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读书方法探寻》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前几年在西安淘到的一本旧书,出版于1983年。是一位新闻记者在自学成才道路上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虽时隔近四十年,但其学习观念依旧适用于当今。书名虽为读书方法探寻,实而更是学习方法的探寻。尤其是自学之人,要明白学习方法和途径如世间错综复杂的道路一样,条条都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而读书只是学习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读书是学习的俗称。学习包括了读书,但在当今信息时代,学习途径更是花样繁多。不可将读书作为学习的唯一途径,否则将贻误终生。
编辑于2022-08-30 09:19:25 河南《读书方法探寻》读书笔记
书籍介绍
作者
李昂
新闻记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3年10月
内容简介
论述作者在自学求知的道路上总结到的学习方法
饭要天天吃,书天天要读
知识是我最缺乏的营养
不怕没有知识,就怕不学知识
作为读者,本人提出一点体会。在日常生活中,读书其实是学习的代名词,提起读书,其实指的就是学习。若严格来讲,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之一。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学习方式。千万不可将学习等同于读书,那将贻误终生。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读书秘诀
要读书成癖
晋武帝的三位大臣,杜预、王济、和峤各有癖好
预有左传癖
济有马癖
峤有钱癖
癖不同,成就亦不同。
科学美景胜西湖
记述昆虫学家洪式闾教授痴迷于科研事业而没空去西湖游玩的事迹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录
痴迷,是唤而后起、推而后行的一种精神力量,从来不是天生的。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余非生而知之者,好学,敏以求之也。
孔子总结自己和门生的学习体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朝诗人杜甫
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
清代史学家万斯同
笔写一篇,眼看一万。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我作的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作小说的才能。在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些医学上的知识。
鲁迅在谈到他开始创作小说时的体验
昼课赋,夜读书,间有课诗,不遑寝息。
《白香山集》记载白居易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形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gui三声,日影),恒兀兀以穷年。
韩愈《进学解》
时时用心挤时间,处处留心找学问
时间是用心挤出来的,学问是留心找觅到的。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淮南子》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于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俄国史学家雷巴柯夫
时间犹如一根弹簧,对于用力拉它的人,可以延长几倍;对于不用心拉它的人,又可以缩得短而又短。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怠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东汉学者董遇一生读书立著多在“三余”
下班为工之余,放学为课之余,星期为周之余。
当代勤奋好学的青年把它改为新“三余”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身带粪筐,见粪就拣。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
新闻界前辈邓拓
惜时积学之贵,贵在“时时用心”和“处处留心”;贵在点滴储宝,恒久天长。
志不强者智不达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能旷废隳(duo四声,通惰)惰,玩岁偈(荒废)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王阳明《立志》
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成果。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学习宝库,并不像某些动物的洞穴,只有一个洞口;而是像一座四通八达的大厦,进大学只是其中的门径之一罢了。认真学习的人,可以从这道门,也可以从另一道门进去,甚至还可以跳窗进去。
恩格斯
有志者事竟成,先天不足后天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难折。
人十能之,己百之;人能百之,己千之。
适度娱乐
适当的娱乐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解除学习和工作的疲劳。
而过度的娱乐,随心所欲以至放纵,对身心的危害便犹如赌博。
虽然输的不是金钱,却输掉了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时间和进取的意志。
切勿玩物丧志
专心致志,心不外驰
要炼成绝虑凝神的境界
智虑生于精神,精神生于安静。
静心方能治学。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居敬持志,致一而不懈。
宋朝理学家朱熹《朱子读书法》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南宋诗人陆游《书巢记》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
应酬啊应酬,人们多少宝贵的光阴被你蹉跎,多少纯洁的肌体被你感染,多少该做的事业被你消磨......
作者当时的感叹
深钻细读,得其三昧
方向的选择和专攻
射箭先选靶,有的而放矢。
正确的选择读书的主攻方向,是深钻细读的前提,也是自学者能否学出成果的重要一环。
如何选择主攻方向?
一、 要符合国家的需要,以大局为重。
二、 要适合本人的条件,扬长避短。
三、 要结合本职工作 ,学用并进。
读书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读而不懂
一种是既读也懂
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读书之乐,乐在有得;读书之甜,甜在有感。
熊掌豹胆,食之至珍贵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贵也,剪采为之,不如野蓼闲葵也。
清代学者袁枚
囫囵吞枣,有百害而无一利。
欲速是读书一第大病,功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
清代学者陆陇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看即过,与何与也?
清代画家郑燮
读书深钻,贵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广博泛览,专精攻读
博览和精读相结合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万绿之丛喻广博泛览
一点之红喻专精攻读
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汉代学者荀况《申鉴》
博而不深,失之于浮浅;深而不博,失之于偏狭。
作家峻青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不能百经不能治一经,不通一经不能治百经。
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但他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
鼯鼠五技而穷的例子
荀子《劝学篇》
四别读书法
目治之书
浏览一遍即可
口治之书
能够背诵其主要内容
必治之书
不仅会背且要认真思考
手治之书
部分重要内容不但记于心且要手写记录
知疑善思,举一反三
灵犀开通的钥匙
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宋代理学家朱熹
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
如何知疑善思?
