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论持久战(1938)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写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著作。这部著作是抗日战争十个月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这部著作的发表,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定了进行持久战的信心,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
编辑于2019-10-01 08:45:07论持久战(1938)
问题的提起
(一)全面抗战开始接近一年,能不能胜、速胜还是持久的问题多数人还不能解决,因为宣传解释不够和事物性质的复杂性,为使共产党在抗战中努力,着重研究持久战
(二)抗战十个月来的经验证明产生妥协倾向的必亡论和产生轻敌倾向的速胜论都是非科学的主观的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
(三)抗战前后必亡论都大量存在,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坚实,终战争之局不会消灭,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应痛驳亡国论
(四)抗战以来各种急性病的意见发生:轻敌,轻视游击战争,寄希望于外国,反对持久战的方针,反对加大抗日力量和巩固统一战线,放弃外交途径和国内政治军事改革,停止发动民众和镇压汉奸,企图制造国共摩擦,要扫除这些军事政治的近视眼
(五)中国会取得最后胜利且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六)持久战的主要论点已于1936年7月同斯诺的谈话中指出:
中国战胜日本的条件: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人民及其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其中中国人民的统一战线是最重要的
战争时长主要看中国统一战线的力量,还须看国际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如果三者力量强,战争将较快结束,否则就要延长,但结果均为中国胜,只是要牺牲更大
战争的前途:日本大陆政策既定,丧失部分领土绝不能停止日本进攻,日本将进攻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但不可能占领全国,中国将依靠广大国土和众多人民进行持久抵抗
中国共产党绝不会在持久战中和日本讲和,绝不允许日本统治东北和占有中国寸土
战略方针:在广阔的战场进行高度的运动战并辅以阵地战、在农民中广泛组织游击队、夺取日军武器武装自己并争取外援,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使日本在长期的战争消耗中经济崩溃士气颓靡,发动大量民众上前线
(七)1937年8月党在《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抗战已经开始,中国由准备抗战转入实行抗战的阶段,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要发动全民族抗战,现在抗战还有许多弱点但仍前进。十个月来的经验证明上述正确
(八)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的根源,其看问题主观且片面,此类错误观点可分为根本错误和偶然错误两类,都要用客观全面的观点反对
问题的根据
(九)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和胜利最终属于中国的根据是这个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战争,双方有如下对立的特点:
(一〇)日本方面:
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是世界五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此规定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
日本内外矛盾使它发动将导致日本帝国主义死亡且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反对的退步的野蛮的帝国主义战争,此规定日本必然失败
日本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较强,但其又建立在其先天不足基础上,日本为解决这个不足而发动战争,但最后会因战争导致不足更加困难,甚至消耗掉原有的东西
国际反对力量将超过国际法西斯国家对日本的援助力量,失道寡助
(一 一)中国方面:
我国是经过多次改良和革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不如日本,此规定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
中国近百年解放运动锻炼了中国人民,中国有了以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为代表的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进步的因素,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此规定胜利的可能
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与日本相反
由于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产生广泛的国际援助,与日本相反
(一二)上述中日双方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持久战和胜利属于中国,要抓住这些特点并以此说明一切问题
驳亡国论
(一三)亡国论者看到敌强我弱这一个对比就说必亡,中国大日本小不足以说服他们,要提出其他根据封住亡国论者的口,巩固其抗战信心
(一四)这一根据是时代特点,其具体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
(一五)这是中日在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日本是退步的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此时是帝国主义和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日本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国际反对日本
(一六)中国弱而进步,有共产党和革命军队、革命经验、革命人民,有国际援助
(一七)除强弱对比之外,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强弱对比规定了日本一时横行,是持久战,后一个对比规定了中国必胜
(一八)阿比西尼亚灭亡的原因:其是弱国且是小国、不如中国进步,是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国际援助、抗意战争领导方面的错误
(一九)近代解放战争失败时和今日时代不同,日本只能暂时控制国内人民和利用国际矛盾侵华,中国已有新的政党军队、抗日政策和国际援助,还要加上主观努力
妥协还是抗战? 腐败还是进步?
