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栓与止血检测
诊断学中血栓与止血检测章节内容,包含了血管壁检测、血栓止血的基本理论、血小板检测、凝血因子检测、抗凝系统检测等。
编辑于2022-05-09 16:52:32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止血的基本理论
生理止血的概述
血管收缩
一期止血 (血管和血小板→血小板血栓)
关于血小板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血小板粘附↓
受损部位胶原蛋白+vWF+血小板受体GpIb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特异受体+激活剂(胶原、凝血酶、ADP、TXA2)→ 血小板形变→GPIIb/IIIa受体暴露
血小板聚集→
GPIIb/III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小板血栓
二期止血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对上诉损失的反应,纤维蛋白网 加固血小板血栓形成穿插血小板的纤维蛋白
两个方面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四个因素
血管壁
血小板
凝血因子及抗凝因子
纤维蛋白溶解及抗纤溶因子
检验项目的选择应用
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一期止血
二期止血
注意,XIII是一种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纤溶亢进筛选试验
关于D二聚体和FD P的关系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的区别 原发性纤溶指纤溶激活物直接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与凝血系统和血栓无关。 继发性纤溶指凝血系统激活后在激活纤溶系统,使Fg和Fb同时降解,产生FDP和D-二聚体。
出血项目的选择应用
血栓病诊断项目
血栓前状态
血中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流变学发生病理变化➡️血栓或栓塞(可能)
筛选
ATPP或PT可能会缩短
Fg可能增高
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聚集率可能⬆️
血粘度一般⬆️
诊断试验
vWF:Ag⬆️:血管内皮损伤
p-血小板求蛋白(p- TG)⬆️,反应血小板被激活
s FMC⬆️:凝血酶生成增多
AT:A(抗凝血酶活性)⬇️:凝血酶活性增强
FDPs,D二聚体⬇️:纤溶酶活性减低
DIC项目选择与应用
关键词
微血栓形成、器官衰竭、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纤溶亢进;即血栓-出血
消耗性凝血障碍
1)PLT ↓ 2)PT、APTT、TT延长 3)Fg ↓ 4)ATIII含量及活性↓ 5)血浆因子VIII:C活性↓
继发纤溶亢进
1)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FDP明显↑ 3)3P实验+ 4)D-二聚体↑
抗血栓和溶栓
溶栓治疗的监测
可能的出血指标
a.纤维蛋白原(Fg)数小时降至1g/L以下。 b.治疗3天时的血小板<100×109/L。 c.APTT延长超2.5倍
溶栓有效的指标
a.凝血酶时间(TT):正常的1.5~2.5倍。 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300~400mg/L。 c.Fg:1.2-1.5g/L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1、uFH和LMWH治疗的监测 uFH :APTT:1.5~2.5(1.5~2.0,国人)。 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250-360秒。 LMWH:常规剂量无需作实验室监测。 PLT:<50×109/L危险,需暂停用药。 血浆AT活性:维持在 80%~120%为宜,AT:A<70%, 肝素效果减低,<50%效果明显减低,<30%肝素失效。
2、华法林、凝血酶抑制剂、Ⅹa抑制剂抗凝 药物治疗的监测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2、控制指标: a.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1.5~2.0。 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2.5。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浆D-二聚体测定
原理:ELISA法
临床意义
正常
可排出肾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E
增高
见于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塞、肾静脉血栓形成
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
特异度低,敏感度高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s
原理:乳胶法或ELISA法
临床意义
阳性或增高见
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如DIC,恶性肿瘤、急幼粒等(为什么这些是纤溶)、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肾脏肝脏疾病、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溶栓治疗
抗凝系统检测
血浆凝血时间(TT)
原理
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
参考值
手工法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临床意义
TT延长
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讲解产物(FDPs)增高,;血液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TT缩短
无明确临床意义
狼疮抗凝物质测定(LA)
原理
LA可使依赖磷脂的ATPP延长,在检测系统中加入磷脂,若延长的 ATPP纠正或明显缩短,可说明LA存在(不是很理解)
临床意义
试验阳性说明见于狼疮抗凝物质存在的患者,如SLE,自发性流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凝血因子检测
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原理
加入检测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Ca+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存在疑问)
临床意义
APTT延长
见于因子XII,XI,IX,VIII,X,V,II,PK,HMWK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VIII,IX,XI,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
是检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抗凝物质(LA)的常用实验
ATPP缩短
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凝血时间(CT)
原理
静脉血放到试管内,观察血液接触试管壁到凝固所需的时间。
反应由XII被负电荷表面(玻璃)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及内源性凝血过程
报告方式PTratio(PTR)=patient's PT/control PT
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外源系统比较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原理
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
意义
延长
先天性I、II、V、VII、X缺乏;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缺乏(DIC、纤溶亢进、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抗凝药物
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肺栓塞、多发性骨髓瘤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计数
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抗原固定实验(MAIPA)
原理:些许复杂
临床意义
血管壁检测
出血时间(blood time BT)
原理
肌肤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血所需的时间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参考值为:6.9+-2.1min,>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BT延长
血小板明显减少
原发/继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征
严重缺某些凝血因子
vWD(血友病)、DIC
血管异常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药物影响
抗血小板药(aspirin)、抗凝药(肝素)、溶栓药(rt-PA)
BT缩短
临床意义不大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
血管性血友病的介绍
关键点: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百分之一发病率、大部分症状轻微、女性多见、vW F基因突变、使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类型不同出血表现相差大
vWF因子的意义
v WF的生物学功能
由血管内皮细胞及巨核细胞合成分泌
参与血小板的粘附核聚集
作为凝血因子FVIII的载体,稳定和延长FVIII寿命
v WF:Ag测定
v 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指标之一 内皮细胞分泌、参与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反应
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火箭样沉淀峰,检测含量
临床意义
减低
血管性血友病(v WD)
增高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v WF:A测定
原理
特异性单抗(在乳胶颗粒上)+vWF的结合位点(GPIb)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抗原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