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自然科学超详细思维导图,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期末复习使用也可以用来做参考模板
编辑于2022-05-28 22:41:08自然科学心理学
1.内容心理学
1.内容心理学概述
内容心理学产生背景
哲学
为心理学确定了研究范围,提供了思想、观点 以及方法论
自然科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生理学
提供了材料、理论和实验技术
德国的社会条件
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需要,不再安于唯心主义的现状,哲学心理学满足不了资产阶级的需求,时代需要新的理论思想。
德国科学发展现状
德国人很早就把生物学当作科学来对待,使得其再生物学商的研究远超英法
德国人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反战科学,他们研究一切可能的领域
冯特
他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宣称要创立一门新的科学——生理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
内容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冯特
代表作
《炎症引起的神经器官的变化》1856年
《对感觉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研究的处女座)
《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演讲录》1863年
《生理心理学原理》(上卷)1873年
《生理心理学原理》(下卷)1874年
《心理学大纲》1896年
《心理学导论》1911年
《民族心理学》
自传《经验与认识》1920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1881年,创办《哲学研究》杂志,用来专门发表心理学文章
艾宾浩斯
关于记忆的研究
与狄尔泰的论战
缪勒
哥廷根大学创办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的专题研究
2.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科学观
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
心理学是一种纯科学,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
心理学的对象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心理学的方法学
实验内省法
注重各类仪器和工具等客观实验技术
心身平行论
对同一经验的两种观点的平行
间接经验
生理和物理的
直接经验
心理上的
二者平行存在,期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两类因果系列的平行
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因果系列
平行性与互补性
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辅助作用和相互补充关系
心理学的任务论
心理元素的分析
基本心理元素
感觉
感情
属性
强度和性质
心理元素的结合
产物:心理复合体
观念:感觉的复合体
集中的观念、空间的观念、时间的观念
感动或感情过程:感情复合体
集中的感情组合、情绪、意念
结合过程
联想:有同时联想、同化、复合、相继联想几种
统觉
简单的统觉作用:关联和比较
复杂的统觉作用:综合和分析
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
创造性综合原理
元素的组合产生了新的性质
心理关系原理
不同元素之间的饿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
心理对比原理
两种相反或相对抗的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
情绪论
感情三维度说
愉快-不愉快
紧张-松弛
兴奋-沉静
情绪
3.其他内容心理学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研究方法
无意义音节
节省法
研究结论
保持和遗忘的与时间的关系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
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
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重复学习与分配学习的规律
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
缪勒的实验研究
关于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
心理物理学的生理基础
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
采用仪器进行测量:记忆鼓
记忆:有目的、主动的过程
定势:整体学习>分段学习
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
对海玲的色觉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4.内容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对冯特评价的原则
要区别冯特的早期思想与其后期思想
要区分冯特的哲学观点与其心理学贡献
要注意澄清过去对冯特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些误解
冯特的历史贡献
最大贡献: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是心理学的建立者,也是发展的促进者,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奠定基础
在创立实验心理学时,在心理学问题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冯特的理论局限
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并没有彻底的摆脱内省法
理论体系既庞杂又混乱
2.构造主义
构造心理学概述
构造心理学产生背景
哲学背景
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
休谟
詹姆斯·缪勒
一切心理现象都起源于感觉
联想的主律:接近律
所有联想律都可以还原为接近律
经验批判主义
马赫:中性要素学说
感觉经验时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时万物的基础
基本哲学命题:物是感觉(元素)的复合
元素:中性
心理学背景
受冯特的影响
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
铁钦纳
代表作
《心里学大纲》
《心理学入门》
《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教科书》
构造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科学观
实验研究、基础科学
竭力反对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的对象论
所有科学都以实存的经验作为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依赖与经验者的经验
心理学的方法学
观察
内部观察
外部观察
内省法
范围的推广:高级心理过程
过程的严格
只有训练优速的观察者才能内省
养成一种内省态度
自我观察包括注意和记录
必须公正而无私的描述意识状态
内省与实验响结合
心身平行论
神经过程和心理过程是两种平行、相互对立的活动
心理学的任务论
对象
基本心理元素
感觉:知觉的元素
情感:情绪的元素
感情的维度:愉快-不愉快
意象:观念的元素
心里元素的结合
联想:接近联想
不能把一种心理过程看成另一种心理过程的原 因,不能用前者去解释后者,而应该在与心理 过程平行的神经过程中寻找解释。
3.构造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构造心理学的贡献
构造心理学的局限
研究对象上的局限:仅研究内容或结构,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
科学观上的局限:坚持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返回应用研究
