的变化
化学性感受器
含义:是对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学刺激的感受器的总称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Co2对呼吸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是维持正常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刺激
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动脉血中H+加浓度升高,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低O2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低O2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假说
一般认为,运动前通气量的增大属于条件反射
呼吸的缓慢增加,一般认为与化学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有关
运动时温度的升高,在促使肺通气量的增加中可能有较重要的作用
运动停止后,皮质和其它部位向呼吸中枢发放的冲动停止,通气量急剧下降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是多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机制起主要作用,体液调节机制和其他因素则其辅助和调节作用
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
心血管系统概述
是由心脏血管存在于心血管内的血液组成,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心脏生理
心肌细胞类别
普通心肌细胞
特殊分化了的具有自动节律性的心肌细胞
心肌生理特性
兴奋性
心肌工作细胞与骨骼肌细胞一样,也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即兴奋性,要先接收到自己号,首先表现为在细胞膜上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继而出现一次机械收缩,但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相比,在波形和形成机制上要复杂的多
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通常,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高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自律组织,故称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收缩性
同步收缩
由于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闰盘存在,兴奋可通过放心,连接在细胞之间迅速传播,引起心房肌和心室肌所有细胞几乎同步兴奋和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由于心肌细胞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很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这种情况下,心脏不发生强直收缩,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单收缩
提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如果在心肌正常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窦房结之外的额外刺激可使心室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心室充盈期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心率
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心室每次射血时并未将充盈的血液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
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心指数:人体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而增加,称为心泵功能储备
最高心率
HRmax=220-年龄
搏出量储备
收缩期储备
指依靠心室收缩力增强时,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的幅度
舒张期储备
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增加的幅度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
是指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
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
是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变化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这种心肌初长度无关,而是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的机制,又称为等长调节
心率
阶梯现象:心率增加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现象
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
心搏峰:运动生理学将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
心电图
是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血管生理
血管的功能特点及其内分泌功能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①按照组织结构对血管的分类: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②按照血管的功能对血管的分类:弹性器官血管、分配血管、阻力血管
③交换血管
④短路血管
⑤容量血管
血管的内分泌功能
合成和释放各种舒血管与缩血管物质,两者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
合成、分泌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调节局部血管的紧张性和血流量
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结构变化和舒缩功能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动脉血压
含义: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液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
血液内有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血液充盈,就不会对血管壁造成侧压
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搏出量:搏出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收缩压
心率:心率的改变主要影响舒张压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的作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
循环血量: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的容量是相适应的,也是相对稳定的
