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脉(余秋雨)第十二章:佛教的事
佛教的事,主要讲述佛教的传入(原因、时间、人物),发展(几次灭佛,崇佛等),中华文化对于佛教的接纳与同化,以及佛教的深入民间的独特。文笔很好,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几次看得我眼眶湿润。
论文《如何看待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代科学的贡献》,作者吕翠华,(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06 年·3 月号。
休谟的怀疑论的整理,时空观念:“空间和时间观念不是各别的或独立的观念,而只是对象存在的方式或秩序的观念。”
此本《乡土中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第一版,为费孝通先生所著。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与特性。后记尤为感人,先生在人生末年回顾自己一生的学术历程,对自己的研究缺点直言不讳,亦勉励后辈青年继续研究,尽到社会学者应尽的责任。“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国文脉(余秋雨)
佛教的事
一、佛教的进入是一个奇迹
此处总起全文, 探究佛教怎么会传入
1、在古代的交通与通信条件下,穿越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
2、真正的奇迹是他进入的土地早就有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面对这样的超浓度文化大国,一种纯然陌生的异国文化,需要浩荡进入并快速普及,实在不可思议。
二、佛教传入的时间与主要人物
1、时间:西汉末,东汉初之间
2、主要人物
这些伟大行者以最壮观的生命形式为中华大地引进了一种珍贵的精神文化。 佛教首先以惊人的生命形式楔入了中华文化。
由东向西继续取经
公元64年,汉明帝派12个人到西域访求佛法,三年后与两名印度僧人一起回到洛阳,用白马驮回来了经书和佛像,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公元260年 朱士行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难到达遥远的于阗,取得经卷六十万言,派弟子送回洛阳,自己则留在于阗,直到80岁去世。
朱世行是汉族僧人向西取经的创始人
公元五世纪初,法显从长安出发向印度取经。他出行时也是65岁高龄,记述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望人骨以标行路。”
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循;人类最悲壮的跋涉,则以白骨为路标
法显在自己67岁那年的冬天,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战胜这样的天险隘口之时,也彰显了生命与理想交汇后迸发出的人的力量,无关年龄。
玄奘取经(比法显晚两百多年)
他说:在艰苦卓绝的路途上,只要一想到年迈的法显前辈,就什么也不怕了。
由西向东不断送经
鸠摩罗什
苻坚从龟兹手中夺得这位佛学大师,不料第二年便身死,大师被入驻长安的新帝王所得。就这样,鸠摩罗什在一路战火的挟持下,于公元五世纪初年到了长安。
在我们西北方向的辽阔土地上,在那个时代一次次连天烽火,竟然都是为了争夺一个佛教学者燃起。出现了一种以宗教为目的,以军事为前导的文化交流。
佛图澄
三、中华文化是否接受佛教(结果很显然)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朝廷
欢迎态度(东汉与魏晋南北朝)
典型:南朝梁武帝萧衍
大量修建佛寺佛像
四度穿上僧侣衣,让大臣将自己“赎回”
规定汉地佛教素食传统
不欢迎态度
灭佛三“武”
北魏太武帝
周武帝
唐武宗
韩愈
佛、道皆有损儒家“道统”
四、佛教的魅力
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
唯有佛教,绝不转移,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着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其他学说也会关注人生,但他们以旁的东西架构着人生,将人生问题转移到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上去。
例如,儒学就有可能转移到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去,道教就有可能转移到如何修炼成仙的问题上去,法家就有可能转移到如何摆弄权谋游戏的问题上去。等等
立论的痛快与透彻
佛教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混沌:人生就是苦,产生苦的原因就是贪欲,产生贪欲的原因,就是无名无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往往过多的追求堂皇典雅,缺少一种精神快感
切实的参与规则
戒律
让人觉得佛教可信。
让人觉得佛教可行
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
强大而感人的弘法团队
强大
组织的有序性
参与的严整性
活动的集中性
内外的可辨识性
不同时空的统一性
感人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恶口……坚持节俭,勤劳的集体生活
劝善救难
作者的切身体验
在中华文化腹地的绝大部分,在毛细血管伸及的肌肤之间,佛教的踪影要比其他文化成分活跃得多。
佛教的四大特殊魅力, 针对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存在方式上的种种乏力, 成为它终于融入中华文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