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功能解剖
这是一篇关于功能解剖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9 13:47:41下肢肌肉
1. 臀部
臀大肌
起止点
臀大肌起于髂骨后缘,骶骨后外侧面,尾骨边缘骨后外侧面,尾骨边缘,骶结节韧带
止于大转子表面,有1/3附着于股骨,2/3附着于髂胫束上
功能
1||| 长在髋部外面:整体收缩,产生髋关节外展
2||| 一部份肌肉长在髋关节后方:产生髋关节后伸
3||| 有一个水平的力:产生髋的外旋
4||| 尾骨部分,长到髋关节后方和内侧:产生轻微的内收的功能主题
臀大肌是扇形的肌肉,不同的肌纤维有不同的功能
上部的肌纤维:外展
锻炼臀部上部(饱满)
臀大肌后部的肌纤维:后伸和外旋
锻炼臀部中间(让臀部更尖):做深蹲
臀大肌尾骨长到股骨上:内收
锻炼臀部下部(让臀中线上提):做内收
损失机制
习惯长时间坐姿,保持屈髋姿势
女孩子喜欢穿短裙时跷二郎腿或跌交两腿(做内旋、屈髋、内收)
对于臀大肌目标训练减少或训练时目标肌群不被募集
导致臀大肌血供应减少而造成了损伤。
激痛点
坐骨、骶骨、尾骨疼痛首先看臀大肌
部份的腰椎疼痛与之相关。
臀中肌
起止点
臀大肌深层,附着于髂嵴前3/4
附着于股骨大转子
前部从髂嵴前旋转向下行打了个折连接到大转子外侧那个点上 后部从后髂嵴前斜向穿行到股骨颈干前方
功能
前部
屈髋
内旋
后部
髋外展
适当一些力线有前屈和内旋的功能
整体收缩
髋外展
从生物学力线上的解析的功能
损伤表现
弹响髋、假跨髋跟臀中肌有关系
激痛点
大腿外侧或大腿后侧的疼痛(容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骶骨区域、骶髂关节区域疼痛(臀中肌也是一块非常容易忽视腰痛的来源)
臀小肌
起止点
臀中肌下部,上沿臀前线、臀下线之间的髂骨外表面与骨盆相连
在大转子前表面最高处相连股骨,深部和前方与梨状肌相连。
功能
屈髋
髋外展
内旋
稳定髋关节
损失表现
当臀中、臀小无力时,会导致骨盆失稳(侧倾或高低不一)、弹响髋等问题的出现
髋关节失稳相关的问题、骨盆失稳、高低骨盆、包括髂胫束综合症、髋关节大转子的滑囊炎都要思考臀中、臀小的功能表现
激痛点
大腿外侧和后外侧
小腿外侧和后外侧疼痛
延申到脚踝
臀部区域
通过疼痛传导的路线来判断是臀小肌问题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别管症状的严重程度,如果疼痛出现在大腿、小腿外侧和后外侧要考虑臀小肌的问题,如果疼痛出现在正后方,考虑腰椎间盘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的问题。
梨状肌
起止点
骶骨骶前孔两侧
股骨大转子
功能
中立位
使髋关节外旋
髋伸(这个功能很小)
屈髋90°
髋水平外展
内旋
如瑜伽体中的穿针式
激痛点
臀部局部疼痛
腿和小腿后侧疼痛(俗称为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方或两边、中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变异)穿过,如果坐骨神经从中间穿过,一旦梨状肌紧张,就会卡压到它,于是导致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出现
检查是否是梨状肌的问题,做梨状肌拉伸时疼痛加剧代表梨状肌有损伤(梨状肌综合征)。
2. 大腿
前侧
阔筋膜张肌
一块肌腹很短,肌腱很长的肌肉
起止点
起点:髂前外上侧
止点:髂胫束的前方沿着髂胫束方向向下走到膝关节前外侧。
髂胫束是臀大肌的肌腱,三分之二的臀大肌汇集到髂胫束上,把筋膜使劲拉扯让筋膜发生增生而形成髂胫束,不是阔筋膜张肌(TFL)的,它只是参与其中而已,它之所以这么大、这么厚,是因为臀大肌的拉扯。
功能
屈髋、外展
因为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长在大转子前方
内旋+外展。
行走中的功能
在步态的站立相对控制方向,引导迈步方向,引导往里走
激痛点
沿着大腿外侧出现疼痛
沿着髂胫束可引起膝关节外侧疼痛
阔筋膜张肌、臀小肌、臀中肌前部三个重合的位置会引发类似于睾丸痛的症状,女性则表现为会阴痛
缝匠肌
起止点
髂前上棘
胫骨体内侧面(胫骨粗隆往里一点)
大腿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上方自下斜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J行。
功能
髋:屈髋和髋外旋
膝:膝关节屈曲和内旋
引导步态方向:缝匠肌外旋引导腿往外走(外八)
缝匠肌是梭形肌,又长又扁,力量非常小,让它产生大运动非常难
缝匠肌是使腿部弯曲的细长的大腿肌肉,负责将膝盖举起,放下与盘腿的动作。
损失机制
踢足球
X形腿
会把鹅掌腱拉长,造成鹅掌腱、缝匠肌的损伤
鹅足腱由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块肌肉共同形成一条肌腱,长在膝关节里侧,膝关节是单轴关节,只能做一个方向的运动,小腿不能做内外旋和外展,因此鹅足腱有防止膝外翻(小腿相对于大腿向外跑)
损伤表现
走路蹬伸,大力踢腿有疼痛
它是屈髋的肌肉,所以伸髋的时候它会疼痛)
激痛点
沿着缝匠肌走形疼痛,它疼痛的感觉是表面的刺痛
前内外
股四头肌
起止点
起点
股直肌
一端附着于髂前下棘、另一端附着于髋臼边缘
股中间肌
股骨干上2/3的前外侧面
股内侧肌
股骨干内侧全长
股外侧肌
股骨侧后面3/4的外侧边缘
止点
股直肌
附着于髌骨,又通过髌韧带连接至胫骨粗隆
股中间肌
附着于髌骨,又通过髌韧带连接至胫骨结节
股内侧肌
股骨嵴内侧唇,内侧髁上线上半部分
股外侧肌
髌骨外侧缘,通过髌骨韧带穿过膝盖
功能
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只跨过一个关节:伸膝
股直肌在表层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屈髋、伸膝
股直肌引导向前走动,正直走
股四头肌在生活中的功能
走路、跑步、下蹲、上下楼梯、爬山(只要是伸膝的动作都会锻炼到它)
损伤机制
深蹲、散打踢腿、踢足球容易让股直肌拉伤(先做屈髋再做伸膝)
损伤表现
下蹲、走路、跑步、上下楼梯时膝盖会痛
大腿前方及膝盖处会剧痛或有可能是表现出膝关节隐痛
内侧
髋内收肌
起止点
起点
耻骨肌
附着于耻骨
短收肌
耻骨上下支
股薄肌
附着于耻骨支和耻骨处
长收肌
通过肌腱连接到耻骨联合与闭孔之间的骨盆外侧小点
大收肌
中间部分
连接坐骨支,位于坐骨结节与耻骨支之间
坐骨髁部分
连接到坐骨结节
止点
耻骨肌
股骨后侧、髂腰肌附着点之下
短收肌
股骨粗线,长收肌后侧
股薄肌
附着于胫骨远端到胫骨髁
长收肌
股骨中段1/3的股骨粗线上
大收肌
中间部分
呈扇形附着于股骨粗线至肌孔腱裂的位置
坐骨髁
股骨内侧髁
髋内收肌起点很宽从耻骨到骶骨,止点是在股骨体内后方,纵向形成T字形
