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地球环境系统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地球环境系统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3 21:44:35第二章.地球环境系统
太阳
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地球大气层顶垂直太阳光束方向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
1373W/m2
太阳表面平均温度 6000K
结构
热核聚变反应区
99%能量主要来源
辐射区
对流区
太阳大气层
光球
底层
黑子
太阳光斑
米粒组织:光球下层气体对流造成
可见光
色球
从光球顶到2000km高度
耀斑
谱斑
日珥
几乎完全透明
日冕
最外层:从色球层顶向外眼神至数倍太阳半径处
冕洞:暗区——强大太阳风的风源
辐射能的产生与传播
四个氢热核聚变成一个氦。辐射方式-热对流-发射
地球
自转周期
恒星为参照点
恒星日23.93h(自转真正周期)
太阳
太阳日24h
月球
太阴日24.83h
自转的意义
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是由于地转偏向力。他对地球环境系统中的物质运动有重要影响
缓和了地球表面环境变化的时空梯度
对沿海地区潮汐涨落有重要阻尼和缓和作用
自转速度变化影响因素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地表潮汐运动
公转
公转周期
恒星年
真正周期
回归年
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周期
公转的意义
决定了纬度分布规律,地表四季变化
南北回归线的形成
南北极圈形成
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决定着地面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
晨昏圈的形成
公转轨道
黄道面
黄赤交角
春分,秋分点
夏至,冬至点
概述
唯一有生物圈
唯一适宜生物生长发育
唯一经由板块构造过程不断更新
不规则 非均质 扁球体
大地水准面处处和铅垂线垂直
北半球略显凸起,南半球较为扁平
结构
生物圈
全球生态系统,包括智慧圈
调控固体地球物质循环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内部圈层
地壳
固态
地幔
熔融状态
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地核
外核
液态
内核
固态
地圈
物理气候系统
调控地表水循环
固体地球系统
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行星
类型
远日行星
天王,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巨行星
木,土
共面性,近圆形,同向性
运动
开普勒三大定律
矮行星
冥王星(不能清除)
小行星
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彗星
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微小天体
形态
远离太阳:云雾状斑点
接近太阳:彗核,彗发,彗尾
分类
周期彗星
非周期彗星
短周期彗星
长周期彗星
月球
地球的卫星
有与地球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月球表面的岩石全是岩浆岩,无沉积岩。可通过岩石颜色深浅将月球表面分为浅色区和暗色区
描述
海:云海,湿海,静海等
环形山:贝利环形山,最深的是牛顿环形山。除此外还有普通山脉
无大气和水分,有强烈的物理风化过程,因此没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条件
由西向东转
白道面:月围绕地公转轨道面
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恒星月
恒星月是真正周期
近点月
交点月
朔望月
自转:同步自转
月食和日食
月食
日食
物质
地球化学上 化学元素划分为10大类
生命有机体对于任何一种化学元素的 适应范围都是比较狭窄
绝大多数化学元素都是以 化合物的形式(有机和无机)
物质的质量主要依据 物质的有效性和含量
高质量的物质与低质量的物质
能量
太阳辐射能有重要作用
高质量的能源
低质量的能源
人类
是地球环境系统演化的产物
发展过程
猿人阶段
古人阶段
新人阶段
影响
有意识改造(为了生存发展的活动)
无意识改造(环境恶化现象)
4个主要方式
改变区域环境系统的物质组成
改变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
改变区域环境系统中物质能量过程
人为释放能量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利曼界面
太阳风
是从日冕抛向行星际空间的高速高能带电粒子流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纵波(P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引起上下颠簸
速度快,固液气介质
横波(S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引起水平晃动
速度慢,固介质
共性: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波速变化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