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脑图导图社区 第二章乡村与城镇
第二章乡村与城镇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主要功能区
公共空间
特点
公共性
变化性
多样性
位置: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常在乡村中心
组成:公共建筑,街巷,水井,池塘和公园等
居住区
是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主要由房屋和院落组成
生产区
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等
影响因素: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俗文化等
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镇
城市
镇
内部功能区
住宅区
特点: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
商业区
分布: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以点状或条状分布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达稠密
分布原因
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分布:多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城镇中心较远
特征: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分布原因
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交通便捷,降低成本
其他
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内部空间结构
定义:城市内部各种功能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形成的
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形成原因:历史,经济,交通,社会,行政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意义
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
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
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
概念: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特点
不断发展变化
一定阶段相对稳定
景观
概念:自然要素以及曾8文化现象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区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景象
分类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
概念:地球表面文化景观现象的综合体
分类
物质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主要体现在
村落景观
村落类型:农村,牧村,渔村等
房屋建设景观
如: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土地利用景观
主要有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主要体现在
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欧洲:城市中心通常是教堂,城堡等
美国的城市中心是摩天大楼
中国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
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方:有围墙,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无围墙,外向性,开放性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镇化
概念
人口的变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地域的转化:乡村转化为城镇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内涵
人口的集中过程
表现: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
结果:城镇化水平上升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表现: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镇建设用地
结果: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表现: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结果:城镇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
内涵关系
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第二,三产业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是前提。 人口的集中,空间地域的转化则是第二,三产业空间集聚的结果。
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引发了城镇化。
城镇化最重要的
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本质:第二,三产业集聚。
根本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世界城镇化的特点
城镇化水平
世界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称为城镇化率
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0~30%。(水平低,发展较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水平较高,发展迅速)
后期阶段或成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水平高,发展趋缓)
特点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特大,超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发展趋缓。
问题
郊区化:从中心城区或乡村向城市郊区迁移
逆城市化:从中心城区向城市郊区或乡村迁移
原因:城市过度扩张,居住环境恶化,郊区交通改善,基础设施完善。
发展中国家
特点:起步晚,水平较高,发展迅速。
问题
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
表现:城市人口膨胀,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
中国城镇化基本特征
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城镇化的利弊
利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弊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口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等。
住房问题:住房紧张,贫民窟和棚户区。
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城镇:以非农业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
乡村: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