功能
强力的内收
更大的作用对伸髋和屈髋有同等的作用。
把这块肌肉想象成一个钟摆),因为T字形,大腿在中间,起点很宽,前面收缩可以让腿向前,后面收缩让腿向后(短跑运动员髋内收肌非常强大)
髋内旋
髋内旋是以股骨头为轴)
损伤表现
1||| 走路疼痛 (只要有髋内收的动作都会痛)
2||| 步子大了有牵扯痛
3||| 夹腿内收疼痛
4||| 大腿根部有疼痛,损伤后不好恢复
激痛点
大腿内侧痛
腹股沟区域疼痛
肌筋膜膜链的角度
髋内收肌属于前深链,往上是盆底肌,盆底肌的筋膜托着我们下腹的内脏及生殖器,内收肌发生损伤,会使盆底肌区域的张力发生紊乱,让生殖器功能发生紊乱,所以男性的前列腺、阳痿早泄;女性的腹部痛、宫寒、痛经、小腹发胀都跟它有关系。
后侧
腘绳肌
起止点
起点
半腱肌
坐骨结节后部,在浅层
半膜肌
坐骨结节后部外侧,位于半腱肌前方,在深层
股二头肌长头
通常与半腱肌的共同腱与坐骨结节后部相连
股二头肌短头
与股骨粗线侧唇相连
止点
半腱肌
肌腱围绕胫骨内侧踝的后内侧半月板与胫骨
半膜肌
与关节囊下方的胫骨内上髁后侧表面相连,接近膝关节旋转轴
股二头肌长头
腓骨头外侧和胫骨外侧的小腱划相连
股二头肌短头
与长头结合形成一个中腱,与腓骨头后外侧相连
功能
伸髋(只是辅助的一个功能)
股二头肌短头没有伸髋的功能,只跨过一个膝关节,更多只是屈膝的功能
屈膝(主要功能)
屈膝时,让膝关节产生旋转(内外旋转)
股二头肌短头 姿势的功能:屈膝、膝关节向外的旋转。
损伤机制
膝关节的排列发生问题,小腿相对于大腿向外旋
长期久坐
损伤表现
大腿后侧疼痛(牵扯到屈髋的时候会疼痛)
上楼梯疼痛(上楼梯时产生伸髋的动作)
不敢用力摸地(一摸地大腿后侧疼痛得厉害)
激痛点
长期久坐损伤没有马上处理,坐骨结节疼痛
膝关节后方有疼痛
大腿和小腿后侧隐约地牵扯痛
这些疼痛与坐骨神经痛容易相混淆,也就是与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紊乱综合症相似。当大腿后侧和坐骨结节处有疼痛时,首先是去探查是否是腘绳肌发生问题,腘绳肌没有问题再去看腰椎间盘突出和梨状肌有无问题。
3. 膝盖处
腘肌
起止点
起于腘肌附着点在外侧副韧带和外侧半月板之间的股骨外髁上
止点附着于胫骨后方三角形表面的内侧2/3,比目鱼肌线上的骨面,止点很长。
功能
1||| 屈膝
2||| 屈膝位上大腿不动,使小腿内旋
3||| 小腿不动,使大腿外旋,在屈膝位上大腿相对于小腿外旋。
4||| 特殊功能:膝关节的解锁
伸腿动作:先伸膝,大概剩下伸到最后10°的时候小腿外旋5°左右腿再伸直卡住。屈膝时,先内旋5°回来先解锁,再屈膝)
损伤机制
不正确的姿势
跷二郎腿
膝外翻
膝关节外旋,小腿相对于大腿外旋
足弓塌陷所导致的O型腿
不正确的运动模式
运动中膝内扣,如下蹲时膝内扣
导致腘肌解锁功能下降或缺失掉,腘肌拉太长不工作,导致生物力学的紊乱,最初只感觉是膝盖不灵活,最后发生膝关节里过度摩擦导致半月板损伤。
损伤表现
a. 膝关节运动不流畅
b. 膝关节内部组织半月板的磨损
c. 它的起点在外侧半月板,造成外侧半月板前后移动失灵而导致受挤压
激痛点
腘窝疼痛
4. 小腿
前侧
胫骨前肌
羽状肌,只要动一点点,就引起远端环节很大的动作产生,属于费力杠杆,慢性纤维占比大于2/3
起止点
起:外侧髁和胫骨外侧面2/3
止:内侧楔骨的中底部以及第一跖骨的基底部内侧
功能:
1||| 近端固定,长在脚踝前方:足背屈
2||| 当自由活动,近端固定:长在脚踝内侧:足内翻
3||| 远端固定,脚不动时:远端收缩,产生膝屈曲(向脚背靠拢
4||| 离心时的功能:控制走路时,脚掌下落速度,让脚缓慢着地
5||| 防止身体重心向后移。在站立时,是维持重心稳定和姿势特别重要的肌肉,维持小腿稳定性
6||| 当足跖屈时,胫骨前肌无足内翻的功能,可以产生足内收
7||| 辅助升高足弓的肌肉
损伤机制
1||| 膝超伸和骨盆前倾会造成小腿相对于足向后移动导致胫骨前肌过度牵拉而拉伤
2||| 当该肌过度劳累、过度紧张变肥大,胫骨前腔室(胫骨前肌长在小腿外侧,与胫骨间膜之间存在空隙,小的空腔)变小然后挤压到腔室内血管和神经,而导致小腿胀痛感疼痛麻木,临床上称为小腿腔室综合征
急性小腿腔室综合征,对该肌进行拉伸和激痛点的处理,可以为小腿腔里减压。如果处理无果时,请及时就医
如果突然出现小腿有憋胀感、疼痛、麻木又找不到原因;或是一次爬山后突然出现如上述症状,而不像腰椎间盘缓慢发生的疼痛,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该肌肉紧张长时间卡压到神经,会导致神经坏死,而让腓深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肌肉坏死,引起肌肉和神经缺血性坏死。
激痛点:表现在脚踝前内侧和大脚趾区域疼痛,也是小孩抱怨腿胀痛的常见原因。如果对激痛点进行处理后还痛,要去就医
损伤表现
当胫骨前肌发生问题,容易出现脚抬离不了地面而摔跤问题 (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密度比较低,一旦发生摔跤会有骨折,如果是摔到了骨盆区域、膝关节区域等容易出现粉碎性骨折,骨折后躺在床上的时间久了,钙质流失厉害,还可能会导致褥疮,久而久之人的免疫力下降,最后导致人的死亡)
胫骨前肌是造成老年人摔跤的重要原因,因此老人务必要进行胫骨前肌强化训练,65岁以上的人必须要当作常规训练之一
小腿前方或胫骨前肌的地方感觉胀胀的,胫骨前肌的局部表现,胫骨前侧胀痛
后侧
腓肠肌
腓肠肌快肌纤维主导、跑步和弹跳
起止点
1、内侧头在股骨内上髁 2、外侧头在股骨外上髁
止点:两个点均附着于跟腱,固定在跟骨后面(跟骨结节)
功能:
1||| 近固定
a. 跨过膝关节:使得膝屈曲
b. 在踝关节后方:足跖屈
2||| 远固定
使小腿往后走,防止小腿往前走,防止身体重心过度前移的功能
1、脚踩地面时,使小腿向后走,加剧膝超伸的发生 2、长在小腿的后方,当向后走的时候小腿三头肌缩短,往前走时拉长 3、一旦身体稍前移,小腿三头肌就马上绷紧
不运动的人小腿也粗状的原因
一个不运动的人,长时间的静力收缩,比如长期穿高跟鞋,身体重心过度前移,也会有小腿粗壮的可能。
3||| 防止足外翻的重要肌肉
腓肠肌的跟腱并没有连接到跟骨的正中央,而是连接到跟骨内1/3处,肌腱做了一个向内的旋转90°,类似于打了结,连接到跟骨处内侧处,外侧肌纤维连接到跟骨最里面,内侧肌纤维连接到跟骨最上方,牵拉着跟骨向内跑,此结构非常重要,可产生足内翻
损伤机制
当快速跑步或快速(突然)启动发力时,会使得腓肠肌撕裂
长期久站会造成腓肠肌过度劳累,可引发慢性损伤。
激痛点
a. 常见的小腿胀痛
b. 小腿内外侧疼痛
c. 腘窝处、足心部
比目鱼肌
比目鱼肌慢肌纤维主导,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更好一些
起止点
起于腓骨头后方,腓骨后方近1/3,胫骨内侧缘中1/3
跟腱旋转90°,附着于跟骨中1/3
功能
足跖屈
足内翻
由于跟腱打了折,附着于跟骨正中央1/3
单关节肌,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更好一些
损伤机制
快速启动
