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
关于《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包括序言 什么是野蛮生长期、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孕育后代的能力、谋生能力、结语这些方面的介绍。
编辑于2022-08-15 12:00:26 陕西这是一篇关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尹亚楠 吴永和的思维导图,《蒙台梭利家庭方案》2018年9月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作者尹亚楠、吴永和。是一本拿来即用的蒙氏教育方案,手把手教你把蒙氏教育带回家。
关于《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包括序言 什么是野蛮生长期、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孕育后代的能力、谋生能力、结语这些方面的介绍。
教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1.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2.传统文化如何理解情绪,3.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淡定:焦虑情绪管理,4.为什么你会感到羞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尹亚楠 吴永和的思维导图,《蒙台梭利家庭方案》2018年9月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作者尹亚楠、吴永和。是一本拿来即用的蒙氏教育方案,手把手教你把蒙氏教育带回家。
关于《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包括序言 什么是野蛮生长期、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孕育后代的能力、谋生能力、结语这些方面的介绍。
教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1.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2.传统文化如何理解情绪,3.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淡定:焦虑情绪管理,4.为什么你会感到羞耻……
《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
序言 什么是野蛮成长期
什么是野蛮成长期
野蛮成长期是一段多物种共有的青少年时期,始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发生之时,结束于个体获得4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之时。要成为成功的成年个体,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必须学会:保证自身安全,在社会阶层中游走,自如应对与性有关的问题,以及像成熟的个体一样生活。
野蛮成长期什么时候出现
由于寿命长短的巨大差异,不同物种的野蛮成长期的持续时间各不相同
格陵兰鲨鱼能活到400岁,而且直到150岁左右才进入青春期。
侏罗纪青春期
“青少年”(adolescence)和“青春期”(puberty)两个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尽管它们彼此相关,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青春期是一个生物过程,由激素引发,促使动物个体繁殖能力的成熟。严格来说,青春期描述的是身体上的发育,青春期导致生殖成熟的生理变化。
青春期是一个古老的生理转变过程。但是年轻个体在走向成熟前还必须经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会经历身体上的和行为上的变化。个体在这一时期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甚至学习如何假装自己是群体中成熟的一员。这个时期也是积累经验的时期,个体从年长者那里获得知识,在同辈、兄弟姐妹和父母面前检验自己。这就是青少年时期,它会一直持续到个体发展成熟。
事实上,一个物种要产生成熟的成年个体(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青少年时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积累经验发展成熟本质上讲是青少年的普遍目标。
青少年的大脑
相比于其他器官,大脑在青春期阶段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改变是惊人的。青少年时期的大脑与儿童的大脑、成年人的大脑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
青少年的大脑尤其会储存大量的记忆,这些记忆将决定我们是谁,决定我们在今后生活中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当人成年很久后,会对这一时期的记忆特别深刻和持久,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怀旧性记忆上涨。这类记忆通常产生于人类15~30岁时期。
怀旧性记忆上涨
对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发生事件的记忆增强。
青少年爱冲动、乐于尝试、追求新异以及不成熟的决策系统与大脑的执行功能中枢有关,尤其是与在大脑发育后期才成熟的前额叶皮层有关。
四大核心生活技能
所有物种在野蛮成长期面对的挑战是一样的。这些挑战分别是:
· 如何安全自保?
· 如何融入等级社会?
· 如何交流性事?
· 如何自力更生?
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是它们第一次集中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而且通常没有父母的支持和保护。
数字时代的青少年
这4种生存技能在互联网上的应用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一样多,但这两种文化可能截然不同,因此大部分现代青少年需要同时经历两段成年之旅。
父母和其他长辈丰富的经验能够指导青少年和年轻人面对现实世界。
每个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人都与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这4项生存技能也可以帮助你理解网络世界这个新领域,比如如何远离网络黑子,如何跨越虚拟世界里的等级结构,如何表达性,如何打造数字世界中的自我并保持初心。
为什么要提出野蛮成长期
我们期待寻找到一个术语,能够描述这样一个生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生物和环境共同塑造了所有物种的成熟个体;它必须不受特定年龄、生理特征或文化、社会或法律的限制;它必须捕捉到生命中这一特定阶段脆弱、激情、危险和无限可能的特点。
第一部分 生存能力
第1章 越无知越冒险
易捕获的猎物
生性脆弱
青少年时期让人备受折磨,但构成危险与脆弱的生物基础也同样激发了创造力和激情。
处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个体具有最丰富的可能性,可能杀人,或被人杀害;可能远离故土,或不复归返;可能开创崭新的艺术形式,或助力推翻孤王之专制;可能高呼种族净化、血洗村落,或予人玫瑰,献身有难之人;可能耽于所瘾,困于所溺,或逸于成俗,通婚异族;可能创见拔群,现物理学之变革,或趣味低下,沉沦风靡;可能折断头颈,只为消遣,或满心虔敬,将生命献予上帝;可能洗劫孱弱老妇,或信仰一切的历史都终汇于此刻,让这一刻成为最重要的时刻,最充满危险和希望的时刻,最需要他们参与进来并有所作为的时刻。
从无知到警觉
对捕食者无知
动物由于缺乏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和经验而处于高度易受伤害的状态。
对捕食者无知,也是人类青少年进入一个陌生世界时的模样。他们辨识不出什么是危险,即使能够辨识出,也时常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种经验的匮乏对人类青少年和年轻的企鹅是一样致命的。
有违直觉又极为可悲的是,被抛入最危险境地的恰恰是最脆弱和最不加防备的人。然而对于所有物种的青少年和刚成年的个体来说,还未完全成熟就要面对致命危险,这就是现实生活。
所有动物都终将失去父母的保护,需要凭自己的力量面对危险的世界。如果要生存下去,它们就不可能永远停留于对捕食者无知的状态,而必须变得对捕食者警觉起来。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要变得老练,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换言之,要保证自身安全,就必须经历风险的考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父母离得太近,有些风险便不会出现,就更谈不上由此习得的经验了。
对于人类而言,这一悖论也正是令父母产生某种恐惧的原因。父母无法总是保护孩子免于危险,有时父母甚至不能提醒孩子保持警觉,好像在故意制造恐慌一样,但青少年在他们冒险的过程中似乎总会将不必要的危险加诸自己身上。
对于人类而言,把青少年由于幼稚无知所招致的风险和他们主动寻求的风险区分开来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从这两种危险中成功存活下来,二者都能为未来提供保护性的助益。
“冒险以获得安全”并非一个悖论。事实上,它正是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一切青少年和年轻动物成年的必备条件。
第2章 恐惧催生警惕
惊跳反应
惊跳反应不仅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存在于生活在亿万年前的我们的共同祖先身上。如在鸟类、爬行动物、鱼类,甚至是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昆虫中都存在。在植物当中也存在。
这种惊跳反应的广泛存在证明了它具有救命功能:对正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的动物发出警示。并且这种惊跳反应是有效的,它引发的快速逃跑反应可以让动物的存活率增加两三倍。
指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在受到惊吓时突然产生的身体运动。
恐惧在生理学中不仅涉及大脑,还涉及心血管、肌肉骨骼、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当恐惧带来的强烈、遍布全身的不适感与某个事件、地点或个体绑定在一起时,动物就会学会在未来避免这种刺激。这种行为被称为“恐惧条件反射”(fear-conditioning)。
它是如此强大,以致动物只要经受一次就能学会,从而令自己获得终生的安全。
武装起来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独特的内部盔甲,由我们自己的特殊经验所定制。而且大部分的盔甲都是在从童年到完全成熟之间即野蛮成长期这一阶段所锻造出来的,因为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要开始独自面对危险了。
防御机制
defense mechanisms
为应对压力而产生的防止个体感受到情绪疼痛的无意识的心理反应。
压抑、投射、否认和合理化都是众所周知的防御机制
