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说服、从众、服从、顺从、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文化及其影响等。
编辑于2022-10-02 11:05:45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社会影响
说服
概述
含义
任何试图形成、加强或改变他人的态度或反应的行为
组成部分
传达者
信息内容
沟通渠道
听众
说服模型
霍夫兰说服模型
注意
理解
接受
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中心途径
关注论据
外周路径
不经考虑的外部线索
不考虑论据本身是否令人信服
西尔斯 说服模型
外部刺激
说服者
专业程度
可靠性
是否受欢迎
说服信息
说服情境
说服对象
投入度或承诺
是否对说服有免疫力
人格特征
说服过程
被说服者首先要学习信息的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 当接受信息与原有态度不一样时,产生心里紧张,一致性机制便起作用
结果
态度改变
对抗说服
包括贬低信息来源,故意扭曲说服信息和对信息加以拒绝、掩盖
影响因素
说服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密切关系
专家资格
可信度
受欢迎程度
外表、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
说服信息
态度之间的差距、唤醒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方式
被说服者
人格特性
可说服性
智力
自尊
心情
卷入程度
免疫情况
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
预先警告
恶人先告状
分散主义
从众
概述
含义
个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表现形式
顺从
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
接纳
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信念上也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
经典研究
谢里夫 光点实验的研究
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误估计
有关团体规范形成的研究
阿希 线段判断实验
总体上至少有33%被试会从众
规范性社会影响
想要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的时候
信息性社会影响
个体希望从他人或团体那儿获得精确的信息
影响因素
情境因素
群体一致性
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
群体规模
超过3-4人不一定会增加
群体凝聚力
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
其他成员的影响
如果出现一个反从众者时,其他人的从众行为会大大减少
个人因素
自我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
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
个人的控制愿望
个体的社会地位、预先承诺和性别
服从
概述
含义
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的某种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两种情况
团体规范
权威人物
原因
合法权利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责任转移
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自我意识水平下降
归因
经典研究
米尔格拉姆 电击实验
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么行为,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服从。 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受害者与被试的距离
权威的接近性
研究者亲自在场
权威的机构性
有机构做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利
全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如果有人先做出反抗,之后的人会跟随
影响因素
命令者的权威性
他人的支持
行为后果的反馈
执行者的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
权威的靠近性
顺从
概述
依从,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的请求,使他人的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心理规律
巴斯和顾德
对引起顺从的环境与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增加他人顺从的技巧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自己的社会地位、请求的性质等有关
积极地情绪
互惠性
合理原因
技巧
登门槛技巧
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要求,再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得寸进尺效应
门前技巧
提出一个大要求,拒绝后马上提出一个小要求,那么接受小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
留面子效应
低球技巧/虚报低价/滚雪球
提出一个小要求,别人接受后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折扣技巧
提一个大要求,在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或者给好处
不给对方拒绝的机会,诱导接受
引起注意技巧
干扰“拒绝剧本”
人们有时会在没有对要求进行思考之前就拒绝了该要求
过度理由效应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从而使行为由内部控制专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欲擒故纵法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社会助长
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他人是旁观者
社会促进
社会阻碍
原因
唤醒水平增强
简单
促进
复杂
阻碍
情况
原因
评价恐惧理论
分心冲突理论
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
提高警惕和警觉
社会惰化
在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他人是同事
原因
责任分散
情境
克服
群体成员亲密交往,较高认同
工作本身的性质
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
个体对群体充分信任
去个性化
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来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个体愈来愈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
源于 社会传染
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 是因为正常控制机制的崩溃,即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社会规范不再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
影响因素
团体规模
匿名性
团体成员越是隐匿,他们就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关键
自我意识降低
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控制。
群体极化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原因
社会比较理论
强调在极化过程中规范性影响的作用。如果他发现自己的观点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社会规范的影响
说服性辩论
并非希望自己或他人对自己有一个积极地评价,而是认为人们期望获得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 论点对决策选择更为重要
信息的影响
群体思维
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打压
条件
决策团体高凝聚力
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
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
无有效程序辩证思考
外界压力大,偏好选择压力小
合作、竞争与冲突
文化及其影响
概述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