此肌肉工作量大,而它的结构并不结实牢固,当用力牵拉时,容易造成肌腱弓缩小,而导致腘静脉、腘动脉、胫神经而被挤压,使得肌肉供血不足而导致肌肉萎缩,静脉受挤压而导致下肢血液上不去,更加剧这个卡压。胫神经受压,足底的肌肉就无法工作,小腿和脚的问题就产生问题。
当出现小腿和脚的麻木感、发凉感觉、肿胀感,除了考虑上肢神经卡压,还要思考是否是比目鱼肌卡压到血管和神经。
1弓内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 2、弓内腘静脉、腘动脉、胫神经、血管都是滋养小腿后侧的肌肉以及足底部的肌肉
长期站姿和行走造成过度疲劳
损伤表现
小腿的正后方
足跟和跟腱
骶髂关节疼痛有可能跟它有关
比较少发生,但也有可能发生的。明确是骶髂关节疼痛,调骶髂关节后无果,在跟腱上方2、3指区域的位置比目鱼肌也会引发,可在小腿三头肌的K点稍稍向下一点进行处理,没有原理。
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的关系
小腿三头肌,
下肢的水肿、肿胀与小腿三头肌有关
小腿三头肌的收缩会让下肢的静脉向上产生“泵”的作用,让静脉血往上走,促进回流;小腿三头肌紧张会让收缩的功能变差,让静脉回流血变慢而导致下肢的水肿和肿胀
胫骨后肌
起止点
起于胫骨体后方的2/3,连接到骨间膜
止于足舟骨1.3楔骨,骰骨2~4跖骨底。
功能
有很好的维持足弓的重要功能,是第一功能
足跖屈
足内翻
损伤
损伤机制
长时间的足弓塌陷和足外翻会导致肌腱和肌腹受拉扯而损伤
损伤表现
表现在跟腱区域和脚底板(整个脚底板疼痛),亦引发跟腱处疼痛。
外侧
腓骨长短肌
起止点
腓骨长肌
起于腓骨头和腓骨外侧表面上部的2/3
在小腿1/3处演变为肌腱,附着于第一跖骨的基底的内侧
腓骨短肌
起:附着于腓骨外侧面的远端2/3,深部与腓骨长肌重叠
止:
从脚踝后侧到第五足趾骨的近端
功能
有限的辅助足趾屈
非承重足外翻
足背屈受限的重要因素
走路时,引导大脚趾蹬地,腓骨肌功能充分可引导有效蹬离地面
损伤机制:
在步态中大脚趾蹬地时发生)当走路时大脚趾不蹬地,要考虑腓骨肌的问题
崴脚,崴脚之后导致脚踝外侧痛
激痛点:脚踝处疼痛
后外侧
趾长屈肌 踇长屈肌
起止点
趾长屈肌
起于胫骨后表面中1/2面、附着于比目鱼肌,包括胫后肌共享的肌间隔
止于4个小足趾末节趾骨的基底面
踇长屈肌
起于腓骨后面
止于踇趾末端趾骨的根部
功能
a. 从小腿后方走:足跖屈(辅助功能)
b. 长到脚踝内侧:足内翻
c. 长到脚底上:让脚趾产生屈的功能
损伤
趾长屈肌:脚底
踇长屈肌:大脚指区域
前外侧
趾长伸肌
起止点
起:胫骨外侧髁,腓骨前侧上3/4部分,骨间膜近端部分和肌间隔、与相邻居肌肉共同位于前肌间隙
止:附着于4个小足趾的中节和远节趾骨
功能
足背屈
足外翻
伸展4个小脚指
激痛点
脚背侧痛与之相关
损失机制
跖屈崴脚往往会让趾长和踇长伸肌损伤。
踇长伸肌
损伤机制
起止点
起于腓骨中间内侧3/4面,趾长伸肌内侧面和骨间膜
止于踇趾近节和远节趾骨的基底部
功能
协助足背屈
足内翻
伸展踇趾
激痛点
大脚指背痛
小腿三头肌
处理:先拉伸后手法处理
当胫骨前肌表现不足时,趾长伸肌和踇长伸肌会代偿发力,从而因过度代偿而发生损伤。
原因:
功能表现总结
足跖屈
趾长屈肌
踇长屈肌
腓骨长短肌
胫骨后肌
比目鱼肌
腓肠肌
足背屈
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踇长伸肌
足外翻
趾长伸肌
腓骨长短肌
足内翻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
踇长屈肌
踇长伸肌
胫骨前肌
概要
头颈肌肉
1.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
乳突外表面,枕骨上项线
止点
胸骨部:胸骨柄前表面
锁骨部:锁骨中三分之一的前表面上缘
功能
运动学上的功能
下固定
单侧收缩
头向对侧旋转
单侧侧屈
双侧收缩
头前移
颈前深层肌群不收缩,下巴远离喉结头前探
低头
颈前深层肌群收缩,下巴靠近喉结颈屈曲
胸锁乳突肌是能产生低头还是头前探的功能关键点在于颈前屈肌深层群是否有收缩
人在讲话和咀嚼时,对于维持头颈稳定起重要作用
它的筋膜连接到颅骨外侧和往前连接到面部。胸锁乳突肌和颞下关节的关系非常紧密,通常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人,他的胸锁乳突肌也存在缩短。
定位功能
胸锁乳突肌像马的缰绳。这个功能在人体中可能没有强,但它的功能在大脑中的模式还在
辅助呼吸
这个作用小一点),呼吸不良也会导致胸锁乳突肌发生问题。
损伤表现
胸锁乳突肌是导致颈椎疼痛的最大隐形杀手。
肌肉挛缩肌肉会缩短-被拉长时,产生疼痛(本身疼痛少,有牵涉痛)-一痛人就喜于避痛状态-让不该动的肌肉和关节代偿发力和运动-最终导致颈椎的运动模式紊乱问题,导致颈部损伤
腰痛
胸锁乳突肌损伤不敢把头抬起来往上看,只能把腰和胸廓往前往上挺,造成腰椎和胸腰阶段有问题
激痛点
前额痛、
偏头痛
眼眶痛
牙痛
耳朵里面痛等
2. 颈前屈肌
起止点
二腹肌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下肌群
椎前肌群
颈长肌
头长肌
头前直肌
头外侧直肌
功能
舌骨肌群
张嘴巴、控制吞咽、控制发声、低头、
椎前肌群
颈椎屈曲,低头和屈颈下
损伤
声音沙哑、嗓子难受、吞咽困难,造成咽炎、大舌头的现象。
损伤机制
含胸驼背、探头的姿势
松解
1、半张嘴巴最大,仰头到最高然后闭上嘴巴,下巴挺到最高,左右轻轻转动,对外层的舌骨肌肉先松解
2、在1的基础上,慢慢有控制地张开嘴巴,往后仰头最大、嘴巴张开到最大的位置保持住,然后把呼吸深度延长做深呼吸。这样胸腔里的筋膜会对椎前肌有充分刺激
3. 斜角肌
起止点
前
中
后
小
功能
下固定
双侧收缩
颈屈曲
单侧收缩
同侧侧屈(颈侧
上固定
重要的主动吸气肌
人放松的时候,斜角肌也会工作。
让颈椎保持稳定
斜角肌没有产生让颈椎旋转的功能,但是有阻止颈椎旋转
牵涉痛
上肢、手臂、肩疼痛
特点:没有原因,反复性
臂从神经是从肩旁到手指的运动觉和知觉,臂从神经必须要从斜角肌中穿过,一旦该肌肉发生挛缩,臂从神经就会被卡压到或低强度刺激
肩胛内侧痛、后背痛和胸前痛
斜角肌发生紊乱,会刺激到胸部和肩胛、背部的神经
4. 枕后肌群
起止点
头后小直肌
头后大直肌
头上斜肌
头下斜肌
功能
控制头部的细微运动
控制头的旋转
头部大部分旋转来自寰枢椎的旋转,寰枢椎左右各有45°左右的旋转
对全身的张力调整起重要作用
枕下肌群是头和颈相关联最近的地方,所有肌肉由外zhu神经来支配,外zhu神经、四肢运动神经、内脏神经都是从脊髓中穿出来,脊髓又是从大脑中汇集而成,大脑和脊髓合成中枢神经,大脑把一些神经末梢汇集而成脊髓,大脑和脊髓相交汇的地方就是枕下肌群的位置,枕下肌会保护这个地方
损伤
急性损伤很少,慢性损伤发生挛缩的几率大
激痛点
耳朵偏上方疼痛
感觉是脑袋疼又说不上具体哪里疼,通常是枕下肌有问题
5. 棘肌、夹肌
夹肌
头夹肌
颈夹肌
棘肌
头半棘肌
几乎是垂直走向,在额状面的后方
颈半棘肌
能跨过4~6个锥体,不是垂直长的,是斜向的肌肉
功能
夹肌
