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感觉
彭聃龄老师,普通心理学(第五版),第三章感觉
编辑于2022-03-05 01:58:08第三章 感觉
1.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
1.感觉的含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的作用:(感觉剥夺实验)
(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是由体表感受器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是由内部感受器对于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各内脏不同状态的反应,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近刺激和远刺激
1.近刺激:感觉器官直接接收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远刺激:物体本身的刺激,不会有很大变化
感觉的编码
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缪勒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人脑直接感受神经的状态,感觉不依赖于外物的性质。
2.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3.模块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表示,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的关系: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能力)与绝对感觉阈限(值)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无→有)
绝对感觉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最小可觉差(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
韦伯发现,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费希纳对数定律:P=K 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感觉的大小(感觉量)是刺激强度(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费希纳定律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斯蒂文斯幂定律:P=KI^n(P是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心理量与刺激的物理量的乘方成正比。
5.信号检测论: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绝
2.视觉
视觉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可见光)的电磁波,又叫光波。
视觉的生理机制
折光机制:眼球
感觉机制:视网膜
视网膜包括棒体(视杆)细胞和椎体(视锥)细胞
1.棒体细胞是夜视器,感受明暗
棒夜感明暗短,锥昼视细颜长
2.椎体细胞是昼视器,感受细节和颜色
3.视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细胞,对光最敏感。(中央窝附近盲点)
传导通路
第一级: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视神经节细胞
第三级:外侧膝状体
中枢机制
1.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2.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3.中枢机制位于大脑皮层枕叶的纹状区
4.视觉中枢的两条通路
(1)“What”系统(腹侧通路)
处理颜色和形状的信息,枕叶初级视皮层到颞下回。
(2)“Where”系统(背侧通路)
处理运动、空间、位置信息,枕叶到顶叶。
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2.明度与波长:
椎体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
棒体细胞对短波一端较敏感。
3.普肯耶现象:
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棒短夜辨明暗,锥中昼感细颜
(二)颜色
1.颜色概述
(1)颜色的含义: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2)颜色的三个特性:
色调: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颜色的明度取决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3)颜色混合是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为:
①色光混合:相加的混合(红绿蓝三原色。补色律、间色律、代替律。)
②颜料混合:相减的混合,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色。(青、黄、紫)
2.色觉缺陷
色弱:对某种颜色的感受性偏低
色盲:对色觉的感受性(红绿色盲)
3.色觉理论
(1)三色说
①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②赫尔姆霍兹: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不同的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更敏感。三种感受器中兴奋程度不同,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红—长,绿—中,蓝—短)
③评价:三色说的缺陷在于该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和颜色负后效。
(2)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提出了四色说,他认为,视网膜存在着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短波干掉长波)和异化作用(长波干掉短波)。
评价:科学研究证明,在视网膜水平上存在着三种椎体细胞,颜色视觉遵循三色说;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视觉遵循四色说。两种理论都有其道理。
(三)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1.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感觉对比):亮区更亮,暗区更暗,侧抑制(侧抑制解释马赫带的产生)
3.视敏度(视力):最小可见敏度、游标敏度、最小间隔敏度
(四)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1.视觉适应:由于视觉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2)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出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后像
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3.闪光融合
当明暗交替的光刺激交替的速度加快时,闪烁的光就变成了连续的光。闪光临界频率(CFF)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4.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4.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
触压觉:
活动性高的部位感受性高
两点辨别阈限
温度觉:
面部感受性高,下肢感受性低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痛觉:
背部、面部感受性最高,手部感受性较低
作用:保护机体
嗅觉和味觉
嗅觉:
唯一不经过丘脑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锁和钥匙理论”
味觉:
舌尖甜,舌中咸,两侧酸,舌根苦
内部感觉
动觉
平衡觉(静觉):
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
内脏感觉:
机体觉,“黑暗”感觉
3.听觉
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够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Hz
低于16Hz的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他们都是人耳所听不到的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
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1.外耳:收集声音
2.中耳: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3.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后者是听觉的感受器。
(二)传导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最敏感的。
1.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1)提出者:
拉瑟福德(罗•费尔德)
(2)理论观点: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3)缺陷:
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的声音是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1)提出者:
赫尔姆霍茨
(2)理论观点:
①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②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缺陷:
人耳能接受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的长短比仅为10:1,二者并不对应,因而根据并不充分。
3.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1)提出者:
冯•贝克西
(2)理论观点: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3)缺陷:
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有人认为:
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频率理论是对的;当声音频率高于500Hz时,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4.神经齐射理论
(1)提出者:
韦弗尔
(2)理论观点:
①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②声音频率提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③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3)缺陷:
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Hz 时,新位置理论(行波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响
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
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声音的掩蔽包括:
1.纯音掩蔽
2.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3.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听觉理论助记口诀】 罗费尔德同频率复制打电话 赫姆霍茨共鸣位置短高长低 贝克西新行波推进低顶高底 韦弗尔高频率神经联合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