对你讨厌的人表现出不适宜的友好,或者侮辱你喜欢的人,这些例子都属于一种叫作“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的防御机制。
还有一种防御机制叫作“升华”(sublimation),是指一个人无意识地将攻击性的冲动注入更能被社会接受的行为中。将敌意和愤怒转化为运动是弗洛伊德的经典升华范例之一。
防卫机制
mechanisms of defense
从行为、身体结构或生理角度保护动物免受捕食的机制(与防御机制相区别)。
安全教育会贯穿动物的一生,但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加强。但是不到真正直面过危险,青少年个体都会像对捕食者无知的厄休拉一样,只能依靠先天反射如惊跳反应的有限保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岛屿驯服
动物有时需要改造自己的外部盔甲来应对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危险。
类似地,内部盔甲也就是防御行为也会随着动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增强或减弱。
island tameness
由于长期缺少捕食者而丧失进化恐惧反应的能力。
卫生假说
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因为没有外来病原体的侵袭,就会转向内部攻击自己的身体,将正常的组织误认为病原体。
hygiene hypothesis
生命早期接触病原体不足会导致以后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上升的理论。
挪威卑尔根大学研究恐惧的哲学家拉斯·斯文森(Lars Svendsen)同意焦虑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驱动机制是相似的这一观点。他认为,许多现代人都有一种“意识过剩”(surplus of consciousness),这种过剩直接导致了对风险的过度想象。
斯文森认为,永久性恐惧会把个体孤立起来,形成焦虑而孤独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在恐惧中与生活在快乐中是互不相容的”。
适当的恐惧可以将退缩转化为前进,而那些莫名、毫无道理、不必要的恐惧会使得这样的努力陷入瘫痪
在动物的一生中,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无论经验多么丰富,面对新的威胁,动物都有可能再次进入对捕食者无知的状态。
第3章 识别危险
猎捕年轻易捕获的猎物
捕食者欺骗
predator deception
被捕食者采用的躲避侦察且不被捕食的防御策略,包括隐藏和伪装。
最饥饿和最无知的往往是青少年和刚成年的个体,那些年长的、经验丰富的同伴轻易就能发现的危险,它们却无法识别。
年龄在8~15岁,对诱拐无知的学生是特别易捕获的猎物。
无论是人类青少年还是动物青少年,他们要进入的这个世界不仅等着捕食他们,而且也不太喜欢他们。
青少年恐惧
青少年会觉得自己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经历青春期的人,这是他们那个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个奇怪认知。而他们的这种认知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分行为往往都会让长辈们非常恼火。
青少年恐惧
ephebiphobia
对未成年个体的恐惧、敌意以及轻视。
成年中心主义
成年中心主义是指低估或完全忽视生命历程中未成年阶段的一种倾向。
成年中心主义
adultocentrism
高估生命历程中成年阶段而低估未成年阶段(能力)的观点。
当成年人做了错事
所有年龄段的动物都一样,当个体得不到生存所需的资源时,就会变得更加绝望,让自己成为被剥削利用的对象。
幼崽特权
许多物种的年幼动物都会拥有一段特殊地位时期,群体中的年长者会对它们更加包容。从犬类中观察到这一现象的行为学家称之为幼崽特权
幼崽特权
puppy license
一段时间内,年长动物对年幼动物不成熟行为的容忍,而成熟个体则并不享有这种容忍。
在人类世界和狗的世界里,随着青少年个体成长到野蛮成长期,以及幼崽特权的终止,原本包容的世界突然变得急躁和苛刻起来。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幼崽发现自己置身于充满厌烦和攻击性的陌生境地,甚至会受到伤害,不再被保护,也不再享有第二次机会,这就叫作成长。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和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幼崽特权”对人类极其重要,青少年需要一个“心理社会性的延缓偿付期”(psychosocial moratorium)。意思是,在青少年时期,年轻人应该拥有更多探索不同角色和行为的空间,无须过早承担成年人生活的后果和义务。
危机四伏的陌生地域
对于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个体来说,闯入陌生地域是有风险的。
迁徙兴奋
zugunruhe
源于德文“迁徙的不安”,指的是动物(通常是鸟类)迁徙之前的失眠和过度活跃。
随着青少年对危险认知的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掌握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危险的东西并不总是危险的。例如,汽车可能导致人类青少年死亡,但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通常会遵循某些可预测的规律。
当危险看起来不那么危险
捕食顺序是指所有捕食者用来成功猎杀其他动物的一系列可预测的攻击性行动。了解捕食顺序就像得以窥探对方的战术手册一样,将会帮助猎物对捕食者下一步的行动做出预判,从而得以保命。
捕食顺序
predator’s sequence
捕食者发现、选择、控制和消耗猎物的4个阶段:侦察、评估、攻击和猎杀。
捕食顺序第一阶段:侦察
防止被攻击或吃掉的第一个诀窍,是从一开始就不被发现,动物们为躲避侦察进化出了惊人的行为和生理特征。
混淆效应
confusion effect
当外表与行为相似的被捕食者以大规模群体的方式共同行进时,因捕食者难以标定目标个体而猎食成功率降低的现象。
奇异效应
oddity effect
动物表现出异于其他个体的外表或行为,因此更容易被捕食者当作目标,承受更高被猎食的概率。
人类有一种行为叫外表霸凌,其背后的原因也可以用奇异效应解释。外表霸凌指的是群体成员故意回避外表或行为异于常态的同伴,这种现象在青少年时期很常见,特别是在中学早期。
隐藏、警惕、混淆效应,这些行为都有助于动物避免被捕食者发现。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避免被发现:一开始就不进入杀戮区。
捕食顺序第二阶段:评估
无利可图信号
signal of unprofitability
个体通过防御行为和展示富有力量和耐力的外表,从而避免成为捕食者的潜在目标,例如蜥蜴做俯卧撑、袋鼠大鼠用脚打节拍和云雀在飞行中歌唱。
警报信号
alarm calling
附近有捕食者时社会性动物个体对其他个体发出警告的防御行为。
素质宣示
quality advertisement
被捕食者通过发出代表力量和耐力的信号来阻止潜在捕食者的攻击。
警示信号
stotting
动物向潜在捕食者传递的非利益导向的信号,表明它们不会那么容易被捕食,也可以用作社交信号。
双重警报信号
alarm duetting
两个个体之间相互的警报信号,通常发生在配偶或同伴之间。
捕食顺序第三阶段:攻击
想要应对捕食顺序的这一步,双方都要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体格和智慧。捕食者体格上要有能力与选中的猎物搏斗或者使它们丧失行动能力。它们需要结合身体技能与精神毅力,才能战胜对方为生存而战的巨大能量。
作为猎物,你的任务是尽快终止互动。
捕食顺序第四阶段:猎杀
要结束捕食顺序,捕食者必须杀死它的猎物。这需要熟练的技术。快速杀死猎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浪费,同时降低猎物逃脱或其他动物前来营救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避免动物反击,保护捕食者自身不受伤害。对于猎物来说,猎杀阶段几乎等于生命的终结
搏斗,逃跑,昏厥
fight, flight, faint
脊椎动物捕食者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的三种护幼生理反应。
最后一招
behavior of last resort
在被捕食者发现或抓住时,猎物为求生采取的行为反应,如假死、断尾、断肢、断爪以及排便等。
第4章 对抗危险
试错学习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相信自己能独自面对威胁是野蛮成长期的关键学习内容,学会在这个世界中安全自保是走向成年的必经之路。如果不去尝试和经历可能的失败,这样的学习就不会发生。
但对个体来说,想从失败中学习,前提是失败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因为肉体的存活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人类世界中,社会危险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生命危险,人们可能会因为犯罪、毒品甚至滥用社交媒体而受到严重伤害。身败名裂或违法犯罪会毁了一个人的生活,所以在这些方面盲目地进行试错学习是很危险的。现代人类青少年,就像他们的动物同龄者一样,需要去尝试,有时也需要失败。但在如今的社会中,一些高风险测试(high-stakes-testing),以及社交媒体可能造成的不可逆的伤害,增加了这种试错学习的风险性。
躲避捕食者的训练
家庭内部的训练可能只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孩子们观察它们的父母如何应对某种危险并从中汲取经验。
警报呼叫
动物在发现捕食者时会发出一种被称为“警报”的声音。在整个动物界,警报有三重功能:
· 提醒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保持警惕。
· 呼救。
· 警告捕食者它的行踪已暴露。
集群防御
对危险发出警报是一种合理的防御策略。但在野外,有时最好的防御就是强力的进攻。
集群防御
mobbing
聚集的动物为了恐吓、赶走或者监视捕食者所做出的防御行为。
集群防御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侦察信号
集群防御也是年轻人类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抗议权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集群防御。
同伴压力和冒险
成为团队的一分子的确会改变个体成员的生理机能,因为生理同步会将团队转变成一个崭新的且通常更高效的集合有机体。
群体中的力量
两个教训
其一是,为了安全,动物必须遭遇危险。
其二是,青少年不应和危险隔离开。与同伴相处可以帮助彼此建立自信。当他们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协作时,也是在激发自己的求生技能,还能相互提供练习这项技能的机会。与危险隔离可以暂时保护年轻动物个体的安全,但在没有同伴的环境中长大的动物无法学会现实世界里所需要的安全技能。
原因很简单: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同伴的成功和失败来收集有关机遇和威胁的信息。
第5章 主动出击
社会学习
social learning
从群体中其他成员(通常是同伴)中获得相关的信息。
与同伴们一起进行的社会学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工具之一。
