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典园林史成熟期(二)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史成熟期(二)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11-17 16:32:36成熟期(二)和后期
元明清初园林特点
皇家园林规模区域宏大
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
造园家与理论著作的出现
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
造园家
张南阳:缩移模拟镇山
张楠垣:曲岸回沙、平岗小坂、陵阜陂陀、追求意境深远
张然
明:计成《园冶》
第一卷
兴造论
园说
相地
立基
屋宇
装折
第二卷
栏杆
第三卷
门窗
墙垣
铺地
掇山
选石借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明:文震亨《长物志》
室庐
花木
水石
禽鱼
清:李渔《一家言》(《闲情偶寄》)
第四卷:居室部
房舍
窗栏
墙壁
联匾
山石
清中叶清末园林特点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造园理论
国际形势
都城规划
元大都
总体规划
供水系统
北京
总体规划
供水系统
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西苑
元代
明代
明代后期
清初
清乾隆时期
濠濮间—画舫斋景区
第一部分:铸土为山
第二部分:水池为主
第三部分:平地筑山
第四部分:画舫斋
镜清斋
放收放的空间序列
多层次的空间处理主次轴线的控制
园林小环境的营造
园中借景
四个小庭园的处理手法
慈宁宫花园
明初
清乾隆
御花园
万岁山(景山)
东苑兔园
清中叶清末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造园特色
五进院落
第一进
第二进
第三进
第四进
第五进
优缺点
行宫御苑
北京西北郊
康熙时期
乾隆时期
香山静宜园
玉泉山静明园
离宫御苑
畅春园
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
以植物为主调
宫廷区
苑林区:以水面为主题
前湖
后湖
建筑布局
西花园是附园
圆明园
雍正时期
三进院落
筑山
理水
乾隆时期
圆明园
理水
后湖景观
几个模仿
西峰秀色
鱼跃鸢飞
北远山村
长春园
西湖楼景区
风格
喷泉
历史意义
绮春园(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造园特色
圆明园中小园林的主题取材
万寿山清漪园
营建原因
圆明园、畅春园为平地起园,无自然山水基础
静宜园为纯山地园林
静明园以山景小水景为盛,缺少大水面
西湖为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该基地位于圆明园、静明园之间,可建成整体
为母后祝寿
开源节流整理水系工程
整体布局和周围环境
宫廷区
苑林区
前山前湖景区
整体布局
模仿西湖,北实南虚、借景多样
一池三山
三个小岛
建筑布局
佛香阁
五条轴线
造景手法
反衬托
借景
对景
望蟾阁—佛香阁
十七孔桥—铜牛
意境的含蕴
植物特色
前山前湖:松柏
三个水域:荷花
后山后湖景区
整体布局
建筑布局
山水景色
植物特色:松柏间栽植落叶树,凸显季相变化
园中之园—惠山园(后山东麓)
模仿寄畅园
总体规划
延伸点
结束点
理水手法:同寄畅园,水面作为园林中心
建筑疏朗,清漪园中最富有江南情调
造园手法总结
集锦式布局
主与从:多条轴线
对比
借景、框景、对镜
象征寓意
景题、联对的广泛应用
景题、联对
颐和园(光绪年间)
重建方式
按照原状恢复
改建
扩建
增建
缺点:沿湖三面加筑高墙
园中之园—谐趣园(惠山基础上建的,模仿无锡寄畅园)
主轴线
次轴线
理水同惠山
乾隆时期北京西北郊水系整治工程
清漪园建成后的北京西北郊
避暑山庄
私家园林
江南
扬州
影园
休园
瘦西湖
小盘谷
个园
无锡
寄畅园
苏州
网师园
拙政园
留园
狮子林
沧浪亭
艺圃
退思园
环秀山庄
南京
瞻园
上海
豫园
北方
清华园
勺园
半亩园
萃锦园
十芴园
岭南
余荫山房
清晖园
梁园
可园
江南私家园林特点
叠山
品种多:太湖石和黄石为主
用量大
理水
江南多水,常以水池为中心
水体留出水尾
建筑
形象玲珑轻盈
空间通透
色彩素雅
植物
生长良好
种类繁多
配置以落叶树为主,配合常绿树,形成四季景观
讲究孤植、丛植及色香形的象征寓意
空间
多样而富于变化
定观、动观、对景、框景、透景等
北方私家园林特点
叠山
规模小
就地取材,北太湖石和青石为主
技法受江南影响,有摹拟完整大山也有平岗小坂
理水
水资源匮乏,水面积小
有旱园形式
筑土为山较少较低
建筑
建筑形象稳重、敦实
植物
观赏树种较少,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
布局
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赋予凝重、严谨格调
岭南私家园林特点
叠山
多用英石
建筑
建筑起着重要或者决定作用
局部、细部很精致:装修、壁塑、细木雕见长
多有西方样式:栏杆、柱式、套色玻璃等
西洋古典建筑配传统筑山理水
植物
观赏植物品种繁多
一年四季花团锦簇
老榕树大面积遮荫效果优
布局
规模较小,多为宅院,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
建筑比重大
庭院和庭院形式多样,具有遮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