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维导图:包含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等等
编辑于2022-04-18 13:16:48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
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活动
思想准备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形成
组织准备
1894年兴中会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
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机关报《民报》
军事准备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
民族主义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内涵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
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不足之处
没有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没有明确把汉族官僚、地主、军阀作为革命的对象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内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不足之处: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得人民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内涵:核定全国地价,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以;革命后增加,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不足之处: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接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初步的描绘了自然阶级共和国方案, 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自然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的覆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武装起义的第一枪。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被定民国为元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自然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革命,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积极的变化。
不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5年12月25日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局限性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没有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
没有建立起坚强的革命政党
历史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中国自然阶级民主革命不能经过自然阶级的领导,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完成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
成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失败
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