动脉脉搏
由于心脏的舒缩所引起的动脉血管周期性搏动现象
静脉血管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而将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含义: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决定着心脏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并直接影响到心脏每搏出量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②心肌收缩力量
③体位改变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⑤呼吸运动
微循环
含义: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结构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
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反射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
其他体液因素
自身调节
代谢性自身调节
肌源性自身调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心率、搏岀量和输出量
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心率加快,运动时随着心率的大幅度增加,心肌收缩力量也明显增强
器官血流量
运动时心输出量会大幅度增加,但其增值并不是按比例,在每个器官中进行分配的,而是根据集体需求,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对各个器官的血流量进行重新分配,运动时血流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心机和运动肌血流量明显增加,最高可接近总血流量的90%;内脏器官、脑、肾等器官血流量明显减少;皮肤血流量在运动初期减少,随着肌肉产热量的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血压
运动时平均动脉压升高,但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增长幅度并不相同
运动训练对心血系统的影响
运动性心脏肥大与微细结构重塑
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以心腔扩大和新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称为运动性心脏肥大。
在运动型心脏肥大的同时,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肌浆网、心肌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及神经支配的微细结构均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即发生了心脏重塑
运动性心动徐缓
长期进行运动训练可使安静心率明显降低,这种由于运动锻炼或训练导致安静时心率明显低于正常值的现象称为运动性心动徐缓
心脏泵血功能改善
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与普通无差异,但普通人心率快,搏岀量较小,运动员心动徐缓,搏岀量大
在定量负荷运动时:有训练心率的幅度小,而心搏量的幅度增大,心输出量的幅度较普通人小,表现出心泵功能的节省化现象
在完成极限负荷运动时:运动员的心泵功能表现出较高的机能储备量
第九章消化吸收与排泄
消化与吸收
消化
含义:是指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征
兴奋性
自动节律性
紧张性
伸展性敏感
消化腺的功能作用
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的吸收
所含的黏液、抗体等有保护消化道黏液的作用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
消化道的消化
咀嚼与吞咽
唾液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与作用
在胃黏膜上含有贲门腺、泌酸腺和幽门腺及多种内分泌细胞,如B细胞、D细胞、肥大细胞等,由这些腺体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称为胃液胃液P H为0.9到1.5,无色,内含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钠和钾离子以及胃泌素、生长抑素和组胺等物质。
胃酸的作用
使胃蛋白酶原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使蛋白质变性,杀灭细菌,维持钙、铁等离子状态以促进其吸收,胃酸入十二指肠还可以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
胃蛋白酶的作用是使蛋白质水解生成眎、胨和少量的多肽,内因子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
黏液可与胃腺分泌的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润滑胃内食糜、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并防止胃粘膜细胞与胃蛋白酶高浓度的盐酸直接接触
胃的运动形式
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
蠕动
小肠内消化
食糜入小肠后,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的作用下,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因此,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大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由小肠平滑肌完成紧张性降低或增高时,食糜在小肠内的混合和运转速度发生变化
节律性分节运动:由小肠环状肌的舒缩完成,对食物的消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蠕动:把食糜向大肠方向推进,由环状肌完成,但速度缓慢
吸收
含义:食物经过消化后,将一些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的部位
口腔和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吸收形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入胞转运和出胞转运
小肠吸收的特点
小肠约为4-5m,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小肠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
H2O、无机盐和维生素
糖类分解后的单糖
蛋白质经消化分解后的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产物与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天然蛋白质或蛋白质分解的中间产物
运动对消化和吸收的影响
剧烈运动时,使人体的消化能力下降
强度适中或小强度运动时,胃肠道功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排泄
含义:机体将物质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内的异物、有害物质以及摄入的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经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与血液循环
途径
肾
呼吸器官
皮肤
消化道
功能单位
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结构
