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极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相关内容:教育是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古代教育家所论教育聚焦于道、德、善,都指向人之德性极其向善的方向引导和教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知识点总结。
教育与社会发展知识总结,包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教育极其本质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教育是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
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2.心理起源论--美.孟禄
3.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3.其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4.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
1.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
2.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育方法较多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5.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6.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现代社会教育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
3.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4.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6.日益显示出开放性和整体性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1.教育全民化
2.教育现代化
3.教育国际化
4.教育终身化
5.教育信息化
基本内涵
中国
教的本义为学习者在教育者的示范鞭策下学习、觉悟
孟子最早把“教”和“育”合成一词使用
古代教育家所论教育聚焦于道、德、善,都指向人之德性极其向善的方向引导和教化
外国
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捷克夸美纽斯
法国涂尔干
英国斯宾塞
美国杜威
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生产力说
上层建筑说
双重属性说
多质说(多属性说、多因素说)
特殊范畴说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培养人明确了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培养人确证了教育的存在特性
培养人是教育的主题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学习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交易内容--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的主要形态
根据教育规范程度
正规教育
含义:指由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培养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特点:统一性和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
含义:在正规教育系统外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特点:有组织但未充分制度化,是系统教育但未完全常规化
根据教育现象在时空中存在形态
实体教育
含义:指在一个现实的空间里,根据现实空间里的要求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教育
特点:面对面、师生间的潜移默化影响
虚拟教育
与实体教育相对,是虚拟的教育方式
特点:教育内容和对象更广泛,自主性更强,不受时空限制
根据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
社会教育
广义: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人的各种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
特点
1.影响深刻持久
2.教育者与学习者都是双重社会地位、双重角色
3.其教育效果不是在所有家庭中都得到保证
4.教育目标和目的不固定、不统一
5.教育内容由家长决定,不确定
6.非规范化和非程序化
7.教育实施非制度化,家长有很大自主权和很强独立性
学校教育
1.较强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
2.较强可控性
3.教育专业性
4.时空的集中性和效率性
学校教育是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
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两者优势互补,相互渗透,融合发展
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合称为正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