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重要历史
公务员行测常识(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包含事件排序、重要战争、食物排序、政治制度。 本思维导图整理自粉笔网课程讲义、练习题补充知识点和个人搜索整理,内容随时更新。
编辑于2022-08-23 16:45:57 河北省诸子百家。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杂家的分类方式,整理行测和公基当中常考的代表人物、典故、作品、经典名句。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诗词对联中的人物。按照常考人物整理古代诗词对联当中的名句,典故。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古代礼仪制度。整理政治礼仪、生活礼仪、各种之交,包括诞生礼、冠礼、见面礼、座次礼、年龄别称等。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诸子百家。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杂家的分类方式,整理行测和公基当中常考的代表人物、典故、作品、经典名句。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诗词对联中的人物。按照常考人物整理古代诗词对联当中的名句,典故。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古代礼仪制度。整理政治礼仪、生活礼仪、各种之交,包括诞生礼、冠礼、见面礼、座次礼、年龄别称等。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古代 重要历史
事件排序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
禹传启,家天下
划分九州
桀行暴政而亡
商
商汤灭夏 鸣条之战
盘庚迁殷
武丁盛世
纣暴政亡国
西周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实行分封制
国人暴动
幽王烽火戏诸侯
犬戎攻破镐京
平王东迁洛邑
春秋战国 (东周)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商鞅变法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荆轲刺秦
百家争鸣 儒、道、法 墨、兵、杂
秦
秦灭六国
统一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车同轨 书同文、焚书坑儒 被征匈奴、南平百越 修筑长城
昏庸腐朽的秦二世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
刘邦灭秦
汉
楚汉之争
垓下之战
白登之围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汉武帝击匈奴
巫蛊之祸
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称帝
光武中兴
黄巾大起义
三国两晋 南 北 朝
军阀割据混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蜀、吴三国鼎立
夷陵之战
魏灭蜀
司马炎篡魏 建立西晋
晋灭吴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匈奴灭西晋
司马睿称帝 史称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
淝水之战
南北朝对峙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
杨坚称帝 建立隋朝
开皇之治
隋炀帝暴政 科举确立 兴修运河
农民起义
炀帝被弑
唐
李渊自立称帝 建立唐朝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永徽之治
武则天建周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灭于藩镇
宋
赵匡胤陈桥兵变 建立北宋
杯酒释兵权
烛影斧声
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
靖康之难
康王赵构继位 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
文天祥抗击蒙古
南宋灭亡
元
铁木真 建立蒙古国
忽必烈 建立元朝
设宣政院 西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
在澎湖巡检司
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
元末农民起义
朱元璋推翻元朝
明
朱元璋 建立明朝
靖难之役
朱棣迁都北京
郑和七下西洋
仁宣之治
土木堡之变
戚继光抗倭
张居正改革
李自成起义
崇祯自缢煤山
清
努尔哈赤 建立后金
皇太极 改国号为大清
吴三桂引清入关
顺治入关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乾盛世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清末立宪
辛亥革命
宣统帝退位 封建帝制结束
重要战争
逐鹿之战
炎黄二帝VS蚩尤
相关典故
蚩尤:风伯雨师
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发明”指南车“
黄帝妻子嫘祖发明养蚕
黄帝大臣仓颉造字
鸣条之战
夏桀VS商汤
相关典故
伊尹调和五味治天下
牧野之战
周武王VS商纣
相关典故
阵前倒戈
倒曳九牛
扶梁易柱
挖心比干
酒池肉林
炮烙之刑
纣王自焚于鹿台
武庚之乱
周公VS武庚
相关典故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解梦
成康盛世
国人暴动
周厉王VS国人
相关典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共和行政
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长勺之战
鲁国VS齐国
相关典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城濮之战
晋国VS楚国
相关典故
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
齐国(孙膑)VS魏国(庞涓)
相关典故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齐国(孙膑)VS魏国(庞涓)
相关典故
减灶诱敌
长平之战
秦国(白起)VS赵国(赵括)
相关典故
纸上谈兵
先秦时期
巨鹿之战
义军(项羽)VS秦军(章邯)
相关典故
破釜沉舟
新安杀降
垓下之战
汉军(刘邦)VS楚军(项羽)
相关典故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楚河汉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白登之围
刘邦VS匈奴
相关典故
陈平出计,汉朝和亲政策