肾小体
肾小管
血液循环特点
血液供应丰富
有两套毛细血管
尿液的生成
含义:血液流入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部分H2O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透过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面积
有效滤过压
肾血流量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滤液流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H2O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通过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过程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分泌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将自身的产物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排泄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腔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肾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在泌尿过程中,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分泌作用,把体内各种代谢终产物,以及对机体无用和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将滤液中有用的物质吸收入血液,从而对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尿量
运动性蛋白尿
产生的原因
①运动时乳酸增多引起血浆蛋白质体积缩小,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蛋白质被滤过到尿内
②运动酸性物增多导致正电荷增多,促使带正电的蛋白质易透过肾小球带负电的滤过膜进入滤液中
③剧烈运动肾受到机械性损伤
④激烈运动时,由于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肾小球缺血缺氧,造成上皮细胞变形,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中出现蛋白
运动型血尿
特点
①血尿在运动后即刻出现,血尿的严重程度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小有密切关系
②除血尿外,一般没有其他症状和异常情况
③血液化验、肾功能检查、腹部X射线照相及肾盂造影等检查均属正常
④出现尿血后立即停止运动,绝大多数在三天内尿血停止
⑤男运动员多见,由于跑跳和球类项目运动员多见
原因
①肾损伤
②肾缺血、缺氧
③肾静脉高压
④患有慢性隐匿性肾疾病
⑤膀胱受损
第十章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
含义:指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或对抗负荷的能力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肌源性因素
神经源性因素
关节运动角度
其他因素
年龄和性别
激素
运动训练
力量素质的测定
最大肌肉力量
等张肌力
等长肌力
等速肌力
肌肉耐力
等长肌肉耐力
等张肌肉耐力
等速肌肉耐力
肌肉功率
肌肉张力与收缩速度
肌肉爆发力
力量素质的训练
力量素质的原则
超负荷原则
专门化原则
力量训练的顺序安排
大肌群训练安排在前,小肌群训练安排在后,因为小肌群较大肌群更容易疲惫,若小肌群训练安排在前,其疲劳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他肌群的训练
多关节肌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训练在后
训练某块肌群时,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
力量训练的间隔时间
核心力量应优先保障
力量训练的方法
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
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
等速练习
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立即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训练方法
速度素质
含义: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位移速度
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含义: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
反应时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含义: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所需的时间长短,动作速度的快慢,主要由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以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
肌纤维类型
肌肉力量
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
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含义: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人体的快速位移能力取决于肢体运动的频率和幅度,并与肌肉力量、协调性、肢体长度以及供能效率等因素有关
步频
步长
供能效率
速度素质的测定
反应时:通常采用反应时测定仪和落体直尺计时器等测定
非乳酸运动能力测定:玛加利亚-卡拉门实验;30m跑测试
速度素质的训练
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发展肌肉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
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改进技术动作
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无氧耐力素质
含义: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供能的情况下,能够较长时间的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机体缓冲乳酸能力
脑细胞耐酸能力
无氧耐力素质的测定
60s最大负荷测试
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无氧耐力素质的训练
最大乳酸训练
是指机体在运动中血乳酸水平达到最高时的训练,利用间歇训练连续进行多次复合运动,可使血乳酸水平逐步升高,并达到最高水平,能更好地刺激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和对高浓度乳酸的耐受能力
乳酸耐受训练
是指机体处于较高乳酸水平时,仍能坚持较高强度运动能力的训练
缺氧训练
是指机体在低于正常氧分压环境下进行的训练
有氧耐力素质
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需氧量、摄氧量
需氧量
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摄氧量及最大摄氧量
摄氧量:也称吸氧量和耗氧量是指机体每分钟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气量
