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申论笔试学习——三大主线、九大理论(郑岳峰讲义)
郑岳峰,国内著名公考申论培训专家,法律社会学与政治学学者。申论笔试技巧:三大主线、四大素养、九大理论。
编辑于2021-12-29 15:46:24广东省申论重点梳理(郑岳峰)
第一节 近年广东申论总体命题汇总分析
县级题型:2+X
1.概括归纳 2.X 3.议论文
X题型之五种题型
①提出对策、②评论型小文章、③讲话稿、④工作方案、调研报告 ⑤分析提炼题(广东重要题型)
踩点给分,每个点最多不超过5分
第二节 概括归纳题
客观、简练、全面的概括材料中的问题、意义、原因、对策等
概括题的两种情况:单一式概括和综合性概述
区分标准:在题干中有无明确的概括要求,指名道姓需要概括四大要素当中 的哪一个;在答题内容上是否需要对四大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概述; 四大要素:存在的问题、影响意义、原因、对策
(一)、单一式概括:
题干中有着明确的规定,指名道姓的概括四大要素当中的某一个或两个。 当作简答题来写,不必写成文章,分条列举即可: 答题结构为: 存在的问题在于/造成问题的原因在于/导致的影响危害性在于:(以下分条列 举即可)1、2、3、......
(二)、综合性概述:
这种概括材料题型,它是一种立体式、全景式的概括,该题型最早的雏形就 是概括主要内容,题干中对于概括什么没有明确的指令性。
概括的思路和结构是: 问题的表现——问题的影响——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对策,这是对零乱材料逻辑关系和内容的梳理
综合性概述的作答结构: 一、概括问题的基本表现,并附带指出影响后果 材料指出/据材料反映,在---过程中存在---问题,(近年来随着---,引发、 导致了----问题) 具体表现为:1、------;2、-------;3、-------。它们影响 到了什么,导致---后果。 二、概括原因(材料中相关人士对原因的看法及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 有关人士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于-----; 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导致了该问题。 三、概括材料中的人物所提出建议措施及相关方面已经采取的措施 对此/针对该问题,政府部门颁布了----政策法规,相关方面实施了-----做法, 国外政府有----经验做法值得借鉴,相关人士建议----做。妥善解决该问题对于什 么有着重要意义。
综合性概述的代表题型:
1、整理汇报材料(提纲)、情况反映,进行缩写,
2、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材料大意
3、编写摘要,概括某人的谈话内容,
第三节 广东申论小题目侧重--分析提炼题
①分析原因 ②分析说明成效(效果、作用、意义、好处) ③分析提炼——特点、特征 ④分析内涵
1、这是一道简答题,只需要直截了当、内容全面。 2、"分析"二字,和概括归纳相比,意味着它有一定的主观性,既可以直接提炼材料,可以将对策转化为原因,将对策、问题转化为意义,人剑合一,并可以合理引申。 3、利用材料的方式比较灵活,如果是分析成效作用好处,可以将对策、问题转化为意义(有利于、能够、使得,为一提供了——,扭转、改变、避免)。如何是分析原因,也可以将对策转化为原因(缺乏、忽略了、没有认识到)。
分析提炼.…成效、作用、效果、好处∶ 以积极的影响意义为主,将对策转化为意义,同时可以兼顾对策 带有一定的主观灵活性,可以人剑合一
"意义",在语言上怎么组织表达? 可以经常采用三个经典的辅助词, 能够、使得、有利于, 一个经典句型∶ 为--提供了有力支撑/动力源泉/有效途径/制度保障/倒逼机制/有益探索/重要引擎/重要抓手/激励指引/广阔空间/有益启示/道路方向/坚实基础/价值导向等
表达结构∶ 通过…,使得…、有利于…、能够…,为…提供了-- 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意义,扭转、改变、避免、减少、降低、消除、缓解等,
分析特点特征
分析正面概念的特点:答题时写正面意义影响、对策(措施做法等)
分析负面概念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导致什么拂面后果影响
第四节 政论文-论证型议论文
第一节 论证性议论文(政论文)的命题方式
政论文——文章需要或可以写成论证性文章,以意义为重点∶ 大文章题干中有专门的特殊规定,题干中作用、意义、价值等字样,或者题干的要求中有"论点…、论据…、论证…"等明确字样。
第二节 论证型议论文(政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具体思路∶
1.中心总论点(背景铺垫,然后直接阐述你的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有两种可能性,可以是你认为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关键对策宏观思路,也可以是你认为该社会问题具有的总体意义-)