内省法:更加极端和苛刻
坚持心身平行论
构造心理学的影响
其所倡导的研究精神被广泛肯定
论著的广泛影响
对于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3.机能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概述
产生背景
社会背景
美国民族讲求时效的精神气质
美国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哲学背景
实用主义的诞生与流行
科学背景
进化论的诞生与流行
心理学背景
实验心理学
弗朗西斯高顿
心理测量
个体差异
先驱人物及主要学说
詹姆斯
实用主义的心理观
意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工具
意识是一种有目的、有用途的反应
身心平行的二元论
一切心理状态都跟随着某种肉体活动
大脑的半球活动是意识状态的直接条件
意识流学说
概念
意识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整体,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
特征
私人性
流动不居
连续不断
选择性
有用的
本能和习惯学说
本能
就是在没有预见的情况下能够产生某种结果且与不需学习就能完成的动作官能
是一种有趋向一定目的的、自动的、不学自会的某种动作能力活冲动行为
习惯
通过对一项活动不断重复形成的
自我学说
自私的冲动为核心
主动的我(I)
指一个人所知晓一且的哪个东西,是意识中的主动要素,是一切其他自我的主人
被动的我(me)
物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
情绪学说
情绪体验是我们对于身体所发生的生理变化的感受
对事件的知觉>身体上的变化>情绪体验
霍尔
复演论
人类胚胎阶段的发展是动物进化过程的复演,出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演
问卷法
三条规则
通过预测选择题目,并对其归论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
要规范问卷的实施程序
使用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数量分析
闵斯特伯格
意识活动理论
当我我们受到刺激时,躯体会进入某种准备倾向,对这种准备倾向的觉察就是意识
应用心理学
强调研究能用之于现实世界的知识
临床心理学上使用交互抑制疗法
创立司法心理学
开创工业心里学
机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
杜威
《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标志芝加哥学派正式诞生
安吉尔
《机能新心理学的范围》—对机能心理学的明确表述
卡尔
《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研究》—机能主义的完成形式
哥伦比亚学派代表人物
卡特尔
强调数量、重视测验和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
不重视理论体系建立,而重视运用心理测验来研究个别差异问题
武德沃斯
桑代克
机能心理学的特征
机能主义反对构造主义对意识元素的研究
希望理解心灵的机能,而不是对心灵的内容作静态的描述
希望心里学是一门使用的科学,而不是纯理论的科学
主张扩张心理学
关注动机,对心理过程和原因感兴趣
心理和行为都是心理学的合法研究主题
与导致相似相比,他们更感兴趣于导致同异的原因
受到詹姆斯的影响,而詹姆斯受到达尔文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科学观
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
安吉尔:心理学在学科性质上是属于生物学范围内的自然科学
哲学基础:美国实用主义,决定了其强调实效、实际用途的功能
安吉尔的三个命题
构造心理学研究意识元素,机能心理学研究心理操作
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基本效用
认为有机体时一种心理物理整体,即心理和身体时交互作用的关系
心理学的对象论
杜威
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发生作用的有机体的动作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是以心理的效用为目的的
认为意识从属于动作,肌肉运动决定感觉性质
安吉尔
研究对象是意识过程(即心理操作)而不是意识内容
心理学有两个任务
一是对意识过程的描述
二是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做出解释
卡尔
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
三个方面研究
对过去经验的依赖性
对当前情景的适应意义
对有机体将来活动的的潜在影响
适应性行为
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动机性刺激、感觉刺激和反应组成
心理学的方法学
安吉尔
收集资料和组织资料的方法
搜集资料
内省法客观观察法
组织资料
实验
生理心理学
心理物理学
卡尔
直接观察法
主观观察
客观观察
社会研究法
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方法
身心关系
安吉尔:认为有机体时一种心理物理整体,即心理和身体时交互作用的关系
机能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贡献
开创了美国的科学心理学
促进了心理学分支的发展
推动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局限
意识观的矛盾倾向
生物主义的倾向
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影响
对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给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借鉴思想
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理论
学派特点
重视个别差异
研究意识机能而不是意识内容
重视客观方法
任务转变为“为什么”
主张心理学是应用科学
动力心理学(武德沃斯)
研究对象
武德沃斯:
是人的整个活动,包括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
W-S-Ow-R-W
W代表环境,S代表刺激 R代表反应,O代表有机体能量和经验 w代表对环境的调整及对情景和目标的定势
研究方法
武德沃斯持开放态度
外部刺激用客观法
内部反应用内省法
对心理学有用的都可以用
决定行为的两个基本变量
机制
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具体构造关系
机制是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和实现途径
说明原因是怎样引起结果的
内驱力
激发和推动机制的内动力
说明原因是如何产生的
机制是内驱力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内驱力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 二者课相互转化
武德沃斯的特点
不自觉的机能心理学家
持有这种主义和使用主义的态度
联结主义(桑代克)
动物学习的过程归为“尝试-错误”仅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联结是构成心理行为的基本单位
先天联结—本能
后天联结—习惯
建立联结的规律
三条主律
准备律
联系律
使用律
失用律
效果律
五条副律
多中择一
心向或定势
选择反应
类比反应
联结的迁移
心理学的应用
卡特尔的贡献
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
关于联想方面的研究
关于知觉和阅读过程的研究
关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关于等级排列法的研究
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
桑代克的贡献
教育心理学
1903《教育心理学》出版
《人的本性》
《学习心理学》
《个别差异及原因》
标志教育心理学开始确立
联结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体系三部分
关于人性的
关于学习心理的
关于个别差异的
学习迁移
相同要素说的迁移理论
认为学习之所以能迁移是因为先后两种活动中存在着共同要素
心理测验
成就测验
能力倾向测验
人格测验
4.古典行为主义
