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第一章 绪论
这是一个关于生理--第一章 绪论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10 10:12:05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简介
生理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器官和系统水平
3.整体水平
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动物实验
1.急性实验
(1)离体实验
(2)在体实验
2.慢性实验
(二)人体实验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最基本的特征
概念:机体不断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衰老结构,重新构建新结构的吐故纳新过程。(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的概念:能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刺激三要素
刺激要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足够的刺激强度 2.足够的刺激作用时间 3.适宜的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①刺激强度
②刺激时间
③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值(阈强度)
概念: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刚好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阈刺激:凡是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上刺激:凡是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凡是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
反应
概念:细胞或机体感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
形式
兴奋: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者功能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性反应或兴奋。
抑制:由活动状态变为相对静止,或者功能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性反应或抑制。
(二)兴奋性
概念:一切有生命活动的细胞、组织所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和体液的分布
体液
概念: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体液。 体液约占身体重量的60%
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占体重的40%)
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占体重的20%)
血浆:细胞外液的1/4(约占体重的5%)
组织液:细胞外液的3/4(约占体重的15%)
(二)内环境
概念: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三)稳态
1.概念: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含义:一方面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明显改变。 另一方面是指稳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变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3.稳态的维持: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协调完成。
4.意义:稳态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概念: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2.基本方式:反射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4.作用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二、体液调节
1.概念:是指体内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
2.作用特点: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较广泛。
三、自身调节
1.概念:是指组织或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2.作用特点:影响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第五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二、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
1.概念:是一种“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影响控制系统的活动。
2.反馈信息:在控制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的能影响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3.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 影响控制系统的活动称为反馈。
(一)负反馈
1.概念: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
2.控制特点:
3.意义:它对保持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反馈
1.概念: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使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相同的方向进一步加强。
2.例子:分娩、排尿、排便、射精、血液凝固、恶性循环、动作电位的上升
3.意义:其生理作用是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三、前馈控制系统(了解)
1.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2. 前馈控制系统可以使机体的反应具有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