人类父母担心孩子受到同伴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理解的。青少年有时确实会因为同伴压力做出危险和令人后悔的决定。但是,与同伴一起进行的社会学习也可以成为青少年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无法从其他地方获得的。
捕食者侦察
捕食者侦察
predator inspection
被捕食者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接近并观察捕食者,从而获得捕食者相关信息的安全行为。它也用于向捕食者发出信号,告知它已经被发现,失去了出其不意的优势。
动物青少年与人类青少年一样,都很容易低估风险,也缺乏识别和评估威胁的经验。捕食者侦察能够帮助它们获得这方面的经验。
在捕食者侦察中,同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与更有经验的同伴一起组队是学习安全自保的终极策略。
虽然不同的动物在如何进行捕食者侦察方面存在差异,但有以下3个客观事实。
· 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动物更倾向于参与捕食者侦察行动。
· 捕食者侦察是非常危险的,侦察行为会带来死亡。毫无疑问,面临风险最大的就是青少年侦察者。
· 捕食者侦察虽然很危险,但只要能活下来,从长远来看会使动物更安全。
自保之后:生存下去
每个结局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一个过度保护的环境中长大会阻断小动物们学习成年后所需要的安全技能,失去经历危险的机会等于失去了某些成长必需的东西。成长是件危险的事,但父母和孩子都必须面对。如果成年后依然对捕食者无知,那没什么能比这更糟的了。
人类父母可能会在持续提供照顾和保护与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撤掉庇护之间摇摆不定,这种行为往好了说可能让孩子很困惑,往坏了说,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这种矛盾的心理基于两个事实:一是青少年身体和能力逐渐强大,二是他们仍经验有限。人类父母可以从动物的生活中学到一个教训:没有人知道在每种情况下该提供多少保护。理想的保护必须根据个体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局部的环境条件来调整。
如果可以,动物父母应该有很多事情想让它们对捕食者无知的孩子知道。
· 你年轻又出色,但年轻也会像吸铁石一样把危险吸引过来,这让你很容易成为捕食者的狩猎目标。
· 你太天真、缺乏保护措施,尤其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缺乏经验是最致命的。
· 你有选择。你可以通过高估风险来避免危险,远离易受捕食的区域,尽可能多地了解潜在的捕食者,保持良好的状态,或者向潜在的捕食者发出警示信号或无利可图信号来引导它们走开。
· 交朋友,交得越多越安全。不管是从同伴们做得正确的事情还是他们搞砸的事情中,你都可以学到很多。
野蛮成长期中的一个安全悖论:缺乏经验是致命的,但积累必要经验的过程也可能是致命的。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缺乏经验可能让你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明智的方法却可能拯救你的人生:尽己所能地向父母和同伴学习,但最重要的是向环境学习。然后,当时机成熟时,纵身一跃,跨出成长的一步。
第二部分 社交能力
第6章 接受你的出身
社会地位
social status
相对于其他成员而言,个体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它受到群体对个体看法的影响。
主宰世界
啄食顺序
pecking order
这个词是由托里弗·谢尔德鲁普-埃贝通过对鸡啄食行为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用来描述等级制度中个体的等级。
每个个体未来的社会地位通常是在野蛮成长期形成且稳定下来的,在这个阶段,年幼的动物排在群体中的什么位置,其他动物对它有什么评价都会影响它们未来的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它们未来一生的归属感。8但是,决定它们排序的某些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改变的。某些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社交能力来获得自己的地位,但这是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这种排列等级的过程在人类群体中也一直在起作用,野蛮成长期就是这种等级制度存在最为突出的时期。
对所有的物种来说,这个年龄的到来都意味着进入接受评估的阶段。
动物的等级是指它在群体中的绝对位置,是能够客观衡量的,而地位并不能被客观衡量,它是对等级的一种“感知”(perception),地位取决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想法和决定。地位和等级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地位的引力
社会等级,即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都是个体身份的强有力标志。
社会等级
social rank
是指个体在社会阶层制度中的地位。
对于社会性动物而言,地位犹如重力一般,强大、避无可避又看不见摸不着。它的力量无处不在,指引着动物的行为和命运。
群体生活为动物提供了许多好处。
但当个体都聚集起来的时候,就需要一套能让所有个体都认可的社会结构与规则来减少冲突。阶层的存在让动物社会保持有序且高效的运转。
危险领域
domain of danger
在各种动物群体中被捕食风险最高的位置。
社会地位下行
social descent
群体成员等级和社会地位下降。
多样化的种群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决定这些位置的社会能量也是维系社会阶层的力量。
社会阶层
social hierarchy
一种按照等级划分群体成员的社会结构。
传递性等级推理
transitive rank inference
动物根据其与群体内某一成员的关系,来确定其相对于群体内其他个体地位的能力。
传递性等级推理是一条可以最小化直接冲突,维持和平并且降低受伤风险的捷径。
将阶层与个体情绪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当我们发现在自己群体中处于糟糕地位时会感到十分难过,而处于良好地位时又十分开心。对于青少年来说更会如此。事实证明,个体对地位的痴迷是与生俱来的,阶层制度是由于对地位的追求而形成的,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选择退出的游戏。考虑到这一点,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还是学习一下规则比较好。
出生在三垒
第7章 了解群体规则
阶层由何决定
这件事因物种而异。不过有些决定因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以下是一些常见因素。
◎ 体型
在众多动物社会中,身体大小是地位排序的重要预测因素。
但对有些动物而言,身体大小并不重要。
◎ 年龄
对众多动物来说,年龄的增长就是地位的助推器。
红衫球员
redshirting
年轻的运动员一年内不参加正式比赛,从而能够在重返赛场时具有发展优势。该策略也可以用在与幼儿园入学相关的决策中。
◎ 理毛行为
魅力,甚至仅仅是外表的吸引力就可以提高人们的地位,而动物也有达尔文所说的“对美的品味”。
这些身体特征在吸引异性的同时,在同性之间也是地位的象征。
地位较低的个体可能会主动为地位较高的个体梳理毛发,以换取庇护和食物等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结盟提升自己的地位。
◎ 性别
动物的雌雄(在人类中被称为性别)也会影响地位。
一个群体由雄性主导还是由雌性主导取决于诸多因素。生物因素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如食物的可获得性和捕食者的密度。
高层动物联结
高层动物联结
association with high-status animals
社会性动物对种群高等级个体同伴的偏好,有时这被作为一种使自己等级上升的策略。
高层联结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也解释了人们对知名企业、名校、明星运动队以及军队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精英部门为何如此趋之若鹜。
地位的标志
身份徽章
status badges
动物在群体中相对等级的身体特征。一些动物会运用虚假的特征假装自己具有高等级,这是低等级个体为了提升身份等级的一种欺骗行为。
代表地位的姿势和声音
处于从属地位的动物在维持生存和社会交往上,都比占支配地位的动物艰难,所以它们会更加急躁、警惕和紧张。
低龄的青少年总是故意采用较高音调说话,希望被他人听到。然而年龄较大的青少年男孩可能会注意到,他们在家里或学校里的地位反而会随着他们的声音愈发低沉而提升。
社会脑网络
辨别他人所处的阶层对于人类和其他社会性动物都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脑网络
Social Brain Network(SBN)
涉及社会知觉、认知和决策的大脑区域网络。
人的社会脑网络包括6个随时连接和交流的中枢,汇集了视觉输入、储存社会记忆、恐惧联想、释放激素信息、应对行为和逻辑决策的功能。
在野蛮成长期发生的广泛的脑功能重组过程中,社会脑网络的锐化是最为关键的。人类在青少年时期校准社会脑网络时的经验往往会伴随他们一生。几乎所有人都能回忆起青少年时期那些极度羞辱或兴奋的时刻。同时,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等级观念也会被内化。成年人大脑中指导友谊、事业、政治和社交的功能都是在青少年这一敏感时期成长的。成年人可能会记住在青少年早期绘制的社会阶层心理地图,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到青少年后期,社会脑网络的发育几乎全部完成。
地位映射
status mapping
个体和其他成员对群体内地位产生的心理表征。
随着人类和动物进入野蛮成长期,发展社会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在人的一生中,社会脑网络最活跃的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
与成年人和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善于交际,会形成更复杂、阶层更明显的同伴关系,对同伴的接受或拒绝也更敏感”。
为何会变得更好
支配等级在许多动物群体中都很常见,它通过侵略、暴力或武力威胁等方式形成并受到制约。支配等级也是人类历史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提升可能是基于一个人在武力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卓越表现。如果一个团队重视某种技能、属性、专业知识或品质,那么拥有这一特质的人就能获得所谓的“声誉”。一个有声誉的人即使在没有武力威胁的情况下,也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声誉
prestige
自由表达对群体中令人钦佩的成员的赞美和尊重,这可能会提高他们的地位。
