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I9 德育
这是一篇关于I9 德育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4 15:08:28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U9 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概念
从广义上讲
是指有“三有”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道德、政治、法治、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
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
从狭义上讲
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德育规律,“三有”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与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感受、认识、判断、体验,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教育者“三有”地对学生施加的思想道德、政治、法治、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德育
德育任务
考研政治
德育功能(作用/意义)
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
维护社会政治制度
促进国家或社会的民主化
经济功能
宏观
良好的道德有助于社会或国家整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
微观
良好的道德对于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化功能
选择文化
传递传播文化
继承、创新、融合文化
参考教育功能
在理解德育社会性功能时,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个体性功能
生存功能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生存
发展功能
德育对个体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享用功能
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性功能
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即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
简答/分析:国家/学校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习大大强调立德树人?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道德教育
是指用来衡量个人与自我、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思想观点的教育。如
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法制、民主、竞争、主体、责任、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政治教育
让学生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
如
爱国、爱党
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志向等
法治教育
让学生学会遵守法律、敬畏法律、信仰法律,要具备法律意识、法律思想
是培养学生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以其为基础的法治原则与法治精神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简答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
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
①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具体来说是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
作为德育的对象,是客体的身份
作为自我教育,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③德育目标、内容、方法是教育主体影响、作用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
名解
德育过程的定义/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道德活动是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品德的基础
道德实践活动是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品德的基础,要真正的实现这个转化,必须在活动中实现
品德的发展是在学生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①学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外部世界吸收德育思想和观念,在此基础上,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品行
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交往、对话、实践来发展自己的品德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能动地吸收外部影响,积极的转化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道德活动
①教师组织学生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②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知情意行的修养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注重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每一个的地位+总括
道德认知
基础和核心
道德情感
动力、催化剂
道德意志
能动作用
道德情感
关键
衡量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
为此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要素缺一不可
注重多开端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知、情、意和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
一般而言,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
但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既可以从道德认知或道德情感的培养 入手
也可以从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的锻炼开始
可以有多种开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重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知情意行各有特点,对它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讲解、谈话与讨论等方法适合道德认知的培养
道德情感的养成则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等方式,
而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须经过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自我教育能力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道德主体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构成
自我期望能力
内在动力
自我评价能力
认识基础
自我调控能力
重要机制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
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
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从“自律”走向“自由”
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论述
德育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定义
教师既可以通过集体来带动个别落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的别的榜样来带动全班进步
要求
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建设良好的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影响集体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知行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定义
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知)和社会规范的学习同(参与实际生活的)实践相结合
要求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与所学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政治道德规范结合,达到言行一致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定义
又叫疏导原则或循循善诱原则
以事实、道理、榜样等进行启发诱导
正面引导
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纪律约束
要求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讲明道理
学校指定适当的规章制度,因势利导
把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培养良好品德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定义
长善救失原则/扬长避短
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
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
要求
积极引导学生发扬身上的优点
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上的缺点
要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定义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要尊重和信赖学生
要两者结合起来
要求
严格要求学生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定义
因材施教
要从学生的品德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
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
单背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定义
家庭、社会、学校德育在内容要求上要保持一致
在顺序上要前后相继
要求
尽可能保证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相一致
要保证家庭、社会、学校是连贯的、有序的
三合力
导向性
定义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单背
区分
导向
指明了方向
疏导
手拉手一直走到方向上不断前进
疏通
学生大概知道方向,但不知道怎么走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
要求:A、B、A+B
定义+相关要求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
极个别知行统一
隐约发挥积极
要求尊重因材施教
导向一致连贯
德育方法
定义
师生为完成德育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为实现德育目标要求服务的
目标要求不同,德育方法也不同
我们中小学德育方法一般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
名解
说服教育
定义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
包括
讲解
谈话
报告
讨论
参观等
要求
明确教育的目的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注意教育时机
以诚待人
情感陶冶
定义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
包括
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等
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设
注意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实践锻炼
定义
“三有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包括
练习
委托任务
组织活动等
要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
坚持严格要求,注意督促和检查
自我教育(自我修养)
定义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德育方法
包括
立志
学习
反思
箴言
慎独等
要求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指导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标准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自己对自己
榜样示范
定义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和引导学生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方法
包括
伟人的典范
教育者的示范
学生中的好样板
要求
为学生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提高自身修养
品德评价
定义
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品德水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方法
他人对自己
要求
明确目的,长善救失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
发扬民主,激发参与
奖惩适量,把握时机
简答:定义+要求
德育途径
德育课程与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课等
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
高中教育阶段,主要是思想政治课
直接的道德教学是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活动
间接的道德教育
与直接的道德教学相对而言,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在其他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和掌握道德知识与道德观念的教育活动
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
教学育人:道德课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
指导育人: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健康指导活动
管理育人:学校的规章制度,立法
活动育人:课外活动,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实践活动
环境育人:校园生活
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