七国之乱
汉景帝、周亚夫VS吴王刘濞
相关口号
诛晁错,清君侧
汉武帝反击匈奴
马邑之谋
相关典故
封狼居胥(霍去病)
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
昆阳之战
新朝VS东汉
相关典故
绿林好汉
王莽篡汉
刘秀建东汉
秦汉时期
官渡之战
曹操VS袁绍
相关典故
火烧乌巢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VS曹操
相关典故
羽扇纶巾(周瑜)
黄盖诈降
火攻赤壁
夷陵之战
蜀汉(刘备)VS孙吴(陆逊)
相关典故
火烧连营
以逸待劳
八王之乱
西晋内部
相关典故
五胡乱华
淝水之战
东晋VS前秦苻坚
相关典故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屐齿之折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安史之乱
唐军(郭子仪、李光弼)VS叛军(安禄山、史思明)
相关典故
马嵬坡兵变
醉打金枝
澶渊之盟
北宋VS辽
相关典故
订立盟约,百年和平
郾城之战
南宋(岳飞)VS金(完颜宗弼)
相关典故
东窗事发
直捣黄龙
崖山海战
南宋VS蒙元
相关典故
古代大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VS建文帝朱允炆
相关典故
清君侧,靖国难
朱棣迁都北京,修建北京故宫
土木堡之变
明朝(明英宗)VS瓦剌(也先)
相关典故
北京保卫战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藩之乱
康熙帝VS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相关典故
冲冠一怒为红颜
雅克萨之战
清(康熙)VS俄国
《尼布楚条约》
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
隋唐之后
食物排序
西汉
葡萄
石榴
茄子
胡椒
黄瓜
核桃
唐
菠菜
开心果
西瓜
宋 元 13世纪
胡萝卜
明
土豆
辣椒
玉米
西红柿
原产中国
水稻
花椒
大豆
白菜
政治制度
帝王将相
先秦
帝王
舜
孝感天地
禹
建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汤
建商
周文王
西伯拘而演《周易》
文王百子
周武王
武王伐纣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春秋五霸
齐恒公
葵丘之盟
晋文公
退避三舍
楚庄王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秦孝公
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
将相
姜尚
百家宗师、六韬
管仲
尊王攘夷、老马识途、管鲍之交
范蠡
兔死狗烹、商圣、西施
伍子胥
一夜白发、倒行逆施、年糕
孙膑、庞涓
孙庞斗智
围魏救赵、田忌赛马
《孙膑兵法》
苏秦、张仪
合纵(苏秦)连横(张仪)
前倨后恭(苏秦嫂子)、悬梁(孙敬)刺股(苏秦)
蔺相如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白起
战神、长平之战
范雎
睚眦必报、远交近攻、固干削枝
吕不韦
一字千金、《吕氏春秋》
荆轲
图穷匕见
秦汉
帝王
嬴政
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官方文字李斯小篆,隶书为非官方
项羽
破釜沉舟、力能抗鼎、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衣锦还乡
刘邦
约法三章、建西汉
汉文帝汉景帝
文景之治
刘彻
北击匈奴、独尊儒术、盐铁官营、巫蛊之祸、金屋藏娇、张骞出使西域
刘秀
昆阳之战、建东汉、光武中兴
刘庄
引入佛教、令班超出使西域收复土地、 设置西域都护
将相
赵高
指鹿为马
萧何
萧规曹随
张良
博浪沙刺秦、孺子可教
韩信
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多多益善、暗度陈仓
司马迁
《史记》
张骞
开辟西域
丝绸之路(李希霍芬提出)
主夫偃
推恩令
马援
马革裹尸、老当益壮
班超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桑弘羊
总管财政,进行经济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
帝王
曹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奸雄”、望梅止渴
曹丕
建魏
刘备
三顾茅庐、建蜀汉
刘禅
乐不思蜀
孙权
建吴
司马炎
建西晋
司马睿
建东晋
北魏孝文帝
汉化改革
将相
关羽
斩颜良、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诸葛亮
鞠躬尽瘁、平孟获、北伐、八卦图、连弩、孔明灯
周瑜
赤壁之战、羽扇纶巾
吕蒙
刮目相看
陆逊
火烧连营
谢安
肥水之战、东山再起
祖逖
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郦道元
水经注
隋唐
帝王
杨坚
建隋、开皇盛世
杨广
开科举、修运河
尽到隋亡为此河
李渊
建唐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武则天
中国唯一正统女皇帝、举行殿试、开创武举、立无字碑、请君入瓮
李隆基
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将相
魏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秦琼、尉迟恭
门神
程咬金
”莽汉“(张飞、程咬金、李逵、牛皋)
薛仁贵
灭高句国、大破突厥、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瞒天过海
玄奘
西行印度、大唐西域记
狄仁杰
桃李满天下
宋元
帝王
赵匡胤
建北宋、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赵光义
烛影斧声、开卷有益
赵构
建南宋
忽必烈
建元
将相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包拯
笑比清河
范仲淹
庆历新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
变法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岳飞
抗金、精忠报国、直捣黄龙
文天祥
抗击蒙古、过零丁洋
明
帝王
朱元璋
建明
朱棣
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兴建故宫
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
将相
解缙
永乐大典
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一门三进士
郑和
七下西洋
于谦
北京保卫战
石灰吟
张居正
改革、一条鞭法
戚继光
北御鞑靼、南击抗倭、发明鸳鸯阵
郑成功
收复台湾
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
帝王
努尔哈赤
建后金
皇太极
建大清
康熙、雍正、乾隆
康乾盛世
康熙保卫雅克萨