在人类的阶层社会中,支配等级和声誉经常相互作用。正如历史上一再上演的那样,两者都可用于权力和控制。但对于青少年来说,理解两者的差异具有启示性。因为在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刻,平衡被打破了。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早期的校园中,阶层制度通常以受欢迎程度为标准,评价体系也不受个人控制,而是由体型、年龄、吸引力、运动能力、父母的财富决定。但是,在青少年中期,基于能力的声誉阶层激增。一种被称为“生态位选择”(niche picking)的过程出现了。学生们找到了重视自身特定技能和特征的那些群体,地位随之上升。这里的能力可以表现为音乐、学术方面的才能或是对政治、小众电影、时尚、体育、电子游戏等共同兴趣的高度了解。
受欢迎程度
popularity
是指个体被同伴喜欢的状态,表明了其社会支配地位、声誉和影响力,可与“感知到的受欢迎程度”交替使用。
基于有价值的能力建立的声誉阶层也证明了环境对地位的影响。当环境改变,曾经毫无价值的品质会变得重要起来。
第8章 特权无处不在
母系等级继承
maternal rank inheritance
母亲等级地位的代际转移,常见于许多哺乳动物,间接表现在部分卵生动物中。
特权
privilege
某些个体或群体享有的或被给予的优势,这些优势既不是其挣得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也没有。
对这些享有特权的生物来说,地位等级不仅是一种额外优待,更是一种特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地位高、关系广的亲代,其后代也会继承其社会关系。
它们将受益于已建立完成的成年个体关系网络。
母系干预
母系干预
maternal intervention
为了帮助子代在群体中获得更高的地位,母亲所做出的行为。
母系干预并不等于绝对的成功。
失败者效应
loser effect
在一场竞争中失败的动物更有可能在下一场竞争中也失败。与降低竞争力相关的特定大脑变化促进了这种倾向。
母系干预并不只见于哺乳动物社会,也并非都是攻击性的或充斥着躯体暴力。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的亲代都会送礼给社群里能够帮助自己后代的成年个体。这些礼物可以是字面上的“物”,比如食物,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比如替对方理毛或清洗。
人类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这两个阶段,阶层尚不明显。但儿童进入青少年时期后,阶层、等级、地位、位置就变得明显起来。成年人的世界对出身不好的个体总是不友好的,这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理解自然世界中的特权有助于理解我们人类自己世界中的特权。
领地继承
动物世界中的特权也可能表现为领地继承,这对于任何幸运的动物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助力。
领地继承
territory inheritance
动物子代从亲代那里继承领地的过程,常见于多种脊椎动物。
与人类一样,动物的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特权的差异,而这仅仅基于群体的出生地点的不同。可以说环境可能比家世更能决定命运。
客观看待特权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崇尚付出的,我们会告诉青少年,勤劳努力才会得到好的结果。但在大学的传统招生、实习和应聘工作、结交权贵等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特权阶层发展出更多的特权。对于全世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健康、所处环境和家庭条件,财富、种族和性别,这些因素远比他们的努力更能改变命运。特权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是否拥有特权还决定了青少年是否生活贫困,是否能用清洁的水,是否有人身安全的保证,是否能获得生育保健。特权也会影响受教育的机会和职业机遇。
从癌细胞到野生动物各自的生命史,特权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影响,但这不是人们赞同或支持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理由。相反,虽然特权的动物根源初看起来可能令人不适甚至消沉,但这些起源对现代人类有重要的启示。
人们往往认为,某些物种的等级完全是由搏斗的胜负决定的。但其实获胜的动物通常是带着多代传承下来的种种优势来到竞技场的。不明实情的观众也许会认为这是一场同辈间的公平竞争。但其实暗藏其中的特权会直接影响胜负。认识到自然界中特权的隐性力量,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它对年轻人生活的巨大影响。野蛮成长期中频繁的竞争和考验似乎是由这一时期动物迅速成长的各种技能决定的。但考虑到特权这一万物固有的基本现象,事情就复杂了。
自然界中的特权固然强大,但也并非总是青少年命运的决定因素。正如前文所述,当环境由于天气、疾病暴发或其他意外事件而发生改变时,某些个体的劣势可能转变成优势。当青少年和年轻个体面临特权带来的困难时,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对于某些个体而言,改变环境可能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出生地、资源、家庭关系对所有动物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但这些因素不总是能够决定命运。早期的艰难处境并不总是致命的,还能培养动物优秀的品质。年轻个体可以建立新的联盟,竞争中可以赢得胜利,可以改变所处的环境,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好。它们如果意志坚定、熟悉特权运作的原理,又足够幸运的话,就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改造得与出生时截然不同。
第9章 被排挤的痛苦
5-羟色胺
serotonin
一种与包含控制情绪状态在内的大脑机制相关的化学物质。
5-羟色胺会影响动物大脑中处理社会等级尤其是关于地位升降的功能。同样,它对人类情绪的起伏也起着关键作用。把这两种结论放在一起,我们能够看到动物行为学家和人类精神病学家的工作之间有个重要的联系,即情绪调节和动物地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无助和绝望
简单地说,当我们做了利于生存的行为时,就会产生快感。我们的身体释放出诸如多巴胺、5-羟色胺、催产素和内啡肽等神经化学物质来告诉我们:“做得好!你刚做了正确的事。继续这样做,就会有更美妙的感觉。”
反过来说,低落的情绪是由一大堆有毒的神经化学物质造成的,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产生快感的神经递质的消退,会令不愉快的感觉变得更糟。在我们人类中,我们称这些感受为情绪低落,或者悲伤。这种化学性的惩戒能激励动物规范行为,从而做出能够恢复并提升地位的事。
总而言之,地位提升增加了动物生存的机会。当动物地位上升时,反过来又会得到化学物质的鼓励。简言之,地位上升产生快感。
地位下降则相反,这降低了动物生存的机会。当动物地位下降时,它们会受到化学物质的惩罚。简而言之就是地位下降产生痛苦。
5-羟色胺和其他神经递质交织在一起,是动物地位改变的信号。
从地位-情绪联结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行为、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对于青少年和年轻人来说,公开羞辱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地位下行甚至会增加他们自杀的可能性。失去地位等级确实很痛苦,年轻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感受也是如此。
在野蛮成长期,青少年对社会地位越来越敏感,对社会困境的体验也越来越多,这可能会使他们患上抑郁症。社会性疼痛是极其痛苦的,不可轻视。因此,若是奇怪青少年为什么如此在意别人的想法,不仅显得冷漠,还很无知。因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无论是人、鬣狗还是龙虾,在青少年时期,个体最为关注的一定是通过蛛丝马迹了解自身的社会阶层,密切关注从中能学习到什么。当社会地位转变时,体会时而兴奋时而痛苦的强烈感受。
社会性疼痛
社会性疼痛
social pain
在被社会排斥或社会地位下行后产生的不愉快的感受。
药物使用和滥用是青少年和年轻人最主要的健康风险之一,通常始于青少年刚开始进入高风险的社会等级排序的竞技场时。当青少年的社会脑网络对社会地位下行和社会性疼痛最为敏感时,他们可能会使用麻醉品,从而抑制社会性疼痛。
除了用药物来减轻社会性疼痛之外,吸烟和喝酒则是让青少年感觉自己地位提高的又一方式。因为吸烟在群体中通常代表这个人年龄较大,如前文所说,社会等级制度往往更青睐年长的群体成员。
考虑到社会地位下行造成的社会性疼痛,关心青少年的成年人可以考虑公开谈论社会地位。阶层和地位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进化史中,同时也困扰着许多青少年。因此,询问受欢迎程度和友谊的问题可能比直接询问情绪问题更容易获得有关社会性疼痛的信息。
目标动物
胜利者效应
winner effect
在一场争斗中获胜的动物更有可能在下一场争斗中也获胜,与增加竞争力相关的特定大脑变化促进了这种倾向。
这种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很容易成为所谓的目标动物,即一个被支配者选中的霸凌目标。
由于生理或行为上的差异,低等级的青少年尤其可能最先被选中。如果没有盟友来帮忙,这些低等级的青少年几乎是无法逃脱被霸凌的命运的。被盯上的青少年会经历频繁、有时甚至是残酷无情的社会性失败。
目标动物
target animal
被挑选出来受霸凌的动物个体,通常是低等级或不合群的个体。
青少年和年轻人不像成年人那样能够从极端有害的等级制度中抽身,他们常常困在其中。从法律上讲,他们必须去上学,可在学校里他们会被嘲笑或欺负。而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讲,他们不得不与社区和家庭联结在一起,但在这些地方,他们又常常被忽视。青少年可真是无处可逃,或者至少他们是这样感觉的。
有的青少年或年轻人虽然看上去过得不错,但他们仍然会陷入悲伤,甚至是真正的抑郁。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感知很可能与其他人的看法大不相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形成了个体对自身地位的认知,这种认知有时会延续到成年生活中。即使在成年后他们取得了生活上的成功,幸福感也会被青少年时期社会性失败的持久影响削弱。
然而,一些行为似乎确实会引起动物等级制度的转变。这应该引起家长、教师、心理健康专家和孩子们自身的兴趣。在一项有关阶层稳定性的实验中,科学家们把一部分鱼类或猴子个体从原生的群体中分离出去,过一段时间再将它们放回,科学家们发现这可能会导致社群的重新排序,即社会阶层的重新洗牌。人类社会中的类似情况可能是学生经过一个暑假,返校后发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等级位置变了。这对一个挣扎在群体底层的青少年来说是有益的,因为当他回来时,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了。但与此同时,那些错过集体活动的青少年有时会被排挤到最底层。几乎所有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此外,物理空间的扩大有时也会打散固定的阶层结构。