头夹肌
双侧收缩
头后仰
单侧收缩
侧屈(让耳朵靠近同侧肩胛骨)
向同侧旋转
颈夹肌
颈后伸(颈后伸是颈椎整个后伸
有一点点同侧侧屈(这功能很小,理论上是有)
有让颈椎旋转的功能
长在额状面后方。比头夹肌小,绕了一下头夹肌
棘肌
头半棘肌
主要是头后伸功能
是下巴向上抬的动作
侧屈和旋转的力线很小
颈半棘肌
稳定脊椎的作用
颈后伸
单侧颈半棘肌收缩,颈部向对侧旋转,侧屈(很小的幅度)
斜向走形
损伤
姿态性损伤经常探头、含胸驼背
头夹肌、头半棘肌
缩短
让人感觉闷胀
颈夹肌、颈半棘肌
落枕时候,颈半棘肌也会受伤。
拉长
感觉疼痛
激痛点
头夹肌
头顶痛
颈夹肌
颈根处疼痛(头颈交汇处
头半棘肌
后脑勺疼痛
原因:这里有枕大神经通过头半棘肌中间穿过,筋膜过度紧张会卡压到神经,引发后脑勺区域疼痛
表现:不敢睡枕头
松解:按压上、下项线的位置
颈半棘肌
落枕
棘肌
夹肌
6. 肩胛提肌
起止点
C1~C4颈椎横突后结节
胛骨上角以及内侧面
功能
上固定
单侧收缩
同侧屈,同侧旋转。
双侧收缩
头后仰
下固定
肩胛骨上提、下回旋
损伤表现
头颈紧张不敢动,不敢转头和侧屈
是造成落枕的原因(落枕也跟颈夹肌有关系)
激痛点
造成颈根处的疼痛(与颈夹肌相似)
注意:肩胛提肌是特别容易受伤的肌肉,引起转头和侧屈有困难,松解过后还痛,可能只是松解到外层的肌肉,内层附着的地方松不到,可以寻找医生帮助
什么时候容易受伤
肩胛提肌是承担上肢重量非常重要的肌肉,肩旁越大,越是胖的人、胸小肌就容易过紧,肚子大的人,整个人往下拉,肩胛提肌越容易受伤。头前探,肩胛提肌容易被拉长。(越胖、越是探头的人越容易受伤)
强化:肩胛提肌一定要训练,而且耐力要变好
7. 斜方肌
起止点
前:上项线往锁骨上连接
上:上段颈椎到上项内三分之一
中:下段颈椎和上段胸椎,往肩胛冈上跑
下:连接肩胛骨内
功能
近固定
前斜方肌:使肩胛骨往上提,但能力非常小(原因:前斜方肌很窄,力量很小)
中斜方肌:后缩肩胛骨
下斜方肌:往下拉肩胛骨
远固定
单侧收缩
头侧屈
由于前斜方肌力线的原因,会有向对侧旋转的功能
双侧收缩
头后仰
损伤机制
含胸驼背
呼吸不良(过度使用肩旁呼吸)
身体左右不对称
两腿不一样长
骨盆和腿不一样高
左右髂骨不一样高
导致一边的斜方肌被拉长,一边的被缩短
拉长和缩短的斜方肌都会损伤
激痛点
最大表现是偏头痛、
肩胛骨内侧痛
解决疼痛方法
触诊是在颈肩交汇的位置靠外一点,提起皮肤松解一下。(常见的损伤点)
8. 肩袖肌群
起止点
冈上肌
冈下肌
肩胛下肌
小圆肌
功能
冈上肌
肩外展
冈下
肩外旋
小圆肌
肩外旋
肩胛下肌
肩内旋
损伤
基本是肩痛的隐形杀手,肩周炎退化性疾病与之相关
激痛点
肩的前侧、外侧、后侧痛
处理
建议先松解后拉伸
9. 大圆肌
起止点
往前穿过腋下长到肱骨结节间沟
功能
把手臂往后拉(肩后伸)
手臂内旋(肩内收)
肩内旋
损伤机制
很少发生损伤
激痛点
肩外侧疼痛
如果肩痛,肩袖肌群处理完后还痛,要在探查此肌肉是否有问题。
10. 菱形肌
起止点
大菱形肌
小菱形肌
功能
肩胛骨内收
肩胛骨上提
肩胛骨下回旋
稳定肩胛骨位置
损伤机制
含胸驼背、伏案工作、开车
损伤表现
肩胛骨内侧痛
直立时有微微收肩胛骨的作用,含胸驼背时这肌肉会被拉长
中心主题
1. 喙肱肌
起止点
起点:肩胛骨喙突尖端
止点:肱骨全长一半
功能
姿态功能
让肱骨头拉向肩胛窝,去保持肩关节稳定
运动功能
内收和前屈关节
内收:手臂外展到90°以上,喙肱肌拉到最长,其力量发挥到最好,内收的功能更明显
损伤机制
大老板夹包
腋下前屈夹东西的人
损伤表现
当此肌肉损伤后会让屈手向后背找对侧肩胛骨时会有疼痛或有困难如瑜伽中两手在体后互拉的动作)
激痛点
肩前侧痛、外侧疼痛
次要是大臂外侧、小臂外侧、手背痛
2. 肱二头肌
起止点
肱二头肌长短头从各自起点下行穿下来形成两条长长的肌腱,在肱骨头下方分别形成肌腹,到肘关节上端,两条肌腹汇集成一条肌腹,最后在桡骨粗隆汇集成一条肌腱
长头附着在盂上结节
短头附着在肩胛骨喙突
止点是桡骨粗隆
功能
屈肘(主要功能)
跨过肱尺关节
由于是跨过肩关节:肩屈曲和肩外展(起到一点点辅助功能
肘外旋(主要功能)
肱二头肌它的走形并不是直接垂直的连接到桡骨上,它还有一部分的筋膜连接到手臂的内侧,这筋膜与手臂内内侧的肌肉形成力线,拉着手臂做外旋,因此做肱二头肌弯举的时候屈肘后还会用力做外旋,这使得肱二头肌用力更多、发力效果更好。
跨过肱桡关节;盂肱关节;桡尺关节(肘外旋)
损伤机制
长期含胸驼背,造成肩和手臂往后走,肱骨头往前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一直被顶着产生摩擦,导致损伤
从这一层面,也可以说肱二头肌的长头是防止肱骨往前跑
损伤表现
很多的肩周炎、肩痛、肩前侧痛与之有关。
激痛点
肩前痛、肘窝疼痛
3. 肱肌
起止点
功能
肘关节弯曲
在屈肘的功能上,肱肌大于肱二头肌
损伤机制
长期屈肘、伏案工作、长期开车屈肘会容易导致它损伤。
激痛点
引起大拇指(第一掌骨)背侧疼痛、麻木
虎口处疼痛(麻木、刺痛)。
处理
屈肘,按压肱肌处进行松解
4. 肱三头肌
起止点
内侧头在深层
功能
伸肘(主要功能
长头的功能是肩后伸+肩内收
(内收比后伸的功能还大)
损伤表现
伸肘困难
肘尖痛
发生网球肘(肘外侧)
有些人还会有高尔夫球肘(肘内侧)
只要跟肘相关的都要去思考肱三头肌的问题
5. 肱桡肌
起止点
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在桡骨茎突。
功能
辅助屈肘
内旋
提供有限的肘旋前作用,防止肘关节发生内收的功能)
先做内旋再屈肘,这块肌肉使用率最强
损伤表现
很大一部分的网球肘需要看此肌肉是否发生损伤
虎口疼痛
6. 三角肌
起止点
三角肌属于扇形肌(前后束),中部属于多羽状肌(适合小范围训练),肌肉力量较强,但延展性差。
功能
整体功能是使上臂外展
冈上肌和三角肌都可以进行发力让肩全范围外展,只不过从生物力学上看,0-30°冈上肌的发力效率更加高;30~180°三角肌从生物力学上发力效率更高一些。
前束:前屈、内旋、水平内收(屈)
中束:肩关节外展
后束:肩关节伸展,外旋、(水平后伸或叫水平外展)
损伤表现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三角肌紧张-把肱骨和肩胛骨之间的距离缩短-冈上肌未启动,三角肌就先启动-拉着肱骨往上跑和往外展-
一定要去思考三角肌是否过于主动了。
肩痛
前束受伤前束痛
中束受伤中束痛
后束受伤后束痛
前中后三束都受伤,外展都痛
激痛点
慢性疼痛(过度使用导致劳累引发的疼痛,表现在局部就是肩痛)
重点:三角肌是造成肩痛的最主要原因
7. 旋后肌
起止点
功能
使得手臂旋后(外旋)
辅助前臂在肘关节屈曲(作用很小
损伤机制
旋后肌是典型的旋后肌肉,我们平常日常生活手臂处于旋前位,旋后肌处于长时间被动拉长位置,造成慢性损伤
损伤表现
肘关节外侧疼痛,也是造成网球肘的重要肌肉
8. 前臂屈伸肌群
起止点
伸
屈
功能
屈肌
伸肌
概要
损伤·机制
前臂屈指群、前臂伸肌屈的损伤机制会有很多
激痛点
建议通过触诊,找到引起疼痛的肌肉,模拟出来并对肌肉进行松解,再看疼痛的反馈再处理
9. 旋后肌、肱肌、肱桡肌损伤造成虎口处疼痛
