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 三国—隋唐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鼎立——隋唐盛世 超全思维导图,附带补充知识
编辑于2022-02-28 16:32:53第二单元 三国—隋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
曹魏
220年—曹丕—洛阳
建立者不是曹操,曹操是魏武帝,东汉末年
蜀汉
221年—刘备—成都
孙吴
222年—孙权—建业
西晋短暂统一
建立:266年—司马炎—洛阳 灭亡:316年
280年,完成统一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东晋与南朝
东晋
建立:317年—司马睿—建康 灭亡:420年
士族形成—“王与马,共天下”;北方高门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
南朝
420-589年—宋、齐、梁、陈—建康
江南开发
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表现
农业: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造船等行业有明显进步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时期
北方15国+西南成汉
民族交融: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前秦
4世纪下半叶,短暂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东晋获胜
北朝
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
时间:5世纪后期
内容
迁都:平城—洛阳;改籍贯
移风易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学习汉制:定门第、联姻
影响: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基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
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 灭亡:618年(隋炀帝暴政)
589年统一全国
建设
广设仓库
长安、洛阳
兴建洛阳城
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开通大运河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
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长安 灭亡: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
盛世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周)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
“开元盛世”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疆域开发、民族交融、版图扩大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突厥
东突厥
唐太宗:击败东、后叛唐;“天可汗”
西突厥
唐高宗:击败西;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吐蕃
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唐穆宗:”长庆会盟“
回纥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高宗
靺鞨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覆亡原因
安史之乱
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763平定
原因: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
影响
政治
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少数民族政权乘机袭扰;唐朝由盛转衰
经济
破坏北方经济;南方进一步开发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
黄巢起义
875年—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五代十国
概念
五代:北方先后出现的后+梁唐晋汉周
十国:南方九个割据政权+五代末期山西北汉
特征
五代相继、十国并存;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结束
960年宋朝建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夏朝—春秋
世卿世禄制
战国
军功爵制
两汉
察举征辟制
确立于汉武帝时期
地方推荐、中央选举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确立于曹魏
重视家世才能道德——只重视家世(西晋)
中央委任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没落,无法继续
隋朝—清末
科举制
过程
隋炀帝: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提高地位
作用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文教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权收归中央
趋势
选官标准:家世门第—才能学问
选拔方式:推选—考试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平公正公开
选拔权利:地方—中央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确立
隋文帝
发展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职权
三省互相制约分工明确:中书—草拟诏令、门下—审核诏令、尚书—执行(下设六部)
办公场所
宰相议事在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影响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后世
赋税制度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唐初
租庸调制
内容:以庸代役
影响: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税收有了保障
唐后期
两税法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支配土地减少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秋两次交税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道、佛的发展
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
两汉时期:儒学独尊—三教并立
儒学:汉武帝确立正统地位
道教:东汉末年兴起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
魏晋南北朝:三教发展、相互吸收
儒学:吸收佛道,新发展
道教:民间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吸收儒道,本土化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
柳宗元
儒学:主张以此为主,调和吸收佛道
道教: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武则天时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
灭佛思想和活动
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影响政府收入
南朝范缜抨击佛教;统治者灭佛
儒学危机与复兴
佛教道教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完全排斥)
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
文学
建安文学、东晋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艺术
书法
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绘画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歌舞
胡旋舞
隋唐时期
文学
唐朝诗歌—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艺术
书法
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
唐朝吴道子“画圣”
雕塑
甘肃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
数学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最早)
地理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李春赵州桥(最古老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火药
唐中有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开放的对外政策
佛教传播
东晋法显
唐朝玄奘
中国—天竺
唐朝鉴真
日本空海
中日互相往来
其他方式
遣唐使、留学生、商人来华
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六朝古都”——南京
第二单元 三国—隋唐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夏朝—春秋
世卿世禄制
战国
军功爵制
两汉
察举征辟制
确立于汉武帝时期
地方推荐、中央选举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确立于曹魏
重视家世才能道德——只重视家世(西晋)
中央委任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没落,无法继续
隋朝—清末
科举制
过程
隋炀帝: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提高地位
作用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文教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权收归中央
趋势
选官标准:家世门第—才能学问
选拔方式:推选—考试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平公正公开
选拔权利:地方—中央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确立
隋文帝
发展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职权
三省互相制约分工明确:中书—草拟诏令、门下—审核诏令、尚书—执行(下设六部)
办公场所
宰相议事在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影响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后世
赋税制度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唐初
租庸调制
内容:以庸代役
影响: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税收有了保障
唐后期
两税法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支配土地减少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秋两次交税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道、佛的发展
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
两汉时期:儒学独尊—三教并立
儒学:汉武帝确立正统地位
道教:东汉末年兴起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
魏晋南北朝:三教发展、相互吸收
儒学:吸收佛道,新发展
道教:民间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吸收儒道,本土化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
柳宗元
儒学:主张以此为主,调和吸收佛道
道教: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武则天时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
灭佛思想和活动
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影响政府收入
南朝范缜抨击佛教;统治者灭佛
儒学危机与复兴
佛教道教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完全排斥)
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
文学
建安文学、东晋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艺术
书法
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绘画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歌舞
胡旋舞
隋唐时期
文学
唐朝诗歌—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艺术
书法
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
唐朝吴道子“画圣”
雕塑
甘肃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
数学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最早)
地理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李春赵州桥(最古老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火药
唐中有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开放的对外政策
佛教传播
东晋法显
唐朝玄奘
中国—天竺
唐朝鉴真
日本空海
中日互相往来
其他方式
遣唐使、留学生、商人来华
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
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 灭亡:618年(隋炀帝暴政)
589年统一全国
建设
广设仓库
长安、洛阳
兴建洛阳城
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开通大运河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
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长安 灭亡: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
盛世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周)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
“开元盛世”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疆域开发、民族交融、版图扩大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突厥
东突厥
唐太宗:击败东、后叛唐;“天可汗”
西突厥
唐高宗:击败西;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吐蕃
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唐穆宗:”长庆会盟“
回纥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高宗
靺鞨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覆亡原因
安史之乱
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763平定
原因: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
影响
政治
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少数民族政权乘机袭扰;唐朝由盛转衰
经济
破坏北方经济;南方进一步开发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
黄巢起义
875年—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五代十国
概念
五代:北方先后出现的后+梁唐晋汉周
十国:南方九个割据政权+五代末期山西北汉
特征
五代相继、十国并存;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结束
960年宋朝建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
曹魏
220年—曹丕—洛阳
建立者不是曹操,曹操是魏武帝,东汉末年
蜀汉
221年—刘备—成都
孙吴
222年—孙权—建业
西晋短暂统一
建立:266年—司马炎—洛阳 灭亡:316年
280年,完成统一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东晋与南朝
东晋
建立:317年—司马睿—建康 灭亡:420年
士族形成—“王与马,共天下”;北方高门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
南朝
420-589年—宋、齐、梁、陈—建康
江南开发
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表现
农业: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造船等行业有明显进步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时期
北方15国+西南成汉
民族交融: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前秦
4世纪下半叶,短暂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东晋获胜
北朝
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
时间:5世纪后期
内容
迁都:平城—洛阳;改籍贯
移风易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学习汉制:定门第、联姻
影响: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基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六朝古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