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U5 知识的建构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的建构,主要写了关于知识的定义以及分类,以及知识的理解影响因素等重点内容。
编辑于2022-03-04 14:56:38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U5 知识的建构
是何
知识定义
广义
泛指人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狭义
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经验
是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之后,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
分类
陈述性知识vs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含义
别称
描述性知识
是什么
事物的内容
为什么
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怎么样
事物的状态
how
口头或书面语言
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也称为描述性知识
理解的过程
奥苏伯尔
根据言语材料学习的特点,把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初学阶段
保持阶段
皮连生
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内在加工过程的特点
习得阶段
巩固和转化阶段
提取与应用阶段
在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几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
知识的同化、保持和迁移
操作性知识
含义
别称
程序性知识
做什么
具体过程
怎么做
操作步骤
what
实践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又称为程序性知识,它主要用来描述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事物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于实际操作,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理解的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理解与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
联系阶段
自动化阶段
智慧技能的理解与形成的过程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认知策略的理解与学习过程
自上而下
即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相关认知策略的含义、作用的感知、理解,并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具体的联系,进而掌握该策略并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中
自下而上
即学习者在大量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最后归纳、概括出具有一定抽象程度的相关认知策略,作为今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动作技能的理解与学习过程
是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操作程序的过程
复杂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认知阶段
分解阶段
联系定位阶段
自动化阶段
联系
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另外,掌握记笔记,阅读等程序性知识对学习陈述性知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如何
知识理解
知识理解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影响因素
客观
学习材料的内容
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材料的相对复杂性和难度也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材料的形式
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性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同样的内容,往往既可以用抽象的方式来呈现,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来表现
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的言语提示,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用言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在具体讲述某一知识以前,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有关经验的回忆
在向学生陈述和解释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语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起知识中所包含的各概念之间以及新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所学知识的具体意义
主观
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学生的能力水平
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知识整合
记忆
记忆是指个体通过对知识的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简言之,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阶段的观点来看
记忆是指人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现的前提,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知识的整合与深化,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两个记忆环节实现
类型
瞬时记忆
也称感觉记忆,只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不做任何形式的加工,且保持时间很短
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指个人当时注意者的信息为现实进行加工操作服务的记忆过程
它具有记忆容量有限,储存时间短等特点
长时记忆
指短时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过加工而得到永久储存的记忆
这种记忆的保持,能伴随人的一生,而且容量无限
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盖帽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材料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
内容
以学习后的时间为横坐标,记忆的保持量为纵坐标,将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成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为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我们并不是匀速遗忘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及先快后慢,而后逐渐趋于平缓
教育启示
知识的整合实际上那是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的过程
利用记忆规律
排除干扰
抑制和促进
前摄抑制vs倒摄抑制
前摄促进vs倒摄促进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合理复习
运用记忆术
编码与组织
列提纲
做图解
做表格
其他方法
记笔记
提问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U7 学习策略
知识应用
迁移
是何
定义
已获得的经验对新学习知识、经验影响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依据)
影响效果
正迁移
促进
负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零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响
时间顺序
顺向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
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抽象概括水平的变化
水平迁移
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
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内容
一般迁移
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
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范围/情境的相似性
自迁移
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
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
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意识
低通路迁移
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
高通路迁移
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西德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为何
理论
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
沃尔夫
理论基础
官能心理学
实质
通过形式训练发展官能
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
桑代克
伍德沃斯
实验
“形状知觉”实验
实质
相同的要素(两种情境中)
概括化理论
代表人物
贾德
实验
水下打靶
实质
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
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学
实质
事物间的关系理解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代表人物
奥苏伯尔
特征
稳定性
可变憋醒
可利用性
如何
“先行组织者策略”
如何
促进迁移
前
教学目标
迁移当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授的新内容要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联系
学科之间联系、各单元之间、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应联系
编写教材的知识也要注意知识体系建构以及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整合学科内容,加强知识联系
中
教学情境
“心理氛围”不害怕犯错勇于尝试
教学过程
提供各种例证,提供变式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概括原理经验
强调概括总结
结合各种情境,掌握“去情景化”知识
教授策略
重视学习策略
后
及时有效的反馈
积极合理归因
评定
版本一
如何促进学生迁移
整合学科内容
加强知识联系
强调概括总结
重视学习策略
培养迁移意识
避免消极迁移
补充
错误概念的转变
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经验,其中有些是与科学的理解基本一致的,但有些理解却是与当前科学理论的理解相违背的,即错误概念
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概念转变
是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转变
其实质就是
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
条件
对原有概念的不满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新概念的合理性
新概念的有效性
以上四个条件皆被满足的时候,个体才能形成新的概念,任何一个条件被否定,个体依然会维持原有的概念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背景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学生的动机以及对知识和学校的态度
为概念转变而教(策略)
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引发认知冲突
鼓励学生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