10. 旋后肌、肱三头肌、肱桡肌导致网球肘
躯干肌肉解剖
身体前侧
深层肌肉
胸小肌
胸小肌在胸大肌深层
起止点
下附着于第3~5肋骨
止点:喙突的内下方
功能
近固定
胸廓固定:可牵拉肩胛骨向前向下牵拉叫肩胛骨前倾
例子:俯卧撑时,推起的时候肩胛骨是往前推,落下的时候是防止肩胛骨往后跑,所以它一定会发力
远固定
肩胛骨固定:可帮助胸阔往上提
重要性
该肌发力的重要性(手臂跟身体成为一个力线,胸小肌必须要发力)
拄拐杖的人、体操单环单杆撑,瑜伽老师要做把腿盘在头上,双手撑地(手臂低于肩部支持类体式:双手发力把下肢撑起来的动作),需要往下打拳的,都需要该肌肉的发力
手臂支撑的动作中,该肌的激活发力很重要。
臂过肩部的动作(胸小肌的长度至关重要)如手臂悬吊时,不仅背阔肌、胸大肌发力还要肱二头肌发力,肱二头肌短头连接到肩胛骨喙突上,胸小肌又连接到喙突,必须要胸小肌发力,肱二头肌和胸小肌是身体前侧的动力链
手臂过肩的动作,该肌肉柔韧性重要性
例子:瑜伽中手臂抬不起,扣肩、支撑不够力,无痛开肩都要胸小肌的松解与强化
损伤机制
姿态问题:含胸驼背
导致胸小肌过度收缩、紧张就会引起翼状肩胛骨
肩胛骨相对于胸骨的位置是向前的
呼吸模式不对或呼吸模式紊乱
过度紧张,会导致臂丛神经受压,上肢走行的动脉和静脉受压
激痛点
上肢的疼痛、麻木、肿胀
胸小肌的位置有剧痛感
前锯肌
起止点
1、连接于第一、二肋骨和肩胛骨内上角,
2、长在第二和第三肋,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像扇形),非常宽,非常肥厚。
3、分长在4~9肋,止于肩胛骨下角
功能
使肩胛骨往前往下拉
把肩胛骨往前推是主要功能
使肩胛骨往前往上运动,产生上回旋
提肋,辅助吸气
所有的各个方向的“推”,手由中心向外发生的动作,前锯肌都在参与发力,如侧支撑、外展、俯卧撑
瑜伽体式分析:手倒立该一定要发力
在前屈30°之内,前锯肌不发力,30°之后前锯肌逐渐发力,前30°肩胛骨不动,只有肱骨动。30~120°之间,肱骨动得多,肩胛骨动得少,120°之后肩胛骨动得多,肱骨动得少,140°之后肱骨几乎不动,靠整个肩胛骨把肩带往上转上来,肩外展时,分成盂肱关节和和肩胛xiongdi关节,140°之后肩带能不能往上抬,是看肩胛骨的上回旋,肩胛骨的上回旋决定了肩前屈和外展的正常功能,恰好前锯肌是最重要的上回旋肌肉。偏向力量型的瑜伽老师,前锯肌都很有力量。
损伤机制
以废用为主,长期的体态紊乱(比如含胸驼背,长期胸椎过直过弯)
损伤表现
表现力量变差,所有推的动作都会受影响和限制,所有支撑的动作变难做
前锯肌过弱,不能让肩胛骨保持在正常的位置,在做推举等动作时,关节囊被挤压、导致疼痛
如侧支撑支撑不了
俯卧撑时肩痛
手上举肩痛、
肘支撑时肘痛
所有推的动作所呈现处的疼痛和损伤都要思考它是否有问题
启动过慢(产生肩峰下撞击)
手臂上举时,肩胛骨前移上回旋,前锯肌发力-(如果前锯肌弱,不发力)-肩胛骨就动得少,肱骨动得多
张力不足变小(肌肉变长,翼状肩胛就出来了)
激痛点
单侧肋骨疼痛
跑步时因深呼吸而肋痛,气短不能深呼吸
肩胛骨内下角疼痛
乳突易发敏感或刺痛(乳房的神经在后方的锥体)
乳房区域有感到刺痛
前锯肌像锁一样,扣在肋骨上,前锯肌一紧张又可能刺激到从后方穿过来的感觉神经
肋间肌
起止点
肋间外肌
起于上位肋骨下缘内面的肋沟下面,肌束想前下
止于下肋骨的上缘
呈V字形
肋间内肌
起于下位肋骨的上缘
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
呈A字形
功能
呼吸
帮助吸气
上位肋骨不动时,下位肋骨被牵拉着,向外向上
帮助呼气
下位肋骨不动时,上位肋骨向下向里收
胸椎侧弯
脊柱侧弯与其相关性,脊柱侧弯经常说胸椎要摆回正常位置,其实更多是让肋骨回到正常位置。
损伤表现
会使肋骨部疼痛
跑步时岔气
膈肌
起止点
围绕肋骨绕了一圈,连接于肋骨边缘及腰椎体前方,是腔体的重要分隔标志,上方为胸腔、下方为腹腔
连接于中心腱
肋骨在下方,中心腱在上方
功能
呼吸
吸气
横隔在吸气时缩短,中心腱在吸气时下降,胸腔空间变大,胸腔内的气压低于外界的大气压
横隔在吸气的时候分两步
a、下固定:肋骨不动,中心腱下降
b、上固定:中心腱不动,将肋骨往上抬
呼气
呼气时横隔上升,胸腔空间变小,胸腔内部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将空气呼出体外。
呼吸变好时,嗓音会变好
声音的发生由震动发生,由气流通过时肌肉产生的震颤而致
嗓子易哑,是没有让横隔充分工作,腹肌做功不充分,使喉咙使用过度所导致。
维持腹压。
当盆底肌收紧,腹部收紧,横隔收紧会增加腹压
横隔能力强时,会引导呼吸更深长(使呼吸能力更强
损伤机制
拉长(发生在快速运动)
咳嗽时,快速时呼气
快速拉长和用力打喷濞
容易造成膈肌过度紧张拉长
缩短
哮喘
导致膈肌过度缩短而损伤
损伤表现
痉挛
经常打嗝
嗝逆
食道从横隔中间穿过来到胃,胃里有一个贲门,当贲门无法有效关紧时,胃部的强酸物质逆上来进入食道,胃酸是强酸,食道里没有胃粘膜,胃酸烧到食道会非常难受,嗝逆跟贲门没有关紧有关
激痛点
肋骨边缘发生疼痛
可能有胸骨处疼痛
松解
深层腹式呼吸或瑜伽唱诵,可起到一定的放松作用。
腹横肌
起止点
起:向前经直肌鞘附着于腹白线,通过联合腱附着于耻骨
止:外侧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外三分之一,髂嵴前四分之三,腰背筋膜和下六位肋软骨内表面,与膈肌纤维相互交织。
功能
收缩增加腹内压
可能会引发咳嗽疼痛
新研究提出的异议
加拿大老人提出的新结论:提出腹斜肌、腹横肌增加腹压和胸腰筋膜维持腹压,是整个一大圈的肌肉在维持脊柱的稳定和腹压,并且是持续维持,有可能是高估了腹横肌的能力。
激痛点
没有太多的描述,跟腹斜肌的激痛点一起处理就好
浅层肌肉
腹内外斜肌
起止点
腹内斜肌
起: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第10~12肋骨下缘和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
从外下往内上走,腹内斜肌在腹侧的位置,几乎是呈垂直的走行
腹外斜肌
起:第5~12肋骨外侧面
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
从外上往下来走
左侧腹外斜和右侧腹内斜是通过腱滑称一块肌肉
两个分层交差生长
功能
腹外斜肌
上固定
让骨盆后倾,拉着骨盆向同侧发生旋转
下固定
可以产生向下卷腹,拉着胸廓向对侧产生旋转
腹内斜肌
下固定
拉着胸廓向同侧旋转
上固定
拉着骨盆向对侧旋转。
腹内外斜肌是根据肌纤维的走向而分开,其功能没有分开 只要产生对抗斜向发力,产生旋转的力,单侧启动的力,(施加的力是单侧的力,而不是正中的力)都会练习到腹斜肌,比如单臂支撑、单侧仰卧推举,斜向卷腹、站立单臂拿负重锻炼等。
设计动作:躯干保持稳定,发出非对称的力或接受非对称的阻力。一定不是让脊柱产生旋转的力。
损伤
腹内斜肌的拉伤也是产生腰痛的重要原因(急性腰扭伤)
由于腹内斜肌长在腰侧和垂直走向,侧向对抗腹内斜肌产生重要作用,连在胸腰筋膜上,当腹内斜肌的发生问题,胸腰筋膜敏感导致腰痛。
腹直肌
