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课程实施
幼儿园课程实施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等,可供您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1-06-23 23:59:35幼儿园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取向
课程实施的含义
指把一项课程计划或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即教师依据课程计划组织课程活动的过程
课程实施的取向
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忠实取向
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作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教师作为课程的传递着,对课程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互适应取向
指的是课程实施过程看作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教师对预定课程方案积极的、理智的改造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
课程创生取向
指的是把课程看作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连同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
对三种取向的评析
忠实取向
计划的课程
是课程实施的唯一标准和尺度
制订课程计划的课程专家和行政人员是课程变革的核心和主体
相互适应取向
修改的课程
根据特殊情境的需要把“计划的课程”变为“修改的课程”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课程创生取向
创生的课程
个性发展才是课程实施的标准
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变革的核心和主体
价值
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
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
相互适宜取向综合考虑了具体实践情境之外的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课堂情境等因素
局限性
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是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
相互适应取向本身是比较模糊的,带有折中主义色彩,它在兼具另外两种取向的有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它们的局限性
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对专家开发的课程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和解释,而且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境的特殊需要创造自己的课程,并要求学生也成为课程的主体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与幼儿园课程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需要和生活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共同决定的
生活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而且具有多方面的课程价值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实施
贯彻保教结合原则
一方面要发挥生活活动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生活活动中丰富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
建立科学的日常生活制度
含义
广义的日常生活制度
包括幼儿在幼儿园三年的总体生活安排
狭义的日常生活制度
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划分、顺序安排和规则要求
日常生活制度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特点
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幼儿园生活常规是指幼儿园各生活环节所应遵循的规则与行为规范
作用
有助于幼儿适应集体和公共环境,也有助于维持班级正常活动的秩序
合理的生活常规标准
保障幼儿健康安全之必需
保障集体生活及幼儿交往顺利之必需
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幼儿可以做到的
游戏活动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游戏活动实施
准备阶段的要点
时间准备
与年龄、游戏技能、游戏类型相联系
空间准备
宽阔
材料准备
丰富、准确
经验准备
观察阶段的要点
通过观察,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材料与经验上的准备
提高观察,教师才能使自己对游戏的介入或干预建立在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
参与阶段的要点
平行式参与
指教师在幼儿身旁和幼儿玩相同的玩具,但没有直接与幼儿发生交往
会使幼儿感到他玩的游戏是有价值的,因而会玩得时间更长
会给幼儿提供模仿的范例,使其掌握新的玩法
合作式参与
指教师加入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之中,但仍让幼儿主宰游戏的进程
指导式参与
外部干预式
教师作为游戏的局外人,从游戏外部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内部干预式
教师直接参与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以游戏的口吻,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
有助于幼儿获得新的游戏技能,学会与同伴交往,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真实发言人式参与
教师从游戏的外部,引导幼儿把游戏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容易打断幼儿的游戏,阻碍其游戏的发展
教学活动
含义
狭义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广义
指教师发起或主导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通过有目的地与幼儿互动,引导、支持和拓展幼儿学习的过程
特征
教学情境生活化
本质是改变教学的传统路线,努力对幼儿可能有的与新学内容有关的经验作一番了解,基于此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
教学内容综合化
强调综合化的理论基础是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关于学习内容的尽可能完整的经验,一个相对完整的经验一定是让幼儿从这个经验中获得一种对其自身有意义的结果,这种有意义的结果就是幼儿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教学过程操作化
旨在避免无视幼儿原有经验的教师一言堂现象,也避免以为操作就是身体操作,无视思维操作的“操作主义”现象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旨在改变把集体教学方式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唯一组织形式的传统,把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也纳入教学活动的视野
社会实践活动
是一种综合性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式,它将课程空间和资源拓展至幼儿园外,扩大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大大增加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同时也对幼儿园与相关社会机构、家庭的协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价值
内涵
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利用社区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组织、指导幼儿走进不同的社会场所,接触不同行业工作人员,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一种课程活动形式
价值
有助于扩大幼儿的社会视野,增加幼儿的社会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涵育幼儿的社会情感,改进幼儿社会行为的教育活动
是有利于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实施方式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
常见类型
参观
指是由幼儿园组织幼儿集体外出进行实地观察、考查,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
生活场所参观活动
游玩场所参观活动
其他场所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组织幼儿参加适当的公益活动
其他类型
教师布置任务并指导,家长自行带领孩子参观的自由参观活动
教师组织全班幼儿集体参观幼儿园附近的社区场所
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并由幼儿园策划组织的集体参观活动
组织流程
一、选择参观场所
二、制订参观计划
三、组织参观前的准备活动
四、进行实地参观
五、参观后的延伸活动
节日活动
幼儿园节日活动是指幼儿园在深入挖掘特定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元素、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课程的总体要求、本园特色和幼儿特点,设计组织的一类节日或庆祝活动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常见问题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三个方面
课程计划的特征,包括是否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清晰度、复杂性、实用性等
组织发展特征,包括地区、社会、校长(园长)、教师的情况
组织发展的外在因素,包括政府及其他媒介等
课程计划
国家层面
幼儿园课程计划包括幼儿园教育纲要、课程标准或指南教材等,反应了国家对于幼儿园课程价值导向和实践构想,往往是幼儿园教师实施课程的基本依据,对幼儿园教师实施课程有巨大影响
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素养
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提高幼儿园课程品质和实施水平,进而提高整个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特别是教师的课程素养是高质量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和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从专业化的视角制定教育政策,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用于课程实施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常见问题
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的关系
自由活动的重要性
可以培养幼儿独立决策、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有益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培养
教师要从课程组织形式与课程目标、内容的契合度的角度来审视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平衡
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个辩证统一体,对课程实施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隐形课程开发问题
隐形课程含义
指学习者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隐形课程开发的主要表现
创设适宜的幼儿园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环境
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要遵循安全性、经济性、参与性、发展适宜性等原则
精神环境的创设则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同时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尊重有礼的交往的合作关系
制度环境的创设主要表现在常规的建立和应用上,通过建立和应用良好的常规,逐步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学会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