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总结,包括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和血量与血型两部分内容,适用于临床医学。
编辑于2021-11-30 16:36:09血液
血液生理概述
血液组成: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一种晶体物质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气体。
血浆蛋白: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
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可逆性的结合从而维持这些激素在血浆中相对较长的半衰期
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等低分子物质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营养功能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比重: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比重为1.090~1.092
血液的黏度: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血液的黏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血浆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血液的免疫学特性:免疫系统由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固有免疫:由遗传获得,因不具有针对某一类抗原的特异性,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与抗原物质接触后产生或接受免疫效应因子后所获得具有特异性,又称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血细胞生成:成人各类细胞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造血过程: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造血干细胞
定向祖细胞
形态可辨认的前体细胞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数量: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形态: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成双凹圆碟形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在外力作用下可变形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参与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的缓冲及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还需要氨基酸、维生素B6、B2、C、E和微量元素铜、锰、钴、锌等
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红系组细胞是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系组细胞呈现不同反应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性激素:雄激素可提高血浆中EPO的浓度,促进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的破坏:90%的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损
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数量: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数可因年龄和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而有变化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各类白细胞均参加机体的防御功能,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分泌等特性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活性均较强
嗜酸性粒细胞:有较弱的吞噬能力,可选择性的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吞噬缓慢无杀菌作用,在抗细菌感染防御中不起主要作用
限制是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重要效应器;参与固有免疫调节;释放的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是吞噬细胞能够到达抗原入侵部位而将其破坏
单核细胞: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以体液免疫有关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生成受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调节
GM-CSF能刺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
G-CSF和M-CSF分别促进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生成
还有一类抑制性因子,它们可以直接抑制白细胞的生成,或是限制上述的集落刺激因子的释放或作用
白细胞的破坏:白细胞主要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循环血液只是将白细胞从骨髓和淋巴组织运送到机体所需部位,白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短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数量: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可有6%~10%的变动范围
功能: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还可释放具有稳定内皮屏障的物质和生长因子;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可被激活而在生理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是血小板发挥生理性止血功能的基础。
血小板的异常活化也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调节:血小板生成素(TPO)是体内血小板生成调节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
血小板的破坏: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有利于减轻或阻止出血。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损伤后,通过血小板的黏附,可“识别”损伤部位,是止血栓能确定位置。
一期止血:主要依赖于血管收缩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员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称二期止血。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凝血过程: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猿变为纤维 蛋白的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在体内,当组织和器官损伤时,暴露出的组织因子和胶原虽可分别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但这些凝血因子并不是机体生理性失血所必须的。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而“截短的”内源性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
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主要由肝产生
纤溶酶是以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形式存在
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发生有限水解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可被分解为许多可溶性小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通常不再发生凝固,其中部分小肽还具有抗凝血作用
纤溶抑制物:凝血酶通过凝血酶调节蛋白的结合还可激活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稳定凝血块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型抗原:这种抗原是由种系基因控制的多态性抗原
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本质: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称为凝集原。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的分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含有A和B两种抗原者为AB型;A和B两种抗原均无者为O型
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不同的抗体:在A型血者的血清中,只含抗B抗体;B型血者的血清中只含抗A抗体;AB型血者的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抗体;O型血者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ABO血型系统各种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链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
天然抗体:ABO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天然抗体多属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
免疫性抗体:是机体接受自身所不存在的细胞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免疫性抗体属于IgM抗体,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ABO血型的遗传: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九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
ABO血型的鉴定:正确鉴定血型是否准确安全的基础。
正向定型:是用抗A与抗B抗体检测来检查红细胞上有无A或B抗原
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有无抗A或抗B抗体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已发现50多种Rh抗原,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D、E、C、c、e五种
Rh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Rh血型的抗原性强度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AB抗原
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特点:与ABO系统不同,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免疫性抗体。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因其分子较小,婴儿能透过胎盘
临床意义:当,Rh阴性的孕妇还有Rh阳性胎儿,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抗体
血量和输血原则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输血原则
输血最好坚持同型输血
倡导成分输血,可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且节约血源
自体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