但是,即使物理空间可以得到改善,青少年也成功逃离了有害群体,但低阶层的自我认知仍会徘徊不散。学龄儿童自我评估的等级通常是准确的,但对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他们对自己地位的认知远远低于同龄人的看法。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心底里都认为自己处于等级制度的末端。失败者效应可能始于与另一个人的实际较量,但它会一直留存于失败者的脑海中,甚至在尝试之前就感到被打败了。失败者效应创造了一种身份认同、一个持久印记。这种影响在野蛮成长期尤其强烈,因为这是一段激烈的等级制度被建立、社会实验开始和大脑被重组的时期。
感觉像个失败者:霸凌
霸凌
bullying
对其他个体做出的重复且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霸凌是青少年抑郁最常见的触发因素之一。多项研究表明,被霸凌与抑郁或焦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跨学科的研究中,我们在动物身上发现三种与人类行为相关的霸凌行为,分别是支配性霸凌、从众性霸凌和转移性霸凌。
◎ 支配性霸凌
支配性霸凌
dominance bullying
为了彰显和强化自己的高地位以及权力,处于群体高等级的个体对处于群体低等级的个体做出的重复性的、攻击性的行为。
动物霸凌的主要原因几乎都是为了提升和保持地位。高等级的动物急迫地想要维持自己的等级。它们的霸凌行为是一种支配性表现,是在社群面前的公开表演,其目的是重申霸凌者的高地位。还记得吗,地位是一种认知,需要他人的认可来获得并保持,因此霸凌者需要观众。如果旁观者认可个体或团体的支配性表现,霸凌者就会继续占据优势地位。而通常情况下,旁观者都会认可。
支配性表现
dominance displays
部分个体为了彰显或强化自己在群体中的高于其他个体的地位而做出的行为或发出的行为信号。
霸凌者会仔细挑选受害者。它们不会挑选同龄人或势力相当的竞争对手,而是去故意刁难低等级的个体。相比动物,人类的支配性霸凌存在一个最大的不同:人类的攻击不一定是身体上的,羞辱造成的精神伤害和威胁造成的恐惧可能才是人类霸凌者的武器。
支配性霸凌者令人害怕又不可预测,因为它们需要不断展示自己的力量。如果群体没有给它们足够的关注,霸凌者会毫不犹豫地惩罚一名弱小者,以图从观众效应中获利,类似杀鸡儆猴。
观众效应
audience effect
其他群体成员的关注影响动物个体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支配性表现和支配性霸凌中。
如果没有社群支持,部落或族群里的跨代霸凌统治很难被根除。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有时社群的行为方式反而使得遗传式霸凌得以延续。
◎ 从众性霸凌
基于外表的霸凌在人类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会排斥、羞辱和回避在某些身体或行为方面异常的个体。
通常这种霸凌是支配者试图维持权力和地位的方式。
但也有另一种类型的霸凌将异常个体作为靶子,即从众性霸凌。从众性霸凌者惯用社会排斥作为他们威胁的武器。这一类型的霸凌在根本目的上不同于支配性霸凌。从众性霸凌者并不是想要通过霸凌他人来展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是试图通过消除异于常态的个体来保护自己和群体。因为与“古怪”的成员在一起会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从众性霸凌
conformer bullying
为了避免可能对群体造成的潜在危险,以及避免吸引外界对群体产生不必要且有危害的关注,群体内成员对外表或行为异于常态的同伴做出的重复性、攻击性的行为。
初高中霸凌者可能会利用群体发自本能的从众性偏好,指出目标个体或真实或夸张或捏造出来的不同之处。最常见的就是散布与性有关的谣言。强调目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以降低他们的地位,并疏远他们,这一过程被社会学家称为异类化。一旦某个个体被异类化了,大部分人就不太可能支持他们,甚至可能会加入霸凌者的队伍。害怕被异类化又会进一步加剧从众性,这在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社会中真实存在。
异类化
othering
个体的差异被群体中其他个体强调而导致其被回避或排斥的过程。
如同青少年的霸凌行为一样,一些政治领袖会对某些群体贴标签,从而达到异类化的目的。历史上不乏类似的例子,纳粹德国将犹太人描绘成传播斑疹伤寒的害虫,卢旺达胡图人把图西斯人说得像带病蟑螂。目标群体都被异类化成某种对群体安全的威胁。
◎ 转移性霸凌
还有一种关于霸凌者的观点认为,这些令人生畏的人实际上本身也是受害者。也许他们缺乏自尊,把自己的沮丧发泄到别人身上。
转移性霸凌
redirection bullying
为了转移攻击性而产生的受霸凌者对其他同伴的攻击性行为。
不同于源于自信的支配性霸凌,转移性霸凌是以焦虑和恐惧为基础的。
转移性霸凌者对强迫的适应能力很差,且过于严格的训练加重了它们的恐惧和焦虑,反过来又会使它们的攻击性更强。
低等级动物的大脑
除了情绪,地位还会影响学习能力。被霸凌的动物不仅地位会下降,还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害。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讲,认识到地位的差异会损害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小学老师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小孩明明很聪明,却理解不了某一概念;中学老师也能明白有的学生明明已经学会了,考试时却写不出来。此外,学校里的俱乐部和社团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当俱乐部和社团把不同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人排斥在外时,他们就创造了一种社会等级制度,那些被排斥的群体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和未来的机会都会一并受到影响。
第10章 盟友的力量
不是每个被霸凌过的青少年都会抑郁,有些人的抗压能力会强一些。对于人类而言,盟友和朋友是缓解压力的重要因素。
在野外学会吸引朋友并保持友谊很重要,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自动形成的。青少年必须练习如何结交朋友,反复付出与索取,以此形成依恋关系。没有亲缘联结的伙伴关系尤为重要,而动物练习并获得这种经验的方式是游戏。
游戏中的地位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游戏使年幼的动物能够尝试对冲突进行谈判而非造成伤害。此外,当地位低的动物不喜欢地位高的动物的所作所为时,它们可以学会交流。
对于群居动物而言,这种训练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人类青少年和成年人有很多机会不断地对等级进行划分和重新排序。因为比起外表、体格、力量和家庭背景,青少年在运动、戏剧、音乐等方面的才华也能为其改变地位创造条件。这些才华能够让青少年或多或少地撼动已有的等级秩序。他人的帮助也增加了这种可能性,如精明的教练、编舞或指挥家都会为他们的队员尽力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
想要在分级斗争中生存下来对人类青少年来说有一条绝佳策略,就是在大的等级阶层中创建较小的阶层。从小群体的最底层成长起来是一种重要的经历。实习和学徒制就是这样的例子,类似的还有初中生和帮助他的高中生之间的同伴-领导关系。但是在另一群体中享受较高的地位也是有教育意义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参与学校、社区甚至线上多个小组的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以便可以更好地接受这一阶段的挑战。
而对于人类而言,尽管多人电子游戏不需要身体互动,但它们确实鼓励青少年花时间去认识其他人,有时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通常,游戏玩家在游戏的虚拟世界等级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与单人电子游戏不同,多人电子游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交体验。许多游戏玩家说,多人游戏能提供与面对面游戏一样的社交收益。最新的研究证实,玩电子游戏时人并不是与社会孤立的。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玩游戏确实会对社会性技能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在合作精神、责任感、利他主义和表达情感等社会性能力方面都表现较差。
超载评价
处于野蛮成长期的青少年动物有两个现代人类不具有的优势。
其一,尽管它们也面临着高风险的考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但是这些考验有开始和停止的时间,并非一刻不停。动物有游戏的季节、繁殖的季节、迁徙的季节。但是,今天的人类青少年却从未休息过。在互联网驱动的社交媒体中,社交没有淡季。
其二,对处于野蛮成长期的青少年动物来说,竞争仅仅在眼前。史林克不必像人类青少年一样,白天忙着向自己的家族成员证明自己,晚上还要再考虑自己在恩戈罗恩戈罗国家公园的其他8个族群中,在塞伦盖蒂附近的数十个族群中,甚至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自然公园、动物园中所有鬣狗族群中的相对地位。它不必考虑胡狼、狩猎犬、狼或者海豹的生活又会怎样。
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年轻人无法全面了解自己的竞争环境,然而也无法彻底摆脱竞争。
互联网并没有给积极社交并具备自我认知能力的年轻人制造新的竞争,但是社交媒体将同龄人的数量无限扩大,青少年面临的竞争对手之多,前所未有。
在21世纪,随着社交媒体进入生活,我们所进行的评价变得难以管理且有害。我们的社会脑网络根本无法处理这么多的信息。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术语——“超载评价”,用于描述由于不断评价造成社会脑网络饱和而引起青少年的焦虑和痛苦。
超载评价也被进化生物学家称为错配障碍。错配障碍是由现代人类环境与我们的身体进化时所处的远古环境之间的差异引起的。
错配障碍
mismatch disorder
人类身体和思想进化过程中所处的过往环境与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之间的差异引起的疾病或异常现象。
青少年时期压力和焦虑水平的上升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错配障碍。社会脑网络是从哺乳动物群体断断续续的竞争中进化而来的。但是现代青少年生活中的考试、运动比赛和社交媒体上的评价却是不间断上演的,这些评价使社会脑网络变得不堪重负。与过剩的卡路里类似,无休无止的评价大概也是现代人类世界所独有的。人类青少年要处理的压力可比其他群居动物要强烈得多,持久得多。
地位庇护
错配障碍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重新在生理和环境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来解决。这可以通过恢复生理或行为最初演化时的环境条件来实现。
在超载评价的例子中,可以将免评价期引入青少年的生活,为青少年提供一丝喘息的机会。在免评价期,没有他人的判断,也没有分数和排名。但这些刻意制造出来的间歇处不是放松地点、休息区或是冷静处,它们应该拥有与实际用途相匹配的名称:地位庇护。
地位庇护
status sanctuaries
免受他者评价的一段时间或物理空间。
地位庇护意味着青少年可以在这一时间或空间里从事非竞争性运动、休闲阅读和私人休息时间,而不会受到社交媒体的干扰。这将使青少年及其发展中的社会脑网络暂时从他们眼前生活中的现实等级和社交媒体上的虚拟等级中解脱出来。因为评价虽然是青少年生活中正常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超载的评价则会导致疾病和痛苦。