雍正设立军机处
将相
纪昀
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
林则徐
虎门销烟
曾国藩
剿灭天平天国
左宗棠
收复新疆
福州船政局
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汉阳铁厂
李鸿章
大清王朝裱糊匠
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
康有为、梁启超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保留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严复
《天演论》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重要改革
管仲改革 齐 国
相地而衰征
根据土地好坏征收不同税收
山泽各致其时
类似现在《环境保护法》休养生息
尊王攘夷
李悝变法 魏 国
当政国君
魏文侯
尽地力
平籴法
类似现在的战略储备粮
著《法经》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吴起变法 楚 国
当政国君
楚王悼
限制贵族权利
整顿吏治
精简官职、削减俸禄
商鞅变法 秦 国
当政国君
秦孝公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户籍
实行连坐法
重农抑商
实行土地私有制
推行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
赵武灵王改革
胡服骑射
战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
实行均田制
范仲淹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均田法、青苗法、市易法
强兵法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取士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北宋
张居正改革
实行“一条鞭法”
盛世朝代
商
武丁盛世
殷商鼎盛时期
西周
成康之治
西周鼎盛时期
西汉
文景之治
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黄老之术,休养生息
汉武盛世
汉武帝刘彻
盐铁官营,独尊儒术
昭宣中兴
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洵
东汉
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
明章之治
汉明帝刘秀
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
汉章帝刘炟
北魏
孝文中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汉化改革,迁都洛阳
隋
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
创三省六部制
唐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
唐朝版图最大
武周之治
唐朝至武周皇帝
开创殿试、武举
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
北宋
建隆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
咸平之治
宋真宗赵恒
澶渊之盟
仁宗盛治
宋仁宗赵祯
明
洪武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
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
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清
康乾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郡县制
秦汉盛行,强化中央集权
国君任命官僚
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开创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袁绍:四世三公
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将诸侯王的封地分给诸侯自己的子女。
刺史制
汉武帝开创
监察地方
三省六部制
完善于唐朝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
节度使
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相当于军区司令员
行省制
元朝
一直保留到今天
内阁制
朱棣开创
八旗制
清代满族
军机处
雍正开创
君主专制达顶峰
西域都护府
汉朝时期在西域(新疆地区)设置管辖机构,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宣政院
元朝设立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
澎湖巡检司
元朝设立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对台湾地区首次官署设置。
台湾省
清光绪年间,将台湾从福建省升格为台湾省,成为中国第二十个行省。
官职制度
皇位
禅让制
选贤与能
尧禅让舜
原始社会
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
诸侯
分封制
天子亲属和异性贵族
八百诸侯会孟津
武王分封姜子牙到齐国
商周时期
宗法制
血缘近亲
依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
刘备(中山靖王)
五等爵
公、侯、伯、子、男
选官
先秦
世官制
商鞅变法
军功爵制
汉代
察举制
将人才推荐给中央
征辟制
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由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和品德将人才分为九等
隋——清
科举制
发展历程
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
相关名词
连中三元
解元会元状元全都考中
金榜题名
考中科举
蟾宫折桂
比喻科举考中
独占鳌头
状元踩在鳌的头上揭榜
五子登科
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
名落孙山
没有考中科举
相关诗句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官职升降
任
征
征召
拜
授予官职
除
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免
黜
罢免官职
夺
削去、罢免
升
擢
提升官职
升
提升
右迁
升职
降
谪
贬官,降职并外放
贬
降职并外发
左迁
降低官职
调动
转
迁职调任
徙
改任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