1.古典行为主义概述
古典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美国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进步主义
反理智运动
哲学背景
机械唯物主义
实证主义
新实在论
实用主义
科学背景
物理学
生物进化论
俄国的客观心理学
心理学背景
意识心理学危机
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机能主义心理学京一部发展
古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华生
代表作
1903《动物的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
1913《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
1914《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1919《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
1925《行为主义》
1928《婴儿和儿童的心理护理》
情绪条件反射实验
阿尔伯特实验
艾伯特·保罗·魏斯
埃德温·比斯尔·霍尔特
沃尔特·塞缪尔·亨特
卡尔·斯潘塞·拉施里
2.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科学观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纯客观的实验分支。
主张抛弃一切主观的术语,诸如感觉、知 觉、意象、愿望、意念,甚至被主观界定 的思维和情绪。
华生曾宣称,要么放弃心理学,要么使它 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心理学的对象论
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
刺激和反应是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刺激——反应公式(S-R公式)
心理学的方法学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言语报告法
测验法
社会实验法
本能论
承认本能——否认本能
环境决定论
活动流
情绪论
有刺激引起的内脏和内分泌反应模式,以及有关的外显反应模式
恐惧、愤怒和爱
条件反射
思维论
不出声的言语
思维的器官是喉头的软骨
人格论
行为治疗观
1916年发表《行为与精神疾病的概念》
习惯障碍
适应不良
指导琼斯关于恐惧的反条件作用研究
4.古典行为主义的简要评价
古典行为主义的贡献
第一,古典行为主义对行为的重视,扩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古典行为主义采取的系统、客观的方法为心理学带来了方法学上的革命。
第三,在古典行为主义者的努力下,心理学的视野从理论研究拓展到应用领域。
古典行为主义的局限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忽视了对心理、意识的研究,甚至于完全排除心理的概念。
第二,古典行为主义源于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强调研究的客观化,但过于极端则难免走向人性生物学化的道路。
第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和还原论。
古典行为主义的影响
第一,古典行为主义影响了整个心理学领域。
第二,古典行为主义影响了其他学科领域。
第三,古典行为主义影响了美国社会,乃至人们的生活。
3.其他古典行为主义
生物社会行为主义
物理一元论
将一切都还原为物理化学要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神经、肌肉、腺 体等身体运动,而不是意识或意识状态
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物的或社会的成分
非正统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应该研究‚特殊的反应关系‛即行为,而不直接研究意识,意识包含于行为之中,研究行为就是研究意识。 整体行为,目的性和目标指向性 哲学的、动力的行为主义
人类行为学
动物和儿童的延迟反应
亨特既强调基础研究,也重视应用研究
大脑机制论
拉施里跳台
整体作用原则(mass action)
等功原则(equipotentiality)
5.新行为主义
1.新行为主义概述
新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一战期间心理学得到发展
哲学背景
逻辑实证主义
用”可实证性“代替”实证性“
操作主义
布里奇曼
心理学自身的发展
古典行为主义的困境
在研究对象上
机械还原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动力心理学
S—O—R公式
机制、内驱力
生理学于心理学不能相互取代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赫尔
《能力倾向测验》(1928)
《催眠和易受暗示性》(1933)
托尔曼
论文:《行为主义的新方案》(1922)
《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1932)
《导向战争的驱力》(1942)
《目的与认知:动物学习的决定者》(1923)
《格式塔与符号—格式塔》(1933)
《鼠和人的认知地图》(1948)
斯金纳
《有机体的行为》(1938)
《沃尔登第二》(1948)
《科学与人类行为》(1957)
《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
新行为主义的特点
以逻辑实证主义的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
使用非人类的动物作为被试对象
注重对学习的研究
3.新行为主义的简要评价
贡献
在研究对象上
在研究方法上
重视对学习问题的研究
影响和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
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
没有充分重视和解释心理
影响
影响了心理学发展进程
促进了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发展
2.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逻辑行为主义(赫尔)
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
心理学应该研究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
S-s-r-R公式
研究方法
假设演绎法
引入定义系统
提出有关公设
根据以上定义和公设严格推论出有关定理
实验检验
中介变量说
在解释行为主义时必须考虑中介的内部条件
内驱力、疲劳、习惯强度、诱因
强化观
初级强化
次级强化
驱力—降低强化理论
内驱力刺激降低
消退观
反应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
认知行为主义(托尔曼)
研究对象
克分子行为
整体行为
整体行为是指向一定目的的
行为利环境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整体行为表现出最小努力的原则
整体行为是”可训的“或可接受教育的
中介变量说
介于环境刺激和可观察反应之间的认知过程
假设
期待
信念
认知地图
强化观
学习不是有强化形成的
潜伏学习
学习 —表现
S-S理论
学习理论
符号—格式塔理论
位置学习
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
研究对象
经典条件反射
应答性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
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研究方法
行为分析
行为的实验分析体系
斯纳金箱
强化观
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
负强化
负强化与惩罚
强化的程式
固定比率强化
固定间隔强化
变化比率强化
变化间隔强化
言语行为
心理治疗观
问题行为的成因
行为成因分析
治疗的本质
6.新的新行为主义
1.新的新行为主义概述
历史背景
行为主义的危机
赫尔、托尔曼的理论体系走向衰落
逻辑实证主义面临危机
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
米勒和多拉德
罗特
认知革命的影响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在两个层面影响了新行为主义者