最大摄氧量:安静时,人体的摄氧量与需氧量相当,运动时,随着需氧量的增加摄氧量也在增加,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肺功能和肌细胞摄取和利用氧能力,前者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后者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此外,最大摄氧量还与年龄、性别和遗传有关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氧亏
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的要求,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水平,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耗氧水平
无氧阀
是指在递增负荷的运动过程中,人体由有氧代谢供能进入到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共同共同的转折点,根据测量方法不同,无氧阀又可分为乳酸无氧阀和通气无氧阀,两者含义基本相同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氧运输系统功能
骨骼肌特点
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能量供应的特点
有氧耐力素质的测定
包括Vo2max的测定和次最大运动负荷测定
有氧耐力的训练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隙的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乳酸阀强度训练法: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有效强度,以此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显著提高有氧运动能力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高原训练法: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在运动负荷不断加大的同时,应着眼于提高训练难度,给予机体更强烈的刺激,以调动人体的最大潜力,在高原训练时,人们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自己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
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
平衡
含义:是指身体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一种姿态的能力
平衡的生理学基础
位觉器官
本体感受器
视觉器官
体机能状态
平衡能力的评定
①睁眼动态平衡测验
②睁、闭眼静态平衡测验
③金鸡独立测验
④头手倒立测验
⑤平衡仪测验
平衡训练的训练
前庭功能训练
① 被动训练法
②主动训练法
③综合训练法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视觉器官功能训练
灵敏
含义:使运动者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敏是运动员,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特点是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够随机应变地完成动作和创造新动作
灵敏性的生理学基础
①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
②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
③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灵敏性的评定
传统测试方法
立卧撑测验
象限双脚跳测验
灵敏测定仪
灵敏性的训练
①运动的专门性
②结合力量、爆发力训练
③专项反应训练
④避免疲劳时进行灵敏训练
柔韧
含义:使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他对于快速、有力、轻松富有表现力的高难度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重要影响
柔韧性的生理学基础
①关节的结构特征
②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③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④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和肌肉力量
柔韧性的评定
简单测量方法
直立体前屈测验
颈部柔韧测验
旋肩测验
背伸测验
髋关节柔韧测验
膝关节柔韧测验
小腿内外旋侧验
踝关节柔韧测验
精确测量法
角度测量器测量法
等速测力系统测定法
柔韧性的训练
牵张练习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法练习
柔韧性训练的原则
①以关节结构为依据:柔韧性练习时,不应超过关节解剖结构允许的范围,以免关节损伤
②要与准备活动相结合:柔韧练习英语准备活动相结合,应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降低肌肉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
③合理的发展柔韧性:根据专项技术的要求,柔韧性的发展并非越大越好,只要符合专项技能要求,并能顺利完成动作即可
④加强儿童少年期柔韧性训练:儿童少年阶段是发展柔韧性的最佳时期,年龄越大,柔韧性越差
协调
含义: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
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
①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
②骨骼肌的协调作用
③感知觉的协调作用
协调性的评定
由于协调性涉及人体多系统、器官的综合功能表现,目前尚未有十分理想的方法来评定协调性
发展协调性的训练
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轮臀腰绕环、波浪起、跳跃摆腿、垫步高抬腿、跳跃绕腿、跳跃放松、跑跳步振臀、侧并步转体等
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新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区: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人体中间区域,包括背部、腹部、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的一种综合力量
生理学基础
核心稳定性
核心区肌肉的划分
神经肌肉的协调控制
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为特征,以发展完成比赛技术动作的专业性力量为目的,针对身体核心区进行的力量、稳定性、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包括核心稳定性训练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
振动训练
含义:有称加速度训练,是指利用仪器产生的振动作为负荷进行身体训练的方式
生理学基础
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神经肌肉的募集
振动的训练方法
一般情况下,每组练习的频率为30到40 hz,振幅2到4 mm、时间30s,变化难度的顺序是:持续时间、组数、运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值、动作、频率、振幅和负重
呼吸肌训练
含义:是指通过增加呼吸阻力的方式增强呼吸机工作能力,是增强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训练方法