(二〇)部分非亡国论者的爱国志士对时局抱有深深的忧虑,他们有两个问题:惧怕对日妥协,怀疑政治不能进步,要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
(二一)妥协有社会根源,但妥协不会成功,有日本、中国、国际三方面的根据,日本方面,日本要在物质上掠夺中国人民,精神上奴化中国人民,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与中国形成了绝对的敌对,大势所趋,投降不了
(二二)中国方面,中国有三个坚持抗战的因素:领导人民抗日的共产党、英美不会叫其投降的国民党、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其他党派,任一力量都会反对投降力量
(二三)国际方面,多数国家希望中国抗战且援助中国,特别是离中国近的苏联
(二四)得出结论,妥协的危机存在但能克服,原因有三:日本野蛮政策不能根本改变、中国多数反对妥协、国际多数反对中国妥协
(二五)中国国内政治的改进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相互促进,国民党的不良现象大量存在,但抗战开始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国内外大局不允许中国不进步,即使其是缓慢的,革命战争的抗毒素将清洗我们自身的污浊,也将使日本得到改造
亡国论是不对的, 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二六)亡国论者夸大了强弱一个矛盾,是主观的片面的;一部分人被一时候和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和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发生悲观心理,其一时错误只需要一提醒
(二七)速胜论者忘记了强弱对比,夸大了中国长处,也是主观的片面的,不能成功
(二八)我们承认中国面前有解放和亡国两个猛烈斗争的前途,着重指出解放可能占优势及达到解放的条件(中国的进步、敌人的困难、世界的援助)并争取之,亡国论者否认解放的可能,我们也承认妥协和腐败现象,但主观努力可以克服它
(二九)我们也希望速胜,但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中,我们全面估计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无根据的速胜论
为什么是持久战?
(三〇)研究持久战只能依据全部敌我力量对比,单纯依据强弱、大小、进步退步或多助寡助都不能得出持久战的结果,敌我优点缺点会在战争中消长,最终敌败我胜
(三一)敌我强弱悬殊大,敌之缺点不能较大减杀其优点,我之优点不足以较大补充缺点,这是敌优点少缺点多而我优点多缺点少,却不能使敌我双方平衡的原因
(三二)虽然敌强我弱但双方只限于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胜或败,因为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且因我之抗战努力更加造成了这种相对性,由此造成持久战
(三三)我能够正确运用政治军事上的策略,努力发展优点减少缺点,强弱对比的相对性就能在战争中继续发展,直到我强敌弱,我战胜敌
(三四)敌目前能勉强利用其优势发动进攻,我之进攻和敌之劣势尚不足以根本妨碍其进攻,我之弱势在抗战中有了进步,但不足以阻止敌进攻,我要进步和争取外援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三五)持久战具体表现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为进行有效的战略指导,需要描绘战争趋势的轮廓
(三六)第一阶段敌欲占领广州武汉兰州并联系起来,敌如此深入其将有很大的危险和困难,我应将三点以至其他地方联系起来部署持久战,主要为运动战并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敌将劝降我将进步,敌士气财政将衰弱,人民和士兵将厌战,敌悲观
(三七)第二阶段为战略相持阶段,第一阶段末尾由于敌兵力不足和我坚强抵抗,敌人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作战主要形式为游击战,辅以运动战,敌我力量在此阶段消长最快,我将经历很大困难,游击战将消耗大量日军并使其厌战,中国将转弱为强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主要靠我在前阶段准备着的和此阶段生长着的力量,还需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的变动,要加强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作战形式主要为运动战,但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游击战仍起辅助作用
(三九)敌不能整个吞并中国但能长期占领许多地方,我不能迅速驱逐日本但大部分土地仍属于中国,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明显,须经过一段艰难路程最终敌败我胜
(四〇)中国人民和各政党在长期战争中将得到锻炼和考验,须坚持统一战线才能最终胜利,经过艰难的战争,胜利坦途才能到来,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四一)第一阶段敌强我弱,我有两种变化,一是向下的土地人口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减的旧的质和量变化,量为主;二是向上的战争经验、政治军队进步、人民动员、文化新发展、游击战争、外援的新的质和量变化,质为主,这是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
(四二)第一阶段敌也有两种变化,一是伤亡、武器消耗、士气颓靡、国内矛盾、贸易缩减、军费支出、国际舆论责备,二是扩大了领土、人口和资源,二者皆规定了战争持久,其二是暂时的局部的,游击战限制其占领区,其占领又加深其同外国的矛盾