举例∶当前(市场化改革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或加入WTO以来/世界工业革命或互联网革命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或十九大以来),面临……问题状况。在此背景下,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宏观思路是什么,或者,该社会问题具有什么总体的重大意义(主要是以总体的宏观意义为总论点)
2.三到四个分论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分别具有什么意义,围绕着中心论点分别论证这样做具有什么意义。
举例: ——(扣住文章中心主题,比如向谁学习)是——的重要内容/重要体现/重大举措/重要目标,为——提供了重要抓手,能够——,使得——,有利于——,为——提供了良好环境。(分论点一)这样做有利于,具有哪些具体的积极意义和正面影响,只有——才能——;(说理式展开) ——-(文章中心主题)是——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必然选择/主要任务/历史使命/,为——提供了有效补充,为——提供了倒逼机制,能够——,使得——,有利于——,为—-奠定了坚实基础。(分论点二)据调查,当前存在什么负面情况,严重影响了————,这样做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式展开) ——(文章中心主题)是--—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力保障,为—提供了有效途径/有益启示/有益探索,能够——,使得—,有利于—,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宽广的舞台。(分论点三)比如,谁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成功经验,取得了什么显著成效。(举例式展开) ——(文章中心主题)为—-提供了动力源泉和精神文化支撑,为—-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提供了道路方向,为——提供了重要引擎/激励机制。(分论点四)这样做具体有利于,具有哪些具体的积极意义和正面影响;(说理式展开)
每段意义五六行, 上半段百分之六七十集中展现"意义"每一个分论点(意义)下半段展开、说明、议论的几种方式。
针对式展开
说理式展开
举例式展开
说明∶"意义"是论证型议论文的侧重点 一方面,大文章阅卷不踩点,"意义"不要求越多越好,不需要过于零碎,只需要三到四段的"意义"即可,也即是三到四个分论点; 另一方面,尽管大文章阅卷不踩点,但是它不求全面,却要求每一段都精彩、饱满、深入,每一段"意义"都由四到五行构成,分成上下班半段,上半段两到三行的重点句,展现精华,下半段展开说明(举例式、说理式、针对式)
3.总结性结论,怎么办,因此,我们具体该怎么去做,对策固然是非重点,但需要以一段的其体措施做法作为收尾总结。
举例∶因此,需要转变—,加强—,……从而……,具体怎么做。
注明∶既然,论证性议论文以意义为重点,论述这么做具有什么意义,那么总论点主要指的是该社会问题具有什么总的宏观意义,而随后四个分论点,则分别论证它分别有什么具体意义。 分论点不是提出对策,不是对策,分论点指的是意义,论证这么做具有什么意义。
在论证型议论文中,"对策"不再是重点,而是用于总结收尾,5一6行左右,总分总 ,那么,这个对策怎么得出?
1、材料中的对策,提炼利用一部分;
2、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想法,发挥一部分(比如,可以结合决策型议论文的理论素养)
论证型议论文(政论文,以意义为重点)灵活地将对策、问题转化为"意义",人剑合一
以意义为侧重点,重在论证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何在,论点—论据—论证或者总论点、分论点)
1、大文章利用材料的方式主观灵活,可以间接转化,论证型议论文以"意义"为重点,如果材料中"意义"不够多,可以把对策、问题转化为意义,或者超越材料之外主观发挥。
2、将对策转化为意义,可以采用有利于… 能够、使得…为--提供了有力支撑/动力源泉/有效途径/制度保障/倒逼机制/有益探索/重要引擎/重要抓手/激励指引/广阔空间/有益启示等 将问题转化为意义,还可以加上改变、避免、扭转、减少、降低等词汇
选择什么样的对策转化为"意义"? 1、一般选择比较中观或者宏观的对策转化为意义; 2、具体细节的对策措施,就不必转化为意义了,就把它作为对策本身,作为政论文的收尾对策,或者作为分论点意义的举例说明。
论证型议论文的重点与逻辑结构
1、重在论证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具有什么意义,以意义为侧重点;
2、逻辑结构∶总分总
总论点∶该社会问题的总体宏观意义;
四个分论点∶分别论证有什么具体意义;
3、总结∶怎么办?
