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古代史重要考点汇总,满满的干货~
编辑于2022-03-03 22:59:58中国古代史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早期人类
元谋人
云南元谋县
距今约170万年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人类
会制作工具 使用火
北京人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距今约70万-20万年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山顶洞人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距今约3万年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可人工取火
原始农耕生活
人工栽培
长江中下游-稻
北方地区-粟和栗
河姆渡人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建筑
半坡居民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子主题
距今约6000年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尧舜禹时期
禅让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
都城阳城 今河南登封
大禹将王位传给启 开创世袭制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都城亳 后盘庚迁殷
出现甲骨文
青铜器
“泥范铸造法”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周朝
西周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都城镐京
西周创立分封制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灭西周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
子主题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子主题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富兵强国
意义: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
道家
老子
顺其自然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无为而治
庄子
儒家
孔子
“仁”
“仁者爱人”
政治:以德治国
教育
创办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
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论语》
孟子
“仁政”
荀子
“礼治”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后被采纳)
反对空谈仁义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朝的统一与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定都咸阳
原因: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实力超过其他六国,具备统一的条件
3.秦王嬴政招募各国人才,积极策划统一计划
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皇帝 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
丞相 掌管行政
太尉 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 掌管监察事务
地方
废除分封制
设立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
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
丞相李斯制定小篆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量衡:以秦国为标准
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度
开凿灵渠 修筑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秦的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子主题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楚汉之争
背景:巨鹿之战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刘邦借机灭秦
结果:垓下之战
项羽自刎
汉朝
西汉建立与前期发展
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背景:社会动荡 土地荒芜 人民疾苦
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刘邦采取道家思想
1.“兵皆罢归家”
2.释放奴婢为平民
3.轻徭薄赋
“文景之治”
时期: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时
统治措施
1.提倡以农为本
2.“以德化民”
3.提倡勤俭治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政治
“推恩令”
提出者:主父偃
刺史制度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者:董仲舒
兴办太学
地点:长安
教材:四书五经
经济
盐铁专卖
铸币权归收中央(五铢钱)
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
军事
北击匈奴
漠北战役
时间:公元前119年
将领:卫青 霍去病
结果:大败匈奴 使匈奴受沉重打击 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人物:光武帝刘秀
背景:王莽篡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新朝被推翻后的公元25年刘秀称帝
措施
1.注重民生,减轻刑罚
2.合并郡县,惩处贪官污吏
3.缓和民族矛盾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时间:东汉中期以后
影响: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受苦
黄巾起义
背景:朝政腐败 自然灾害严重
领袖:张角
曾创立太平道
时间:184年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两汉的文明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时间:汉武帝时期
意义: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府
时间:公元前60年
都城府:乌垒城
官吏:西域都护
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造纸术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宦官蔡伦
子主题
意义:促进文化发展与传播
张仲景与华佗
时期:东汉末年
贡献
张仲景
写《伤寒杂病论》
提倡预防疾病“医未病”
被称为“医圣”
华佗
发明“麻沸散”
创编“五禽戏”
《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
体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史实:黄帝至汉武帝
意义: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道教和佛教
道教
张角的太平道
张陵的五斗米道
佛教
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宗教兴盛的原因
1.迎合民众愿景
2.便于统治下层民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大败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战胜曹操,为三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
西晋
西晋的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洛阳
280年西晋灭吴
“八王之乱”
原因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晋惠帝昏庸无能,导致封王混战,争夺中央政权
影响
西晋就此衰落,最终于316年灭亡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东晋与十六国
东晋
建立:317年司马睿于建康重建晋王朝
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遂于420年灭亡
十六国
“淝水之战”
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时间:383年
定义: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南北朝
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准备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举措
1.说汉语
子主题
2.穿汉服
3.改汉姓
4.联汉姻
南朝
时间:420-589年
政权
宋
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武帝、宋文帝轻徭薄赋,社会安定,民殷国富
齐
梁
陈
江南地区的开发
因素
客观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较为安定
主观
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科技与文化
《齐民要术》
作者:北朝贾思勰
思想:天时地利人和
1.遵循自然规律
2.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3.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意义: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家祖冲之
数学
计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第七位
天文历法
创制《大明历》
所计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比较只差50秒
发明创造
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千里船“日行万余里”
书法绘画与雕塑
书法
钟繇(曹魏)
独创楷书,刚柔并济
王羲之(东晋)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绘画
东晋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
隋的统一
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以长安为都城建立隋朝