代表人物
班杜拉
《行为矫正原理》(1969)
《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1977)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1986)
罗特
《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97)
论文:《强化的内外控制点的类化期待》(1954)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合著,1972)
《人格》(合著,1975)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1982)
米歇尔
斯塔茨
3.其他新的新行为主义
社会学人格论(罗特)
社会学习理论基本假设
与传统行为主义学习观的不同
从研究动物转向人类学习
从研究个体学习转向社会学习
从实验室研究转向临床研究
罗特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
人格研究的单元是个体与他的有意义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格概念的解释不依赖与其他任何概念
人格是统一的
行为是目标导向的,可从强化条件的效果推论出来
行为的出现不仅由目标的意义或性质决定,而且由个人对目标能否实现的预期或期待决定
人格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行为潜能(BP)
强化值(RV)
期待(E)
具体期待和类化期待
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
人际信任
心理环境(PS)
BP=f(E*RV)
一种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是由当事者对该项行为会招致某种强化的预期和强化物的价值共同决定的
人格理论的应用
人格评估
罗特填句表
I—E量表
人际信任量表
心理治疗
指导个体学习过程
目标
治疗者需与患者匹配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米契尔)
满足延宕研究
满足延宕
实验情景
后续相关研究
双重系统结构
人格变量
五种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
认知与行为建构能力
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
行为—结果预期与刺激—结果预期
主观刺激价值
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
认知原型
人们对于情境特征的组织是有序的
易于形成冰描述特征的意向
在描述情境时更关注其社会性特征
中等水平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特征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
认知—情感单元
编码
预期和信念
情感
目标和价值
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
心理行为主义(斯塔茨)
实证与应用研究
将条件作用原理扩散到人类被试
语言对指导行为的作用
人格组成
语言—认知技能
情绪—动机技能
感觉—运动技能
心理治疗:重视强化的作用
统一的实证主义
多水平的理论与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存在着从基础领域到高级领域的普遍发展
多水平理论与方法图示
新的行为主义的简要评价
贡献
对人类主题的重视
将行为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
推动了心理学的整合
局限
忽视生物遗传和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些术语比较模糊
各人的理论军存在一定的缺陷
影响
班杜拉关于行为矫正方面的工作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控制点量表
斯塔茨关于心理学分裂危机的观点
2.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
P代表个体因素
B代表行为
E代表环境
个体与行为之间相互决定 个体与环境之间交互决定 行为与环境条件是相互决定因素
观察学习理论
含义
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
示范作用
特点
不一定有外显的行为表现
不依赖直接强化
是认知过程
不是简单模仿
形态
抽象的观察学习
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产出过程
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理论
影响因素
亲历的掌握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生理和情绪状态
中介机制
认知过程
动机过程
情感过程
选择过程
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行为矫正理论
三个阶段
行为示范
行为获得
行为表现
四种形式
真实性示范模仿
符号性示范模仿
参与性示范模仿
想象性示范模仿
7.皮亚杰学派
1.皮亚杰学派概述
皮亚杰学派产生的背景
哲学背景
康德哲学
结构主义
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
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
科学背景
生物学
布尔代数、符号逻辑学和现代控制论
心理学背景
欧洲机能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分析
鲍德温的思想
皮亚杰学派代表人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4)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4)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
《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
《智慧心理学》(1947)
《儿童心理学》(与英海尔德合著,1966)
《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
《心理学与认识论》(1970)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
狭义的新皮亚杰学派
针对缺陷一的问题解决形成的
缺陷一:皮亚杰完全把他的研究局限于认知发展的纯理论研究,忽视了教育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也忽视了与认知有关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自我意识和人格等)的研究。
广义的新皮亚杰学派
针对缺陷二的问题解决形成的
缺陷二:皮亚杰只研究了认知发展的宏观规律,缺乏对认知发展的微观规律的研究;只强调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忽视了个体之间认知发展的差异性;仅以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数理逻辑语言描绘认知发展,没有反映认知发展的本质特征。
借用信息加工的模式和概念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内在机制
2.皮亚杰学派主要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论和结构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
对已有观点的批判
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罗素)
只讲内因不讲发展(彪勒)
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格式塔心理学派)
既讲外因又讲发展(联想主义心理学派)
既讲内因又讲发展(桑代克的试误说)
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主客体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同化
顺应
心理发展的结构
图式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种类增加,内容丰富
从简单的图式到复杂的图式