用一段具体的措施做法作为总结。
政论文,论述意义的两种逻辑
逻辑1、中心主题对A具有什么意义,前两三句的总括句。总括句后面继续阐述意义,继续扣住中心主题,它对B又具有什么。
中心主题→A的意义。中心主题→B的意义
逻辑2、中心主题对A具有什么意义,前两三句的总括句。总括句后面,进行逻辑推导,指出A 对B具有什么意义。
中心主题→A的意义。A→B的意义
第五节 议论文-决策型议论文
策论文,论述对策措施做法
题干直接规定或明确要求,围绕着如何解决某一问题写一篇文章
决策型议论文(策论文),在策论文中没有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概念,只有存在什么问题,有着什么意义,以对策为重点。很多考生都存在思维错乱和逻辑混淆,把对策和分论点混为一体,以为分论点是提对策,不是,分论点是在论证意义,这么做具有什么意义,不要将论证型议论文和决策型议论文两者混淆,论证型议论文以意义为重点
决策型议论文标题的拟定方法:以凸显和包含文章中心主题为基本原则。
决策型文章的写作思路与文章的中心主题
首先,确定文章中心主题, 围绕着某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站在政府决策角度进行分析决策: 1、它面临什么深刻的问题不足; 2、它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影响; 3、解决它的对策措施;(重点部分,内容充实,有思想性) 4、紧扣文章中心主题, 枪扎一条线,都是同一个“它” 只不过文章前两段,存在什么深刻问题和具有什么重大意义,谁先谁后可以灵活变化
确定文章中心主题的三种方式: 1、在文章题干对中心主题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尊重文章自身题干中的要求,此刻不要多想了,你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请遵照题干中的规定;而且题干中对文章的中心主旨有明确规定时,不用考虑角度大小的问题,直接遵照题干的规定即可; 2、当文章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文章中心主题时,只要文章中心主题在给定材料的大范围中,可以自由选择中心主题,只要扣住材料,每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都不算跑题,无所谓对错,但随随便便以材料中的某一个小问题作为中心主题,往往过于狭隘单薄肤浅。要做出最佳选择,以材料的核心宏观主旨,作为文章中心主题,即通过材料中重量级人物的观点言行或权威机构的政策作法来最终确定材料的核心主旨或深度问题,并从而确定文章写作需要紧扣的中心主题; 3、参考概述题题干中的要求。
基本写作结构之一
1、指出该社会问题(文章中心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立意高) 举例: -----事关------,是---------重要体现/内在要求/必然选择/重要内容,有利于——,能够——,使得——,为——提供了动力源泉/重要抓手,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宽广舞台,为——提供了有效途径/有益探索,为——提供了制度保障/精神文化支撑,为——提供了道路方向/倒逼机制,为——提供了激励机制/重要引擎,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反映或体现了什么,对------有着重要意义。 2、指出在该社会问题上已经采取的措施,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然后再指出其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 举例: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该社会问题,相关方面实施----做法,取得了良好或初步的成效,但是,在该社会问题上(文章中心主题)仍然存在不足和矛盾/面临问题或挑战:一方面,……;另一方面,…… 过渡段: 3、提出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对策、思路; 大文章阅卷并不踩点给分,对策并不是越多越好,有四条精彩充实的即可。 大文章不求全只求深,每条对策需要内容充实深入,篇幅丰富饱满,由四五行或五六行构成。 每条对策都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段,由四到五行或五六行构成,篇幅饱满深入,但绝不是无原则乱糟糟的一大堆话,而是有层次感的,分成上下半段,上半段,先用两到三行的重点句指出该对策的具体措施与内涵,有实际内容。然后下半段在这两到三行的对策关键句基础上展开议论。(举例式展开、针对式展开、说理式展开、操作式展开) 4、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作出总结。 举例: 我们要站在------高度,努力促进------,有效解决------,以此落实---,推动----。
基本写作结构之二
1、交待基本状况背景,指出其背后该社会问题(文章中心主题)存在什么问 题与不足;(落脚稳)
2、然后再指出该社会问题(文章中心主题)正面意义。
3、提出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对策,具体展开。
4.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作出总结。
策论文误区