朋友对青少年来说是必须的,但并非只能交人类朋友。由于社会脑网络具有跨物种的性质,青少年也可以培养动物朋友,且从中受益。马、狗、猫和其他宠物同样具有复杂的社会脑网络,可以与人进行出人意料的互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宠物疗法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好处。
你不一定处在你被排在的地位
要想快乐地生活在地球上,首先需要承认一些残酷的现实:自然界中不存在公平竞争。父母的阶级会被后代继承,父母的照拂也会持续。个体对自己在群体中不同地位的认知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从而变得焦虑、沮丧或开心。动物会互相争斗,人类会以大欺小,尽管这些情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少。
发展社会性技能是动物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帮助自己在等级制度中趋利避害。没有动物能决定自己的出身,社会性技能就是创造更好生活的最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 孕育后代的能力
第11章 性很容易,而浪漫不易
除了自保和熟悉等级结构,寻找和选择伴侣也是动物必须学习的技能。
首先,在整个自然界都存在一种明显的滞后性,从青春期结束到繁殖期开始,这之间存在一个等待阶段。要成为一个性成熟的成年个体,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需要时间。因此,野生动物很早就开始接受性教育了。然而,它们的课程重点不是交配,而是交流。成熟的动物必须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和解读其他个体的欲望。
爱在空气中蔓延
浪漫是激情与压抑的较量,是渴望与拒绝后痛苦的抗衡,本质上混杂着欲望与不确定性。
最重要的是,尽管求偶行为源于本能,但它是由学习和体验形成的。求偶行为需要一些时间,并随着动物社会性的成熟而发展。青春期后的动物常常要等到学会求偶技巧后才开始寻找伴侣,有些动物还会因社会性技能发展得不够而被潜在的伴侣排斥。
人类青少年也是一样。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却没有充分的社会和情感知识来面对这件事。如今,美国中学所提供的许多正规的性教育都侧重于身体行为的后果,特别是怀孕和疾病。这确实是明智的,年轻人需要保护自己的性健康。性对动物来说也是有风险的。由于有多个伴侣,又没有能力进行安全的性行为,野蛮成长期的动物可能也确实会得性病,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但在自然界中,一个成功的野蛮成长期并不必然包含对性行为风险的指导,而是侧重于在求偶过程中,学会解读潜在伴侣发出的复杂、巧妙而细微的信号。
如何约一头鲸鱼出去
第12章 为第一次做好准备
野生动物并不能像人类一样判断什么时候会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能够在道德、宗教和文化规范的约束下有意识地衡量性行为的利弊。
虽然宗教、伦理和流行文化不会影响动物的初次交配时间,但环境肯定会。日光和繁殖季节对激素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食物的可获得性和附近捕食者的数量会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动物成为性活跃个体的时机。
甚至族群中其他成员也能对个体的性生活和性行为时机产生巨大影响。
在许多物种中,年长的统治者实质上会强迫青少年禁欲。通过恐吓,处于支配地位的雄性和雌性确实可以关闭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动物的生殖系统,从而推迟了这些已经性成熟个体的性行为。
是否准备好了
动物在何时进行第一次性交对它的未来有着巨大影响。如果推迟第一次性经验的时间,动物将变得更年长、身体更健康、社交经验更丰富,能使它们成为更好的伴侣和父母。过早生育的动物往往缺乏喂养幼崽或觅食的知识和资源。而由于父母没有做好照顾幼崽的准备,这些动物的后代经常遭受痛苦或死亡。
对母亲们自己来说,过早妊娠的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15~19岁女孩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妊娠相关的并发症。
在现代人类社会,父母推迟生育能最大限度地为后代保障未来安全和提供更多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积累了更多物质、社会和教育资源,从而为后代提供更好的受教育、工作、住房和医疗保健机会。
练习,练习,再练习
为呈现自己的社会成熟度做练习,为筑巢做练习
爱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教授,也是婚姻文化人类学著作《现代爱情》(Modern Loves)一书的作者珍妮弗·赫希(Jennifer Hirsch)写道:“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刻意将自己与父母和祖父母进行比较。”
至少从古希腊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年长者就已经对年轻人的时尚束手无策了,但我们也确实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性相关行为发生剧变的特殊时期,这使得准备不足的青少年不得不面对他们自己的性课题。
现代的成年人不再教授孩子复杂但诚实的沟通方式,甚至他们自己都不了解如何去做,而这种沟通类似于前文所讲的动物们要做好社会和技能准备再在一起。
青少年想要了解社会、情感、行为方面的信息,包括如何定义侵犯行为,如何处理熟人不当的挑逗,甚至该用什么样的词来开启这些禁忌话题。
21世纪的许多青少年和年轻人渴望学习有关爱情的课程。他们需要更多指导,诸如如何开始或结束一段关系,如何处理分手,如何避免受伤。
维持感情关系是我们都需要练习的东西。我们或许会心碎,结局可能很糟糕,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诚实而善良地爱别人。这为我们成年后建立成熟的关系做了准备。
韦斯布尔德认为,青少年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听一些关于在关系中相互让步的故事,既有浪漫的心意也有心碎的经历。浪漫的榜样可以来自电视和电影,也可以来自经典读物和当代小说。就像澳大利亚作家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能让你丢掉天真而非童贞的地方。”
对人类而言,书籍、电影及其他媒体是学习与性有关知识的重要媒介。
随着历史推进,即使衣着和发型发生了变化,求偶的基础仍然是平衡欲望和不确定性。
青少年阅读和观看的内容能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性,但并不一定能指导他们的具体行为,这也许是一件好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动物中,尤其是灵长动物中,社会学习是非常强大的,而青少年动物所观察到的同伴行为会影响它们。
观察有经验的长者的典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年轻动物不仅可以借此学习性知识,而且能学习如何交流性欲望并理解对方的反应。这不仅仅是在观察如何交配,而且是在学习和理解欲望是如何表达和反馈的。
交配树
成年个体的求偶能力会强烈影响后代未来的性行为。因此,成年个体应该向青少年展示健康成熟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远离交配树
在这些青少年和年轻个体之间无论发生任何性相关的行为,通常都不是生殖性的。
第13章 最重要的学习:第一次
由吸引力和欲望组成的复杂感觉就是化学反应,在野蛮成长期,这种感觉最难以抗拒而又神秘。就像是塑造了地位感知的神经生物学,以及创造了动物防御机制的恐惧特征一样,求爱的生理和行为基础建设在群体中十分常见,但对单个青少年个体来说却是独一无二的。它是通过经验发展起来的。
(鲸)吵闹集群
rowdy group
高强度的座头鲸交配表演和比赛,一头成熟的雌鲸可以引起几头甚至二十几头雄鲸的相互追逐和竞争,以此向雌鲸表现自己的性魅力。
性的初学者
野生生物学家很容易发现动物们性经验的不足,因为它们往往会做出夸张的动作、选择不当的时机。缺乏性经验的动物在调情和交配时都很笨拙,有时还会失手。
对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来说,第一次交配都可能是浮躁或甜蜜的,令人兴奋或尴尬的,亲密或令人胆怯的。当然,仅仅因为性行为是一种模式化的行为,并不会在一开始让它变得更可怕或是更刺激、更愉悦。对一些个体来说,第一次性行为所产生的情绪或许会成为童年和成年生活的分界线,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时刻。获得性经验可能会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即使亲子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感觉也不一样了。
性是复杂的
一旦青少年动物踏上了旅程,前方的风景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独特的体验创造了个性化的性特征,就像恐惧体验创造了特制的内在盔甲一样。
配偶联结维系
maintenance of pair bonds
作为长期关系投入的一部分,是指在交配前、交配中以及交配后双方所付出的活动与时间。
掌握求偶行为需要个体了解自己的性兴趣并学会表达,同时准确评估对方的性兴趣。最关键的是,二者要共同学习、协调并同步行动。年轻动物要在生活中反复练习这些步骤,从而与伴侣在本质上达成协调一致的性行为。动物的这种协议与我们人类的性同意行为密切相关。
第14章 解读求偶信号
多巴胺是推动求偶行为发展为实际交配行为的关键神经递质。
多巴胺可以激发动机。它虽然不会直接触发行为,但它决定了外界刺激是否有效。更重要的是,多巴胺可以保证行为的持续性。
但是多巴胺在动机触发中的作用,以及接下来动机在求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它也不会自动就起作用。在多巴胺的推动下,行为可以被调节,但它不是一个自动化系统。
自愿性行为
sexual consent
人类个体之间肯定的、有意识的且自愿的同意协商,双方自愿发生任何性接触。
野生动物中的性强迫
动物界中常见的两性关系是建立在沟通上的,是求偶的双向交流。
关于动物性行为的研究表明,强迫性质的性行为并不常见。关于“是”“否”和“不确定”的信号不仅能被动物识别,通常情况下也能被理解。而且基于对动物行为的观察,这些信号也能被“尊重”。
接受性
receptivity
雌性动物表现出的身体和行为特征,表明它们有生育能力。这个术语只表示雌性拥有生育能力,不一定是指性接触的欲望。许多例子表明,有生育能力的雌性动物会在特定时间内拒绝某些雄性的性要求。
强迫行为是如何发生的
剑桥大学教授蒂姆·克拉顿-布罗克在1995年的一篇文献中描述了动物中3种不同类型的性强迫行为。
第一类为暴力性性强迫,是指身体暴力性的强迫行为
暴力性性强迫
sexual coercion by force
利用身体力量压迫或限制的方式去和一个不易接近的人发生性行为或其他性接触。
第二类为骚扰性性强迫,是进行持续性、破坏性骚扰的性行为
骚扰性性强迫
sexual coercion by harassment
通过骚扰的方式去和一个不易接近的人发生性行为或其他性接触。
第三类为恐吓性性强迫,是通过暴力性威胁,而不是暴力本身来使对方性屈服(sexual submission)。
恐吓性性强迫
sexual coercion by intimidation and fear
