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
主要内容关于防火的基础知识,里面包含消防基础知识、建筑内防火、建筑外防火、电气防火,其他建筑防火等
编辑于2022-09-25 20:48:53 北京市防火
1、消防基础【3分】
燃烧
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
点燃:外加点火热源
自燃
化学自燃:无外热源
热自燃:加热
爆炸
物理爆炸
化学爆炸
核爆炸
按燃烧物形态
气体燃烧
扩散燃烧:边混合边燃烧
预混燃烧:预先混合再燃烧
液体燃烧
闪燃:一闪即灭
沸溢
重油
原油
渣油
沥青油
喷溅:先沸溢后喷溅
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先熔融蒸发,再燃烧
表面燃烧:固体表面与氧气接触
分解燃烧:先分解,再燃烧
阴燃:只冒烟而无火焰
燃烧性能参数
闪点
燃点
自燃点
火灾基础意识
火灾分类
固
液体
气体
金属
电器
烹饪
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
热辐射
热对流
热传导
烟气蔓延最主要路线
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
着火房间内的烟气流动
烟气预流
顶棚射流
烟气沉降层
走廊的烟气流动
上层烟气
下层空气
竖井中的烟气流动
建筑越高,流动越强
烟气驱动力
外界疯
火风压
火风压>进风口压力,烟囱通过外墙窗口由室外向上蔓延
火风压<进风口压力,烟囱便从内部蔓延,进入竖井,加强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
中性面以下:室内压力<室外压力
中性面以上:室内压力>室外压力
火灾发展几个阶段
初期增长
(轰然)充分发展
(峰值的80%)衰减阶段
灭火机理
冷却灭火
隔离灭火
窒息灭火
化学抑制灭火
爆炸基础知识
分类
物理爆炸
化学爆炸
可燃气体爆炸
混合气体爆炸
气体单分解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
炸药爆炸
核爆炸
爆炸极限
爆炸浓度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危险性越大
爆炸引火源
机械火源
热火源
电火源
化学火源
易燃易爆危险品
易燃气体
甲类:爆炸下限<10%
乙类:爆炸下限≥10%
易燃液体
甲类:闪点<28
乙类:28≤闪点<60
丙类(可燃液体):闪点≥60
易燃固体
甲类
乙类
氧化性物质
甲类
乙类
2、建筑内防火【18-20分】
建筑分类
建筑分类影响因素
使用功能
建筑高度
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
高层
一类高层H>54m
二类高层27<H≤54m
公共建筑
单、多层H≤24m
高层
一类高层H>50m
二类高层24<H≤50m
注意:建筑高度>24m的单层建筑仍然属于单层建筑
工业建筑
单、多层H≤24m
高层:H>24m
注意:建筑高度>24m的单层建筑仍然属于单层建筑
相关概念
裙房: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附属建筑。
商业服务网点: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小于等于300平米、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地下室:地下高度h>1/2H
半地下室:地下高度1/3H<h≤1/2H
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
建筑高度计算的一般原则
平屋面:建筑高度=屋面面层标高➖屋外设计地面标高
坡屋面:建筑高度=屋外设计地面➖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组合屋面:坡屋面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建筑层数计算
一般原则:按自然层数确定
自然层: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夹层和闷顶不属于自然层数】
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
液体
甲类:闪点<28
乙类:28≤闪点<60
丙类:闪点≥60
易燃气体
甲类:爆炸下限<10%
乙类:爆炸下限≥10%
助燃气体
乙类:助燃气体
固体
易燃固体
甲类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一级易燃固体)
乙类
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二级易燃固体)
可燃固体
丙类
所有可燃固体的生存或储存
乙类
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不小于60的液体雾滴
难燃固体
丁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生产,难燃烧物质储存
不燃固体
戊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生产,不燃烧物质储存
氧化性
甲类
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强氧化剂(一级氧化性物质)
乙类
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二级氧化性物质)
常温
甲类
常温下受到水或者空气中水蒸气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
常温下能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
乙类
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
高温
甲类
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自燃点生产
丁类
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生产
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他用的各种生产
建筑的耐火等级
材料
不燃(A)
难燃(B1)
可燃(B2
易燃(B3)
构件
燃烧性能
不燃性
难燃性
可燃性
没有易燃性构件
耐火极限
指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同一构件:失去隔热性时间<失去完整性时间<失去承载能力时间
建筑
耐火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耐火等级影响因素
民用建筑
建筑分类
建筑层数
工业建筑
建筑分类
建筑层数
火灾危险性
建筑面积
生产工艺
防火分区
影响因素
建筑类别
耐火等级
自动灭火系统的设置情况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加倍情况
厂房:全设置全加倍,局部设局部加倍
仓库:全设置全加倍,局部设不加倍。
民用建筑:全设全加倍,局部设局部加倍。
工业建筑还和火灾危险性有关
分隔
用防火墙划分防水平防火分区。
仓库占地面积
