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
这是一个关于政治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18 18:24:43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论
哲学的含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哲学
整个世界
具体科学
某一领域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第一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同一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实物,金木水火土气形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
定义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定义的提出者列宁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的含义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静止
含义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和运动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观念
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不变论
否认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意识
生理基础
人脑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
本质
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
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发展
含义
前进性质和上升性质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
矛盾
方法论
运用矛盾分析法,时时有事事有,分析一切事物
特殊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联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
一个事物
矛盾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与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含义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含义
肯定是指保持自身存在的问题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且转换为其他事物的趋向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内容
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条件
出现的先后次序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现实性与可能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避免教条主义
真理
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质属性
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区别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并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联系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
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深化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一
生产力
含义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冰,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起决定性作用
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两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基本矛盾二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核心
国家政权
两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
改革
强大杠杆
科技革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思想
总论
形成发展条件
社会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文化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时代背景
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
形成发展过程
萌芽
时间
1921到1927年,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大革命失败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提出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毛思想萌芽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时间
1929到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
时间
1935到1945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全面抗战时期
著作
论持久战
论新阶段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论联合政府
发展
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
提出
科学概念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科学内涵
1945年,中共七大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精髓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
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
基本立足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为何革命
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怎么革命
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刚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刚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基本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革命经验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1924到1927年,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7到1937年,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7到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到1949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党的建设
思想上建党放在首位
组织上建党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做风上建党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何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他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怎么改造
总路线
一化三改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意义
到1950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956年九月,中共八大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实行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正式形成
三反五反运动
十大元帅军衔
文化建设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两为方针
古为今用,洋为古用
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977年恢复高考
祖国统一建设
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这是一国两制的前身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和平统一对台方针
外交建设
毛泽东的三大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党的建设
坚持两个务必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形成发展
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思想上
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上
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1979年底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
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1982年党的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命题
形成轮廓
1987年党的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战略
走向成熟
1992年初,南方谈话
三个有利于,黑猫白猫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992年,党的十四大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基本问题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科学含义
国家性质: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程度: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79年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首次将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者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理论
对内改革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时食提出的论断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外开放
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历史地位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
主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十六大报告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4年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历史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支撑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形成
党的十九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主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时代
历史方位
五个是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是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个意味着
意味着近代以来丽九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矛盾
一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不变
我国人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新思想
主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四梁八柱
八个明确
总任务
主要矛盾
总体布局
深化改革
依法治国
强军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大国外交
最本质特征
14个坚持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新四化
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
依法治国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兴国之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规
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历史地位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征程
两个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两个阶段
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经济建设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点实体经济
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治建设
基本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领导
思想领导
政治领导
组织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基本制度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
三个基本政治制度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灵魂
主题
精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社会个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核心原则
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
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贫地区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
扶贫内容
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条控制线
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国防军队建设
祖国统一建设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意愿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和平外交建设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
党的建设
两个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治建设根本性建设
思想建设,基础性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