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影像
影像
电影
电影则以影像作为基本表达方式,它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讲述故事,传达艺术家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的看法
视听语言的媒介材料是声波和光波,它可以模拟人类视听感知经验, 再造人的感知活动
电影的艺术性
画面上的形象是电影艺术家对事物的主动选择、组合的结果
电影艺术家通过画面和观众交流,或叙述故事,或抒发情感,或表达意念
影像的美学特征
直观性
观众对电影的认识是建立在物质性上的直觉认识,而不是经过判断、推理后的理性认识
电影画面和声音基本还原了现实世界,其中包含大量的生活信息,观众可以借助生活积累,理解影片的内涵
大岛渚认为,要从“形象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叙述故事”的认识中解放出来,要恢复形象本身的价值
考虑提供的视觉和听觉元素能否激发观众的情感,触动观众的生活经验
逼真性
电影直接记录物质世界的空间形态,呈现事物的运动轨迹,科技的发展又能够使它还原现实世界的声音和色彩
观众理解事物的第一步是感知
艺术家提供和物质世界的某种对应物,以便和观众的经验呼应,建立一种在审美感觉基础上的可信性
电影和现实的关系
克拉考尔认为摄影术本质上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摄影决定电影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剪辑和戏剧性
电影只能让影像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银幕世界是由艺术家创造的一个假定的、虚拟的世界,银幕虽然能够映射出客观世界固有的光、色、声、运动诸元素,但毕竟是以“两度空间 的平面图像表现三度空间的立体世界”
运动性
电影通过画面的交替组接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物的特性,又通过画面内部的运动再现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的运动形态,由摄影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实现多变的视觉效果
运动是电影表现意义的关键元素,有了运动,就有了变化,就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连续性
“似动效应”是由影像的交替引发视觉刺激,从而使视觉皮层细胞将这种视觉暂留现象接收为运动,人物就开始在银幕上活动了,运动也由此产生
电影是在延续时间中变换画面完成其叙事功能,不同的组接方式能够产生不同的意义
限定性
爱因汉姆研究影像和现实的关系时强调影像和现实的差异性,并把这种差异性作为电影成为艺术的必要条件
影视作品有一个画框,也就是有一个明确的限制。研究画面的构图,景别,拍摄角度
影像的基本功能
叙事功能
影像最基本的功能是叙事,在电影中,尤其是在表现时间过程的叙事艺术中,只能由画面和声音解释动作和事件,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表意功能
影像可以张扬和强化情感,能够超越直观的信息,达到表意功能
充分利用画面,挖掘画面背后的深意,利用画面来表达“言外之意”
《黄土地》中“腰鼓”和“求雨”两场戏,把陕北解放区人民欢快昂扬的精神和边区人民的迷信愚昧的状况进行对比
“腰鼓” 这场戏表现的是解放区人民送子参军的沸腾场面,是人民力量迸发的象征
“求雨”这场戏在视觉上也有一股冲击力,在贫瘠荒漠的土地和愚昧落后的群 众中,也孕育着即将爆发的惊人能量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从整体到局部都具有象征意味。张艺谋在牢狱般的大院场景中布置了60余盏红灯笼,添加的大红灯笼道具使得画面富有强烈的暗示意味
围绕着灯笼进行的“挂灯、点灯、吹灯”仪式,一方面突显出陈 老爷的排场和家长的威仪,另一方面又昭示着原来只起到装饰作用的灯笼,却主宰了妻妾们的生活和命运
创造美感
画面随意性的成分较少,比较精制,赏心悦目
不能完全脱离开剧本的内容、 时代特征、总体风格,外在的形式感要融入到影片的总体构思中
渲染气氛
营造特殊的影调来渲染气氛
影调是指创作者用光线、 色彩营造出来的画面总体效果和氛围
一般来说,全片的影调要统一,上下镜头间的影调也要统一
影调造成对比、反差效果,会产生一定的戏剧性
《祝福》中,除夕夜, 老爷家的门外红灯高挂,画面以暖色调为主,而在雪地上,手挎竹篮的祥林嫂 拄着拐杖,在惨淡的月光下艰难地行走,最后倒在雪地上。前后两个镜头,暖、 冷色反差分明,组接在一起,就深刻地传达出祥林嫂的孤单和无助
影像的构成元素
人
电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外形
准确独特的人物造型除了可以给表演提供一个支点,成为演员表 演的依据外,还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深入角色心灵的契机
演技
优秀的演员具备较强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够运用正确、娴熟的表演技巧塑造人物形象
动作
演员是运用自己的肢体和情感再现人的行为,创造角色。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实质和基础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为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为他怎么做
表演过程中的动作是有内心依据的、合乎逻辑的、有层次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