一是大胆思考,以疑引思。
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二是反复思考,举一反三。
孔明天才,思十反矣。
三是经常思考,始终如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四声)。
勤学好问,不耻相师
舌头是学海之舟的领航者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不耻下问
孔子《论语》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不学不问,是个愚人。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
一物不知,学者之耻;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周恩来
神气活现的小孩是最好的记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啃得动的吃掉,啃不动的请教。
张海迪的求知原则
好问要以多思为前提,思索不得而后问。
问有两忌:
一忌就事来问事,粗知便足矣。
二忌平时不用功,急时问老兄。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唐代诗人杜牧《留诲曹师等》
寻知七问
一要 心存疑问
二要 勇于提问
三要 不耻下问
四要 随时反问
五要 善于自问
六要 问一反三
七要 问以致用
笔记之功,必不可少
不动笔墨不读书
墨水瓶虽小,却像大海一样富有,孕育着无尽的知识宝藏。
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
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
勤于札记功效高,手脑齐用记忆牢;志欲攀登知识峰,札记之功不可少。
晋代左思出书《三都赋》而留下“洛阳纸贵”佳话。
札记之功三注意
一要 选准目标,定向积累,防止盲目摘抄。
二要 养成习惯,持之以恒,防止记记停停。
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
三要 经常复习,善于运用,防止光记不用。
记而不看一阵风,记而不用一场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累知识卡片
如何做读书卡片?
一、 读书要用脑,随时摘记有价值的资料。
二、 卡片要分类分目,目和类要有导卡。
三、 卡片上要注明出处、作者、时间、页数。
四、 每张卡片最好只记一个内容,标上醒目的标题。
五、 不定期地翻阅、清理、调整、使用。
六、 用完卡片及时放回原处。
虽此书距今已有近四十年,然其学习理论仍通用。纸质卡片如今可用网络笔记代替,随时随地查看学习。
时时温习,反刍咀嚼
重复是学习的母亲
好书不厌百回读,多温深钻意自新。
重复与温习是重要的治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
温习与练习有三大作用:
一、 重复和温习是各遗忘作斗争、增强记忆的基本手段。
二、 重复和温习能够加深对认识的理解。
三、 重复和温习有助于沟通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
温故而知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为读者,本人的体会是这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新鲜的。目前所谓的一切创新的东西,若是把它一层层分解,你会发现它们就是由现实中那些已经存在的东西,通过不同方式组合而成。因此,常温故方能创新知。温故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寻找它们与其它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的联系。此种观念也有很多老前辈提出过。
重复!重复!再重复!
如何更好的复习?
一要 及时复习
人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
二要 分散复习
时间分散,次数加多
三要 穿插复习
多内容穿插
四要 创造性复习
持续增添新信息
新旧笔记或感受比较
勇于探索,贵在创新
要站在书上读
比较,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举例比较
一个是电子零件仓库,里面有堆积如山的电子元件。
一个是电子计算机,只仓库内的部分元件组装而成。
哪一个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呢?
不能仅满足于把自己变成一座储存知识的仓库。
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
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欧公(欧阳修)学韩文(韩愈),而所作文全不似韩,此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也。公学韩诗,而所作诗颇似韩,此宋诗中所以不能独成一家也。
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
学习是为了创造。
没有创造的人,即使学用结合,也只能像蚯蚓那样,把泥土吃进肚子里,又把泥土吐出来,没有为人类社会增加什么,因而意义是不大的。
不要把脑袋仅仅当成仓库,读死书,死读书。不少人书是读的不少,可就是提不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虽然读的不少,搞科研就不行。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温元凯
温教授提倡读活书,要逐渐形成
一、 读书
二、 观察
三、 思考
四、 钻研
五、 创新
的五个过程
读书要达到三种境界
一、 书为我师
以求师的态度攻读、领略。
二、 书为我友
进而以平等的态度分析、探讨。
三、 书为我用
最后以主人的态度运用、创造。
拜之师、学之友是为了创之新、超之道。
创造性的读书和实践能力,是形成优异的智能结构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创造性的读书方法和规律,人人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是从认识上看,却必须首先破除一些思想障碍:
一、 自卑情绪,往往不相信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二、 自怯情绪,即缺乏独辟蹊径、敢于创新的勇气。
三、 自懈情绪,就是缺乏迷劲和韧性。
巩固记忆,战胜遗忘
培养聪慧的记忆方法
让记忆获胜的首要条件,是自己的自信力,就是相信自己记忆力经过培养和锻炼能够战胜遗忘。
自信力是自学成才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优势。
论自信力对学习的重要性
除了背诵记忆外,还需要掌握哪些记忆方法呢?
