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11 09:18:07中国哲学
儒家
贵族
孔子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老师
仁、义、忠、恕:主张仁义,尽己为人。
知命:无所为而为,一心一意尽力去做我们知道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
伦理:爱有远近亲疏,强调差等。
形上学:《易传》,道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强调宇宙万物永远在变化过程中。
“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要太过,又不不及。恰到好处。
孔子创建了儒家,儒家的政治观点,圣人为王,应当为人民多做事
孟子
理想主义
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神秘学:气的概念的产生
强调个人自由,心理学的范畴。
荀子
现实主义
人性本恶,本智,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
人需要联合,有社会组织,需要有行为的规则“礼”,"礼“使人文雅
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逻辑理论:人所有的认识能力叫做”知“;认识能力与外物相合者叫做”智“,知识。
折中趋势:哲学家的“见”和“蔽”是连在一起的。
道德上善,也是功利主义
董仲舒
将汉帝国理论化
继承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发起了著名的考试制度,更有意义的是主张儒家经典作为这些考试的基础。
将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教化、约束人们的行为。
强调认为和教化的作用,接近荀子;认为教化是性的继续,接近孟子
儒家学说的专用范围是社会组织、精神的和道德的文明,以及学术界。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
主要来源是道教,阴阳家
韩愈和李翱
《易传》凡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的,一个事物被否定了,新事物只是在重复旧事物。
老子相同的理论;黑格尔认为一个事物被否定了,一个新事物在更高水平上开始了。
气,接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质料”的概念
禅宗的进一步发展。
理学
程颐开创,朱熹完成
“理”,原理,是抽象的,是永恒的,不可加减;“气”,材料;“器”是指个体事物,是具象的。朱熹认为“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强调自乐。
朱熹认为性即理也。仁义礼智是理,属于性;而心的活动,是具体的,也是气的具体化,我们要通过心才能知道性,由具体的才能知道抽象的。
朱熹批评佛学说宇宙是空的理论,认为理是永恒的,但具体世界的事物是变化的,暂时的,所以宇宙并不空。
心学
陆九渊继续,王守仁完成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
王守仁,即明阳先生,认为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就是我们经验到的具体的实际世界。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但致良知不是通过沉思而是通过处理事务的经验,即知行合一。
王守仁批评佛学,佛学说无,圣人岂能在无上加得一毫有?
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综合。
墨家
侠士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兼爱:无差别的爱,爱别人如同爱家人,强调同等。
设立国家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强调中央集权。
“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也是一种功利主义。
后期墨家
相对论方面,超越了惠施
逻辑学:《墨经》中:”小故“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原因“;”大故“是”必要而充足原因“。
没有看出现代逻辑学的”充足原因“
演绎法,归纳法:“效”与“推”
现代逻辑推理,若要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就要用事实或者实验来验证它。
辩:对于其他家的批评:批评老子”绝学无忧“的理念,既然觉得以”学无益“为教,这个教本身就是正好证明学是有益的。
后期墨家富于逻辑头脑,他们试图创造一个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纯系统,这是中国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法家
法术之士
三派
势:权力,权威。
法:法律,法制。
术: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政治手腕,徇名而责实,赏罚分明
法家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
荀子的学生,因被妒忌,死于同门李斯的政治暗害
法家的集大成者,最后也最伟大的理论家
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无为而无不为:君主必需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可理解现代管理的放权。
法家充分认识到时代变化的要求,认为出现了新的问题,只有用全新的方案才能解决。
其他各家流行的“历史退化论”思想是回顾过去,从中寻求先例,认为拯救人类,不在于创新,在于复古。--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过去的经验足以指导劳动。
对比于当时的各家学说,实在是一种革命的观点。
名家
辨者
邓析
著名的讼师
惠施
庄子的挚友
相对论:“名”与“实”,具体事务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
公孙龙
共相论: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通的理论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道家
隐者
杨朱
墨子与孟子之间的时代
为我,轻物重生
悲观主义
自保的精神
老子
全生避害
反者道之动,事务内在存在着其自身的对立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知:强调原始的无知,如婴儿般的淳朴
曲则全,”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政治观点是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
庄子
凡人:各执其位,顺应自然能力自由发挥,获得相对的幸福。
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心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与道合一,获得绝对的幸福。
不知:认为不是保持原始的无知,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而忘记了它们,不知之知的状态。连这个“忘了一切”也忘了。
无用之用: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折中趋势:内圣外王之道。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无为,是相对的;无人格之道,道生万物
新道家
主理派
向秀和郭象
道是真正的无
社会随形势而变化。形势变了,制度和道德应当随之而变。
模仿是无用的,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实践“无为”,“无为”是顺应自然发展,反对它们,固执过时的旧制度和旧道德就是“有为”。
明确了庄子的思想:圣人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同一,所以他“无己”;顺物之性,让万物自得其乐,所以他“无功”;与道合一,而道无名,所以他“无名”。
对原来的道家进行了重要修正,不反对制度和道德本身,而是反对过时的制度和道德。
主情派
浪漫主义,风流
要求更高雅的快乐,不要求纯肉感的快乐。
佛家
中国的佛学
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
万物是“有”与万物是“无”,都同样是俗谛;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
涅槃这种状态就是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这个“否定一切”。
二谛义
僧肇与道生
佛教此宗大师之一鸠摩罗什的两位弟子
僧肇认为万物非有非无,非动非静,是真谛。
僧肇把“般若”描写成圣智,圣智是无知的,因为“无”是超乎形象,没有性质的,般若是不知之知。
道生提出“顿悟成佛”,不否认积学的重要性,但不管积学功夫多大,也只是一种准备功夫。成佛是与“无”同一,即与其全体同一,少任何一点,就不是同一。
道生的佛无“净土”论的意思,佛的世界,就正在眼前的这个世界中。“迷则为凡,悟则为圣”。
道生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即使是反对佛教者。
印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提供了“宇宙的心”的观念。
禅宗
静默的哲学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不修之修,以无心做事,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修行的道路,要充分相信自己。
顿悟,其解决并不是具体地解决问题,而是了解此等问题,本来就都不是问题。
于现象之外觅真实,于生死轮回之外觅涅槃。
阴阳家
方士
《洪范》
五行
《月令》
四季
《易经》
阴阳
命理学结合五行、阴阳、天文、能量磁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