生理学基础
呼吸肌与运动能力
呼吸肌的可训练性
呼吸肌训练方法
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呼吸肌专门训练,可显著提高乳酸阈功率
低氧训练
含义:是指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方法
提高运动能力的机制
提高血液氧运输能力
提高红细胞释放氧能力
提高心肺功能
提高骨骼肌代谢能力
低氧训练
分类
①高往高训
②高往低训
③高往高练低训
④低往高练
⑤间隙性低氧训练
方法
①模拟海拔高度及持续时间
②低氧训练的监控
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
含义:是指在比赛或训练前、器官系统产生的条件反射性变化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等
产生的机制
可以用条件反射学说加以解释,其过程是与比赛和训练有关的场景信息不断的刺激运动员,并与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相关信息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以条件反射的形式表现出来
赛前状态的调整
良好的赛前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适度兴奋,有利于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不良的赛前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会出现不良反应
克服在线不良反应的方法
整理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和节奏
变换训练环境、增加比赛经验
提高心理素质等
准备活动
含义:只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进行的身体练习
生理作用
①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②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③身高体温
④降低肌肉的黏滞性
⑤增强皮肤血流
⑥痕迹效应
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内容与形式
合理安排与调整准备活动内容
时间
以10到30min为宜
强度
一般情况下强度为45%O2 max,心率100到120每分钟一次为宜
与正式训练或比赛的时间间隔
与正式训练或比赛的间隔时间在20min-30min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
含义:在运动初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可能立即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表现
运动开始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内脏器官相当于运动系统而产生滞后反应
内脏器官产生生理惰性的主要原因
①支配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突触多且传导速度慢
②内脏器官活动受神经体液调节,包括诸多环节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等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极点及其产生原因
极点:是指在进行剧烈运动中,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的状态
产生原因:由于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摄氧量不能满足氧需求所致
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
产生原因
①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气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下降,每分需氧量减少,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运动项目与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项目极点反应较明显
训练水平: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早,反应更明显,维持时间更长
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良好的赛前状态与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推迟减弱极点
稳定状态
是指进入工作状态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机能状态的阶段
分类
真稳定状态
含义:是指机体摄氧量和需氧量可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表现: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假稳定状态
含义:是指机体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但不能满足机体的氧需量,且氧亏不断增多
表现:相关生理指标基本达到并稳定在极限水平、乳酸水平提高、氧亏逐渐积累等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含义:是指在运动中,机体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的状态
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划分不同的类型,如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局部疲劳和整体疲劳等
特点
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ATP转换速率下降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能量储备利用过程受抑制
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
静力性练习: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
产生的生理机制
外周机制
①衰竭假说
②堵塞假说
③突变假说
④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假说
⑤自由基假说
中枢机制
①保护性抑制假说
②运动环路失调假说
检测指标
神经系统的检测
①反应时
②皮肤空间阈值
③闪光融合频率
生物电检测
①心电图
②肌电图
③脑电图
主观用力感觉的检测
①主观用力感觉的等级
②具体测定方法
运动系统的检测
①依据肌肉硬度来判断疲劳的程度
②通过测定呼吸机耐力、运动前后肌肉的力量和下肢肌肉维度判断运动疲劳
第四节恢复过程
含义:是指人体在锻炼、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机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
一般规律
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
运动中的恢复:第一阶段,运动是机体能源消耗大于合成
运动后的恢复: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消耗减少,恢复占优势
超量恢复:第三阶段,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超量恢复
磷酸原的恢复
运动结束后,磷酸原的恢复很快
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①糖原消耗情况,耐力型运动强度越大,糖原消耗的越多恢复时间越长
②膳食类型,补充高脂与高蛋白质膳食和高糖膳食
