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清热药(泻火药,燥湿药)
以下是一篇关于清热药(泻火药,燥湿药)的脑图,汇总了清热泻火药(知母、芦根、天花粉)、清热燥湿药(苦参、龙胆、黄连)。
均能疏风散热,平肝明目。均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和风热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等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
1)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2)功效与应用
清热泻火—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为治气分实热证之要药。
除烦止渴—用于肺热咳喘,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3)用法用量:煎服15~60g,先煎。
4)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忌用。
2、知母
1)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2)功效与应用:
清热泻火—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功似石膏而力弱。
1)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滋阴润燥—用于肺热燥咳,骨蒸潮热,消渴,肠燥便秘。
3)用法用量:煎服6~12g。
4)使用注意:性寒质润,能润肠通便,脾虚便溏者慎用。
药性甘寒;均有清热泻火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气分湿热证。
味辛大寒,善清肺胃之热,治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内服生用清热泻火,煅后外用清热敛疮。
甘苦性寒质润,既能润肺燥、滋胃阴,治肺燥咳嗽、内热消渴;又能滋肾阴、降虚火,治阴虚骨蒸。
3、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止呕—用于胃热呕哕。
利尿—用于热淋涩痛。
3)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4)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4、天花粉
1)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热病烦渴,消渴,肺热燥咳。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毒。
3)用法用量:煎服10~15g。
4)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5、栀子
1)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用于热病心烦。为治热病心烦之要药。
清热利湿—用于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吐衄,火毒疮疡。
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扭挫伤痛。
3)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4)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易伤脾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6、夏枯草
1)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清肝泻火,明目—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治疗目珠疼痛之要药。
散结消肿—用于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3)用法用量:煎服9~15g。
4)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7、决明子
1)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清热明目—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
润肠通便—用于大便秘结。擅治热结肠燥便秘。
3)用法用量:煎服9~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4)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8、淡竹叶
1)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泄火,除烦止渴—用于热病烦渴。
利尿通淋—用于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3)用法用量:煎服6~10g。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
1)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
泻火解毒—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痈肿疮毒。
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多炒碳用。
安胎—用于胎动不安。善清上中二焦湿热,善清肺火,宜于胎热胎动不安。
3)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泻火、解毒宜生用,安胎宜炒用,清上焦酒炙用,止血宜炒碳用。
4)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黄连
1)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痞满,泻痢,黄疸。以清中焦湿热、大肠湿热见长;为治泻痢要药。
泻火解毒—用于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呕吐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善于清泻心火、泻肝火、清胃热。
3)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生用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酒炙善清上焦热邪;姜汁炙能清胃和中止呕;吴茱萸炙能疏肝和胃止呕。
4)使用注意:不宜过量久服,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亏者慎用。
3、黄柏
1)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经。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善于清泻下焦湿热。
泻火除蒸—用于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解毒疗疮—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3)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宜生用,泻火除蒸宜盐水炙用,止血宜炒碳用。
4)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均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诸证及火热毒盛之证。
善清中上焦湿热,泻肺火,又能止血、安胎、多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血热出血以及胎热胎动不安。
善清中焦湿热,泻心胃实火,为治泻痢要药,多用于湿热痞满,泻痢,高热烦躁,心火亢盛,胃热呕吐,胃火牙痛,痈肿疔毒等。
善清下焦湿热,泻肾火,又能退热除蒸。多用于下焦湿热所致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痹,以及阴虚火旺等。
4、龙胆
1)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2)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善清肝胆湿热和下焦湿热。
写肝胆火—用于肝火目赤,耳聋耳鸣,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为治肝胆实火之要药。
5、苦参
1)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
杀虫—用于皮肤瘙痒,疥癣麻风,滴虫性阴道炎。
利尿—用于尿闭。
3)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者处。
4)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亏者慎用;反藜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