起止点
上附着于胸骨剑突、第5~7软肋骨
下附着于耻骨联合
腹直肌只有两块,左右各一块,片状结构,不容易练厚
腹直肌有多少块取决于人本身长的腱滑数量有多少条和腱滑的位置,有3条腱滑就能看到6块腹肌,4条就8块
腱滑的作用
1、防止脊柱产生过大过快的弯曲,保护脊柱
2、腹肌的主要功能不是产生运动而是维持脊柱稳定
3、为维持脊椎稳定,必须要让腹肌保持持续的张力,把它分隔成几段,避免一节腹肌损伤后另外的还能保持它的功能,这是腱滑的功能的特殊性
左右都有腱滑,合并到腹白线,所有腹部肌肉筋膜都汇集到腹白线,有3~4条腱滑分隔腹肌,腱滑不一定是对称的,不必纠结是否对称
功能
下固定
卷腹,脊柱向前弯曲
上固定
反向卷腹,骨盆后倾;(骨盆后倾的话也要思考是否是腹直肌发生问题)
维持腹压
损伤
腹直肌损伤后引发腰痛,痛经。中背部和下背部区域的疼痛可以探查腹直肌的痛点
胸大肌
起止点
深层:附着在胸骨5~7肋
浅层:上部肌纤维附着在锁骨内1/2
中层:附着在胸骨深层,肌纤维附着在第2~4软肋骨
止点:上中下相互折叠向外附着肱骨上外侧
其它描述
肌肉角度上的结构
锁骨内侧半、锁骨部,连接胸骨
肋骨部,连接到2~7肋软骨
少数偶尔附着在腹直肌上端也就是腹直肌部
从筋膜的角度上
胸大肌筋膜和腹直肌往上的筋膜连接在一起,是肌筋膜链中前功能链,往上连接一直到肱骨大结节嵴
前功能链:胸大筋膜附着到了腹直肌筋膜,腹直肌向下连接到了大腿的内收肌,这是筋膜附着点
胸大肌的走形
锁骨部(浅层):是在上面往下连
胸骨部(中层):往中间连接
胸大肌下端(深层)往上,绕过肌纤维的后方,一直连接到最上端,像风片一样叠起来,类似于扇子形状。
功能
上胸部份:拉着手臂做屈曲
中胸部份:手臂水平内收,托人的动作
下胸部份:当手臂超过90°,可把手臂往下拉
三个部分合在一起的重要功能:手臂内旋
合着来讲:长在肱骨上外侧,所以一发力就会产生肱骨内旋
手臂内收
胸大肌长在肱骨里边
损伤机制
胸大肌的拉伤比较少,主要是慢性劳损和姿态性的损伤,如长期含胸驼背
损伤表现
损伤后,一般是在局部区域
平时所感知的胸痛、类似于心绞痛,如果没有原始的心脏病,就是要去探查胸大肌的问题。
激痛点
常常会引发类似于心绞痛的症状
胸大肌下缘(第五、第六肋),乳头上下引发的激痛点,常常引发心率失常(心率不齐的现象)
如果一个人曾有过心绞痛,心肌埂塞的现象,它有可能会激活胸大肌里面的激痛点,发生挛缩后还会有类似心绞痛、心机埂塞的现象,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后背
深层肌肉
多裂肌和回旋肌
起止点
回旋肌:上位锥体棘突根部到下一椎体的椎弓,只跨过一个锥体
多裂肌:从锥体的棘突到横突,跨过2~4个锥体
回旋肌和多裂肌从腰骶部一直连接颈椎,它们填满脊柱的横突与棘突的空隙位置,就像是“羊蝎子”和“鸭脖子”最深的位置
功能
主要功能是感知椎体的细微运动,把这个运动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快速反射性的,让它本身或周围的肌肉产生收缩来维持锥体的稳定,这一循环称之为本体感觉属身体本体感觉的稳定性。
后锯肌
起止点
上后锯肌
起于C6~T2或T3的正中线背筋膜
止于第2~5肋骨的头侧缘,在菱形肌深层
下后锯肌
起于最下两节胸椎T11~T12,和最上两节腰椎(L1和L2)椎体棘突的薄腱膜
止于最下回肋骨内侧9~12肋骨
概要
功能
上后锯肌
把整个肋骨向上提,辅助产生吸气
下后锯肌
把肋骨向下降,辅助呼气
会使得身体产生轻微侧弯和一点点旋转主题
激痛点
上后锯肌:肩胛骨内侧痛
下后锯肌:中下背区域疼痛。
多为局部区域疼痛
竖脊肌
竖棘肌的功能既有运动又有稳定,偏向运动为主
髂肋肌
颈髂肋肌
C4-C6横突
3-7肋骨角
功能
胸髂肋肌
C7横突和上6肋骨的肋骨角
止于下6肋
功能
腰髂肋骨
L1-L2横突、第6-12肋骨、胸腰筋膜
止于骶骨
功能
最长肌
颈最长肌
胸最长肌
头最长肌
棘肌
棘肌在人体身上相对退化(棘肌 比多裂肌和回旋肌的力量更大一点
在颈部肌肉中有详解
损伤机制
慢性损伤,坐姿生活
腰背痛
急性损伤
常见于扭伤腰部
激痛点
局部疼痛
多数往下传导,往下传导的距离是(腰痛的话)往上找一个巴掌横向的距离,引发的点在那个位置
认知
第一层认知:位于脊柱两旁,条状分布,一边一条。
第二层认知:是三从肌肉构成(三条线组成),中间:棘肌;稍外一点:最长肌;最外面:髂肋肌
由下向上依次变弱,腰部的最强,胸椎次之,颈部最弱
浅层肌肉
背阔肌
起止点
起点T6~T12棘突,所有腰椎棘突,骶骨背向,髂骨后方,下位9~12肋
附于肱骨结节间沟
功能
近固定
从屈的位置往后伸
从外展带内收
使肱骨内旋
使脊柱同侧屈和同侧旋转
远固定
拉身体向手臂方向靠拢
使得骨盆向对侧倾斜(单侧收缩)
使得骨盆前倾(双侧收缩
功能强大的肌肉
结束位置肘关节低于肩基本都发力
唯独手往头上走的时候,肘关节平行或高于肩时,即面拉动作时,背阔肌不发力。
几乎所有下拉和后拉的动作,背阔肌都在发力(所有划船、所有立体向上)
损伤
中背痛的来源
下背痛(腰痛)
原因
胸腰筋膜的张力过大或损伤可以引发腰痛
背阔肌突然发力的时候,引发背阔肌紧张,它会不由自主的一直向胸腰筋膜传递张力,后背肌肉块头大,越大的肌肉,供血能力越强,恢复能力也越强,越大的肌肉敏感度越差,如臀大肌、胸大肌的本体感觉很差,很少感觉到它们疼痛,但是它一损伤,它不让自己有感受,它就会传递到更敏感的地方。背阔肌损伤后传递到胸腰筋膜进而导致下背痛产生,即为腰痛。胸腰筋膜是很多张力的来源,它必须要稳定。
左右两侧
腰方肌
起止点
髂肋纤维
起于第12肋内半侧
止于髂后上嵴最高点(髂腰韧带所在处)
髂腰斜行纤维
起于L1-L4横突末端
止于:连接髂嵴、包括髂腰韧带
腰肋斜行纤维
起于第12肋
大多数或全部腰椎横突
功能
维持腰椎稳定
腰椎侧屈
拉着胸阔靠近骨盆
拉着骨盆靠近胸廓
因此它即可以导致胸廓一高一低、肩膀一高一低,也可以把骨盆翘起来,造成一边高一边低、长短腿、高低肩
腰方肌到底导致骨盆前倾还是后倾
a、从力学角度,当腹部压力不足,腰方肌收缩会使骨盆前倾,当腹部压力过大时,会时骨盆后倾
b、不管向哪侧旋转,都可以牵拉到腰方肌
腰部伸展
参与髋部运动
被动呼气
骨盆稳定时向同侧旋转
损伤机制
长期的坐姿时,腹部是放松的,腰部弯曲
急性扭腰、闪腰
损伤表现
腰痛且向臀部区域传导
髂肌
起止点
髂窝上的2/3的内侧面
更多纤维汇入腰大肌肌腱,附着于股骨小转子和邻近的股骨
功能
上固定
屈髋
下固定
骨盆前倾
腰大肌
起止点
起于T12和所有腰椎体及相应的椎间盘、腰椎横突前方和下缘
止点小转子
功能
屈髋
防止腰椎侧弯的作用,防止旋转的作用
骨盆侧弯需要哪些条件?
必须要在中轴的侧旁
离中轴越远越容易发生侧弯
如腰方肌,腹内外斜肌
原因:腰大肌距离中轴非常近,基本不具备主动侧弯腰椎的功能
损伤机制
长期久坐造成这些肌肉的缩短
在保持直立的状态下腰大肌缩短是造成骨盆前倾还是后倾
取决于腰大肌缩短的程度
站立时有轻微缩短时,上固定发生屈髋,下固定,拉着腰往前走,先让腰椎产生轻微弯曲,但身体需要直立后会后伸,腰曲增大会让骨盆前倾。
当腰大肌挛缩时,长度一下子缩短很多,骨盆和腰椎向小转子拉得靠近,身体处于屈曲蜷缩状,此时身体于骨盆后倾的状态。
牵涉痛
坐姿时,髂肌和腰大肌是放松还是发力?
