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免疫
1. 传染
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
定义: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再突破其易感染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和毒素,进而引起一些列病理或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
定义: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的,可从某一宿主的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的疾病
特点:有特定病原体、有传染性、宿主能产生免疫性、有流行病学规律、可防可控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病原体
毒力
侵袭 力
①吸附和侵入的能力
②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毒素
外毒素
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有的属于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毒蛋白。多为G+产生
特点:①毒素多是蛋白质 ②毒性强 ③多数不耐热 ④良好抗原性
脱毒得到类毒素,接种到免疫动物得到抗毒素
内毒素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胞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特点:①耐热 ②毒性偌 ③抗原性弱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口
宿主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第二道防线
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环境因素
宿主环境
先天
后天
外界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传染病的三种可能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伤寒玛丽
显性传染
2. 非特异性免疫
表皮和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屏障结构
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以及星状胶质细胞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构成。保证母子物质交换和防止母体病原体侵入胎儿
正常菌群
吞噬细胞及吞噬作用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炎症反应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补体: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能扩大和增强抗体
干扰素
3.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4.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①特异性 ②可逆性 ③可比性 ④阶段性 ⑤条件依赖性
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存在抗体:无溶血现象
不存在抗体:有溶血现象
中和试验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把结合有荧光素的荧光抗体与相应的抗原进行反应,借以提高免疫反应灵敏度和适合于显微镜观察的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酶技术
又称酶免疫测定法,一种利用酶作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以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灵敏度的免疫标记技术
放射免疫标记法
免疫电镜技术采用电子致密物质标记的抗体与其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借电镜检出这一标记复合物
发光免疫测定法
VirScan法
5. 特异性免疫
概述
定义
特异性免疫:识别非自身和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疫性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免疫应答: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从抗原刺激开始,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使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活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一类小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分化,进而直接攻击靶细胞或间接的释放一些淋巴因子的免疫作用
体液免疫: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来源于骨髓的一类淋巴细胞(B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成为浆细胞,由它合成抗体并释放到体液中以发挥其免疫作用
特点
①是生物体在其后天活动中接触了相应的抗原而获得的
②其产物与相应的刺激物(抗原)之间是特异的
③包括体液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系统
⑤特异性免疫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条件下有明显差别
获得方式
自动获得
天然:临床或亚临床感染
人工:接种死、活疫苗或类毒素获得
被动获得
天然:通过胎盘或初乳自母体获得
人工:注入免疫血清、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淋巴细胞后获得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
胸腺
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免疫细胞
定义
一切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
类别
T细胞
B细胞
第三淋巴细胞
第四淋巴细胞
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体
抗原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