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曲部分整理-周青青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曲部分整理,包含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部分,有需要的可以收藏下。
编辑于2022-09-07 18:01:13 北京市民间歌曲部分
民歌概述
民间歌曲的定义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民歌的性质,创作、传承及演变的特点
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民歌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密不可分、不可缺少
社会功用
教育传承
人生礼仪
祭祀驱邪
交际
表达人民心声
汉族民歌
劳动号子
概述
定义:是产生并运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具有实用性和艺术表现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劳动强度小,演唱者就可以有多的余力斟酌和发挥号子音乐的艺术表现
主要类别
搬运号子
代表歌曲
《哈腰挂》黑龙江搬运木材,一领众和,领和交替,形成多声部的歌唱形式
《走绛州》流传于河南、山西、陕西北部的挑担号子,不需要一领众和,劳动强度小,旋律自然流畅、诙谐,节奏有弹性,词曲都有跳动感(如挑担者走路时的步伐与上下起落的扁担的协调动作)
工程号子
打夯、打硪、伐木、采石 时使用
代表歌曲
《打硪歌》湖北麻城,打重硪时歌唱,领唱与和唱的交替有较长间隔,与打重硪间歇时间吻合
《打硪歌》湖南常德,打轻硪时,领唱与和唱交替频繁,曲调诙谐
农事号子
在农业劳动中使用,因农事号子伴随的劳动强度不太大,故农事号子往往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歌词内容更丰富
代表歌曲
《舂米号子》安徽繁昌,特点:领唱者连续不断地唱出两句七字句唱词的前13个字,最后一个字由和唱者完成
《催咚催》湖北潜江,打麦号子,歌词内容是一对青年男女带有幽默的情话
船渔号子
伴随船务劳动而唱,因船务劳动多种多样,故船渔号子是劳动号子中最丰富的
代表歌曲
《澧(lǐ)江船工号子》湖南,“引号”“三幺台”(平水号子,在风平浪静行船时唱)、“过滩”(险急水路、恶劣气候时唱,又分为数板低腔和高腔)、“平板”(船经过急险水路后回到风平浪静)
艺术特征
直接、简谱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旷的音乐性格
节奏的律动性
劳动节奏赋予劳动号子的基本特点是节奏的律动性
节奏的律动单位大多由一领一和构成,类型可分为
1、长律,长度相当于一个乐句,这类节奏的号子多平稳、徐缓、间歇时间长,劳动不太紧张
2、平律,长度相当于一个乐节,劳动速度适中,协作性强,音乐紧凑,曲调方整,有较强的推动力
3、短律,一般每一拍就是一个律动单位,劳动速度快、节奏紧凑
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领、和 结合
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交替呼应式,领于和交替进行
2、重叠式,相重合,形成两个或以上的声部
3、综合式,综合使用前二者
曲式结构简朴
山歌
概述
定义:是劳动人民用来直畅而集中地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山歌的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
3、高亢的曲调
4、曲式机构类型和手法的多样
山歌的抒情功用: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具有明确的表情(表现情感)目的;
音乐形式上不受劳动限制,比号子有更多自由回旋的余地、推敲、提炼的可能,但又不如小调讲究,小调更加注重形式美,而山歌更注重自娱性
汉族山歌的学术分类
民间“歌种”概念是地域性山歌的称谓,学术分类而是超越地域,关注山歌的应用场合
一般山歌(最基本、最典型的)
汉族北方一般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西南、湘鄂、闽粤赣地区
陕北信天游
流传地区:陕西西、宁夏、甘肃东、山西西,内蒙西南