背景资料:对策是什么? 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措施,首先它是有实际内容的,内容上充实、丰富、饱满,而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之风,却把大文章中的对策空洞化、口号化,陷入五种误区,重形式轻内容,有形式无内容,五种误区的具体表现: 误区一.对策要么是工整对仗的八个字,要么是一个个的排比句,形式大于内容,无实际内涵。反面举例,比如,1.规范管理,加强监管。2.加大投入,完善保障。3.高度重视,营造氛围等等,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流于形式和口号。 误区二.说是对策,但是真正对策的成分比例太少,只有开头一两句勉强算是对策,剩余的都是空洞的议论说明和抒发感想 。 误区三、将对策和意义混在一起,既无实际内容,又逻辑混乱,说对策不是对策,说意义不是意义。 误区四、说是一条对策,但一上来就发一通议论,实际对策措施内容放到了最后,而且对策内容也是虚弱空洞的一两句话,而不是先有实际对策,先务实再务虚。 误区五、前一两句是对策,内容较空泛,在对策内容不够充实的情况下,马上中间穿插议论说明抒情,后面又是对策,夹策夹论,虽然也不错,但很不利于阅卷,无法让人第一时间掌握到具体的对策内容。不如,上半段集中火力阐述具体对策措施,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所有的议论说明抒情都放在下半段
大文章对策,在具体内容上应该怎么办?
1.既能结合具体材料作具体分析,又能利用自身的理论素养主观发挥, 让材料与理论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相互穿插,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总而言之,无论是结合材料,还是主观发挥,文章中的对策是有丰富内涵和 实际内容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工整对仗排比,而是以内容为主,兼顾形式。
大文章对策如何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在每条对策内容充实饱满,由五六行构成的基础上, 将每条对策分成上下半段 。 上半段六七层的篇幅,集中展现具体措施和实际内容,不必过于形式主义, 不能流于空谈,要有扎扎实实的内容,中间用句号隔开。 下半段负责说明议论展开或抒发感想,如针对式、举例式、说理式等,先务实 后务虚,先策后论
特别说明:可以有一个对策总括句,关键看你怎么处理。
1.总括句不要过于简短,不要形式主义的工整对仗排比,打破形式上的限制,将前两三句话设置为总括句,以内容的展现为主;
2.总括句的后面应该仍然紧跟具体措施,继续展现该对策的实际内容。整个上半段,百分之六十左右都在集中精力阐述该对策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内容充实,再次用一个句号断开。而不是对策才一两句话,在对策内容不够充实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的议论说明抒情,而不是总括句之后,就开始大段的空洞的议论说明。 总而言之,无论是否需要开头加一个总括句,文章中的对策是有丰富内涵和实际内容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工整对仗排比,而是以内容为主,兼顾形式。无论是一个句号还是两个句号,一条对策的上半段集中展现具体的措施思路,做到先有实际对策,再议论说明
第六节 申论写作要求和误区
1、一篇申论文章,当然首先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路,结构井然 2、需要掌握丰富的语言组织表达 3、更需要思想底蕴和理论素养 4、具体内容上,肯定是以具体材料或具体情况为基础进行分析、推理、发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而达到充实的内容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将具体材料与思想深度相互结合。
1、要努力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向等拓展和发挥,要有未来政治家的格局和胸襟。 2、申论是政治化写作,而非文学化写作,重在经世致用,内容为王,而不是文字上的工整对仗排比。
公务员要求
题干明确要求:仅限给定材料——搭桥
1、具体的材料始终是基础,是桥梁; 2、材料中的关键词重点句,至少有一两句用得位置要中间、靠前一些, 搭桥。而不是过于靠后,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
大公文与小公文的区别
1、篇幅要求不同,小公文题一般,300-600字的篇幅,不超过800字;而大公文一般要求1000字左右,至少800字!其实质是披着一件公文题外衣的大文章,根本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公文题;
2、小公文题,以对策为固定的重点,问题+意义+对策,或者意义+对策(省略问题);而大公文题的实质依然是一篇大文章,文体上有两种可能性,策论文(以对策为重点),政论文(以意义为重点)
3、核心区别∶小公文题以利用材料为主,主观发挥为辅,即便主观发挥,也是朝着细节化通俗化方向发挥;而大公文则强调具体材料与思想理论深度的相结合,来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有格局有深度
材料、理论素养各自的分工
1、材料负责具体、中观、质朴的内容,有泥土的芬芳;立足于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理论素养负责深度、格局、内涵上的拓展,仰望星空。两者相互分工、结合; 2、当然理论素养中也包含有具体内容,材料也包含一些有深度的素材
