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措施:太平天国的教育、改革派、洋务派;教育思想:简介、内容、历史作用、局限性: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阻碍维新思想传播,思想启蒙运动。
现当代文学中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发展脉络总结,包括阶段特征、无产阶级诗歌、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措施
太平天国的教育
批判儒学
拜上帝教,动摇了儒学教育的核心地位
改革文字、文风
文字:简体字,标点符号
文风:文以纪实,使用大众化的语言
改革科举制度
内容:废除从四书五经中出题,重策论
对象:废除门第籍贯等限制,开设女科举
建立普及教育组织,改革教育内容
普遍设立学校,主要有育才院和义学
编写教材,学习西学,把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融为一体
评价
对传统教育有巨大冲击,具有近代教育因素
批判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形式,提出建立普及教育的组织
教育平民化:文字文风改革
开放了女子教育—允许女科举
改革派
代表人物
魏源、龚自珍
教育思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
单一化人才——多样化人才
改革科举:多用型人才
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民生日用,专门人才
师夷长技以制夷
军事技术
洋务派
兴办学堂
目的
培养洋务运动所需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
内容
西文、西艺(技术)为主,四书五经
类型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
简介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产物,我国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
发展
初创:只有英文馆—以外语为主,兼习各门西学的新式学堂
建立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停办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再后并入北京大学
特点
教育目的:官吏——洋务专门人才
课程:四书五经——西文、西艺
组织形式:个别——班级授课,分年课程(近代最早)
教育方法:背诵、八股——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
意义
洋务学堂开端,中国近代教育开端
身处北京,重要措施引起争论,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政事观点
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左宗棠奏请,创办了近代第一个,也是洋务时期最大的轮船工厂。造船与培养人才相结合——学堂
宗旨:“习学洋技”-造船、驾驶、军事人才
前学堂:造船
后期
绘事院:制造图纸
艺圃:在职培训学校
后学堂:驾驶
留学:欧洲
开创了我国近代在职教育先声
洋务学堂持续时间最久的学堂,最成功的学堂
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实业技术学堂:电报、西医、铁路等
新旧杂糅
新
1234同京师同文馆
5.办学性质:专科性学校
旧
缺乏全国性规划的学制系统
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
管理:封建官僚习气,效率低下;受洋人挟制,影响正常办学
拉开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动摇,瓦解旧教育体制,启动近代教育改革
留学教育
幼童留美
奏请:容闳
12-16岁,120人分四年,计划15年后学成
内容:英语、自然科学、儒经
结果:保守派反对——中途撤回
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
派遣留欧
奏请:沈葆桢、李鸿章
学生: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
内容:造船、驾驶等
结果:成功
海事将领
军舰制造专家
海军教育
外交实业人才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一步
传统教育再次受到冲击
培养一批新式人才
西方政治学说,哲学等社会科学带入中国,促进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全面论述,成为洋务派改革主要依据,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的指导思想
内篇
中学/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外篇
西学/新学:西政、西艺、西史
中西学关系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历史作用
启动近代教育步伐,打破旧学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
切实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制度
极大冲击了传统教育观念,为新式教育发展进一步扫清障碍
局限性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阻碍维新思想传播,思想启蒙运动
没有克服中西学矛盾,直接嫁接必然引起排异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