(四三)第二阶段敌继续向下,我继续向上,我脱出劣势,敌反之,先平衡再相反,我变劣势为优势和完成反攻准备,过程包括我力量增长、敌困难增长和国际援助增长
(四四)第三阶段因我政治经济不平衡,战略反攻中并非全国整齐划一而是地域性的此起彼落,敌人会分化破裂统一战线,我要团结内部和利用利于我的国际形势求解放
(四五)战争的必然趋势是我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敌反之
(四六)故结论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且是持久战
(四七)亡国论和妥协论者质疑说:我由劣势到平衡需要同日本相当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结论错误
(四八)上述是“唯武器论”,是机械论、主观的片面的,不仅要看到军力经济力武器,还要看到起决定因素的人力和人心,坚持统一战线我军力经济力将加强,敌因为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将相反,且在国际上我是多助,都将变动敌我优劣形式
(四九)速胜论者不顾力量对比没有达到一定变化,没有根据地发动战略反攻,想提前解放,这是必然失败的空谈,第一第二阶段的困难会使亡国论和妥协论流行,我们应以主要力量反对之,而以次要力量反对空谈主义的速胜论
(五〇)战争长期性确定,不能预判多久,要看敌我力量变化程度,要尽快胜利只有增强自己削弱敌人一法,没有便宜可图,具体来说就是:打胜仗、游击战争、统一战线、军事建设、政治经济文化进步、动员人民、瓦解敌军、国际援助、日本人民援助
犬牙交错的战争
(五一)抗日战争将是人类战争史上光荣的特殊的一页,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同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产生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其在中国有长期性广大性的特殊,这种战争形态具体表现在下述几种情况上
(五二)内线和外线:整个抗日战争我处于内线作战;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二者夹攻敌人;各游击区自身为内线,其他各游击区为外线,又夹攻敌人;第一阶段战略内线的正规军是后退的,战略外线的游击队是前进的,第二阶段将猛烈前进
(五三)有后方和无后方:主力军有国家的总后方而将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最后界限,游击队脱离总后方而把战线伸至敌后,每一游击区中有小规模的后方和非固定作战线,派出的在敌后临时活动的游击队没有后方和作战线,应提倡先进的无后方作战
(五四)包围和反包围:敌对我战略包围,我对分进之敌反包围,敌对我各个根据地包围,我各个根据地和正规军联系起来对敌反包围,国际和平阵线对敌反包围
(五五)大块和小块:敌占区占中国大半,此中敌仅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此为其中小半,而游击区占大半,要经营完整区域特别是文化方面,敌人将大城市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地区,我要将过去文化落后的乡村和根据地变为进步的文化中心
(五六)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犬牙交错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将影响到中日两国和世界,首先是印度等被压迫民族,全国人民都应投入到半殖民地大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为永久和平而战
(五七)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同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能分离,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的战争一样接近永久和平,二战是在一战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发展基础上发生的,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崩溃,苏联和世界革命人民要用革命战争争取永久和平
(五八)战争分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种,共产党反对非正义战争,积极参与正义战争,中国全民族都参加了正义的民族革命战争,目的是求得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
能动性在战争中
(五九)本节前所述均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最终胜利属于中国的“是什么”的问题,下述从“能动性在战争中”到“民兵是胜利之本”为达到这一目的“怎样做”的问题
(六〇)我们反对不切实际地做事,赞同实事求是,思想是主观的,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都是人类特殊的自觉的能动性,符合事实的思想和行动是正确的,要发挥这种能动性争取战争胜利
(六一)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自觉的能动性这一特点,胜负决定于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方面,但这只有胜负的可能性,分胜负还要有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的自觉的能动性
