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选修三历史一单元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这是一个关于高中选修三历史一单元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10 22:27:40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 交流中发展
佛教东来
开始: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兴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由盛转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融合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影响:
有利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利影响:1.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 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佛门成为避税理财之地, 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 3.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4.士兵官吏浮于人事,寺庙奢侈, 僧侣不俭
如佛道在交融中是怎样变化的:
魏晋南北朝:儒学地位动摇, 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进一步发展。
隋朝:三教合儒,以儒为主。
唐朝:复兴儒学,三教并行。
结果: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程朱理学。 最终完成重建理学信仰的任务,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西学东渐
早期:1.明末意大利人立马逗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 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全面开始-鸦片战争以后
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 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播渠道
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留学教育:派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 的近代知识分子。
译书机构: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影响
传播内容转变: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 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政治运动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 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民主平等。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东亚
汉字: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佛教:大约在四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社会风俗: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对欧洲
中学西传: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文化西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 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