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依恋关系
这是一篇关于依恋关系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5 14:40:30依恋关系
依恋系统
作用
驱动婴儿和父母等亲近,并建立交流模式—增加存活机会
建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帮助婴儿未成熟的脑使用父母成熟的脑功能来组织婴儿自己的心理过程
放大孩子的正面情绪状态并调节负面情绪
“安全基地”—约翰-鲍比
1995,玛丽-梅因,5原则
依恋关系是塑造心智发展的基础
不安全依恋关系—心理病理发展中的一个明显危险因子
安全依恋关系能提供情绪的复原力
影响因素
经验
性格
兄弟姐妹的关系
人际关系
机会
文化
各种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因素
人类沟通与心智状态
案例
内容
道理:从事直接沟通不仅仅是要明白或接受两人之间的信号,还包括语言与非语言的信号
父母对信号的敏感程度是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本质
心智状态的调和是大脑活动的一个基本方式,让自身的大脑活动可以直接影响他人的大脑活动
非语言沟通不止是在进行对外部行为的回应,还有更为深奥的意义
依恋关系理论
20C50S,约翰-鲍比,英国精神分析专家和精神病医生
其想法:婴儿对父母等的依恋关系会被内化为这个孩子将来依恋关系的工作模式
“依恋关系的内在工作模型”是一种心理模型或一种心理图式
针对依恋关系的研究是调查亲子依恋关系心里模型的本质
依恋关系也需要通过社会的镜头来揭示
依恋障碍会在一个寻求最接近的依恋体系时,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在形成健康的心智功能方面,紊乱的依恋关系,确实存在某些高风险,不安全的依恋本身可能被视为一个孩子为了存活而学习的有组织的适应性策略
评估依恋关系
婴儿依恋关系研究:陌生情境
玛丽-安斯沃斯
想法:研究母亲在孩子刚出生第一年里的行为,然后让观察者获得和分类所提示的有关依恋关系的内化工作模型
发现:婴儿与父母再次团聚时的行为,可分成特定的反应形态——安斯沃斯或婴儿陌生情景
玛丽-梅因,朱迪斯-所罗门,开发的第四种依恋关系形态
成人AAI分类和相对应的婴儿陌生情境的行为形态(表3.1)
婴儿依恋关系分类的综合观点
安全型B(55-65%)
这类父母能及时感知到婴儿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状态,充分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
在陌生情境中,具备了安全依恋的孩子能够在周围探索并很快地回归到游戏之中
逃避型A(20-30%):父母在情绪上是不可亲近的、无法知觉的、拒绝的和没有反应的
抵抗型或趋避冲突型C(5-15%)
父母在可亲近、知觉、反应上表现出不一致,以及自己的心理状态会强力干涉孩子的心理状态
这些婴儿在陌生情境里再团聚时,好像焦虑不安、不易安抚、不宜返回游戏
迷茫型D(20-40%,受虐待70%之多):父母在生命第一年里表现出受惊吓、恐吓或混乱的沟通时
表观遗传的改变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当前经验,而且可能会通过父母的精子与卵子传递给下一代,也会影响后代的神经结构
成人照顾者的心智状态和交流模式会直接塑造孩子正在形成的大脑结构
成人依恋关系:心理表征取向
梅因,露斯-戈尔德温,埃里克-海赛——成人依恋访谈AAI
AAI是一种成人的“关于心智的依恋状态”的叙事评估,反映了个体在访谈中体现的一种特别的组织模式或心智的本院状态
马里纳斯-范-泽顿——“传递间隙”
内容
AAI 是一个半结构自传式的叙事,一位成人或一位青少年会被问到关于他自己童年的一连串问题
AAI叙事是个人回忆的主观体验,它并不是对过去事情的精确说明
AAI评分者也要检查受试者和访谈者之间的交流记录
心智状态范围:内容的整体一致性、理想父母、持续回避的部分、牵连/涉入(完全的)生气、被动或含糊其辞的交谈、害怕丧失、堕落、元认知监控以及心智的整体一致性
AAI要求受试者执行双向沟通及记忆寻找的双重任务
AAI评估的核心特征:质、量、关系、方式
AAI评估是在检验受试者在访谈时的心智状态,如何增进或阻碍真诚/双向交谈并同时进行自传式反省的执行能力
AAI的结果让访谈者可得到某一分类所罗列的四种成人分类
AAI适用于各种年龄阶段孩子的父母
婴儿的依恋关系是特定地针对每一位父母,而且以非常独立的方式对应每位父母的AAI分类
气质可能在引发父母特别响应时扮演某种角色,但它在亲子关系中并不是决定依恋关系行为的主要变量
依恋关系、心智和心理病理
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虽然幼年的生活体验并不尽如人意,但长大了的孩子、青少年及成人的心智都可以持续成长
母爱剥夺与某些社会行为问题相关:对婴儿和孩童来说,在大脑成长最快期间,依恋关系是主要塑造其发育的环境因素
依恋关系研究及有效治疗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在产生持久而有意义的结果上,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是最有效的方法
安全感传达复原力,而不安全感传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