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导图1
这是一篇关于导图1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4-16 13:53:38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
文艺界的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1978:思想解放运动拉开序幕
1979:文艺界平反昭雪
1980: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开始: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人民日报》《文艺报》的批判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注重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反对传统观念的理性和逻辑
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
本质
突破传统人学思想、文学观念
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家对80年代文学的影响
尼采
弗洛伊德
萨特
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和“清除精神污染”
剧本创作座谈会
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却快速活跃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内在动因
现代人的观念的复归
主潮
人道主义潮流
人文精神畅扬
讨论热点
人性
人道主义
异化
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新方法热
文化观念热
方法更新热
文学主体性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李泽厚主体性理论研究
意义:主体性讨论是新时期文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的“人”的问题的深化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背景
与文化研究热潮有关(新儒学)
为中国文学发展寻找生机、出路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示和影响
代表文章
韩少功《文学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万隆《我的根》
有关重写文学史
发起:1988年4月《上海文论》
推动:王晓明、陈思和《主持人的话》
意义:集中出现一批对文学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与反思的论著
90年代
人文精神的寻思
王蒙《躲避崇高》
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
性质:知识分子自我诘问、自我清理
“后现代”思潮
三种文化形态分化
官方主流文化
知识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文化状态
多元化
个人化
思想文化潮流
后现代主义
意义
颠覆与可能
基本特征
消解主体性
解构文学的终极意义
消解现实
谋求大众文化合流
作者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