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氧合肌红蛋白在运动后数秒钟即可恢复
乳酸的消除
①在工作肌内穿梭
②经过血液的穿梭
促进恢复过程的措施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身体练习,通过整理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
营养手段:营养补充是恢复的物质基础,蛋白质、脂肪、糖类三大营养物质摄取总量应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为依据
物理手段:采用按摩、理疗、吸氧和针灸等医学物理手段
第五节脱训与尖峰状态训练
脱训
含义:又称停训,是指由于训练的减少或停止,先前所形成适应会完全或部分消失的现象
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表现:脱训会使因运动训练而提高的心肺功能下降
启示:运动员在非比赛期间应特别注意保持耐力运动水平
对几种主要身体素质的影响
肌肉力量和功率
肌肉耐力
速度、灵敏、柔韧
应注意的几个生理学问题
①训练有素者比未经训练者在脱训后有更多的损失
②脱训后,心肺耐力的下降远大于肌肉耐力、力量和功率的下降
③为保持心肺耐力,每周至少应训练三次,每次训练强度至少应达到原来正常训练强度的70%
④脱训还会导致肌肉萎缩,伴随着肌肉力量和功率的下降
尖峰状态训练
含义:在参加大赛前的最后几天,采用降低训练负荷的一种训练方式
训练负荷与训练时间
①训练负荷:训练负荷降低
②训练时间:训练时间主要是依据运动项目、运动环境及运动员的需求而定
作用:提升肌肉力量、恢复能源储备提高运动成绩等
适用项目
采用此训练方法的最大摄氧量典型运动项目包括田径、游泳、自行车、帆船以及铁人三项等
第十二章运动技能形成
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
含义: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在大脑皮质主导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的肌肉活动
分类
①闭锁式运动技能
②开放式运动技能
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机制
相关中枢之间建立起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生理学本质
①多个中枢参与,反射活动复杂
②反射活动是链锁的
③本体感受器冲动起重要作用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分类
第一,依据运动技能形成时的生理学变化特点,将其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第二是一句动作表现的不同特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分为发动认识动作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泛化阶段
产生原因
新动作练习引起的新异刺激,使大脑皮质有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呈现扩散状态,出现泛化现象
动作表现
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动作及错误动作多,动作不连贯节奏混乱
教学要点
①多采用直观教学
②采用分解教学等方法,适当降低动作难度
分化阶段
产生原因
学习者对所学动作反复实践,大脑皮质有关中枢的神经和抑制过程日趋分化和完善,抑制过程加强,条件反射活动由泛化进入分化
动作表现
不该收缩的肌肉会得到放松,多余动作逐渐消除,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顺利、连贯的完成技术动作,并初步形成动力定型
教学要点
①加深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建立完整动作的概念
②强化正确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③加大动作难度,建立更精细的分化抑制
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产生原因
分化阶段后,学习者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技能日趋巩固和完善,大脑皮质相关中枢的神经与意志,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更加精准和集中
动作表现
动作更加准确、协调和优美,而且动作的某些环节出现自动化现象
教学要点
①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不断提高动作质量
②经常检查动作质量,防止动作变形
③坚持练习,巩固持久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运动技能的迁移
分类
正迁移
负迁移
注意事项
①对不同类型的技能进行梳理和分析
②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③掌握运动技能的数量及熟练程度对迁移效果的影响
感觉反馈的影响
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①视觉与本体感觉:可以借助视觉保持平衡和调节肌肉用力程度,从而强化正确动作
②听觉与本体感觉:有助于建立正确动作的发力时间和节奏感
③味觉与本体感觉:利用位置机能并与本体感觉建立联系,可促进运动技能形成
④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发挥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运动技能
反馈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作用
提供信息,强化学习,激发动机
应用
①充分利用反馈教学法提高学习效果
②合理选择不同的反馈信息
③充分利用想象和回忆练习等反馈强化动作的掌握
注意力的影响
方法
①依据注意能力的局限性,合理安排体育教学
②培养学生控制注意的能力
③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
第一节儿童少年与运动
生长发育
①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②生长发育表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
③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发展
④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和统一性
生理特点
运动系统
包含
骨骼
关节
肌肉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②注意全面的身体锻炼
③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
④慎用负重练习
⑤注意矿物质补充
⑥注意将柔韧练习与负重练习结合
⑦注意肌肉的平衡发展
氧运输系统
包含
血液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项目和负荷方式的选择
②注意区别对待
③逐渐增加耐力训练
④注意掌握呼吸方法
神经系统
特征
①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均衡,6到13岁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明显优势
②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儿童时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九岁以后,第二信号系统逐渐完善
③青春发育期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暂时下降,表现为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明显降低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增加趣味性