特点: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字数无严格规定,但多对称;除少数润腔外,多以真声演唱
歌词形式:赋、比、兴
曲调形式:
1、典型曲调:上句较开放,音区较高,音域跨度大,富有激情
2、类似小调体裁:节奏规整、音域不宽、旋律委婉曲折
音乐工作者将两种曲调结合,头尾典型,之间加入小调类型,既有山歌的抒发,又有小调的委婉《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我国汉族西北地区典型地方音乐风格特征性旋律:双四度音调框架(如蓝花花中的下行la·mi·re·la)
代表曲目:《蓝花花》《脚夫调》《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山西山曲
流传地区:山西北部(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山西北部(府谷、神木)
特点:上下句,七字句,2拍子为主,少数有3/4或3/8;真假嗓演唱;悲凉
走西口的社会背景造就山曲多悲凉的爱情和诉苦内容的山曲
文化融合:蒙古族民歌与山西山曲混合体:蒙古族民歌风格旋律配上汉族歌词,以上下句结构组成
代表曲目:《提起哥哥走西口》《人家都在你不在》《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蒙古族风格的山曲)
甘肃、青海、宁夏花儿(又称:少年)
流传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河湟花儿,又称少年、野曲,还有一个系统为:洮泯花儿)
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土、藏、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风俗:有青年男女交往和定情的意义,不能在室内或村内、辈份不同或有血缘关系者面前唱,只能在野外或“花儿会”(4、5、6月,在风景名秀地集会,1~4天)故又称“野曲”
唱词形式:
头尾齐、四句式
“两担水”或称“折断腰”、六句式
曲调特点: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就是一个曲调,与信天游和山曲相似分两种
1、典型山歌体裁的令:音域宽、旋律起伏大、连续跳进、真假声结合(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
2、类似小调体裁的令:节奏相对规整、音域不宽、旋律委婉曲折,多用真声(《一对白鸽子》)
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对白鸽子》
汉族南方一般山歌:主要分布在:安徽、江浙、西南、湘鄂、闽粤赣地区
江浙山歌
特点: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委婉秀丽
常见徴调式,基本曲调少
垛句特点:多密集型节奏,一字一音,节奏一致,旋律性不强,顿挫有力,类似于朗诵的数板
加垛(夹垛):基本结构之外加入的成分,经常夹在乐段中间;除在民歌中使用,在汉族的说唱和戏曲中也有进一步升华
代表曲目:《对鸟》《红菱牵到藕丝根》
西南山歌
四川山歌
特点:多四句体、另有“联八句”(四川与陕西南)和“五句子歌” 的结构;豁达俏皮
代表曲目:《槐花几时开》《跟着太阳一路来》
云南山歌
特点:曲调风格多样
旋律上有两种倾向
1、边远山野地区风格:曲调大起大落,大条跳音程多,旋律急促,开朗豪爽《赶马调》
2、青山绿水秀丽风格:曲调级进较多,旋律曲折婉转,情感细腻,多装饰音《弥渡山歌》
代表曲目:《赶马调》《弥渡山歌》
湘鄂山歌
湖南山歌
高腔:男子在野外用假声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有“啊呜啊呜”等衬词
平腔:男子在野外用真声唱;悠远绵长
低腔:妇女在室内歌唱;优美、柔和
代表曲目:《郎在外间打山歌》《一塘清水一塘莲》《板栗开花一条线》
湖北山歌
代表曲目:《盼红军》
田秧山歌
别名
一般叫田秧歌;田歌(江浙)、秧歌(安徽)、秧号子(安徽、苏北)、薅草歌、薅秧歌、薅草锣鼓、打闹(湖北、四川、贵州)、调子、号子(陕西南部)
功用
鼓舞情绪、指挥(介于山歌和劳动号子之间,歌唱者不一定是劳动者,劳动也不需要靠歌声统一动作)
复杂多样的音乐体裁(山歌+号子+小调)
代表曲目:
安徽巢县 喊秧歌或大秧歌
贵州遵义《枪火枪》
浙江田歌,又称“邀卖山歌”“大山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放牧山歌
