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的基本原则即: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班级知识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班级的含义、班级的产生与发展、班集体、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模式、班级文化。
德育的实施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和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德育教育的三结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的概念
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 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有指导作用
我国中小学 主要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基本涵义
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贯彻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原则)
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其积极向上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
基本含义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品德发展现状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知和行为养成结合,使学生言行一致
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知 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相结合原则 (平行教育原则)
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 同时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 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尊重信任学生与 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爱使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二者结合即可得最佳教育效果
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
教育者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教育者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德育目标 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教育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格发展状况出发 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移贯彻到底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 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性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 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教育者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 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 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家庭社会的教育关系 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 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