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篇:内观自己
读书分享
编辑于2021-12-24 23:38:34上篇:内观自己7大底层概念
第一章大脑
三重大脑
本能脑
主管本能:源于爬行动物时代
3.6亿历史(相当人类100岁)
对环境做出本能反应,如:战斗,捕食,逃跑等
情绪脑
主管情绪:源于哺乳动物时代
2亿历史(相当人类55岁)
独特的情感区域,如;兴奋,幸福,危机等
2大脑特点
基本发育成熟
大脑约有860亿活跃的神经元,2脑已拥有85%,所以他它们对脑力掌控力更强
亿万年前的智人们在危机,匮乏的自然境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为生存必须借助2脑力量做出快速反应
2脑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它们天性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它们主导大脑的决策,也成为人类默认天性
社会发展加速,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成阻碍,当前遇到的成长问题都归结到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手机
明知跑步有益,但跑2天就没下文
明知要事要先,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
理智脑
主管认知:源于灵长动物时代
250万年历史(相当人类不满1岁)
独有智慧的区域,如:产生,创造,发展,建立等
特点
大脑前额区域进化出的“新皮层”
比本能脑和情绪脑弱小4大原因
出现年代比2脑时间短几亿年
理智脑发育成熟的最晚,要到成年后才基本成熟,本能脑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情绪脑青春期才完善
860亿活跃的神经元,理智脑只占24%,掌控力相对比较弱
理智脑的运转速度仅40次/秒,比本能脑和情绪脑慢25万倍,运行时非常耗能
理智脑控制能力弱生活中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脑,而非理智脑
理智脑的成长和觉醒,可以克服天性,在现代社会占据更大的优势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那些短期内见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和其他有不同的选择
三为一体,缺一不可
让理智脑变强,大脑和肌肉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不可感情用事,不假思索,让感性思维占主导
要经常思考,时常反思,让理性思维占主导
习惯是自我巩固,越用越强,越用越好,要从习惯中跳出来,最好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是要依靠知识
理智脑变强也抹杀不了本能和情绪脑,2脑的运算能力和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本能和情绪脑是直接干活,它们力气大,理智脑智慧,是让他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他们
焦虑
安全感源于拥有独特优势
能力
财富
权力
影响力
焦虑的五做形式
完成焦虑
内在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过紧,很难做到深入浅出
定位焦虑
选择焦虑
选择太多,想做的事太多
把时间浪费在摇摆不定,静不下心做重要的事
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人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很难应对多元和不确定
错误定位,错误对标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来不急
环境焦虑
不得不面对外在环境的限制
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做
难度焦虑
书难读,知识难懂,技术难学,真正让你变强的事情,其核心困难是无法逃避,下定决心与之死磕,时间越长越焦虑
改变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事,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接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焦虑的根源
焦虑的两大原因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刻看到效果
自己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焦虑是因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焦虑不完全源于主观意识,而是大脑的生理结构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
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刻看到效果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不要自责或愧疚
不必与天性较劲
想办法看清背后机理设法改变
耐心
误解过的耐心
嘴上说保持耐心,身体却游走在即时满足的边缘
有时“勤奋”得出奇,但始终与成功无缘
将要开始新生活,遇到点挫折,很快就消沉放弃
希望多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少吃几口饭就变瘦,坚持21天就能养成习惯
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用意志力去对抗,做不到就是意志力不强
缺乏耐心是天性
婴儿时
理智脑极其微弱,全靠本能生活
世界随自己意念而动
几岁时
得到满足立即欢笑,不满足马上暴怒,毫不掩饰即时满足和耐心不足的特性
成年后
生理机能趋于稳定,若停止自我探索,保持耐心的能力会永远停留或倒退
认知规律,耐心倍增
复利曲线
是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
前期增长缓慢,到达一个拐点会飞速增长
冷静面对前期缓慢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前期是正确方向
舒适边缘
舒适区
容易因无聊而走神
行动上避难趋易,总停留舒适区,现实生活一无所获
拉伸区(舒适区边缘)
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边缘区努力,效果的信心完全不同
困难区
容易因畏惧而逃避
欲望上急于求成,终日在困难区受挫
宏观规律作支撑,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
成长权重比
学习量(在表层,量虽大但效果小)
没有深入关注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越学越焦虑
天性作崇,单纯学习输入是简单,而思考,行动和改变是困难,本能避难趋易,不自觉沉浸表层学习量
表层学习最快能看到效果,急于求成的天性促使我们选择前者
思考量
行动量
改变量(在内层,量虽小但效果大)
能深入浅出,盯住实际改变,就可跳出盲目,焦虑浮躁怪圈
不求记住书中全部知识,只要一两个观点使自己发生切实改变就足够
时常以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收获会多,焦虑少,耐心强
微观规律作支撑,不盯内层的改变量,表层再多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平台期
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开始时进步快,然后变慢进入平台期
平台期付出大量努力,毫无进展,有可能退步,这 是假像
