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有机化学第四版 第二章 链烃
这是一篇关于有机化学第四版 第二章 链烃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9 16:27:28第二章 链烃
基础
结构
饱和烃
烷烃
sp3杂化
正四面体-109.5
σ键
乙烷:重叠式最不稳定,交叉式最稳定(优势构象)
丁烷:对位交叉<邻位交叉<部分重叠<全重叠式
高碳数正构烷烃的优势构象:相邻碳均为对位交叉
不饱和烃
烯烃
sp2杂化
p轨道与杂化轨道平面垂直
平面正三角形-120
π键、σ键
性质
不可旋转性
顺反异构
双键不等性
共平面性
二稀分类
累积二稀n=0
共轭二稀n=1
大π键/共轭π键:p轨道重叠使四个p轨道共享4个p电子
键长平均化
C2、C3有部分双键性质
共轭体系能量降低,更稳定
孤立二稀n>1
炔烃
sp杂化
剩余两个p轨道与杂化轨道垂直 空间直角坐标系
同分异构
构造异构
碳链异构
伯(1°)
伯氢(1°H)
仲(2°)
仲氢(2°H)
叔(3°)
叔氢(3°H)
季(4°)
官能团位置异构
官能团种类异构
互变异构
立体异构
构象异构
本质:单键旋转使基团的空间排列形象不同
表示方法:锯架式、纽曼投影式(Newman投影式)
各种构象能量差异不大,室温下互相迅速转化,视为同一种物质
构型异构
顺反异构:具有自由旋转的限制因素
常见物质:烯烃、偶氮化合物、脂环烃
烯烃
顺反构型命名法:两个碳连的原子有相同
Z-E构型命名法:无原子相同
优先基同侧:Z型
优先基不同侧:E型
次序规则
A:先大后小,先轻后重
B:比较所有次接原子
C:双键和三键,接同样原子
Z-E构型命名法与顺反构型命名法无必然对应关系
对映异构
命名
普通命名
当双键和三键距主链两端位置相同,先稀后炔
顺反异构命名
顺反异构命名法
Z-E构型命名法
反应机理
1、自由基反应
烷烃卤代
A:链引发,形成自由基
B:链增长,延续自由基,形成产物
C:链终止,消除自由基
过氧化物效应下的不对称加成
反Markovnikov规则
HX中,只有HBr才有过氧化物效应
2、亲电加成
烯烃与卤素加成
A:非极性溴分子受π电子或极性条件影响,变成偶极分子
B:偶极分子正电荷部分进攻π电子云,形成溴鎓离子
C:偶极分子负电荷部分在溴鎓离子反面结合,形成反式加成产物
烯烃与卤化氢
H+进攻π电子云,由于质子半径小,不易形成稳定的环状鎓离子,故形成碳正离子,卤离子从反面进攻
Markovnikov规则的实质:亲电加成
碳正离子的形成难度
形成活化能:碳1°>2°>3°>4°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P-σ超共轭越多越稳定
稳定程度:碳4°>3°>2°>1°
例外:H+只能进攻靠近强吸电子基团的C
CH2-CH-CF3
3、共轭二烯的1,2加成和1,4加成
1,2加成活化能低,低温时主要生成1,2加成产物(速率控制产物)
1,4加成产物稳定,高温有利于稳定产物生成(平衡控制产物)
化学性质
烷烃
1、稳定性
室温下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不发生反应
特定情况下发生自由基反应、氧化(燃烧)、裂解
2、卤代反应(自由基反应)
条件:光照
不断生成卤代混合物
3、氧化反应
燃烧
瓦斯爆炸:气态烃和极细颗粒的液态烃与空气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混合,点燃爆炸
烯烃、炔烃
有容易断裂的π键,易发生加成、氧化、聚合
1、加成反应(除过氧化物外,亲电加成)
(1)催化加氢
烯烃:Pt、Pa、Ni
炔烃:Pt 比烯烃难催化加氢,直接生成烷烃
(2)卤素亲电加成
烯烃
检验烯烃: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棕色立刻消失
炔烃
检验炔烃:褪色比烯烃慢