利用恐惧、伤害、威胁、恐吓去和一个不易接近的人发生性行为或其他性接触。
科学家们在圈养的雌性大猩猩身上已经证实了使用恐吓手段来确保交配成功的做法。这些雌性大猩猩会选择与群体中更具攻击性的雄性交配,从而减少自己被其他雄性攻击的可能性。
恐吓和恐惧能够成为胁迫的武器,是因为受害者别无选择,他们被困住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针对青少年的性强迫罪犯也常采取相似的策略,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不能逃跑或无处躲藏的受害者。
同伴的帮助
当个别动物被单独饲养时,青少年时期缺乏求偶训练会导致它们对如何建立性关系一无所知。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榜样和玩伴也会降低个体的性欲。
一系列的社会经验是必要的,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习如何发出“是”和“否”的信号。虽然他们有时候在求偶行为上带有明确目的,会简单而大胆地直接表达,但真正的求偶行为也有可能是微妙的。因此不加入社群当中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求偶行为的。
观察动物的性交流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性。表达、评估和反复回应是求偶的核心。并且,在野蛮成长期,针对求偶行为的学习能力也会增强。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除了这段时间,再也没有这种可塑性更强、思想更开放,而且有机会学习欲望交流的阶段了。不管是人还是其他动物,求偶行为本质上是关于性的对话,尤其关乎性是否会发生。然而,与性有关的对话常常不会以双方欲望都得到了满足而结束。但是如果在求偶行为中没有对话,就意味着其中一个参与者并不情愿。换句话说,没有求偶双向对话的性行为属于性强迫行为。
动物中3类性强迫行为,即身体暴力、骚扰、恐吓的方式,也存在于人类两性之中。有关动物性行为和求偶行为的研究可能没有办法立即解决人类性强迫这一灾难性问题,但它也揭示了年幼动物在野蛮成长期学习性交流的特殊重要性。
野外的短暂性交往
青少年在野蛮成长期可能会自认为对性十分了解,他认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与此同时,他可能得到这样的信息:性是本能的,是先天的,是“动物化的”,不知怎么就会发生。但事实上,地球上的性初学者并不知道第一步要做什么。对人类来说,如果再加上酒精、不成熟、对表现良好的压力和对同意微妙而不同的理解,性很快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短暂性交往文化是21世纪的一个复杂问题,它被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定义为“两个既不是恋人,也不是约会对象的个体之间短暂的、不确定的性接触”。
短暂性交往文化
hookup culture
一种21世纪早期的性交往方式,其特征是暂时的或无情感承诺的随意性关系。
青少年渴望的是浪漫,他们想要并且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结。
对人类来说,短暂性交往接触过程中的交流可能不像座头鲸求偶的群体竞争或是果蝇的舞蹈那样复杂。但是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双方都同意,也必须要发出信号,解读并接受性意愿。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个行为就不属于短暂性交往行为,而更可能是性强迫行为。
人们困惑于如何察觉到潜在伴侣的需求,对这个问题的广泛讨论显示,这种困惑来源于不成熟、对表现良好的压力以及缺乏上一代的引导。但显而易见的是,还有一件事使得知情同意的交流变得模糊:醉酒。研究者认为,醉酒会带来更大的健康和情感风险。
爱情的永恒主题:沟通
动物界中的求偶是一种交流形式。它是一种不拘泥于文字的语言。它与理解和经验有关。当进行有效的交谈时,每个个体都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信息,而不是在进行两个相对独立的独白。
伟大的爱情故事通常与性无关,甚至许多故事连提都没提过。爱情故事通常是关于兴奋、情动、被错过的情意,以及在真正结合之前的试探,这些故事所表达的主题其实是沟通。
从绍特在大西洋中的浪漫冒险,到地球上其他的浪漫生物,从飞蛾、果蝇到水貂、马岛獴,从它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有时候,发生性行为之前多等等是很有意义的,世界上许多动物在生理准备和社会准备之间都有一个时间差。
· 在求偶上的等待、学习和练习,其实是在学习如何发出和接收欲望的信号,并共同决定下一步做什么。化学反应是建立在自愿、诚实和互惠的交流之上的。
· 即使是动物,伴侣的偏好也有不同,性和性欲都是有弹性的,就连果蝇都不是小机器人。
· 要知道,在任何时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哪怕是遥远的冰冻海滩上的古人类,都有成对的青少年和年轻个体凝视着彼此,带着相同的想要接触的欲望,以及思考如何开始的忐忑。
第四部分 谋生能力
第15章 练习离家
一部野生动物版的成长小说
离巢
dispersal
为了繁殖或其他生命活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初期的动物离开出生领地去往新地区的现象。
离巢,通常指离开巢穴,它迫使个体直面内心恐惧、缔结友谊、寻找爱情。离开家的青少年们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找寻际遇,并且探索自己。离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是因为这是一场难打的仗。它让青少年和年轻个体直面孤立和冲突的考验,并最终进入下一个阶段:成年期。
离巢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但简单来讲就是分离的过程,即青少年开始独立生活的那一刻。如果你是一个正在离巢的青少年,你就要开始学会保护自己、进行社交、寻觅食物。你可能会渐渐远离自己的家,离家时间也会越来越久,直至最终永远离开。但并不是所有的离巢都是永久性的,甚至有些动物永远都不离开。
重要的是,无论是在野外还是在现代城市拥挤的街道上,一个不知道如何养活自己的青少年或年轻人,都会面临极大的危险。学会如何规律进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谋生,是年轻动物最复杂的任务之一。
练习离巢
有准备的离巢
informed dispersal
青少年动物由于得益于对最佳领地、群体和配偶的事先了解而离开其出生领地。
和负鼠一样,人类在野蛮成长期也会进行离巢练习,比如露宿,参加学校旅行或夏令营,在亲戚家过夜等。
离巢练习
practice dispersal
在真正的离巢到来之前,短暂而频繁地离开和返回出生地以及亲代身边。
完成学习
finishing school
未完全成年的狼夹杂在成年狼群中参与捕猎,以帮助自己发展捕猎技能。
延迟离巢
青少年动物离巢的年龄在不同物种中也是各不相同的。就像人类,有些人离开前可能会拖拖拉拉,动物也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延迟离巢。
延迟离巢
delayed dispersal
延长的亲子关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青少年动物在长到应该离开出生领地的年龄后仍不离开,通常至少比同龄同伴多待一个季节。
延迟鸟羽成熟
delayed plumage maturation
幼鸟在从亚成年长到成年过程中羽毛暂停成熟的典型发育过程。这个过程会维持至少一个繁殖季节。
亲代决绝与亲子冲突
动物父母想要最大限度地繁衍健康的后代,而子女则试图独占父母的资源。随之而来的就是亲子冲突,这是一场争夺关注度、保护和照顾的大战。
亲子冲突
parental-offspring conflict
当幼崽要求从亲代那里获得的资源比亲代预先准备的更多时,冲突就发生了,因为亲代必须考虑当前和将来其他子代的需求。可以引申为人类父母和子女在对最佳行为的意见不一致时发生的冲突。
亲子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物离巢的时间和方式
亲代决绝
parental meanness
亲代为了鼓励或者促使那些不想分开的子代离巢所做的行为,比如忽视子代越发强烈的乞求并且做出攻击性行为好让其屈服。
残酷现实
俯冲掠食
stooping
掠食性鸟类的狩猎行为,包括张开翅膀、伸展爪子并迅速扑向猎物,可以被鸟类亲代用来驱赶不情愿离巢的子代。
尚未准备好
离别的那一刻
即使是猴子,野蛮成长期的社会实践也是成功走向独立的关键。
路毙动物
机动车死亡是世界各地青少年和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显示,由于有成年个体的引导,9岁以下儿童过马路的风险最低。一些公共卫生倡导者建议,14岁之前,儿童和青少年都应该在成人引导下安全地过马路。
误入歧途的美洲狮
斯拉夫的惊险之旅
放生后监测
post-release monitoring
野外生物学家运用包括微型电子芯片、卫星标记和无线电传输在内的技术跟踪监测放生野外的动物独立生存的情况。
第16章 学会谋生
觅食对于地球上许多动物来说有着出乎意料的困难,但却是一项必须持续进行,一旦中断就有生命危险的事。
能获取自己的食物是动物成年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甚至是比离家远行、繁衍后代或显露出如角、鬃毛、低沉的声音之类的成年身体特征更加强有力的成熟标志。
缺乏资源的个体在吃什么和获取食物的方式上选择也更少。在理解青少年行为时,这是一个严重被忽视的事实。在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所有物种中,饥饿的个体都被迫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饿死不是饥饿致命的唯一方式。
整装待发
人类会为离巢以及离巢带来的包括饿死在内的诸多风险做准备。我们会攒钱、打包食物、收集信息、储备所需的物资。
外界环境激活基因,基因反过来指导身体生长,这是一种双向关系,被称为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青少年的口味
青少年和年轻动物之所以可能会被长辈嗤之以鼻的食物吸引,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原因。在野蛮成长期,动物的感官知觉变化会改变它们对食物的看法。
如我们所见,青少年动物的怪异食欲有助于离巢后适应新事物,因为它们能够知道在新的食物环境中吃什么、怎么吃。
逆境带来优势
用专业知识来训练或激励动物的应用动物行为学家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具有同等价值。
高值食物
high-value treat
可以激发和奖励动机而被动物偏爱的食物。
高值食物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它们可以激发和奖励动机。
坚毅包含很多内容,一部分是气质,一部分是生物机制,一部分是训练,一部分是满载机遇的环境。达克沃思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达成目标同样需要不懈努力、刻苦练习和强烈动机。
就像对于人类一样,坚毅也可以改变动物的命运。越坚毅的动物,通过不懈努力、重复尝试和很强的动机,越有可能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花在解决问题上的时间与成功息息相关。
在这一时期的不断尝试有助于青少年动物维持自身安全,培养社交技能、求偶技能,并最终改善生存状况。
动物的坚毅蕴含着对我们人类的教诲,即需求带来坚持。
坚毅不是一种固有特质,它是可以发展的。
换句话说,坚毅能催生更多坚毅。
明智母亲
食品的选择
捕食技能的传授
明智母亲
informed mothers