一方面,大文章利用材料的方式主观灵活,不拘一格,可以间接转化,论证型议论文以"意义"为侧重点,如果材料中"意义"不够多,可以把对策、问题转化为意义,或者超越材料之外主观发挥。(将对策转化为意义,可以采用有利于…、能够…、使得…,为——提供了——。如果将问题转化为意义,还可以加上改变、避免、扭转等词汇) 但一方面,好文章需要在材料基础上发挥出内容充实,有深度内涵的感觉,材料本身毕竟显得单薄、粗浅、琐碎、生硬,需要对粗浅的材料进行思想深度上的提炼发挥; 赋予材料以更好的思想内涵,需要对简单的材料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加工和引申,使其内容更为丰富饱满,需要在材料之外拥有良好的理论素养。
材料与理论结合的具体操作∶几种风格类型 1、剁饺子馅型; 2、分冰棍型; 3、肉夹馍型; 4、画龙点睛型
申论大文章的严重误区∶刻意追求文字形式上的工整、对仗、排比,形式压倒了内容,重文字轻内容
简而言之,申论大文章的重点关键无非在于两个方面: 1、逻辑思路和结构上要清晰、简洁、明朗,不要弯弯绕绕,烟雾蒙蒙。有明确的方向重点,要么枪扎一条线,要么总分总; 2、具体内容上,有思想底蕴和理论素养,有强大灵活的思维(人剑合一),来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赋予简单的材料以思想内涵,展现出视野、格局和思想的力量。天马行空只要有说服力即可。
理论方法
四大要素
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影响意义
原因
对策
三大主线——材料阅读
1、新闻媒体报道、调查统计显示;
2、相关人士的看法∶(专家、官员等);
3、相关方面的做法状况(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相关方面、国外政府的正面做法;相关方面的片面错误做法;相关方面被动面临的不良状况)
新九大理论
策论文-理论素养
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收入差距与扩大内需。
二、政府职能转变,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挥市场 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三、公共责任、避免过度市场化、唯市场化、坚持社会的公正、协调、可持 续发展,坚持市场化与社会公益性质的统一。
四、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的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金 量,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法律法治:实体法与程序法。
六、对权力的监管,要将权力关进监管的笼子里,同时要使政府对市场进行 有效监管,政府不做直接介入的运动员,却应该做好裁判员。
七、思想观念创新与文化道德建设。
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九、民营企业发展与市场化改革
政论文-理论素养
一、对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意义,有利于调整收入差距与扩大内需
二、对简政放权的意义,有利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 挥市场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三、对公共责任的意义:
四、对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五、对法律法治的意义:实体法与程序法
六、对监管的意义:
七、对思想观念创新及文化道德的意义
八、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九、对民营企业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重点难点
在文章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写作什么议论文的情况下∶
1.既可选择写成决策型议论文,也可选择写成论证型议论文,其实两种议论文都可以写;
2.关键是哪种文体,思路上更通顺,更有利于内容深度上的发挥。
判断关键词重点句的标准是什么
1、材料中那些有内涵有深度,比较干净利索的词汇句子,有内涵深度,指的是不会过于通俗肤浅;干净利索,指的是不会过于琐碎拖沓
2、但需要以此为基础,重新组合、适当提炼加工。一些个别化字眼,需要进行一般化提炼。如果是概括题,强调客观性,适当提炼即可;如果是其他小题,强调主观性,可合理发挥拓展
总论点
即指出文章中心主题有哪些总体的宏观意义,内容上是怎么得出来的?有两种途径
1、从四个分论点中,各自抽一句精彩的素材,组成总论点;
2、选择材料中比较宏观的意义,作为总论点。当然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联想发挥
如何对待文章题干中"A与B"或ABC
1、将"A与B",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和文章中心主题,要有政治管理的格局和切入点。 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把握好"快与慢"的平衡 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融合) 或者直接作为一个整体对象,什么都不加
2、第二种处理方式,依然把A与B作为整体对象和中心主题,但是在具体对策或分论点上,分角度论述,A来一两条、B来一两条、或者最后论述A与B相结合
3、可以把A是什么,B是什么轻点一下,两者是个什么关系轻点一下。但不要像高中生似的,完全去论述两者的关系,陷入其中,丧失了政务管理的格局。那样没有错,但切入点和格局总体结构、逻辑思路上始终是把A与B作为整体对象
如何对待文章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如何处理抒情化题材?