当坐姿时,如果没有很稳固的靠背支撑,髂腰肌必须要维持身体的稳定为防止身体后仰,髂腰肌就要发力收缩,身体坐得越直,髂腰肌被激活的程度越大,当髂腰肌长期紧张时,腰痛就出现,导致下肢神经卡压传导障碍的发生,以及动脉血液循环的障碍,在髂肌和腰大肌之间有很多血管的神经穿过,它们一紧张就让血管和神经受卡压。腹股沟的韧带也在旁边,其旁边的神经和血管就会卡压到,下肢水肿,血液回流不畅,股神经卡压,生殖股神经卡压都有相关性。
腰痛
卡压下肢的血管和神经
大腿前侧区域痛,外阴痛,睾丸痛。
盆底肌
梨状肌也是盆底肌的一部分
尾骨肌
起于坐骨和骶棘韧带
止于骶骨下角外侧边
提肛肌(髂尾部)
前面起于闭孔膜的前缘和耻骨,后面起于坐骨棘
止于肛尾体和坐骨最后两节段
提肛肌(耻尾部)
起于耻骨联合到闭膜管的背面
向后止于坐骨棘和提肛肌的腱弓
肛门括约肌
向后附着于肛尾韧带
向前附着于会阴体腱
功能
1、排便
2、生殖
训练
1、凯格尔运动:微提肛训练(一边呼气一边往上提肛)。站姿、坐姿、仰卧都可以
2、排尿时突然停住的方式来感受收缩的感觉,但不能当作训练方式,不能多做,会造成盆底肌痉挛,不然容易导致尿道感染
关于损伤
1、当腰方肌损伤,做出任何动作都会有疼痛,也因腰方肌参与众多动作,故更容易损伤。
腰三横突综合征与腰方肌有关。因为腰三的横突较长,很多情况下会牵拉损伤。腰三横突综合征约等于腰方肌损伤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人体基础知识
运动方向
上下
靠近头顶为上,靠近脚底为下
专业教科书上此方向不以空间方位为标准,而人体上,以人本身为标准
近端、远端
相对于四肢肌肉来说,靠近躯干为近端,远离躯干为远端
前、后
不管在任何方位上,腹部为前,后背为后
内外侧
靠近人体中线为内,远离人体为外
解剖位
矢状面
将人体分为左右的面(以冠状轴为中心)
屈
伸
冠状面
将人体分为前后的面(沿着矢状轴)
内收(靠近人体中线90°-0°)
外展(远离人体中线0°-90°。)
水平面
将人体分成上下的面(沿着垂直轴做的运动)
内旋
外旋
水平屈/外展
水平伸/内收
环转
屈,伸,外展,内收,连接起来的动作,即近端不动,远端做圆周运动
特例
肩胛骨运动
上提、下降
前移、后缩
上回旋、下回旋
骨骼、关节、肌肉
骨骼与关节
骨骼位置分类
躯干骨
四肢骨
上肢骨
下肢骨
骨骼形状分类
长骨
一体两端,中间有空腔,大 部分呈管状,一般位于四肢
小手指骨
小脚趾骨
股骨
肱骨
肌肉收缩时,起杠杆作用,让人体产生运动,尤其是幅度较大的运动
短骨
形状类似于立方体的小骨头
手腕骨
足踝骨
分布在需要承受较大压力以及灵活和复杂的部位
扁骨
呈薄板状,面积大(像片状)
肩胛骨
髂骨
肋骨
颅骨
分布于有空腔的位置,适合保护内脏器官(如颅骨,胸腔,盆腔)和作肌肉的附着面(如:肩胛骨)
不规则骨
呈不规则型(如脊椎骨),有些内部还含有空气的腔隙,以减轻重量(如上颌骨)
稳定,支撑与灵活
籽骨
人体上最大的籽骨是膝盖骨,包在肌腱和肌肉中
增加杠杆作用(增加股四头肌的效率)
关节
单轴关节(只能在一个轴上运动)
屈戍关节(配两组肌,屈肌和伸肌)
例子:肘关节
屈和伸
车轴关节
骨骼的圆面或尖面和部分韧带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形成关节,可以做旋转。其实就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做的运动
枢纽关节
例子:桡尺关节
当前臂旋前旋后时尺骨不动,桡骨头绕着尺骨产生运动
可以做旋转
双轴关节
双轴关节通常有四组肌,例如桡腕关节和拇指腕掌关节,除有屈肌和伸肌外,还配布有内收肌和外展肌。
椭圆关节
两块骨头可以前后或左右移动,能做屈伸,外展和内收,环转的运动
例子:掌骨与指骨的掌指关节(大拇指关节除外)
能做屈伸,外展和内收,环转的运动
多轴关节
平面关节
骨骼的关节面是平的,两块骨间彼此滑动而产生动作,可进行多方向的相对移动,但只能在小范围内有限度的滑动
腕骨之间
跗骨之间
肩峰与锁骨之间
脊椎骨的关节突之间
运动
绕冠状轴和矢状轴:屈、伸、内收和外展肌
在垂直轴:相对侧的旋内(或旋前)和旋外(或旋后)
鞍状关节
两个关节呈马鞍型,彼此形成十字形交叉结合,每一骨头的关节面既是关节头又是关节窝。
大拇指关节
胸锁关节
能做屈伸,内收与外展,环转运动
球窝关节
关节头是球状,另一关节面呈窝状,包裹着关节头的一部分,关节头与关节窝只是松弛地连接
髋关节
肩关节
能做屈伸,内收外展,环转,旋转运动,是活动性最大的关节结构
肌肉分类
平滑肌
形态
狭隘的梭形细胞、非横纹、单核的肌细胞
特点
反应缓慢,能持久收缩,不易疲劳,由神经系统自主控制,不受意志所支配(如消化管肌肉的蠕动)。
分布
内脏器官如胃壁,肠壁,血管壁,子宫壁
心肌
形态
横纹、管状、分支的单核细胞
特点
受植物神经支配,自主收缩,有耐力和坚固
分布
构成心壁,位于心脏,负责心脏的收缩
骨骼肌
横纹肌
形态
横纹管状的多核细胞
特点
收缩迅速,强劲有力,但持久性差,受神经系统支配则可由意志指挥
称之为随意肌。
分布
附着在骨骼上,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肌肉类型
肌腱与肌腹
肌腱
肌腱为肌肉两末端的致密结缔组织纤维索
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
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膜,胶原纤维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接
作用
连接肌肉和骨面
通俗解释:肌肉通过肌腱连接到骨头,软骨、韧带或筋膜上,给肌肉一个附着,肌肉收缩又通过肌腱带动骨头的活动)
特点
呈白色,没有收缩能力,肌纤维的拉力传布到整个肌腱。有很强的韧性和张力,附着力,不易疲劳
分布形态
在四肢呈索状
在躯干呈薄板状
肌腹
肌腹为一块肌肉的中间部分,能收缩部分
骼肌肌纤维组成
肌腹(由肌外膜包裹)-肌束(由结缔组织而成的肌束膜包被)-肌纤维(包有薄的结缔组织膜,肌内膜)-肌原纤维(由肌纤维膜包着)-肌节(单肌纤维。分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特点
具有收缩性,色红而柔软
作用
是肌肉的支持组织,使得肌肉有一定的形状
肌丝滑动学说
肌肉收缩
分类
静力性收缩
等长收缩
定义:关节活动不发生变化,没有位移变化,肌肉保持绷紧持续发力,不进行任何运动(使人体保持某一特定位置,或对抗固定不动的阻力练习形式称为静力性练习)
特点: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不变,张力增加
作用: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它关节创造条件,是支持、固定和保持特定人体姿势的基础,更能刺激深层肌肉
应用:可以做为早期的康复训练和对肌肉的激活练习
原因
静力性练习相对安全
增加肌肉耐力与力量
原因
肌肉压力最小
坚持的时间久
承受的重量非常大
肌纤维的募集量也非常大
练习项目:站立、悬垂、支撑等
动力性收缩
等张收缩
定义
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等于阻力,并发生向心或离心收缩运动
特点
根据运动方向分类
向心性收缩
张力不变
肌纤维长度缩短
离心性收缩
张力不变
肌纤维长度延长
产生关节活动、关节角度变化的收缩运动
但值得注意是,等张收缩这一概念已被现在的研究人所质疑,认为该说法不对。原因是在关节角度不一样时,肌肉的用力效率不一样,肌肉的张力也会不一样。
作用
是人体实现各种加速运动和位移运动的基础。
表现
等张收缩消耗大,通常导致乳酸推挤,并对肌肉纤维造成破坏
应用
例如,哑铃弯举、单杠等
等速收缩
定义
既为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
特点
速度恒定
张力等于阻力
(一般是特定的器械上,比如普拉提床)
应用
自由泳的划冰动作就是典型的等动收缩
作用
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向心收缩
对应着爆发力,发力过程
定义
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大于阻力,并引起肌肉的缩短
特点
原动肌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
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
张力大于外加阻力
是做功的,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
应用
卧推时,胸大肌等原动机收缩使哑铃或杠铃向肌肉发力方向移动,即卧推上,举阶段
跳跃时,股四头肌等原动机收缩发力向上跳起的阶段
哑铃屈肘弯举时,肱肌和肱二头肌收缩发力使前臂靠近躯干的阶段等
作用
肌肉回拢状态下的收缩,到顶点就是顶峰收缩。在这个状态下,肌肉挤压感最强、血液的冲泵有利于肌浆网的维持。(有利于肌肉坚硬,也有利于泵感的到来)
离心 收缩
对应着退让过程
定义
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小于阻力,并引起肌肉的拉长
特点
肌肉起止点远离的过程
张力小于外加阻力
做负功,需要很强的控制力。
作用
缓冲
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得身体缓慢下蹲
制动、减速
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臀大肌产生离心收缩,由于该收缩的制动作用,减缓了身体下落的速度,从而起到防止身体受到损伤的作用。
克服重心
意义
是肌肉在伸展时的收缩状态,即肌肉主动伸展,还要保持紧张(在这个状态下肌肉力量最小)这是造成肌纤维撕裂、肌肉延迟性酸痛的原因。增肌,离心收缩很重要。