比烯烃难亲电加成
(3)卤化氢亲电加成
不对称试剂加成规则
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Markovnikov):氢加到含氢多的碳原子上
过氧化物效应(自由基反应):R-O-O-R存在时,反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
(4)水亲电加成
烯烃
条件:硫酸等强酸
Markovnikov规则
除去烷烯混合物中的稀烃
炔烃
条件:汞盐/对应酸
生成稀醇,重排,生成羰基(醛和酮)
Markovnikov规则
2、氧化反应
烯烃
中性或碱性高锰酸钾
生成邻二醇,褐色的MnO2沉淀,紫红色褪去
作用:鉴别混合物中是否存在不饱和烃
酸性高锰酸钾
无支链C变成COOH,有支链C变成羰基(酮),端点C变成CO2
作用:鉴别烯烃、通过分析氧化产物的结构推断原来烯烃结构
炔烃
高锰酸钾,非端点C变成COOH,端点C变成羰基(酮),若碱性,会出现褐色MnO2沉淀
作用:鉴别烯烃、通过分析氧化产物的结构推断原来烯烃结构
臭氧氧化
烯烃
(1):将臭氧通入液态烯烃或烯烃的非水溶液,生成易爆炸的臭氧化物,一般加水使其生成醛或酮以及H2O2
(2)生成的H2O2用Zn/H+,转化为H2O
作用:通过臭氧化物的还原水解产物,推断原烯烃的结果;通过烯烃制备醛或酮
3、聚合反应
炔烃能聚合成苯
4、炔淦反应(炔烃)
本质:碳原子的电负性随杂化轨道中s成分的增加而增大,sp杂化中,炔有微弱的酸性,能被金属离子取代
类型:乙炔及端炔烃
条件(没氨没门)
硝酸银的氨溶液
生成白色炔化银沉淀
氯化亚铜的氨溶液
生成红棕色的炔化亚酮沉淀
作用:鉴别端炔烃
生成的炔淦受热或震动易爆炸,要及时加入稀硝酸将其分解
共轭二烯
1、单烯烃的所有反应
2、与溴化氢加成
1,2加成
1,4加成
第一步加成快,第二步加成慢
3、鉴别三剑客
A:溴水或KMnO4,不褪色为烷
B:Ag(NH3)2+或Cu(NH3)2+,无变化为烯,有色沉淀为炔
有机实质影响因素
立体效应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I
特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直接性
电负性不同时电子沿共价键向一个方向偏移,分子发生极化
吸电子诱导效应(-I)
电负性>H的基团有吸电子性,称吸电子基或亲电子基
给/供/斥电子诱导效应(+I)
电负性<H的基团有供电子性,称斥电子基或供电子基
永久存在,经过3个C可忽略不计
苯环定位基团判断(未完整):看电负性,判断苯环上为-的位置,即为可发生亲电取代的位置
共轭效应C
p-π共轭(强)
苯-OR、烯丙基/X结构(+、.、-)
诱导与共轭并存规则:哪边电子多就给电子
π-π共轭(强)
苯-C双键、共轭多烯
诱导与共轭并存规则:电负性强的吸电子
σ-π共轭(弱)
苯-c
电子云共享,互相帮助
共轭体系受外界(试剂进攻)影响时,电子效应沿共轭链传递,交替极化,不衰减
σ-p超共轭效应(弱)
碳正离子的p轨道与相连碳上的C-Hσ键共轭,可分散正电荷
分散正电荷越多,碳正离子越稳定
σ-p超共轭与p-π共轭跨界比较稳定性时,p-π共轭更强更稳定
σ-π超共轭效应(弱)
π键与相邻的C-Hσ键共轭
R成为供电子基,供到一半,产生电子排斥作用,靠近R的双键C极化为+,远离极化为-,符合马氏
通过电子效应综合,判断电子移动方向
A:先判断共轭体系,确定是看电负性还是看电子数(π-π共轭,看电负性;p-π共轭,看电子数)
B:一般共轭大于诱导,但卤素诱导大于共轭;元素周期表中,靠近F的电负性更强
C:再根据电子转移,判断正离子稳定与否、苯环活化与否、取代加成正负基团加到哪个位置
D:苯环中,基团供电子,邻位-;吸电子,邻位+。电子效应表现在邻位上。两个间位基团中间的位置空间位阻大,不能加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