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晚清史5-清末新政1901-1911
督办政务处: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荣禄等督办政务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遥为参与。
编辑于2022-11-01 00:17:43 河南清末新政
晚清三次改革运动的异同
相似
内忧外患之下,自强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甲午战败
清末新政: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
不同
1清政新政从一开始自上而下
洋务运动:洋务派官僚
戊戌变法:维新派人士
清末新政:最高统治者
2本质
洋务运动:传统体制内、仅技术经济创新、局限于地方层面
戊戌变法:变更传统体制、政治经济文化、国家顶层发动、涉及整个国家层面
自觉地向现代国家体制迈进、体系不成熟、变法推动者和变法客观条件受到局限
清末新政:从一开始就是由国家政权顶层发动
体系较为成熟、虽为时已晚、但为民国所继承
原因
国内
清朝统治阶级
维系自身统治
庚子事变、京师沦陷、两宫西狩、威望跌到谷底
地方汉族官僚
回应东南督抚改革诉求
保存自己的实力、呼吁君主立宪、较高程度的自治
立宪派
实现参政愿望
海外立宪派(康梁)、国内立宪派(商绅)
革命派
推翻清政府-以改革来对抗革命
国外
列强要求改革
希望权益能够得到保护-清政府继续维持统治
放弃天下观、进入西方国家秩序
过程
清末新政的启动
大纲制定
发布上谕
1901.4.21第三次发布上谕 1敦促封疆大吏提出建议 2设立新政的总机关-督办政务处
督办政务处: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荣禄等督办政务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遥为参与
(1体现了威望大大降低 2封建套话官话+抨击戊戌变法)
改革方案
督办政务处
主张救贫自强=过于保守且笼统
没有受到重视
刘张《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主张培养人才,具体
没有顾及到国力财力
庚子事变之后,勉强收支相抵,赤字严重;而新政所需要耗费的财力,大于赤字的好多倍
大大加重税收=广大民众与清政府离心化严重
次序存在一定问题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
改革三个步骤
1育才兴学
兴办近代学堂、鼓励出国留学、改废科举考试
2整顿旧法
停捐纳、裁绿营
3采用西法
出国考察、翻译书籍、修订法律
1901-1905新政改革(没有触动政体)
教育改革
兴办近代学堂
全国推广(与洋务期间对比)
近代学制:张百熙
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颁布
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实施
鼓励出国留学
官派留学成为国家政策+鼓励自费留学给予照顾(洋务:容闳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
(两次留学日本热潮:1895甲午+1904日俄战争)
改废科举考试
1905年9月2日 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 科举妨碍人才培养 科举停废
军事改革
裁汰绿营、培养新军、设立近代武备学堂
1902新军:直隶总督袁世凯北洋新军+湖广总督张之洞自强军
(1903中央设立练兵处)
经济改革
振兴实业
行政改革
停捐纳、修订法律
沈家本1908《大清现行刑律》1910颁布过渡-1911《大清新刑律》
近代第一部刑法/民刑始分;向西方国际法靠拢,也是进入西方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环节
虽然刚颁布还未施行就夭折,但是对于民国法律奠定基础
文化改革
允许满汉通婚、禁止女子缠足
评价
旧观点:没有触动政治体制、跟预备立宪阶段迥然不同
新观点:这两个阶段前后有很强的关联性,不能只是拿有没有政治改革来区分
**预备立宪起因
1海外立宪派+国内立宪官员鼓动要求
(*立宪派VS立宪运动:立宪派是士绅官僚主张立宪、立宪运动是清统治者发起的)
2以预备立宪对抗革命运动
(*19世纪末革命派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乱臣贼子、但是进入到20世纪,随着清政府的腐朽和威望降低、革命派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同情)
西学-变法-民权-革命
3日俄战争1904-1905.9
给立宪派为首的以扎实的口实 去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立宪呼声
1906-1908预备立宪(政体改变)
1905年10月 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9月 丙午官制改革