1. 理解记忆法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即规律性。
2. 口诀记忆法
把一些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编成口诀,建立信息编码。
3. 意义记忆法
把靠机械记忆的数字或材料串成有意义的信息,更容易记住。
4. 归纳记忆法
将记忆对象性质、形状、意义或作用等归纳后综合记忆。
5. 趣味记忆法
读书时先撷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记。
6. 形象记忆法
把所要记忆的东西,联系实际(特别是亲自实践过的)形象进行记忆。
7. 网络记忆法
学习时,耳听、眼看、口读、心想、手写齐用,在头脑里构成中枢神经联系网络,留下多种彼此接通的痕迹。
记忆方法有很多,作者仅列出此部分参考。
良好记忆力的标准
一、 记得快
二、 记得多
三、 记得准
四、 记得牢
五、 用得上
经常用这个标准来检验自己
脑练则灵,手用则巧
记忆力的锻炼
锻炼记忆力有哪些方法?
一、 趁热打铁
在记忆还比较清晰时及时复习、回想。
二、 时刻练习
锻炼贵在经常,要保持时刻练习。
三、 精益求精
必须精选记忆的内容。
四、 积累方法
不善积累的人练一识一;擅长积累的人练一知十。
会练的练门道,不会练的背条条。
记忆是个收藏家,专藏人间智慧花;若要增强记忆力,长期锻炼绽奇葩。
摸清规律,科学用脑
最显效率用脑时间
生物钟分类
一、 百灵鸟型
学习和创作效率在白天达到高潮
二、 猫头鹰型
学习和创作效率在夜晚达到高潮
三、 混合类型
很容易适应生活环境和作息制度
要清楚自己的生物钟类型
怎么最充分地利用一天中最显效果的时间?
一、 摸清规律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摸清自己用脑的最佳时间。
二、 安排恰当
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每天的最佳用脑时间里去做。
三、 经常坚持
把每天在最佳时间用脑,形成计划,养成习惯。
合理安排,充分利用。
学用结合,水乳交融
读和用的辩证关系
光看不写,眼高手拙;光写不看,提高很慢。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车,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qie四声)”、“五经之主人,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奚以为?”其斯之谓也。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
学用结合有哪些好处呢?
一、 为着写、用而学,学习就得认真些。
为学而学,烟云飘过;为写而学,入心揣摩。
二、 学用结合,能闻一知十,生出新意。
有人说“学”是知识的收入,“用”是知识的支出,这个比喻不很恰当。要知道“用”除了产生社会效果外,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深入、更生动、更有创造性的学习。知识不像大米、蔬菜那样用过吃过就没了,它是越用越多,越用越熟练的。
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
三、 学用结合时,用而知不足,可以促使自己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书到用时方恨少
愈用愈觉是贫儿
学如储水,用似浇苗。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兴趣是读书的潜在动力
学海无涯 乐 作舟,书山有路 趣 为径。
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认为人的乐趣可以分为“以外乐内”和“内开于中”两种,通过思维器官“著于心”,潜心学习得来的乐趣,是“内开于中”的乐趣,它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长久的、真正的满足。
西安刘安等人著的《淮南鸿烈》(《淮南子》)
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㸢(you三声,窗户),日斜就西窗。
蒲松龄《寂坐》
兴趣
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
是潜在学习的动力
是学习老师
把学习看作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喜爱它,而不是厌烦它。
吴晗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怎样培养学习兴趣呢?
一、 要有崇高的理想,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 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
三、 下苦功钻研所攻的学业中去,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虚心向学,防骄戒满
自满是学习的劲敌
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邓拓
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明未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广师》中说
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险阻备尝,与地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好学不倦,笃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
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
戒满方能虚心,虚心方能成学。
世有愚者,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孙思邈遗训
梯子的横木本来就不是作停留用的,它只不过是为了托住人们的一只脚,好让另外一只踏上更高一级。
星移斗转又新年,洒饮屠苏意盎然;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
北京大学教授王力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七古.手莫伸》
互勉互学,相砥相砺
多交学友,营造学习的气氛
多交学友益非浅,误结损友害弥深。
利则相攘患相倾
英国戏剧大家肖伯纳说过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
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人将会至少有两个思想。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怎样交结学友呢?
一、 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学友。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二、 要经得起“引诱”。
《管宁割席》的典故
三、 互相学习、启迪。
张籍与韩愈互学共进的友情
孙盛与殷浩一块探讨学问
尹敏与班彪一起读书议事
寇准与张咏互相学习和帮助
历史典故
友谊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本钱
陆游的一生
读书三万卷;六十年间万首诗
善文
学剑四十载;年事依稀鬓复青
练身
健康的体质是人才成功的支柱之一。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学记》中强调藏息相辅
人徒知久行久立之伤人,而不知久臣久坐之尤伤人也。
明代医学家李挺
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
法国名医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