统一: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创造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影响: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利)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弊)
子主题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
促进了社会阶级的良性流动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创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子主题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隋的灭亡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唐朝
唐朝前期
唐高祖李渊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时间:626年
事件:李世民从兄长李建成手中夺取皇位
“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谏臣魏征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善于谋略
杜如晦善于决断
革新措施
政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武则天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打击敌对的官僚实力
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子主题
盛唐气象
经济的繁荣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曲辕犁-耕作工具
筒车-灌溉工具
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品
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陶器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
瓷器
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闻名中外
商业
都城长安市坊分离,严整对称
民族交往与交融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拥为“天可汗”
册封
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机构
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赤德祖赞(尺带玉珠)迎娶金城公主
开放的社会风气
积极向上、兼并包容
多彩的文学艺术
诗歌
“诗仙”李白,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诗圣”杜甫,诗风淳朴深重,反映战争与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书法
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绘画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阎立本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中外交流
日本
遣唐使
目的:学习中国的文化
子主题
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鉴真东渡
原因:受日本圣人的邀请
事件:754年,鉴真抵达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文化
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罗
贸易与学习
天竺
玄奘西行
627年高僧玄奘出发去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记录下《大唐西域记》一书
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背景
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中央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事件发展
755年,安禄山与其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
叛军依次攻下河北、东都洛阳、潼关
唐玄宗逃往四川,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763年,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平定叛乱
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原因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贫苦
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影响
给予唐朝致命的打击
朱温灭亡唐朝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南北方差异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
民族:契丹族
统一与建立政权时间:十世纪初
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宗)
都城:上京临潢府
宋
民族:汉族
北宋
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局部统一
先南后北
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经常调动军队将领
政治
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能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政策
内容
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多方面的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
正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文化的昌盛
反面
军队战斗力减弱
官吏冗余,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官僚集团互相牵制,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南宋
建立: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建立南宋
特点:满足于现状,偏安于江南一隅
西夏
民族:党项族
统一与建立政权时间:十一世纪前期
首领:元昊(大夏皇帝)
都城:兴庆府
金
女真族
统一时间:11世纪末
建立政权时间:1115年
首领:阿骨打(金太祖)
上京
元
民族:蒙古族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原因:1.人民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铁木真的个人才能和努力
统一全国
1227年灭西夏
1234年灭金
1276年灭南宋
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1260年继承汗位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2年定都于大都
背景:推行汉法
措施
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目的
稳定政权、巩固统治
取得汉族人对元的认可与支持,促进民族交融
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疆域与民族交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全国性统一王朝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产生新民族——回族
行省制度
中央
中书省-行政事务-六部
枢密院-军事事务
御史台-监察事务
地方
“腹里”
山东、山西、河北
路、府、州、县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台湾——澎湖巡检司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
西藏——宣政院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并立:辽、西夏和北宋
“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期
受澶州之战而议定
宋给辽岁币
宋夏合约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对峙:金与南宋
金灭辽和北宋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北宋灭亡“靖康之耻”
南宋的偏南
郾城大捷
将领:岳飞
时机:有望收复中原
结果:杀害岳飞
宋代的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
发展表现
垦田面积扩大
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受到推广
经济作物茶树、棉花等得到发展
“苏湖熟,天下足”
发展原因
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安定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政府的重视与扶持
手工业
瓷器
瓷都-江西景德镇
河北定窑
河南汝窑
造船业
开封郊外的船坞
商业
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临安
城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市坊不分
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都市的贸易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草市
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朝廷在海外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繁华的都市生活
著名的大都市
北宋开封(东京)
南宋临安(今杭州)
元朝大都(今北京)
繁荣的表现
出现“瓦子”和“勾栏”
出现大相国寺
杂剧的兴盛
宋词
词:唐朝出现,成为宋朝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著名词人
北宋苏轼豪迈而飘逸
女词人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
南宋辛弃疾,雄奇阔大,震撼人心
元曲
出现于元朝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术
前身: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
发明者:北宋毕昇
后世:元朝王祯转轮排字法、铜活字印刷
