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暂无相关模板推荐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
概况
官学
商周:学在官府
西汉:中央(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国子监
私学
春秋:孔子兴办私学
唐:学塾、村学、蒙学—基层社会教育
宋:书院(如:白鹿洞书院)
作用
保存与传播古文化
古代典籍、科举制得以传承
有利于培养人才,巩固统治
近代教育
西方
古希腊:起源,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世俗化、商业化
中国
京师大学堂
建立:1898,维新运动
地位
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推进新式教育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特点:分科教育;教学以科技为主;培养实用人才
发展
1912改为北大,”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学堂:1911创办
留学教育——意义
新中国教育——现代
历程
1949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内容)
60s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革后高考恢复,教育走向正轨
改革开放后
1983,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0s,”科教兴国“
印刷书的诞生
条件:
历程
雏形: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
中国
春秋战国至秦汉:简策、帛书
前2世纪:已出现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
唐:已有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
西方:15C中叶,德国谷登堡 金属活字印刷
图书馆的成长
西方
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发展
19C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中国
古代
官藏:史官,”府“”阁“”堂“”室“
私藏:明中期 天一阁
近代:清政府,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国家图书馆“
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博物馆的发展
世界
古代
最早:托勒密埃及的缪斯宫
近代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
18世纪继续发展: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中国
晚清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民国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
国立中央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新中国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1960)
国立南京博物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作用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相关知识,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