放牧者在田野为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歌词多表现农村儿童身边的事情,憨态可掬、富有情趣
演唱者:一般为农村儿童
代表曲目:云南的《放马山歌》
小调
概述
定义:又称“小曲”“小令”“俗曲”
使用场景:生活闲暇、风俗性节日、集会
艺术特征
1、叙事、抒情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的节奏节拍,艺术化的节奏布局
3、曲折、多样的旋法
4、艺术加工更多的曲式结构
分类
吟唱调
儿歌
使用场景:儿童在生活游戏中所唱
内容:儿童游戏、逗趣和成长中的收获体会
音乐特点:音域窄,音乐语汇变化不多,结构不严谨
音乐形象:生动活泼、憨态可掬
曲目:
《水牛儿》北京、河北一代
《花蛤蟆》山东成武
《天黑黑》台湾
叫卖调
使用场景:商贩在街头叫卖、招揽顾客时唱
音乐特点:吐字清晰、语言性较强,声调拉长,唱词内容醒目
吟唱调概要
分类:包括儿歌、摇篮曲、叫卖调、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
特点:实用性较强;吟诵性;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结构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
谣曲
诉苦歌
内容:控诉旧中国的黑暗制度,表达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怨愤和不满,倾诉艰苦生活
特点:简洁、朴素、深沉,男人演唱
曲目
《揽工调》陕北
《五头赶车》陕西祁太秧歌
《小白菜》河北
《苦麻菜儿苦茵茵》四川
《蓝玉莲》青海东部
《盼天晴》吉林
情歌
在小调中比重很大,艺术水准较高
曲目
《三十里铺》陕北
以朴素的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又一范例
《绣荷包》山东苍山
《紫竹调》江南
生活歌
内容:反映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各种民风民俗、传统
特点:活泼清新
曲目
《绣灯笼》河北昌黎
《看秧歌》山西
嬉游歌
内容:嬉戏逗趣、问答启智
音乐形象:轻松愉快、娱乐性强
曲目(三个类型)
对花谜(以四季、月份、数字的序列为起始,一问一答中报出花名)
《猜花》辽宁长海
《对花谜》安徽六安
比赛歌唱者心算能力
《数螃蟹》昆明
《数蛤蟆》四川
《数鸭蛋》扬州
诙谐小调(幽默的方式揭露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
《懒婆娘骂鸡》河南平镇
《扯白歌》湖南
谣曲概要
分类:诉苦歌、情歌、生活歌曲、嬉游歌
特点: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形式多样、节拍规范、节奏性丰富、较成熟的节奏、结构布局
时调
孟姜女调
别名
春调、梳妆台、十杯酒、思凡
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基本曲调
以此调填词的作品
离别、悲怨、爱恋
《月儿弯弯照九州》《尼姑思凡》《寡妇祭坟》《苦百姓》《长工谣》《送情郎》《盼情人》《小五更》
叙述性较强的
《绣花灯》《白娘子》《三国叹十声》
革命历史民歌
《跟着党永远闹革命》广东小调
故事影片插曲
《马路天使》中的《四季调》(贺绿汀)
戏曲、说唱曲牌
扬剧中的【梳妆台】、河南曲子【阳调】、山东琴书【凤阳歌】、吕剧【四平调】、台湾歌仔戏【种葱调】、四川清音【长城调】、广西彩调【采花调】
代表曲目:江苏一代的《孟姜女》(春调),是比较简洁的孟姜女调的形式,是汉族民歌中典型的起、承、转、合式四句体结构
起承转合四句体特点
1、四句落音:一三句结束在不稳定音级,二四句结束在稳定音级;第一句常结束在注音的上方五度音,第三句结束在主音上方二度或四度音
2、第三句(转)常与前后乐句形成对比(音调、结构、旋律线、节奏等方面)
3、二四两句结束在相同音高的主音,二四两句的关系或重复(包括变化重复),或有相似的音调
剪靛花调
别名
剪剪花、剪甸花、靛花开
历史渊源
清末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俗曲
以此调填词的作品(多欢快)
表现生活风俗情趣
《放风筝》《回娘家》《丢戒指》《小看戏》《十二月观灯》《大踏青》
思念之情
《绣荷包》《摘棉花》《情郎害病》《绣五更》
诉苦内容
《叹青楼》《逃难小调》
戏曲、说唱(北方曲牌体说唱曲种)
单弦、聊城八角鼓、河南鼓子曲、山西中关坐腔眉户