②注意加强直观教学
③注意男女生的差异
④注意降低动作难度
身体素质发展
自然增长
阶段性
敏感期
顺序性
第二节女性与运动
生理特点
生理阶段划分
幼年期:10-12岁之前
青春期:10到12岁到18岁左右
性成熟期:18岁左右开始,持续30年
更年期:44-54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运动生理特征
有氧能力:略低于男性
无氧能力:低于男性
肌肉力量:平均为男性2/3左右
柔韧性:优于男性
运动的特殊问题
月经期
①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黄体期>卵泡期,排卵期>月经期的前几天和月经期中期
②运动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适度运动对月经期女性的益处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锻炼时间不宜太长
孕期
①怀孕后的前三个月,应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②怀孕中期和末期,可每天进行不少于30 min的低强度身体活动
更年期
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激素分泌,促进钙的吸收
第三节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运动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影响
运动系统:延缓骨骼系统的衰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保持肌肉体积及力量,降低其衰老的速度
氧运输系统:增加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推迟呼吸机的老化过程,提高肺通气量
神经系统:推迟血管硬化,增强心血管功能,有利于脑的供血和供氧,防止脑动脉硬化
免疫系统:胸腺退化速度减慢,免疫细胞活性增高,慢性咽炎难以形成或发展
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原则
健康监测
循序渐进
自我监督
第十四章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第一节身体成分的概述
体重
含义:是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韧带和脂肪组织等各部分的总重量
分类
脂肪重
去脂体重
身体成分
含义:是指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总成分
表示方式
以体脂百分数或去脂体重表示,体质百分数=体脂重/体重×100%
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人体健康需要合理的体重和身体成分
运动员获得佳绩需要适宜的体重和身体成分比例
普通成年人的理想体重与身体成分
理想的身体成分
体脂百分比在合理范围之内,体质重和去脂体重比例适宜的状态
运动员的理想体重与身体成份
运动员理想体重=100×瘦体重/(100-理想体脂百分比×100)
肥胖与体重控制
肥胖
肥胖定义: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
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遗传因素:双亲肥胖子女约为80%肥胖
生理因素:神经中枢有体重调定点
代谢因素:多依赖糖氧化供能而非脂肪氧化
环境和行为因素,不良生活方式
肥胖的检测
肥胖度: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1〕×100%
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
腰臀围比值WHR:男性腰臀围比值大于或等于1.0,女性大于或等于0.85,就必须减肥
体重控制
保持体重恒定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热能平衡
方法:按照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来安排饮食量和体力活动量
减少体重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
方法:①控制饮食②运动
增体重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使机体热量摄入大于运动能量支出,使人体蛋白质代谢处于正氮平衡
方法
①运动:有利于瘦体重的增加
②饮食:使机体处于热能正平衡
③睡眠:是促进肌肉生长的生长激素
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耐力运动消耗脂肪
适度运动降低食欲
增加基础代谢率
抑制脂肪生成
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概念与分类
运动处方的概念
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分类
健身运动处方
竞技运动处方
康复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内容
运动目的
①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②增强体质,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延缓衰老
③防治某些疾病,保持健康或恢复某些功能
④丰富生活,调节心理,提高生活质量
⑤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竞技水平
运动形式
含义:是指依据个体运动处方的目的而采用的专门运动种类或练习手段方法
类别:①有氧耐力运动项目②伸展运动③力量性运动
运动强度
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
力量性运动的运动强度
伸展运动的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
依据运动目的、运动强度以及个人年龄和身体条件来设定能够引起机体产生最佳锻炼效果的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时间在一天中的安排
生物节律
锻炼时的空气环境
运动频率
每周锻炼3到4次,为最适运动频率,两次锻炼间隔时间不宜超过三天
运动处方的制定
原则
①因人而异
②有效性
③安全性
④全面性
步骤
①一般调查和填写PAR-Q问卷
②临床健康检查
③体能检测
④运动试验
⑤制定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
准备阶段
运动阶段
整理阶段
运动处方实施过程的自我监控
心率的测定
血压
体重
主观用力感觉
运动处方实例
发展速度素质的运动处方
发展柔韧性的运动处方
发展心肺功能的运动处方
增强肌肉力量的运动处方
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
冷热环境与运动
体温
正常体温
体温温度:临床上常以直肠温度(37.3到37.5摄氏度,最接近体内温度)、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约低0.4摄氏度)、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3摄氏度)
人体温度特点
①无论环境温度如何变化,体温总是维持相对稳定
②人体温度具有昼夜波动的特点,凌晨2时到6时,最低下午14时到17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
产热过程
①代谢产热
②内脏器官产热
③运动产热
④寒战产热
⑤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激素产热
散热过程
①辐射
②传导
③对流
④蒸发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机制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寒战等身体反应将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处于不同温度环境时的相关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物等
