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学概论·导论
中国古代政治研究不是解决如何组织国家(即建立何种政体),而是围绕君主统治的合理性论证、秦汉及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其他各家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法的统治学说。
编辑于2022-09-29 19:46:47 吉林政治学概论·导论
政治学及其研究方法
政治的含义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道德的角度
超自然力量(神权)
管理的角度
权谋的角度
分配的角度
法律的角度
权力的角度
国家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形态(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
政治意识形态
2、政治是以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人与各种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上的一种重要社会关系
私有制为主的阶级社会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垄断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而是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本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政治生活同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一样,错综复杂而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总结
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表现,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的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社会政治现象
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发展
社会政治生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本质联系
主体:阶级 国家 民族 政党 政治团体 政治家 公民等
社会政治生活的本质关系: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内容
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社会阶级阶层之间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分析是政治分析的客观依据,它从根本决定了政治分析的取向和内容
政治学研究领域
政治学理论和方法
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国际政治
政治学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分析方法:不能局限于历史细节和表象
阶级分析方法
区分各阶级的根本依据,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格局,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政治格局
深入研究各个政党和政治派别主张产生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经济-政治分析法
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客观性
科学性
全面性
综合交叉分析方法
多种方法综合研究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政治学发展历史
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
古代
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道德政治观出发,以古希腊的城邦为研究对象,开启了以国家为研究中心的政治学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国家观、政体理论以及注重经验与比较的研究方法)
罗马:把古希腊的政治学理论推进到了应用阶段
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神权政治理论盛行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
上古(夏商周):宗教神学和宗法血缘关系相结合
中古(春秋战国)
儒家
法家
道家
秦汉及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其他各家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法的统治学说
中国古代政治研究不是解决如何组织国家(即建立何种政体),而是围绕君主统治的合理性论证
近代以后政治学的发展
近代西方
15-16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西方政治学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一些思想家从人出发研究问题
17-18世纪
三个主题
1、反对封建主义专制 2、推进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政权 3、为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发展铺平道路
大批思想家:格劳秀斯、霍布斯 洛克、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潘恩 杰弗逊 汉密尔顿
学说
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论
分权制衡
宪政民主论
贯穿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
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在欧美取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特点:虽然在研究和宣传西方民主自由、代议制和宪政理论有所建树,研究方法也有所创新,但逐步失去了资产阶级早期的革命锋芒、趋于保守和庸俗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垄断阶级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化,西方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发展
1、伯特兰·罗素:社会改造论 2、熊·彼特:精英统治理论 3、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
这一时期特点
门派林立思潮繁杂,各学者政治立场和学术取向都为资产阶级做辩护,极力维持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行为主义革命——价值中立:主张研究个人政治行为,突出个人政治行为意义,主张定量分析和基础测量验证人的政治行为,使之成为“科学”
后行为主义革命——不是对行为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修正补充,摒弃了价值中立,重新强调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开始把经济和政治联系在一起
根本缺陷
否认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排除了国家这一重要研究对象,使政治学摊白无力
近代中国
1840:中国封建制度腐朽,中国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1889年12月:京师大学堂成立政治学院和学科
多种流派相争
1、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守旧派(儒家思想为内核)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3、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的欧洲爆发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厂工人起义
内容
1、阶级与阶级斗争
2、关于国家的理论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4、关于政治民主的理论
5、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垄断阶级的经济实质、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的全面科学分析,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
斯大林—保卫和巩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发展
两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民主主义论
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
“三大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高度重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
政治思想体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概论》
1、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
2、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社会问题
3、学好其他专业课程
4、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怎么学习
1、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
3、联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4、联系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政治学概论·导论
政治学及其研究方法
政治的含义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道德的角度
超自然力量(神权)
管理的角度
权谋的角度
分配的角度
法律的角度
权力的角度
国家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形态(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
政治意识形态
2、政治是以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人与各种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上的一种重要社会关系
私有制为主的阶级社会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垄断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而是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本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政治生活同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一样,错综复杂而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总结
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表现,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的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社会政治现象
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发展
社会政治生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本质联系
主体:阶级 国家 民族 政党 政治团体 政治家 公民等
社会政治生活的本质关系: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内容
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社会阶级阶层之间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分析是政治分析的客观依据,它从根本决定了政治分析的取向和内容
政治学研究领域
政治学理论和方法
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国际政治
政治学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分析方法:不能局限于历史细节和表象
阶级分析方法
区分各阶级的根本依据,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格局,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政治格局
深入研究各个政党和政治派别主张产生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经济-政治分析法
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客观性
科学性
全面性
综合交叉分析方法
多种方法综合研究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政治学发展历史
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
古代
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道德政治观出发,以古希腊的城邦为研究对象,开启了以国家为研究中心的政治学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国家观、政体理论以及注重经验与比较的研究方法)
罗马:把古希腊的政治学理论推进到了应用阶段
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神权政治理论盛行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
上古(夏商周):宗教神学和宗法血缘关系相结合
中古(春秋战国)
儒家
法家
道家
秦汉及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其他各家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法的统治学说
中国古代政治研究不是解决如何组织国家(即建立何种政体),而是围绕君主统治的合理性论证
近代以后政治学的发展
近代西方
15-16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西方政治学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一些思想家从人出发研究问题
17-18世纪
三个主题
1、反对封建主义专制 2、推进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政权 3、为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发展铺平道路
大批思想家:格劳秀斯、霍布斯 洛克、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潘恩 杰弗逊 汉密尔顿
学说
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论
分权制衡
宪政民主论
贯穿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
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在欧美取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特点:虽然在研究和宣传西方民主自由、代议制和宪政理论有所建树,研究方法也有所创新,但逐步失去了资产阶级早期的革命锋芒、趋于保守和庸俗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垄断阶级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化,西方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发展
1、伯特兰·罗素:社会改造论 2、熊·彼特:精英统治理论 3、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
这一时期特点
门派林立思潮繁杂,各学者政治立场和学术取向都为资产阶级做辩护,极力维持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行为主义革命——价值中立:主张研究个人政治行为,突出个人政治行为意义,主张定量分析和基础测量验证人的政治行为,使之成为“科学”
后行为主义革命——不是对行为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修正补充,摒弃了价值中立,重新强调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开始把经济和政治联系在一起
根本缺陷
否认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排除了国家这一重要研究对象,使政治学摊白无力
近代中国
1840:中国封建制度腐朽,中国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1889年12月:京师大学堂成立政治学院和学科
多种流派相争
1、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守旧派(儒家思想为内核)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3、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的欧洲爆发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厂工人起义
内容
1、阶级与阶级斗争
2、关于国家的理论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4、关于政治民主的理论
5、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垄断阶级的经济实质、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的全面科学分析,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
斯大林—保卫和巩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发展
两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民主主义论
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
“三大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高度重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
政治思想体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概论》
1、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
2、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社会问题
3、学好其他专业课程
4、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怎么学习
1、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
3、联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4、联系当今世界政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