大脑神经元细胞开始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某一节点,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清楚上述规率,面对长期的冷寂,挫折失败都不会沮丧和焦虑,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么拥有耐心
面对天性,放下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对自己的急躁,焦虑,不耐烦不要感到自责和愧疚
培养耐心就是接受自己缺乏耐心的事实
面对诱惑,学会延时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学会和舒适,诱惑沟通,通过自我沟通和引导,让本能和情绪脑产生安全感
后娱乐,将快感建立在完成任务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多次体验后,身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后娱乐
耐心是不急于求成,允许慢慢改变,甚至经常失败,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看清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越强
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对困难的事物上瘾并感到有乐趣,如科学家的沉迷研究,因为他们乐在其中,它们不在呼玩不玩手机,它们只在呼舒适
7大底层概念
第二章;潜意识
模糊
意识分层
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
意识;负责社会系统
好处和坏处
好处:意识得到解放,投入到社会活动中
坏处:出现模糊的副作用,意识难介入潜意识,潜意识轻易左右意识
想学习,转身拿起胜手机
明知担心无意义,忍不住焦虑
模糊让人迷茫,恐惧
模糊,人生困扰之源,人生也是消除模糊比赛,谁严重谁混沌,谁轻微谁清醒
消除模糊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认知能力需从零积累,而潜意识一直在,掌握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越强
天性不喜学习,因极其耗能,基因第一原则是节能,它诱导我们娱乐,享受,阻碍我们学习,若不学无力克服本能,
习惯在模糊区打转,舒适区兜圈,优秀之人花时间攻克明确错误,消除模糊,制造清晰,学习一般喜欢已掌握的部分,结果模糊越积越多
想拥有清晰逻辑,凡是不要凭模糊做判断,要寻找清晰证据,提升思考力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并专注于此
拆解烦脑,消除情绪模糊
认知模糊来自内部,情绪模糊来自外界
受苦你被动,解决问题是主动,享受幸福要动脑平衡关系,承受痛苦只需不动
承爱痛苦是被动耗能,,基因影响下人不喜欢主动耗能
为了逃避真正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回避痛苦只会使它转入到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
事情一旦模糊,边界无限扩大,原本不困难,在模糊的潜意识变得难以解决
再小的事痛苦不会自动消失
恐惧是欺软怕硬,逃避,它张牙舞爪,正视,它原形毕露
要正视,看清,拆解,化解,不给它给潜入你潜意识变模糊的机会,如有说不明道清的感觉,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行动力不足真正原因,选择模糊
选择模糊是;面对从多可能性,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
当你心中欲望多,脑中头绪多,支配时间多,就会进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自己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去那,陷入不确定性中
选择模糊是一种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不自觉的逃避,这也写入我们的基因里
没足够清晰的指令或目标,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本该坚持烧脑的选项
学会花更多脑力和心力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再细化,具体化,在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道,让自己出在没得选的状态
消除模糊需主动反本屈服能,人生是消除模糊的比赛拼的不仅是成长速度,还有成长模式,领先的群体做着: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感性
潜意识的智慧
1. 天生:潜意识没思想,它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
2. 感性:潜意识处理信息速度可达1千1百万/秒,能极其敏锐感知不易擦觉的信息
凭感觉学习
凭感觉:察觉潜意识发出的信息
选择困难区:你想要的
一看就头痛,不用理会
选择拉伸区:你触动的
大致看出思路,但又要动点脑子,一定要多做
刻意练习的核心区
只取全书最出动的点,尽可能去实实践,改变,这样不仅收获大还不焦虑
选择舒适区:你喜欢的
一看就知道答案,不用理会
拉伸区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最收,如你感觉痛苦和无趣,要么在困难区,要么在舒适区打转
熔断不读书法
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内容,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围绕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那个点让我有启发
能把这触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凡是被某个点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为什么这电影桥段感动我?发生什么
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喜欢?是什么它与从不同
为什么我不由自住的渲沉溺在这剧情
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做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凭感觉的力量也适用与人生问题上,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变有钱”或“被别人崇拜:这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长会迷失方向,使动力枯竭
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用感知力量思考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闲暇时,你最多关心那方面信息
没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理智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真正的需求,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可让答案浮出水面
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在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如何捕捉感性
关注最触动你的点
脑子里总是不自觉跳出某些重复念头,或心理挥之不去的事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心中出现的瞬间反应或第一念头(第一念头过程很断,不刻意练习可能感知不到,因理性思考很快会接替潜意识发挥作用)