超等长收缩
定义
肌肉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特点
收缩动作转换快,具有牵张反射的特点
具有经济,效率又高
弹性能量的产生、储存以及再利用过程和中枢神经的反射性调节作用
应用
超等长训练跟其他力量练习相比,训练的形式更多样也更动态化,十分接近各项运动竞技项目的运动形式,发力更突然快速,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之中
对于需要康复训练的人群,建议先安排静力性收缩(等长训练),再安排向心收缩训练(小范围),再安排离心训练(注意在此训练时,要注意观察康复者的身体状况),接着安排等速训练(此训练可以放到向心训练后面),针对运动员训练,建议使用超等长收缩训练
长度-张力曲线缩
肌肉静息长度和在此长度下肌肉产生的张力的关系
说明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张力在静止长度附近为最大,而肌肉长度不论增加还是减小,强直收缩张力都减小。拉长肌肉引起的强直收缩张力减小,可用肌肉的两类细丝的重叠减小的滑动理论来很好的说明
肌肉在不同的长度上,张力的变化,肌肉发力在最佳的发力区域
是横桥与细肌丝的挂钩数量吻合度最多时,力量变大。肌肉拉长或缩短,横桥与细丝挂钩吻合度最小,发出的力也变小。
要刺激一个人的肌肉,不一定要用大器械,只要一条橡皮带就可以。把人体力量最弱的地方锻炼起来,去激活每一块肌肉。(值得注意的是:在拉长的力区域锻炼容易拉伤,所以可以把肌肉收缩最短的区域锻炼)当肌肉处于最佳发力区域时,横桥与细肌丝挂钩吻合数量最佳
肌肉缩短位上的训练方法适用于优秀训练者,也可以用于康复的人群,只是要注意选用适当的重量
张力-速度关系
离心收缩越大给人体刺激就越大,人体所有损伤基本来自于离心收缩,像常规运动,在上场前必须要做充分的离心收缩训练
肌肉与筋膜
彼此关系
筋膜,滑膜囊,腱鞘和籽骨等在肌肉的周围有辅助肌肉的活动
筋膜的作用
具有保持肌肉的位置,减少摩擦和保护等功能
筋膜的分类
浅筋膜
分布
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
构成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行于此
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肉
作用
位于它深部的肌肉、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例子
如手掌和足底的浅筋膜均较发达,能对加压起缓冲作用
深筋膜
分布
位于浅筋膜的深面
构成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作用
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和血管神经等。
与肌肉
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
构成肌肉间隔
四肢,深筋膜伸入肌肉群之间,并附着于骨
构成筋膜鞘
与包绕肌肉群
与血管
与包绕肌肉群
提供肌肉的附着或作为肌肉的起点
骨骼肌分类
快慢肌
快肌纤维
白肌纤维
(多在紧急情况下)依靠 内部化学反应迅速伸缩。
特点
形态
直径较粗,肌浆少,呈苍白色
代谢特征
无氧代谢能力较高,带氧能力弱
生理特征
收缩形态
潜伏期短
速度快
张力大
不能持久,易疲劳
反应速度快
慢肌纤维
红肌纤维
靠血红蛋白持续供氧运动,进行较长时间的收缩与拉伸,是人体进行日常的行为活动
特点
形态
直径较细,毛细血管、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
代谢特征
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运氧能力强,更能有效运走废物
生理特征
收缩形态
潜伏期长
速度慢
张力小
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反应速度慢
主动肌与拮抗肌
主动肌
在做训练动作时起主要发力作用的肌肉
拮抗肌
在原动肌(主动肌)收缩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位于原动肌(主动肌)相反一侧并同时松弛和伸长的肌肉
概要
例子
完成屈肘动作中,原动肌为肱二头肌和肱肌,位于它们相反一侧的肱三头肌同时松弛和伸长,它是屈肘动作中的拮抗肌
相互联系
形式上是对立的
对环绕关节运动的功能是统一协调的
在快速运动中,拮抗肌通常在原发运动之末的瞬间收缩,以防止原发运动的过度,使动作准确
应用
在训练中,主、被动肌兼练法则,就是在练完主动肌以后,立即练被动肌,主、被动肌兼练法能有助于疲劳肌肉的尽快恢复
协同肌
某肌肉或肌群对另一肌肉或肌群在体内的配置上具有互相协调运动或张力关系时,则称此两者为协同肌,是拮抗肌的对应词
稳定肌
一些肌肉起着固定附近一些关节的作用,以防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动作
例子
例如屈肘时使肩胛骨固定于脊柱的斜方肌、菱形肌等
四者联系
同一块肌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是原动肌,也可以是协同肌、拮抗肌或固定肌。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互相协调又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种动作。
平行肌
平行肌的肌肉排列平行于肌肉长度,一般来说平行肌肉比起相似大小的羽状肌肉来说会有较大的移动範围
①扁平肌
常薄而广
由宽、纤维状、带状腱膜起始以容许传达力量到一个宽广的区域
例子:腹直肌与腹外斜肌
②梭状肌
肌腹中央为纺锤状,围度慢慢往两端肌腱递缩
适用于大幅度运动的地方,力量大,伸缩度非常大,可全范围去运动。
例子:肱肌、肱桡肌与肱二头肌、腰大肌
③带状肌
形状就像皮带一样
所有肌纤维平行排列在一条叫长的纵线上,且附着在骨骼的面积相较于其他肌肉来的广
例子:缝匠肌,胸锁乳突肌
④放射肌
时也会被形容为汇聚肌或扇形肌。同时有扁型肌与梭状肌的排列方式
一端汇集于一条肌腱,另一端分布于较广的带状腱膜区域
例子胸大肌与斜方肌。
羽状肌
肌纤维,斜斜地排列在肌腱上,结构看起来就像羽毛。这样的排列增加了肌肉横截面面积,因此力量也较大。这类型强大肌肉较常出现在下肢,毕竟要负责支撑体重。
①单羽状肌
肌纤维只由肌腱单侧延伸
手和脚上多,肌肉短,肌腱长,肌肉动一点就产生大运动
单位面积之内纤维数量越多,横截面积越大,力量越大
股二头肌、趾长伸肌与胫后肌
②双羽状肌
肌纤维由中间肌腱往双侧延伸
小范围运动比较好
如股直肌(上层是)与屈拇长肌。股四头肌中的股中肌
③多羽状肌
肌纤维斜向的排列在数条肌腱上
小范围运动比较好,杂乱无章的肌纤维、伸缩能力差、可动范围小
三角肌、臀中、臀大、臀小中的一部分
重点
纤维对应到彼此的肌腱会有不同排列,产生的肌肉形状也会不同。再来就是形状与纤维排列,透过所附着的骨骼可以有效发挥肌肉力量与运动范围。肌肉横截面积为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因素;肌肉缩短的能力则会影响关节运动范围
梭形肌只需要在最佳位置和劣势位置上强化,如股二头肌、股四头肌;扇形肌:需要在各个角度上去强化,如胸大肌、髋内收肌、臀大肌。不同的肌肉有不同的训练方式。
增肌
增肌的实质
骨骼肌的适应性肥大
锻炼:前4-6个月脑神经适应,锻炼必须要有2个月以上看成效。一个星期单块肌肉高强度刺激1次,低强度2·3次,中强度2·3次
破坏撕裂肌纤维
长时间有规律地且有足够负荷给予肌肉刺激将肌纤维拉断(只是轻微损伤
在锻炼的时候务必要保持本体感觉,要有自我感觉刺激到完爆的感觉。
修复
营养补充
蛋白质和糖
蛋白质在体内水解为各种氨基酸
补充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将为肌肉的形成提供能量。生成肌肉组织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用食物补充肌纤维裂口
足够的休息
在睡觉休息的时候,营养物质通过毛细血管、体液跑到裂缝处开始修补
修复后肌肉会比以前更粗,肌纤维增粗(肌肉变大)
注意:成年后肌纤维可收缩不可增加,肌纤维中间的肌质增多,能量也增多。所以脂肪也增多
减脂
定义:体内脂肪超过正常范围之内的动物,由于自身形体健康的原因,通过各种手段减掉自己身上多余脂肪的行为
诊断
肥胖判定标准
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理想范围:18.5~23.9.
腰臀比
男超0.95/女超0.85,要注意心脏问题
体脂测试
基础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差,由年龄、性别、身体组成、荷尔蒙状态决定短期很少改变
个人在静点的情况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热量所需消耗的卡路里
热量平衡原理
体内消耗热量=基础代谢率+身体活动总消耗+食物热效应
摄取热量少于消耗热量是关键
合理饮食和有规律的运动是持续减重的有效办法
减脂原理
脂肪要来有踪、去有影
减脂方法
1、先把肥胖诊断,肥胖成因检测
2、制定科学减肥方案
3、饮食强化营养配给结构化膳食
4、关注女性生理周期
5、时刻监测体内的脂代谢变化
6、加强肠道蠕动防止便秘的发生
补充知识
小孩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大人胖是脂肪细胞肌纤维维度变大
脂肪细胞数量在青春期之前数量可以增加,但在成年后细胞数量基本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