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
提高自我认知,探索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
编辑于2022-03-05 12:22:38《非暴力沟通》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满足,自己会因为自己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
敏锐觉察他人需要,了解特定的时刻他人需要听些什么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观察
什么是我的观察?
感受
我的感受如何?
需要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请求
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出现异化的沟通方式 要做到
清楚是什么力量驱使我这样做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要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消极感受要用积极的语言表达
例如:“我不得不做饭”-“我做饭是满足我每天需求的事情”
一但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要确切的有表达出自己情感的词语
需要得到满足时候的感受
兴奋、喜悦、精力充沛、感激、感动、自信、振作、振奋、满足、欣慰、放松、踏实、无忧无虑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着急、紧张、绝望、厌烦、不满、震惊、失望、郁闷、麻木、精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尴尬、内疚、惭愧、嫉妒、遗憾、不舒服
你永远不会去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我(感到),,因为我,,”来表达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的行为可能是需要某种需求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不反击,不申辩,不指责
直接说出需求,找办法满足双方需求
个人成长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容易把亲人看做是负担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
真诚待人,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无需责备自己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
第六章 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
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因为我们很大程度上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明确谈话目的
提出明确的请求时要提及感受和需要
请求反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目的是为了了解我们是否已经把意思说清楚了
了解他人的反映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对方正在想什么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需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如果不清楚发言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表明自己的期待
请求与命令
请求不强人所难
命令是在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批评和职责/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分析妨碍了倾听
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了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
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己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把注意力放在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他做错了什么
给他人反馈
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
询问前,先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在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
保持关注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我们也感觉到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他人时 需要
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声的提出请求
3.换一个环境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可是”之类的话语
如果别人说“不”
那我们就要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回答我们的请求
使谈话生动有趣
说的人更希望对方打断,而不是假装在听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将我体会到他的感受和需要反馈给他
表达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第九章 爱自己
当我们表现的不完美
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
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
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负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为什么会自责?
因为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转变方法
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
符合自己的心愿
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愧疚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感到遗憾难免的,他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
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一但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
如果指责自己,只会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指他人的也指自己的)
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写下自己“不得不”做的不开心的事情
第二步 向自己坦白,在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个“我选择做”
第三步 写下“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深入了解我们的行为动机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专注于感受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合理的愤怒”?
直接说出“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表达愤怒的步骤
1.停下来,呼吸
2.留意我们的指责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先倾听他人
越是能够倾听他人,也越有机会被倾听
一旦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相同的人性
留意头脑中出现的暴力想法,而不评判他们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
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谴责他人
惩罚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能适得其反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解决内心的冲突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心灵环保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
例如:‘我现在做什么需要缓解头痛’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赞扬的动机
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他人或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表达感激的方式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不要自我膨胀
不要假谦虚
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
要意识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赋予我的
充分表达感激
留意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非暴力沟通模式
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到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的请求(而非命令)--“你是否愿意..?”
关切的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到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的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