运动与体温调节
温度对运动的影响
①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运动,会大量出汗以维持体温恒定
②在气温较高条件下运动,出汗更是控制体温稳定的主要条件
空气的干湿度及流动性对运动的影响
①如果空气完全干燥,并且对流空气足以使体表汗液迅速蒸发,那么人体可以忍受很高的气温
②如果湿度为100%而且空气不流动,气温34℃左右便会产生不良影响
冷环境与运动
冷伤害类型
冻结性冷伤害
因短时间暴露于及低温冷环境或长时间暴露于冻点以下的低温环境所引起
非冻结性的冷伤害
常发生于手、足、耳垂等末梢部
局部冻伤
局部冻伤多见于末梢暴露位置,如手、足、耳廓、鼻尖、脚跟等处,付完后,根据损伤程度和表现,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四度
冷伤害的处理与预防
冷伤害的处理
①使伤员迅速脱离低温环境
②快速复温
冷伤害的预防
①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②注意保暖
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
冷习服含义
是指人体在低温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会对低温的耐受性提高,对低温发生的生理反应减轻的现象,医学上称为低温习服或冷习服
类型
①代谢型习服:人体通过控制基础代谢率来增加产热
②绝热型习服:长期在寒冷环境中体表血管收缩和皮下脂肪增多
③习惯性冬眠型习服:长期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不断增加产热而习惯低气温
热环境与运动
热伤害类型
脱水
是指体液的丢失,大多伴有电解质的丢失,尤其是钠离子的丢失,临床表现为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热痉挛
是指长时间在热环境中运动时,由于体内的矿物质丢失和大量出汗伴随的脱水所引起的骨骼肌疼痛和痉挛
热衰竭
是指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动或运动所出现的血液循环机能衰竭
中暑
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细胞受损
热伤害的处理与预防
热伤害的处理
①迅速降温
②及时补充体液
热伤害的预防
①避免高温
②使用含盐饮料以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
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
热习服:不间断或重复拘留在高温气候中,机体会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抗热应激的稳定性得到发展,最炎热的耐受能力提高,出现热适应状态
适应性变化
①出汗
②心率降低和心搏出量逐渐增加
③快而表浅的呼吸形式减少
④氧耗降低
水环境与运动
水环境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的变化受限制
循环系统
平卧体位可减少血液循环的能耗
能量消耗
水温越低能量消耗越多
运动技能的学习
水浮力等增加运动技能的难度
人体对水环境的适应
提高产热、散热的调节能力
提高通气效率和最大摄氧量
提高心血管系统循环功能
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高原环境与运动
高原环境的特点
低气压、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线辐射
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①对持续时间较长的耐力性项目有弊
②对持续时间不长的速度性项目有利
③对爆发性项目有利有弊
人体对高温环境的反应
①呼吸反应:血氧含量降低,血液与肌肉间的氧交换率下降
②心血管反应:红细胞数目不断上升,血液变稠,每搏出量和心率增加
③高原病: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和难以入睡以及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
适应:高原习服
概念:是指到达高原几天或几周后,机体对空气中较低的氧分压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的现象
分类
①短期习服:酸碱平衡和血红蛋白的变化,使肺通气的调节和氧的结合能力得到改善
②长期习服:氧运输能力、细胞代谢效率、遂和肌肉中的血管分布的改善
大气环境与运动
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的含义:是指在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中,溢出的某种或某种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且危及到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的变化
大气环境污染的四大要素
生活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交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主要污染物
颗粒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进入体内,可导致人体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和病症
引发病变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环境污染物中致病的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和生物性物质对人体的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与运动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持续运动的能力下降,使产生的训练效果消退
生物节律与运动
生物节律及其机制
含义
在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周而复始地重复出现,呈现节律性变化现象。
分类
高频节律
中频节律
低频节律
构成
生物固有节律
生物节律受到生物界环境变化而能与环境同步的节律
可能的机制
①起搏器含义:是指控制生物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生物节律中枢
②关键起搏器:下丘脑中的视交叉上核
③二级生物节律起搏器:存在于下丘脑腹侧正中核、侧下丘脑区域
④其他:动物的松果体也可能是一个生物节律起搏器
意义
是生物机体对外环境变化能做出前期适应
使一切生理功能和机体活动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
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体能的节律特征
局部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协调性的昼夜节律与体温节律具有同步关系
非同步综合性
当某些外界环境发生急性变动时,会引起机体暂时的生物节奏失调
根据比赛对生物节律的调整
地点差异和时差会使运动员体内原来的生物节律受到干扰,运动能力下降
运动员生物节律的调整
含义
是指认为地改变时间环境信息,促使体内原有的生物节律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的过程
时差调整
根据机体时间结构的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时间生物学措施,主动克服时差反应,以加速适应的过程
前适应调整
含义:是指出发前在国内进行时差调整
调整方式:半封闭式、全开放式
影响前适应调整的因素
飞行方向
跨时区数
运动员的神经类型
后适应调整
含义
是指抵达比赛举办过后的时差调整
主要特征
在自然新时间环境中进行的时差调整
应注意的环节
保证充足睡眠
及时投入适应性训练
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