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它可能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无论身体还是心理的不适,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反应,多关注这些反馈
直觉,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
捕捉感性的6种方法
第三章元识知
元认知
”万物之灵“的根源
元的意义:在汉语中有”头,首,始,大“的意思,即最高级别
元认知: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指意识和本分分开,在更高处去反观自己
普通的认知:只有自己自下而上认知和思考事物的过程,没有另一个自己对自己思考过程进行认知与理解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反思能力,这是人类所独有,也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
人类大脑有了新皮层,这使我们具备极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因此人类可以依靠理智生活,动物只可靠本能和情绪生活
元认知的差异
在心理学意向性分类中,元认知分6等级,最终归为两类
被动元认知:遭遇指责,批评才被动使用元认知去反思,顺境时改玩就玩该睡就睡好坏毫无察觉
主动元认知:主动开启第三视角,持续反观自己中思维和行为时,意味开始觉醒
元认知如何该变我们的命运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
开始反观自己的意识时:就能意识到想做什么,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不明智的想法,做出更好的选择
缺乏反观自己的意识时:只能无意地顺着感觉喜好行事,追求眼前舒适和简单,察觉不到当前的思维和行为有何不妥,直到碰壁
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不同选择累加造就不同人生,如觉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问题就出在这里
高级元认知
高度:全局视角
深度:底层规律
未来:未来视角
过去:认知工具
如何获得元认知能力
从过去端获取,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经历:
前人智慧让我们拥有更广的全局视角,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从无知跳出,做更正确的选择
可关住脑科学和认知科学,这类知识是对我们自身行为模式的直接描述,相当于直接观察自己
自身经历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反思复盘让我们有机会思考,什么经验可获得,什么教训可汲取,如类似问题再出现时可避免像当初那样不明智选择
启用“灵魂伴侣”
精力发散,缺乏觉知等,有这元认知不足的表现时要自己和自己对话
这事可做右不做,先忍下,等做完重要事情先
停下来,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不能盲目做容易但不重要的事
回头看烦恼不值一提,与其消耗自己,不如把情绪收起,干点有用的事
冥想
冥想带来的极度专注可锻炼大脑,从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
这2点都在做同一件事:监控怎么的注意力,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反馈是这世界的进化机制,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元认知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反馈回路,有了它就可以快速进入,快速进化的通道
自控力
元认知能力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天然被潜意识左右
早上起拿手机,这不需思考做出的习惯性反应,就来自潜意识左右,这一刻是没有自我审视和主动意识的,实际应该是起床洗漱,收拾妥当再看信息
一天重要的事没做多少,乱七八糟的事做一堆,提醒自己明天要做重要的事,但第二天又陷入这个怪圈,被潜意识支配,无法控制
拉长到人生目标的跨度,立下跑步,阅读目标,但很快就放弃,因这目标是受大环境或跟风设定,没有自我审视和主动意识
从当下,到每天,再到一生,都天然被潜意识左右的
成长就是主动控制
刚出生理脑没发育,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吸引,长大,理智脑的脑力表现为也慢慢成长
一方面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每当需要选择时,停留几秒思考下,就有可能激活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思维,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专注力不够,意志力不足,就必须主动刻意锻炼元认知能力,让理智脑更多参与大脑决策,掌握大脑主动权
摆脱潜意识支配,即可能观察与思考身处的环境,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关系等,给出有理有据的见解,做出更好的的选择
有的人看到事物更多的意义,赋予目标更高的价值,他们比他人的专注力,执行力和意志力更强
有人觉察他人想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显得情商更高
真正竞争力不在于学习能力,而在于强大的元认知能力
成为自己人生的思维舵手
元时间:一天24小时看起来每分每秒都一样,但的些时间权重要远大于其他时间
元时间通常分布的“选择节点”上,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会极大程度优化后续时间质量
想清楚:如不在选择节点想清楚,会陷入模糊,模糊就是潜意识领地,会产生本能反映--娱乐,应对策略,是选择节点上审视自己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主张
例子
想成为会说话的人,就遵守想说话前用理智脑审视一遍再说
醒来一瞬间,拿起手机一瞬间,回到家一瞬间,都是要面临新选择,要主动消耗脑力审视它们
元认知能力强的突出表现;对模糊零容忍
周末想睡懒觉,觉察后改为学习,但这是模的选择,因平时想做但没做的事堆在一起,如;读书,写作,锻炼等等,每件权重都一样,这不是元认知强,因为是选择多悬而不决出模糊状态
想解决模糊,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某个时间段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损失
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对未来的具体行动力肯定是模糊不清
3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主张
针对全天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目标,保持思考 ,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无论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生行目标,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每克制自己一次相当于进行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一次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