(六二)战争指挥员只能在客观条件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胜利,要掌握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做勇敢而明智的将军
战争和政治
(六三)战争是政治性质的行动,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其驱逐日本、建立新中国的政治目的,离不开坚持抗战和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动员人民、官兵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政治原则,反对轻视政治的战争绝对主义者
(六四)战争有特殊性,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继续前进就会爆发战争,中国半独立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发展的障碍,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障碍,扫除障碍目的就是政治,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六五)基于战争的特殊性,有军队这一套战争的特殊组织,战略战术的特殊方法,双方利用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攻击或防御的特殊过程,要习惯于战争的特殊
抗日的政治动员
(六六)没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抗战就不能胜利,不能再像抗战之前和初期那样忽视动员,而要动员全国人民,弥补武器的缺陷战胜敌人,胜利和政治动员不能分开
(六七)动员要把战争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告诉士兵和人民,要说明实现的步骤和政策即政治纲领并将其普及于军队和人民,要经常通过传单布告、戏剧电影等合民众口味方式并联系战争情况和群众生活进行动员
战争的目的
(六八)战争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矛进攻消灭敌人,盾反之,现代战争发展了矛和盾,进攻直接消灭敌人,也为了保存自己,防御直接保存自己,也为了辅助进攻和准备转入进攻,退却是防御的继续,追击是进攻的继续,战争目的中进攻是主要的
(六九)战争提倡勇敢牺牲和保存自己相反相成,战争要付出代价,部分暂时的牺牲是为了全体永久的保存,不能单纯防御,防御同时要有进攻
(七〇)战争目的是战争的本质和一切行动的根据,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则都为了它,技术的射击”隐蔽身体,发扬火力“前者为保存自己后者相反,战术上突击队为了消灭敌人,钳制队相反,预备队依情况用于二者,这一目的贯穿于战争全局和始终
(七一)战争指导者要从敌我相互对立的基本因素指导战争,不能离开战争目的,双方在对立的基本要素中互相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我要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最终胜利
防御中的进攻, 持久中的速决, 内线中的外线
(七二)持久战的具体方针: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第二阶段是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第三阶段是战略的反攻战
(七三)由于敌强我弱,敌欲采取战略的速决战,我应采取战略的持久战,敌海陆空包围我,敌外线作战,我内线作战
(七四)敌强兵少,我弱地大兵多,敌只能占领部分大城市、大道和平地,其余地方可作游击区或总后方,我应利用地大和兵多的优势,多路突袭其分进的某一路,以多兵对少兵,变外线为内线,打运动之敌,采取运动战和速决战,积小胜为大胜
(七五)战役战斗的方针就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抗战初期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不能适应敌强我弱的情况,战争全过程包括战略反攻游击战和正规战都适用于以数倍兵力临敌进行速决的进攻战
(七六)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能够改变敌我强弱形势且能逐渐变动总的形势,多次胜仗后敌我优劣会反转,配合敌国内变动和国际条件就能进行战略反攻
(七七)战争是变化中的力量的竞赛,客观因素只具备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实现这种可能性还需要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七八)“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中心点是进攻,外线和速决分别是进攻的范围和时间,要实现这个方针,离不开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七九)主动性是敌我双方都努力争取的军队行动的自由,失去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灵活性计划性都是为了争取主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争取主动和战争力量的优劣、主观指导的正误、利用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分不开
(八〇)战争力量优势是主动的客观基础,我将最终占绝对优势,我地大人多兵多减杀敌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优势为相对优势,我地理兵员人民减杀劣势为相对劣势,我处于战略上的相对被动,要累积运动战游击战的局部胜利造成战略优势和主动