从外部的行为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
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的图式
同化
同化是个体以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 经验的过程
受原有图式的影响
促进图式范围的扩大,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
顺应
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改变原有图式或建立一个新图式以容纳一个新刺激的过程
改造原有图式,形成新的图式,使得图式发生质的变化
平衡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equilibrium)
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顺应以及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来发展和丰富图式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阶段论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成熟
含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作用:提供最初装备,建立时间表,必要条件
物理环境
含义: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
内容:物理的经验和逻辑 — 数学的经验
前者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
后者则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旨在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社会环境
含义: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等
平衡
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作用:协调上述三个因素
心理发展的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征
普遍性
顺序不变性
转换和不可逆性
逐步发展性
平衡
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数目守恒
物质守恒
长度守恒
面积守恒
重量守恒
体积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 )
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可以在头脑里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而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思维。
组合运算结构和四元转换群结构
心理学的方法学—临床法
基础: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
特点
设计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安排合理灵活的谈话
采用自然性质的观察
具有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
不限制被试的反应
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
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学派学说的理论基础
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结构机器心理起源
基本假设
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与儿童个体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平行的或相似的。
基本观点
认识的心理发生论
从心理发生的角度来看,认识既不来自客体,也不来自主体,而是来自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物发生论
把生物学上的表型复制理论运用于认识发展,用内因(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类比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建构结构论
认知结构的三个特点: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节性
认识的发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建构的过程
3.皮亚杰学派简要评价
皮亚杰学派的贡献
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系统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创造了儿童心理研究的新方法。
皮亚杰学派的局限
带有显明的生物学化倾向。
存在逻辑中心主义的倾向。
尚有许多令人质疑之处。
皮亚杰学派的影响
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影响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影响了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开拓了新的心理学学科
影响了其他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8.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产生背景
社会背景
重视人的认知因素、操作技能、人机系统、决策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科学、知识和智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科学决策中日益发挥巨大作用。
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
心理语言学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心理学背景
早期实验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认知行为主义
皮亚杰理论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纽厄尔
西蒙
米勒
奈塞尔
认知心理学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认知主义
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
20世纪90年代:共生的研究取向
“生态效度”运动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以认知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强调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
心理学的方法学
实验法
反应时实验
加法反应时
减法反应时
开窗实验方法
眼动实验
观察法
外部行为观察
自我观察:口语报告法
主要研究与模型
感知觉论
知觉加工方式
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 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系列加工( serial processing - 平行加工( parallel processing)
整体加工 - 局部加工
多次定向选择和抽取特征
模式识别
模板匹配模型( template matching model
原型匹配模型( prototype matching model
特征分析模型( feature analysis model
关于注意的研究
过滤器模型
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
资源限制模型
特征整合模型
记忆论
认知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社会行为主义 范式行为主义 心理行为主义
霍尔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