代表曲目:《摔西瓜》河北深县(经典形态)、《放风筝》河北南皮
鲜花调
别名
茉莉花
历史
清代流行全国
变体多,但歌词内容大多唱《茉莉花》原词
常用于民间歌舞、说唱、戏曲音乐中,如:
“地秧歌”华北地区
“花灯调”西南地区
“单弦牌子曲”
“四川清音”
代表曲目:
江苏扬州《茉莉花》,是“鲜花调”最流行的曲调形态,旋律婉转
河北南皮《茉莉花》,又称《张生戏鸳鸯》,前段茉莉花,后段讲张生与鸳鸯的恋爱故事,旋律起伏大,色彩更加明快
河南开封《茉莉花》,特征已由纯粹的抒情性民歌小调向说唱性音乐发展,歌词内容也变为夫妻二人的卖唱生涯(说唱和民歌表现手法互相渗透的例子)
银扭丝调
别名
银绞丝、探亲家、骂亲家、探亲顶嘴
历史
兴盛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
传唱地区
南北地区,华北江浙一代更多
内容
亲家母之间的抱怨和闲言碎语
特点
口语化、风趣
常用于民间歌舞、说唱、戏曲音乐中,如:
单弦、眉户、河南曲子、四川清音、沪剧、锡剧
代表曲目
《探亲家》河北中部
《会亲家》河北南部临西县
无锡景调
历史
清末开始流行
传唱地区
华北、江南、苏皖、湖南、湖北、四川、广西
特点
抒情、叙事、委婉曲折(南方偏抒情,北方偏叙事)
代表曲目
《无锡景》江苏
《探清水河》河北
“流传变异性”的例子
妈妈娘糊涂调
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中国音乐(杜·阿尔德(法)1735年《清帝国和中国鞑靼地区的地理、历史、编年史和自然志》)
传唱地区
盛行于:华北、东北、西北、苏皖地区,南方较少
内容
女儿埋冤母亲不理解自己要找婆家的心愿
诉苦、恋爱内容(“妓女悲秋”“十杯酒”)
宣传妇女解放和新婚姻法(安徽“凤阳花鼓”新填词)
代表曲目
《妈妈娘你好糊涂》辽宁海城(经典形态)
《撒大泼》山东临清时调(封建观念下女子渴望婚姻自主的意愿)
绣荷包调
“绣荷包”题材在汉族各个地区的小调中都很常见,“绣荷包调”则是专指流传于西北、华北一代的时调
传唱地区
西北、华北
内容
大多哀愁缠绵
《绣荷包》《走西口》《继母打孩子》《相思谱》
欢乐明快
《二妹子观灯》
革命历史民歌
《绣金匾》《打米脂城》
代表曲目
《绣荷包》山西,风格明媚,女子的喜悦
《绣荷包》陕西,风格凄苦
流传变异性
《半斤莜面推窝窝》河北平山县
《走西口》内蒙古小调
变体
对花调
与“绣荷包”类似,这里指的是流传于西北、华北一代的基本曲调
传唱地区
西北、华北
不同地区的三种不同曲调形态
《对花》陕北,商调式,质朴、明快
《正对花》辽宁,羽调式,活泼、热烈
《对花》山西,徴调式,妩媚、多情
歌词结构和曲调结构一致
叠断桥调
别名
跌断桥、接断桥
历史渊源
源于宋元的北曲,兴盛于明末清初
传唱地区
华北、东北、西北、江淮
内容
多为哀思诉怨
“尼姑思凡”“盼情郎”“思夫”“白蛇与许仙”
戏曲、说唱曲牌
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眉户剧
代表曲目
《穿心调》安徽六安(经典形态)
《合钵》河北昌黎(变体)
《茉莉花》河北昌黎,歌词与“鲜花调”相同,曲调来自“叠断桥调”
《花轿到门前》河南信阳,不同前者悲伤,是欢快的曲调
《四季歌》山东历城
时调概要
发展对最规范、成熟
特点:结构严谨、节奏音调变化丰富、润腔,一般有乐器伴奏
场合:休息娱乐、职业半职业艺人商业性演唱
内容:生活感受、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戏曲说唱中的题材
历史渊源:“时调”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开先的《词謔·二十八》“若和卿之作,真是时调,意兴不逮远矣”
一个曲调可以填入多种歌词,故常被地方戏曲吸收发展为曲牌。一些唱腔曲牌为乐器演奏,后演变为民间器乐曲牌
时调小结
1、不同时调连缀而成大型民歌套曲
这种曲牌连缀形式在后来的说唱和戏曲中得到了发展
“审录”陕西
“柳林弹唱”山西
“蒲松龄俚曲”山东淄博
“五大调”鲁南地区
《姑苏风光》苏州
多为神话传说、四季风光、风土人情
2、时调变体的类型和手法(6种)(加减扩改改改)
加花
缩减
扩展
改变结构
改变调式或在曲调的某些部位改变调式调性
改变题材
有些变体的创造性超过继承性,故不能简单的称时调变体为“变奏”
3、从时调变体看民间音乐的发展
“万变不离其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是我国民间音乐流传和发展的特点
少数民族民歌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代表
蒙古族长调、短调