(八一)集合大量局部优势和主动为战略优势和主动需要正确的主观指导,战争是两军指挥员在军力财力基础上进行的主观能力竞赛,为争取主动,要知己彼大略情况,运用侦察手段和指挥员的聪明推断,做到一般地正确的指导,打胜仗变被动为主动
(八二)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是决定主动被动的客观基础,要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才能将主动变为现实事物,优势和主动是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从敌方夺取过来的
(八三)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的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条件,要发动民众迷惑敌人、攻击无准备之敌以争取主动
(八四)敌在进攻阶段处于主动地位,但其不利因素和主观错误、我之有利因素减弱其主动,敌不能继续保持主动地位原因有三:敌兵力不足,我战役的进攻战和游击战争,苏联和其他国际条件,要发扬以上条件争取战略主动地位
(八五)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在作战中灵活使用兵力争取主动,灵活使用兵力是指挥战争的中心任务,需要极强的主观能力,克服不确实性和战争纷乱,找出确实性和条理
(八六)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有分散和集中、分进和合击、攻击和防御、突击和钳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战术,要灵活使用,要选择恰当时机,不可打早或打迟,要选择恰当地点,打敌弱处,要用合适的部队打敌,考虑敌我部队和地形情况
(八七)灵活性是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敌势我势地势)而采取的及时和恰当的处置方法,更多的灵活地打胜仗就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实现主动
(八八)战争的计划性由于战争特有的不确实性,较其他事物,其计划性困难得多,但有相对的确实性,敌端倪可察和无线电等现代技术增大了计划性的可能,但仍程度低时间短,随战争变化而变化,计划的改变是战争灵活性的具体实施
(八九)不能依据战争流动性根本否定战争计划或方针的相对固定性,战争计划要随情况变更,仍需相对固定,从战略到战役到战斗方针固定性减少,方针的流动限制于执行这一方针的不同战争行动之中,不是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流动,根本性质是固定的
(九〇)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化被动为主动,改变敌我优劣形势,这一切表现在战役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战略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中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九一)作为战争内容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战争形式上表现为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用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行的进攻性和流动性的战争形式,包括必要的运动性的防御和起辅助作用的阵地攻击阵地防御
(九二)我兵多而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反之,因此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和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
(九三)运动战的特点是流动性,要求野战军大踏步地前进和后退,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互为手段,所以不能像韩复榘那样只向后运动不向前运动,否定运动战的进攻性
(九四)拚命主义忽视运动战的流动性,惧怕丧失土地。积极方面,为了不利于敌有利于我,要求敌在运动中和地形、好打之敌、民众、敌疲劳和不意等条件,此规定敌人的前进和丧失部分土地;消极方面,面对不利应主动退却以保存军力寻机攻击敌人
(九五)战争主要形式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正规战,尤其是其中的运动战,但游击战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没有向运动战发展的游击战就不能战胜敌人,游击队分散于敌占区打游击是完全必要且有很大威力的,正规军可分散打游击战,集中打运动战
(九六)防御和攻击的进攻战在我技术条件下不能普遍执行,但在第一第二阶段中的运动战中,在战役上起辅助作用的局部的阵地战是必要的,第三阶段仍以运动战为主要形式,但阵地战提到重要地位,整个战争都讲求高度的运动战,发挥战争领导艺术
消耗战,歼灭战
(九七)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的战争形式有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其实现效果有消耗战和歼灭战
(九八)战争既是消耗战又是歼灭战原因于敌战略优势和主动仍在,没有战役战斗的歼灭战就不能破坏其优势和主动,不能使我脱离战略劣势和被动,战役的歼灭战是达到战略的消耗战的手段,用歼灭达到消耗是进行持久战的主要手段
(九九)运动战执行歼灭任务,阵地战执行消耗任务,游击战二者兼有,为了达到战略消耗,也需要战役的消耗战