影响
降低了印书的成本
加快了图书的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前身:战国“司南”
宋代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
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唐朝时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领域
子主题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运用于战争
元朝发明了火铳
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发达的中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
建立驿站
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的创造发明推动了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西方的重要技术与文化在中国受到重视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背景:元末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强化王权
政治形势
地方官员手握重权
中央臣子结党营私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中央
废丞相制度、中书省,提六部
分散兵权,兵权交给兵部,设五军都督府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锦衣卫
明成祖东厂
影响
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
导致专权现象,行政效率低下
科举制度改革
内容
规定考题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八股文
影响
考试形式标准化,有利于规范考试
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使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精神,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引入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等
苏州——明代的丝织中心
景德镇——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科技发达,航海技艺高
郑和具备出色的航海技能
目的:“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交换奇珍)
时间:1405-1433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历史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戚继光抗倭
倭寇:日本海盗武装集团
倭寇的影响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国家社会安定
性质:反侵略
结果: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多次击败倭寇的侵犯
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寇
消灭福建、广东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评价:(戚继光)民族英雄
“戚家军”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背景:16世纪起,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时间:1553年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医药
《本草纲目》
李时珍,1800多种草药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科技
《天工开物》
宋应星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以农为本,“贵五谷而轻金玉”
农业
《农政全书》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与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建筑
明长城
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
元大都的基础
“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
建造时间:1406-1420
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内城和外城
文学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意义
第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
为长篇说史小说的发展开创了先驱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
白话文写作
《西游记》
明朝中期,吴承恩
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主旨:惩恶扬善,除恶务尽
明朝小说艺术发展的原因
文人不敢触及政治,在小说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明朝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明朝市民阶层继续壮大,对文化需求加大
明朝印刷术的进步
艺术
书画名家董其昌
绘画名家徐渭
戏剧大家汤显祖
《牡丹亭》
曲文流利,描写细致
批判封建礼教
明朝的灭亡
原因
政治腐败(皇帝大臣)
赋役沉重(土地兼并、连年灾荒)
李自成起义
行动
口号:“均田免赋”
制定严明的军纪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4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推翻清王朝统治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八旗制度)
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清朝
1653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
清朝
清朝的统治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军机处的设立
时间:雍正年间
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王权
康熙设立南书房
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特点:陈设简单,人员精干,严密性强,办事效率高
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策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
清朝在台湾设立行省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757年,下令关闭除广州外其他港口,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利: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思想: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文字狱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专制政策举措
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篡书籍的活动
对全国书籍进行大规模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缴获并销毁
社会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农业
政策:垦荒政策
背景: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作用: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发展的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
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厂
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人口的发展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问题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破坏了自然环境
造成社会压力
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官僚腐败
军纪败坏
财政危机
贫富分化严重
疆域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背景: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在赤坎城和台湾称包围敌人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885你啊,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手段:册封,颁布官制,设置法律
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1713年,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事务
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政治地位平等,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乾隆:金瓶掣签
巩固西北边疆(新疆)
清代把西北天山以南的地区称为“回部”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1771年,清政府安置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
雅克萨之战
1689年,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文学:《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原名:《石头记》
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戏剧
昆曲
流行地区:苏州昆山
代表作: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艺术特色
南曲的轻柔婉转
北曲的慷慨激昂
衰败原因: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京剧艺术
演变过程:徽班-“皮黄戏”-“京剧”
孙心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