长调
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
蒙古族迁徙到草原后产生的牧歌体裁
特点:自由的节奏(散板)、长大的篇幅、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持续的长音上有类似马头琴演奏时的颤音和装饰音
散板:自由节奏给演唱者提供了充分表达情感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歌曲的难度
音乐形象: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历史沧桑感
代表曲目:《辽阔的草原》
短调
短调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区
7、8世纪前在现黑龙江省西部,额尔古纳河流域狩猎劳动时产生的短调
曲调短小,节奏有力,与舞蹈、打击乐相配合
进入草原后,在牧区和农区产生的短调
曲调短小,音域较窄,但仍有蒙古族音乐中的特征大跳音程
代表曲目
《普茹来弟弟》蒙古族东部地区摇篮曲
《脑门达来》蒙古族西部地区(鄂尔多斯民歌的典型风格),多甩音使歌曲更加剽悍
鄂尔多斯民歌的特点,通过山西、陕西人“走西口”对汉族民歌造成影响(《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
甩音:处于弱拍位置的、游离于旋律进行总趋势的、向上级进或跳进的装饰音
民族概况
蒙古族先民居住在今黑龙江省西部额尔古纳河流域,以游猎为生;840年后大部分西迁,由游猎过渡到游牧;清代,汉族农民向蒙古族地区移动,形成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生产形式
宗教信仰:古代蒙古族信奉萨满教、现代多喇嘛教(黄教)
蒙古族民歌分类
按题材分类
牧歌、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事歌、思乡曲(思叙牧赞宴谚儿)
按体裁分
长调(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调(狩猎歌、叙事歌、舞蹈性礼俗歌) (长4短3)
蒙古族民歌音乐特点
1、音阶:属于中国音乐体系,多使用五声音阶,五声以外的音多构成综合调式七声音阶
2、调式:羽、徴为主,宫、商为次
3、旋法:抛物线型(一个乐句的高点常位于中部)、音程大跳(开阔、稳健、剽悍性格的核心)
4、节奏节拍:长调多自由节拍(散板),短调多规整
哈萨克族独唱、弹唱、对唱
独唱歌曲
特点
相对弹唱和对唱结构整齐,多为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多2/4、2/3以及二者混合节拍
“曲首”:曲调开始时高扬并伴随较长时值的拖腔
代表曲目
《哈尔哈什》“曲首”的经典例子
《黑云雀》情歌,离别痛苦、祝福平安,欧洲音乐体系,七音齐全
《我的花儿》短小活泼,热情奔放
弹唱歌曲
又称“冬不拉弹唱”,以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
特点
歌词即兴
音乐结构不规整
节奏复杂
常用3/8拍为主 混合节拍
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篇幅比独唱歌曲长
语言性、叙事性、即兴性
代表曲目
《红花》
对唱歌曲
分类
群众对歌
两人一组,一主一伴(跟),多见一男一女
阿肯对歌(优秀诗人和歌手)
双方各一人
特点
曲调不限,曲式结构短小,少有副歌,为单乐段或进过扩充的单乐段
音域不宽,八度以内
双方各选一首填词,曲调多次反复,中途不换
填词比曲重要(对歌者对声乐技巧要求不严格)
民族概况
哈萨克族由远古民族和部落长期交往融合而成
宗教信仰:历史上信奉过萨满教、佛教;十一世纪前后逐渐信奉伊斯兰教
文字:突厥文-回鹘文-阿拉伯字母文字
大多数人从事牧业
民歌分类
从内容上
劳动歌曲、赞颂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其他歌曲(老宋爱习他)
演唱形式上
独唱、弹唱、对唱
哈萨克族民歌音乐特点
1、音阶:多七声音阶,也有五声音阶或五声音阶上的七声音阶
2、调式: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宫、羽为主)和欧洲音乐体系七声调式(多自然大小调),另有二者融合的
3、旋法:“首曲”以及呼唤式音调(不止开头有,通过变化手法作用于全曲)
4、节奏节拍:多混合节拍,节奏在每一个小节多呈现前短后长的形态
共同构成了豪迈、宽广的音乐形象
维吾尔族情歌