1、可以根据这句话的提示,参考其上下文,确定文章中心主题,但内容上不能被它所拐带、束缚。申论不是支学化写作,不能因此而写成抒情散文或心泉鸡汤或者漫谈式、信马由缰的杂文; 2、申论是政治化写作,大文章可能是决策型(以对策为重点)可能是论证型(以意义为重点),但不能是抒情型;文章的本质在子经世致用 3、但我们可以根据这句话的暗示,文章的第一段、过渡段、结尾段的后面,把这个名言警句结合、引用、体现一下,点题。 但不能被这个名言名句所拐带。
误区1、抒情化、心灵鸡汤化,陷入私人化、个体化叙事的窃窃私语当中。申论是公共议题写作,是政治化写作。 误区2、高中语文化。忘记了《申论》的本质与初心经世致用,文以载道;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未来的"为政者"。 误区3、把申论文章当成言语理解题,围绕这句话兜圈子,严重束缚了内容深度的拓展
如何确定大文章中心主题
1、如果题干对中心主题已经有明确规定,那只需要尊重题干中自身的要求;
2、当文章题干中对中心主题没有任何规定时,也没有名言警句的提示时,尽量以整个材料的灵魂主旨作为文章中心主题的最佳选择,即通过材料中重量级人物的观点或权威机构的政策作法来最终确定整个材料的灵魂主旨;而不是材料中随便某个小问题。
3、适当参考一下概述题的题干要求
4、在题干中有名言名句时,这个名言警句本身已经把中心主题带了出来,那就遵照题干中的提示;
5、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对中心主题有所暗示,但没有明说,可以到材料中去寻找该名言名句在材料中的出处,参考其上下文,从而判断文章中心主题;或者到材料中寻找重量级人物的观点或权威机构的做法。
大文章以意义为重点,即分论点,如何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1.在每一个分论点,即意义,内容充实饱满,由五六行构成的基础上,用句号将其分成上下半段。
2.上半段百分之六七十左右的篇幅,集中展现具体的意义,重点突出,内容充实,中间用句号隔开。下半段说明议论展开。说理式、针对式、举例式
大文章如何利用材料总结∶
1、紧扣中心主题,有选择的挑选材料,是你在主观操纵材料,而不是你被材料所绑架;与文章中心主题无关的材料要排除干扰 2、在紧扣文章中心主题的大前提下,利用材料的方式主观灵活,不拘一格,人剑合一; 3、文章光利用材料是不够的,材料毕竟粗浅、单薄、生硬、琐碎,需要在材料之外拥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对材料进行发挥、整合、拓展等。 4、大文章阅卷不踩点,参考材料不等于什么材料非要用,求深不求全;有些材料不好用就别用,是你在有选择性地挑选材料; 5、能合就合,只要是同一思想层面、内容接近的材料,能整合的就整合。
大文章哪几种材料可以不用
1、和文章中心主题缺乏关联的材料,要排除干扰,不被绑架;
2、虽然和中心主题有关联,但内容零碎空泛,不够精彩,利用价值不高的材料;
3、你不喜欢、不擅长的材料,感觉难以进一步主观发挥得材料
政论文分论点,"意义"在具体内容上,是怎么得出来的?
既能结合具体材料作具体分析,又能利用自身的理论素养主观发挥,
让材料中的关键词重点句与理论素养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相互穿插,水乳交融;
当给定的文章中心主题较为狭窄、角度较小的情况,题干中对写成什么文体没有明确规定
1、如果写成策论文,内容上、格局上,很难 拓展;
2、此时,政论文,意义为重点,更有利于内容深度上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