(一〇〇)在第一阶段,我应用运动战的主要歼灭性、阵地战的主要消耗性、游击战的歼灭性和消耗性达到战略消耗;第二阶段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歼灭性和消耗性再消耗敌人,以此转变敌我形势准备反攻;第三阶段再用歼灭达到消耗,最终驱逐敌人
(一〇一)十个月来许多运动战打成了消耗战,游击战应有的歼灭作用也尚未很好发挥,消耗敌人不足,消耗自己太多,缴获较少,要承认其原因即敌我技术和兵员教养不同,主力军应执行歼灭战,游击队不仅执行消耗战,还要执行有利条件下的歼灭战
(一〇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扎和运动战在战斗形式上主要采取包围和迂回战术,因此便须集中优势兵力,也是为了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一〇三)敌军长处在于武器和由于对天皇的迷信和日本的武断教育、对中国人的轻视产生的官兵教养(组织性),破坏这一点要从政治上宽待俘虏并向其讲清日本的侵略性、表现中国不可战胜,国际宣传上,日本人民运动上,执行军事上的歼灭战出发
(一〇四)应承认技术和兵员教养不足,尽可能执行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用包围迂回战术,包围全部不行则包围一部,俘获全部不行则俘获一部,俘获一部不行则大量杀伤一部,歼灭不行则消耗,歼灭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挥,消耗要分散兵力分散指挥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一〇五)敌指挥错误导致乘敌之隙的可能性存在,错误有五:逐渐增加兵力、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战略协同、失去战略时机、包围多歼灭少,我应有意制造敌之错误,利用民众造成敌错觉,我也应少犯错,努力捕捉敌之错误,学习敌战术的高明之处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一〇六)决战问题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第一第二阶段敌要求我集中主力与之决战,而我应集中优势兵力与之进行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的决战
(一〇七)为避免我之主力丧于敌人的一击之下,导致亡国,应避免战略决战,反对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
(一〇八)主张一切有利的战役和战斗的决战,给敌以歼灭和消耗,由此带来的牺牲是正确作战计划下的必要,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不能分离
(一〇九)英勇牺牲和放弃部分土地不矛盾,英勇战斗后放弃部分土地争取了时间,给敌以歼灭和消耗,增加了战斗经验,鼓动了人民,提高了国际地位,放弃土地后保存了军力,也为了保存土地,盲目决战后会丧失军力和土地,事物是往返曲折的
(一一〇)战略反攻阶段的决战虽然我优敌劣,仍应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立于主动,不为敌人的挑衅所动,在所有阶段的战役上应是主动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
(一一一)敌帝国主义本质规定了其不会放松对革命的中国的进攻和镇压,直到其临近危亡的直接危机,敌在占领中国后有余力时进攻西伯利亚和东南亚,由于苏联的强大,敌停止进攻西伯利亚后会加紧对弱者中国的侵略,我更要坚持统一战线和持久战
(一一二)我战胜敌的主要条件是全国的团结和其他进步因素,百年来特别是十年来的错误限制了中国的进步因素,须有长期的军队和人民的进步才能战胜强敌
(一一三)革新军队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灵活的战略战术、有进步的政治精神的军队,敌技术虽优,但由于我对敌的歼灭和消耗,敌军心动摇,一定失败,我反之实行废除封建主义的打骂制度和官兵一致的民主制就能增强战斗力,支持长期战争
(一一四)战争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众,敌能攻击我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要废除捉兵法和买兵法,进行正确的政治动员,补充兵员和财政,做到军民一致
(一一五)搞好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要从根本态度出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要做到此要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尊重俘虏
(一一六)当此保卫武汉的紧急时刻,应从政治上动员全军全民,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一一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切工作的总方针,只有坚持此才能坚持持久战、改善官兵军民关系、发动全军全民、保卫未失地、恢复失地、争取最后胜利
(一一八)政治上动员军民是胜利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这一点就不能胜利,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加入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发起的根本目的
结论
(一一九)结论在“问题的提起”中与斯诺的谈话和《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且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一二〇)以上是抗日战争十个月一般经验的总结,希望诸位讨论、纠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