维吾尔族音乐体系:包含中国(东疆、北疆地区)、欧洲、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南疆地区)
代表作品
《莱丽古力》南疆,“活音”
“活音”:上下箭头,表示升高或降低一个全音的1/4音(也就是学者说的3/4音),且这些音还常在1/4~2/4全音范围内上下游移
《黑眼睛的姑娘》新疆伊犁,中国音乐体系宫调式,七声音阶,fa、si作为偏音,基本无中立音,
民族概况
源:公元前分布在匈奴以北、贝加尔湖一代的人
宗教信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 西迁后 景教,现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民歌分类
题材上:爱情歌(数量最多)、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
维吾尔族民歌特点
1、音阶:有五声、六声、七声、包含约3/4全音的音阶
南疆:七声及其变体为主
东疆:五声及其变体为主
北疆:五声、七声及其变体都有
2、调式
中国音乐体系:主宫调式,徴、商为次
欧洲音乐体系:主自然小调
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调式多样
3、旋法:旋律线条多为锯齿形,曲折、细腻、富有装饰性
4、节奏节拍:多切分和弱拍起唱
原因是:维吾尔语的重音总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朝鲜族抒情谣
抒情谣在朝鲜族民歌中的地位
数量多,题材广泛,表现朝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抒情谣内容分类
爱情内容
《阿里郎》《呃郎达令》
劳动、丰收喜悦
《丰收歌》《道拉基》
妇女受苦
《苦媳妇》
知识性内容
《月令歌》《释花图》《九九乘法解》
讽刺类
《老头打令》《棍杯打令》
代表曲目
《阿里郎》
阿里郎是高丽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一个爱情故事。 大概情节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生活清苦,丈夫想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就想外出打工挣钱,但妻子不让,说只要两人守在一起她就满足,但丈夫不那么想,有一天夜里就悄悄走了。妻子很漂亮,十里八村的都有名,丈夫走了以后,村里的地痞就来骚扰,让她改嫁,她拒绝了,但那地痞总来骚扰。一年后丈夫挣了钱回来了,夫妻俩正高兴,地痞又来了,村里也传着有关妻子和地痞的闲话。丈夫起了疑心,以为妻子不贞,就又要走,妻子怎么解释也拦不住,丈夫就走了,妻子在后面追,追不上了就唱。唱的内容大概就是对丈夫怎么关心思念怎么委屈了什么的。妻子唱的这段就是“我的郎君”,也就是阿里郎,最终她的诚恳融化了夫君冰冷的心,夫妻二人恩爱如初,二人一起离开了故乡去了京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来阿里郎这个故事和歌曲就流传开来,成为朝鲜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牌,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朝鲜人就有阿里郎,一唱阿里郎就知道是朝鲜族。 日本统治时期,朝鲜人以阿里郎为号发动起义,日本人发现了,谁唱阿里郎就杀头。可是杀了一个十个人唱,杀了十个一百人唱,杀了一百个一千人再唱,越唱越多,日本人只好作罢。
《桔梗谣》
民族概况
我国的朝鲜族大多是19世纪从朝鲜半岛迁入东三省的朝鲜人
朝鲜族音乐发展历史中,声乐艺术始终占主导地位
民歌分类(农抒风童长)
农谣
抒情谣
风俗谣
童谣
长歌
朝鲜族民歌特点
1、音阶:属中国音乐体系,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以平调和界面调为主
2、调式:平调以sol为注音(类似徴调式),界面调以la为主音(类似羽调式)
3、旋法:旋律流动长按小幅度内的环绕式进行
4、节奏节拍:“长短”常用3/8、6/8、9/8、12/8、3/4、6/4,三拍子倾向
朝鲜族称节奏为“长短”,语言中重音的安排常常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故音乐多三拍子
5、润腔:颤音的运用
朝鲜艺人认为颤音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颤音从方法上看有