仓库地上部分的占地面积按照仓库外墙结构所围合的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地下部分的占地面积按照地下部分的外墙维护结构所围合的一个楼层建筑面积计算
共享空间的影响
建筑内设置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其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建筑面积叠加计算。当叠加计算后大于一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时,应划分防火分区
防火分隔构件
分类
固定式
防火隔墙
构造要求
防火隔墙的构造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的底面基层 【防烟】
楼板
防火墙
定义
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三小时的不燃性墙体
构造要求
防火墙应直接设备在建筑的基础或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框架、梁等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防火墙的耐火极限【防火、不容易倒塌】
防火墙的构造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的底面基层【防烟】
可开启关闭式
防火门
防火窗
耐火极限分类
甲级(1.5h)
乙级(1.0h)
丙级(0.5h)
均属于A类隔热防火门窗
防火卷帘
一般设置场所
防火卷帘主要用于需要进行防火分隔的墙体,特别是防火墙,防火隔墙上因生产、使用等需要开设较大洞口而又无法设置防火门时的防火墙
耐火极限
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大于设置部位墙体的耐火极限
防火卷帘耐火极限符合耐火完整性+耐火隔热性判定要求→可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
防火卷帘耐火极限仅符合耐火极限判定要求→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系统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该防火卷帘分耐火极限
防火分隔水幕
防火阀
排烟防火阀
动作温度:防火阀(70用于空调系统),排烟防火阀(280用于排烟系统)
平面布置及防火分隔
人员密集场所
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
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
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
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
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公众聚集场所
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
客运车站候车厅,客运码侯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
体育场馆,会堂
公共娱乐场所
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
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
游艺、游乐场所
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等室内场所
歌舞娱乐场所
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为歌厅,舞厅,录像厅,夜总会,卡拉ok厅和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或包房、各类游艺厅、桑拿浴室的休息室和具有桑拿服务功能的客房,网吧等场所
舞厅、卡拉ok厅
特殊区域防火分隔
面积大于两万平米地下或半地下商业营业厅的连通方式
分隔
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耐火极限不低于两小时的楼板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两万平米的区域。
连通措施
防火隔间
避难走道:指设置防烟设施,且两侧采用不低于三小时防火隔墙分隔,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下沉式广场
防烟楼梯间
三类面积
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净面积(避难的净面积,用于疏散的净面积)
中庭的防火分隔
建筑内设置中停时,其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建筑面积叠加计算,当叠加计算后的建筑面积大于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时,在中庭与周围的连通处应做防火分隔,将中庭划分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单元
变形缝
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
平面布置
民用建筑(人密场所)
注:电影院,剧场,礼堂,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活动场所设置在其他建筑内时,安全出口也需要独立设置
行动能力弱(老幼病)
楼层位置
防火分隔
娱乐场所(电剧礼+歌)
楼层位置
防火分隔
行动能力正常(营业厅,展览厅,会议厅,教学,食堂,菜市场等)
楼层位置
工业建筑
和人相关
员工宿舍
禁止设置在厂房仓库内
办公室、休息室
防火分隔 独立出口
和物相关
丙类液体中间储罐
中间仓库
防火分隔
设备用房
和油相关的设备用房(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油浸电力变压器)
楼层位置 防火分隔
消防专用设备用房(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灭火设备室)
楼层位置 防火分隔 (注:灭火设备室无楼层位置限制)
一般设备用房(变配电室、通风空气调节机房)
防火分隔
建筑装修防火
按照使用部位和功能分类
顶棚
墙面
地面
固定家具
装饰织物
其他装饰材料
楼梯扶手
挂镜线
踢脚线
窗帘盒
暖气罩
按燃烧性能分类
不燃(A)
难燃(B1)
可燃(B2)
易燃(B3)
装修材料影响因素
建筑分类
地下≥高层≥单多层
不同装修场所
各类场所的装修要求不同
不同的装修部位
顶棚≥墙面≥地面≥隔断
消防设施的设备情况
建筑保温防火
分类
建筑外墙内保温
建筑外墙外保温(有空腔,无空腔)
无空腔复合保温结构体
基本原则
宜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一般采用b1级保温材料
不宜采用b2级保温材料
严禁采用b3级保温材料
影响因素
内保温
人员密集场所
容易起火部位
室内安全区域
外保温
人员密集场所
保温形式(有空腔,无空腔)
建筑高度
建筑分类
屋面保温
屋面板耐火极限
外墙装饰层
建筑高度
建筑防爆
防爆措施
预防性技术措施(破坏燃烧条件)
减轻性技术措施
泄压设置位置要求