鲸类生物学家所用的术语,用于描述具备很好的关键生存技能的知识或能力的母亲。这会让年轻的鲸类获益,无论是自己的亲生后代还是其他后代,只要是从中学习的后代个体都能受益。
饥饿游戏
一些动物捕食者父母只有在为它们的孩子创造足够的演练机会后,才会放手让它们独自谋生。这种行为通常包括把活着的猎物带给孩子。
父母似乎是在利用后代的饥饿感来激励它们去学习成年必需的生活技能。
青少年动物都要依赖它们的长辈获得吃什么和如何去吃的知识,进而把养活自己的能力转化为更好的生存能力。这种自力更生以及随之而来的自信也使人类和其他动物为照顾其他个体做好了准备,无论是照顾后代、亲戚还是群体成员。
自私性牺牲
动物父母会倾注时间和精力来确保后代学会在世界上存活所需的技能。有时候,这种投入会在后代快成年时变得更多。
我要吃它正吃的东西
青少年时期的动物狩猎和觅食能力不佳,饮食也不理想,而且它们在处理食物上也很脆弱,因此它们经常效仿朋友的食物选择。
对人类父母来说,同辈压力在青少年食物选择上的影响也许是令人沮丧的,特别是当其发生在将近15年的谨慎饮食教育之后。食物问题或许可以看作青少年叛逆的一个警告信号。丢掉健康的午餐,拒绝参加家庭聚餐,这些常见的青少年行为令父母沮丧且受伤。但是,一个可以解释啮齿动物行为的生态学原因也许同样会影响人类,即同伴关于本地环境的信息往往比父母的更新。受到资源、地位或传统的影响,年长的动物父母可能会与营养生态系统的变化脱节,而更年轻的动物则紧跟这些变化,也更容易受其影响。
对于动物来说,同伴不仅提供最新的信息,在离巢期间,它们还能成为有价值甚至有时可以救命的支持系统。
关心青少年饮食的父母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自己的孩子正在与朋友分享享受食物的快乐,这是野蛮成长期的一种本能。
只要饮食没有完全失控,那么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食物,而是一起分享食物的朋友。所有的社会性动物个体都必须找到自己在群体内部的位置。因为独立来源于自立,而不是孤立。
第17章 应对孤独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候处在独处状态是十分普遍的,学会应对这种情况是长大成熟的一部分。自力更生在全世界都是成年的传统特征之一。
在美国,像全国户外领导力学校和拓展训练这样的项目会教授青少年野外生存的必备技能。这类训练中对人影响最大的经历之一是“独处”(Solo),即独自在野外生存几小时到几天。参与者会得到食物和住所方面的帮助,而如何应对孤独是核心挑战和锻炼重点。
但是人类被试的研究证实,离群索居具有负面的生理影响。从炎症到免疫抑制,再到心血管功能的变化,至少在我们人类眼中,与世隔绝会造成身体损伤。
有些青少年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喜欢独处,专家指出一段时间的独处对青少年的发展确有好处。但是持续的隔离感、孤独感、分离感可能是抑郁或其他健康问题的危险预兆。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是青少年自杀的一个风险因素。7在野蛮成长期,个体的孤独感会更强,而社会隔离有时可以是致命的。
延长的亲代照料
而人类和动物父母为成年子女提供延长的亲代照料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危险的环境、食物短缺、领地争夺和寻找配偶的压力让一些年轻的成年个体不得不住在家里。
延长的亲代照料
extended parental care
在离巢后亲代仍为子代提供的资源与保护。
这种行为可以提高子代未来的成功率和生存率,而不是对此感到哀叹。
动物父母帮助离巢子女的最有力方法之一,就是在它们真正离开前给它们指出正确的方向。亲代探路是发生在一些哺乳动物和许多鸟类中的行为,指的是父母会带着青少年子代到外面的世界旅行,侦察食物来源,获得领地,带子代融入社会。
亲代探路
parental excursions
青少年动物在离巢之前和父母进行的指导性侦察出行,目的是对潜在领域、群体和配偶进行调查,并且确定离巢的最佳时机。
年轻动物最终必须在这二者之间维持平衡:得到亲代照料,保护自身安全和在危险的环境中觅食,磨炼真正独立时所需的生活技能。
当孩子跌跌撞撞地迈向成年生活,但时代环境已经不再保障就业时,父母有充分的理由拿着救生绳在旁做好准备。二十几岁已经取代十几岁成为最具风险的10年。酗酒、非法使用药物、导致疾病或意外怀孕的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以及暴力犯罪等行为在这个年龄段达到顶峰,这个阶段的失足行为可能会换来影响终生的处罚。
研究者将“自然导师”定义为“存在于年轻人社交网络中的一位非常重要并且不是父母的成年人,例如老师、亲戚、志愿者、社区成员或者教练”。这些熟悉的成年导师是由寄养儿童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由所在州或者非营利组织为他们选择的陌生人。他们成为寄养儿童在过渡期的“保护性因素”,能够“为培养年轻人能力和性格提供持续性引导、指导和鼓励”。
延长的亲代照料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有所体现。它可以表现为提供住所、食物和直接的经济支持,也可能表现为没有明码标价的东西,例如职业建议、教授技能、精神支持、社会引见和陪伴。
延长的亲代照料能带来多少好处取决于父母的资源以及子代的需要。但是在整个自然界中就算不普遍,也是广泛存在的。
在防止孩子误入歧途这件事上,父母的支持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动物界的例子显示,与其说延长的亲代照料是一种溺爱,不如说是一种演化策略。
放生后监测
放生后监测使保护生物学家能借助高科技为遇到困难的年轻野生动物提供延长的亲代照料。
这样的支持可以避免孤独发展成危险的隔绝,由此得出的生态经验就像“冒险让你更安全”的想法一样矛盾却清晰:有时一点帮助实际上反而增强了个体的独立性。
甜蜜之家
每个再次“离巢”的成年个体都会重新进入野蛮成长期,它们也会再次感到自己经验不足。在新的领地上,它们很容易遭遇各种形式的捕食和剥削。在新的社会结构里,它们上上下下地浮沉,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既能带来焦虑也能带来兴奋。与新同伴的交流中,它们可能需要学习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或者回应愿望。尽管大多数成年个体找到食物并不像青少年个体那么难,但是谋生将永远是它们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一次重回野蛮成长期,都是在追溯最初在高度敏感的青少年时期所蚀刻的行为模式。
第18章 寻找自我
动物和人一样,并不是一下子就成熟起来的。成熟是一个技能和经验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个体认识和面对自身在野蛮成长期的4项基本挑战。
第一,因为离巢通常是一个过程,学会如何离巢有利于动物之后的生存。对于人类来说,早一点进行离巢训练,如参加野外露营、学校旅行或探亲访友会让日后的成年生活更有可能成功。离开前与父母一起出游会帮助个体开始“有准备地离巢”。即使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导师也可以教授青少年搜集资源的技能,当然这些技能也可以从同龄人那里或每天的不断试错中学到。
第二,不管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动物被训练得多好,也不管它与同龄个体相比有多聪明,决定动物成功离巢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们将要进入一个怎样的新环境。影响动物在自然中生存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环境,环境中资源的丰富性、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捕食者的数量都会对离巢成功与否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离巢者的个体能动性、能力和勇气有助于它们“成功”,但即使是最幸运的刚成年动物,它们最终的成败乃至命运仍取决于所享有的特权或注定要进入的环境。
第三,并非所有的动物或人类都会远离家园。但不管是去还是留,个体成年的一个标志就是能够自力更生。
第四,新环境往往是危险的,也时常是孤独的。与值得信任的同伴一起离巢,或在离家以外的地方建立关系,会给个体今后的生存状况带来很大不同。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同时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做两件事:一是教导青少年和年轻人学会自立;二是给他们机会、时间和动机去实践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而今,虽然高中和大学提供许多种重要的教育,但是自力更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往往不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说得直白一些,这意味着我们要帮助青少年和年轻人明白自力更生地养活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又需要什么具体的技能,帮助他们将工作和事业这两个抽象概念和维持生计这项至关重要、跨物种但又具有人类特殊性的事情联系起来,并且在未来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对于所有生物来说,成长意味着离开过去,探索未知。离巢个体一旦经受住所有考验,技能得到实践,经验得以融合,那么一个特殊的时刻就可能到来,此时个体会感到足够安全,拥有足够广的社会关系,对性魅力很自信又足够独立,于是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界和其他个体。认识到自身以外的事物和责任,这也许就是野蛮成长期转变为真正成年的时刻了。
结语
生物学家衡量企鹅、鬣狗、鲸鱼和狼成功与否的方式是能否生出能够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但对人类来说,繁殖并不是成功和成熟的衡量标准。保障自身安全、自如地应对等级社会、恭敬地交流性事、自力更生,这些才是成年的真正标志。获得野蛮成长期的4种生活技能为我们成年后的各种成功做好了准备,无论是在职业、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
并不是所有的野蛮成长期都有美满的结局,但往往在犯错时,我们学到的最多。并且,无数物种在数亿年的成长时间里面临着和我们同样的4项挑战,也出现了许多解决方案,从而增加了事情顺利解决的可能性。
向自然寻求人类生活挑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新兴领域,被称为“生物灵感”(bioinspiration)。生物灵感有时被称为“仿生、生物模拟”,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进化的过程中,地球上的物种基本上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在地球上无数代的生命中,生物已经进化出了适应或解决方案,来应对它们所面临的挑战。生物灵感利用这些源于自然界这个古老而巨大的研发实验室提供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人类生活。
而实际上野蛮成长期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当人们说某件事尚未成熟时,我们并不总是指人和其他生物。在人类的所有活动和事业中,在诞生和成熟之间都会有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新生的承诺必须让位于成长的现实和责任。商业、创意项目、人际关系、职业生涯、学术研究领域,甚至政治运动、政府和国家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