深、浅、拉、弹、柔、压颤
速度上有
快颤、慢颤
顺序上有
先直后颤、先颤后直
南方少数民族民歌代表
藏族山歌、箭歌、酒歌
山歌
藏语中称“鲁”“拉鲁”“勒”,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甘肃(西四青云甘)
内容:赞美情人、歌颂家乡、思念故土、思念父母、赞颂佛祖、神山圣水
曲调多样,结构多上下句式,多羽、徴、宫、角五声或六声调式
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句幅长
旋律跌宕起伏、明快高亢、高原特色,颤音装饰
箭歌
“达鲁”,流传于西藏东南部林区,又称“工布箭歌”(西藏中部林芝一带被称为“工布”)
狩猎射手夸耀弓箭和箭术时所唱,伴随简单舞蹈
代表曲目:《北京的金山上》《姑娘,你往天上听吧》
酒歌
“羌鲁”“羌谐”,各藏区均有,曲调不一
宴会敬酒时唱,可以伴随简单舞蹈
内容:传统歌词、即兴歌词等(包括祝福、祈祷、庆贺、诙谐、爱情等)
曲调清新流畅,情绪自然洒脱
代表曲目:《年轻的朋友》《格桑拉》
民族概况
农业、牧业
藏语分:卫康、康、安多 三个方言区
全民信仰佛教(大乘佛教),男女取名多取自佛经
藏族民歌包括:
山歌(牧歌)
劳动歌
爱情歌
颂经歌
风俗歌
酒歌
猜猜对歌
婚礼歌
箭歌
告别歌
藏族民歌音乐特点
1、音阶:属中国音乐体系,五声音阶为主,也常见六声音阶
2、调式调性:常有转调离调
3、旋法:曲调清新自然,富于装饰性,转调导致常出现意外的旋律音调
4、结构布局:艺术化的错落的结构布局
彝族“四大腔”
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
《海菜腔》《山药腔》(又称《沙攸腔》)《四腔》《五山腔》 分别流传于尼苏人居住的四个区域
与青年男女社交爱情活动紧密联系
“吃火草烟”,郊外或公房内
1、款白话,可说可唱,内容多为互相谦让、赞美、逗趣
2、对唱曲子,男女青年各一人领唱,或对唱,其余围坐四周伴唱,内容即为“四大腔”
3、跳弦,以器乐为伴奏,众人集体歌舞
“四大腔”
内容:围绕爱情,涉及到各种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
歌词核心:主要正词为七言四句结构,特殊情况偶见七言六句(正词当地人称之为“点字眼”)
歌词附属:多无意义的衬词和有意无直接联系的虚词,数量远超正词
歌词形式:独唱、齐唱、一领众和
旋律风格
歌唱性风格
叙述性风格
两种曲调或交替出现,或交织在一起
真假嗓结合
例举《海菜腔》正词内容的描述爱情过程的各个方面
除了爱情内容外,还有正词唱串曲(局外人对青年男女幸福结合对歌颂和祝贺),闲曲(歌颂美丽风光、风情和生活)
试曲:委婉的试探心中爱恋的异性
勾曲:用歌声吸引对方
扫曲:委婉或坚决的回绝对方的感情
插曲:相互奉承,包括:容貌、姿态、品德、风度、知识等
热曲:热恋中的男女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离曲:热恋男女分别时表达不舍
挂曲:男女在两地的相思
怨曲:埋冤贫富不均、社会、命运、爹娘、媒婆、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
怪曲:对异性的追求没有得到回应,便嘲笑、挖苦、打击对方
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南
例举
侗族
大歌、拦路歌、耶、嘎哨
壮族
双声
彝族
丫腔
苗族
赛咳
哈尼族
四季生产调
布依族
大歌、小歌
毛南族
欢、比
土家族
哭嫁歌
仫佬族
小歌腔
瑶族
蝴蝶歌、老人调、青年调
景颇族
舂米歌
傈僳族
木刮基、优叶、摆时
畲族
双音
佤族
玩调
纳西族
窝热热
高山族
除草歌、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婚礼歌
口诀:侗壮彝苗哈,布毛土仫瑶,景傈畲瓦纳,还有高山族
织体结构
轮唱式
主旋律与模仿旋律相结合式
持续低音和固定音型与主旋律相结合式
支声旋律与主旋律相结合式
和声式、对位式
可概括为两类
支声性织体(在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中占多数)
和声性织体
傈僳族和高山族多声部民歌中有和声式和对式织体
高山族多声部民歌用到到唱法
对位唱法
协和音唱法
并行唱法(平行四度或五度多重唱)
卡农唱法(轮唱)
应答唱法(先以独唱唱出然后合唱应答)
持续低音唱法
半音阶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