避人:避开人员集中的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
靠近:宜靠近容易发生爆炸的部位
防冰雪:北方寒冷地区屋顶泄压面采用防冰雪积聚措施
爆炸危险区域的位置要求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部位,宜设置在单层厂房靠外墙的泄压设施或多层厂房顶层靠外墙的泄压设施附近(顶、靠外墙)
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宜避开厂房的梁柱等主要沉重构件布置,应尽量放在靠近外墙靠窗的位置,或设置在露天(避梁柱)
使用或储存相同的爆炸物品的房间应尽量集中在一个区域,性质不同危险物品的生产应分来设置(分开存放)
建筑结构要求
爆炸危险甲乙类厂房,库房宜独立设置,便宜,采用敞开或半场开式,其承重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排架结构
3.安全疏散【10分】
计算最小总净宽度的人数确定
当每层蔬菜人数不等时,最小总净宽度可分层计算
地上建筑内下层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及以上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
地下建筑(地下室)内上层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及以下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
首层外门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建筑疏散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确定,不供其他楼层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的疏散人数计算确定
最小总净宽度
本层用
疏散走道
疏散门和安全出口
各层共用
疏散楼梯
首层外门
疏散距离
概念
是房间内最远点到疏散门(户门)的疏散距离
是从疏散门(户门)到最近安全出口(疏散楼梯间或外部出口)的距离
影响因素
民用建筑
建筑类别
耐火极限
场所功能
房间位置(袋型走道近端或两侧)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增加25%
疏散走道的形式(敞开式外廊)
疏散楼梯间类型(敞开楼梯间)
厂房建筑
建筑类别
火灾危险性
耐火极限
疏散距离取值
民用建筑
房间内任一点至疏散门的距离按照袋型走道两侧或近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确定
厂房建筑
安全出口
概念
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一般设置要求
自动扶梯和电梯(包括消防电梯)不能让作安全疏散设施
通用
每个防火分区或楼层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两个。且相邻安全出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仓库
仓库每座安全出口的数量不能少于两个,每个防火分区通向疏散走道或楼梯间的出口(安全出口或疏散门)不能少于2个,出口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
住宅
每个单元楼的安全出口不能少于两个
疏散门
概念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门,是人员安全疏散的主要出口(不包括套间内的隔间门或住宅套间内的房间门)
一般设置要求
注意:楼梯间首层疏散门向首层方向开启
公共建筑内房间的疏散门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两个,疏散门应分散布置,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疏散门一般情况向疏散方向开启,疏散门一般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
疏散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
设有两道乙级防火门和防烟设施(两道门)
前室,敞开式阳台或凹廊(统称前室)
封闭楼梯间
设有能阻挡烟气的双向弹簧门或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一道门)
敞开楼梯间
无门
安全性: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敞开楼梯间
剪刀楼梯间
两个防烟楼梯间的组合
室外楼梯
在建筑的外墙上设置全部敞开的室外楼梯,房烟效果可媲美防烟楼梯间
可用于替代防烟楼梯间和封闭楼梯间使用
疏散楼梯间选型
地上建筑
建筑高度
建筑类别(火灾危险性)
敞开式外廊(仅针对公共建筑的多层建筑)
地下建筑
埋深
层数
避难层、间
设置场所
一般设置要求
超高层民用:灭火救援场地地面与第一个避难层(间)≤50m,避难层之间:≤50m
病房楼,老年人照料设施:二层及以上存在病房和老年人照料设施的楼层需要设置
强制避难的三种做法
避难层分隔
同层错位
上下层断开
建筑外防火
消防救援设施
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人多,面积大:环形消防车道→两条长边→一条长边(仅针对高层建筑、临山或临河道临空建筑的高层民用建筑)
建筑长度或总长度比较长的建筑:穿过建筑物的防车道→环形消防车道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且内院天井的尺寸较小: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
H>50m,连续布置
H≤50m,可间隔布置
消防救援窗
厂房,仓库,公共建筑的外墙应在每层的适当位置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含首层)
消防电梯
防火,防水,防烟:不燃材料、挡水门槛、消防电梯前室(防烟系统)
通信功能:专用消防对讲电话,方便队员与控制中心联络
迫降功能:在首层的消防电梯入口处应设置供消防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防火间距
影响因素
建筑类别
火灾危险性
耐火等级
防火间距调整
对建筑高度较高的建筑,加强其防火保护的措施
对建筑高度相同的其中一栋建筑,加强其防火保护措施
对建筑高度较低的建筑,加强其防火保护措施
测量原则
一般情况:从边缘到边缘(凸出外墙的可燃、难燃构件,从凸出边缘算起)
建筑物,储罐或堆场与道路的防火间距:从建筑边缘到道路最近一侧路边
建筑物,储罐或堆场与铁路的防火间距:从建筑边缘到铁路中心线
电气防火【3分】
电气防火
导体
铜芯
铝芯(对铜有腐蚀,氨压缩机房)
耐火极限(绝缘层和护套)
普通
阻燃
耐火
电器线路敷设
气体、蒸气密度>空气密度:设在高处或埋入地下
气体、蒸气密度<空气密度:设在较低处或用电缆沟敷设
电器线路保护
短路保护
过载保护
接地保护
供电负荷等级
一级负荷
二级负荷
三级负荷
供电方式
双电源(特级负荷,双电源+应急电源)
双回路
单电源,单回路
其他场所防火
原则:把相对危险的东西放在安全的地方(安全的地方:最小风顿的上风侧,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