官制编制馆
中枢机构
1内阁、军机处照旧
2行政11部-外务部、邮传部(铁路、邮政、轮船、电线)、理藩部、度支部等
3司法权-大理院(大理寺)、督察院、法部(刑部、监督大理院、下设修订法律馆)、废除三司会审
权力的再分配
1907丁未政潮
瞿鸿禨、岑春煊,弹劾庆亲王和袁世凯,反攻
慈禧将袁世凯明升暗降,削除兵权,张之洞+醇亲王载沣军机处制衡庆袁
结果
依旧保留军机处、没有成立责任内阁,显得仿行立宪诚意不足
防止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出任总理大臣
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族集权
1907宪政编查馆
《钦定宪法大纲》
1907.8.27 第一部宪法
三权分立、清廷接受君主受到宪法约束
抄袭日本的宪法:立宪之后,君主的权力与之前专制皇权几乎相当,政府要听命于皇帝
1906-1908清政府的立宪与立宪派的期望差距颇大
清政府:日本/德国二元制崇尚君权(巩固君权、减轻外患、消弭革命)
预备立宪
立宪派:英国式议会制
立宪运动
《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1908-1916 筹备立宪的指导性文件
纵观清单内容,九年完成立宪已属任务艰巨,并非故意拖延立宪进程
1909-1911摄政王载沣主持继续改革
建立议会的尝试
谘议局
截止1909地方设立21个
部分的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谘议局VS督抚)
士绅阶层为主、接受新式教育、立宪派、年富力强参政能力(40岁左右中年)、速开国会请愿运动的主体
PS:废除科举之后,把士绅拉拢到地方代议机构中,使得他们继续为清廷所用,而不是走向清廷的对立面革命派的队伍中
资政院
1910.10开办
部分立法权
军机处与资政院分歧、请示皇帝
质问行政部门的权力
无权修改宪法,但宪法以外的法律可以制定和修改
评价
过渡性立法机构(议会的前身)
不是封建专制的机构,而是民主政治机构
国会请愿运动
1907-1910预备立宪的日期过长、认为拖延
1911.5.8成立责任内阁制
皇族内阁
立宪原则,皇族不能充当内阁大臣
13内阁成员里,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7个
无意放弃国家权力
导致滦州兵谏-1911.11.3《重大宪法信条十九条》
实行真正的责任内阁制、国会有权制定修改宪法、缩短国会的召开日期 1913年
仍然规定皇位世袭
武昌起义后,14省宣布独立,清廷任命闲赋在家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剿抚起义,袁提出条件得以节制海陆各军
与此同时,滦洲统制张绍曾发动兵谏,要求清廷改组政府,实行英国式君主立宪,否则进兵北京
皇族内阁总理奕劻被迫提出辞职,袁世凯继任;清廷颁布重大宪法信条十九条,规定实行英国式君主立宪,将清帝权力剥夺殆尽
随后袁世凯通过资政院正式选举,成为名正言顺的内阁总理大臣,组建完全责任内阁,各部大臣几乎无满人
后半阶段:预备立宪以外,其他改革
法律
沈家本《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民刑分开
司法制度《法院编制法》四级三审制 近代审判制度
教育
男女可以同校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派遣中国留学生留美
军事
海军事务处-海军最高领导机关
财政
度支部《币制改革》进一步统一币值、清理纸币
中央清理财政处、地方设清理财政局
经济
铁路国有政策
过程
商办铁路、民间集资入股
新政要求振兴实业、但是商办铁路弊端:资本不够、发展缓慢
清廷出台国有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振兴实业
先把铁路私有企业收归国有、转给列强投资占有
评价
经济角度:不是倒退、反而是推进
政治角度:未考量到政治社会因素
收归国有过程中,1擅自收回、向列强借款 2给与补偿不一致:湖北发现银、四川一概不给现款、一律换发股票
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新政与清朝覆灭的原因
直接原因
各阶层与清政府离心化日益严重
基层群众
国力与财力
赤字日增
甲午之前,清政府尚能勉励维持收支平衡
从甲午到庚子,军费、赔款,出现赤字
清末新政,改革所需赤字更加严重
盘剥百姓
加重各种税收
民变不断
抢米风潮
抗税、反饥饿、反户口调查、抗租等
汉族官僚
派系斗争
1884甲申易枢(军机南北派大臣逐出)
1900东南互保(地方势力膨胀-太平天国军事财政大权、洋务期间借由洋务壮大实力、庚子期间东南互保)
1907丁未政潮(瞿鸿禨、岑春煊出局;载沣等牵制庆袁)
1909载沣摄政(以打击袁世凯势力为主、尽可能排除一切汉人在中央权力,同时安插满洲贵族进入权力核心)
结果
满汉官僚政治同盟被瓦解
立宪派
诚意不足
预备立宪点燃立宪派热情
发现清廷无意放弃君权+感受到立宪诚意不足故意拖延
1907-1910国会请愿运动
摄政王载沣拒绝、下令解散,并答应缩短国会召开期限(9年缩短到5年 1908计算)
立宪派极为失望
皇族内阁
倒向革命派一方
广大商人
铁路国有政策
新式知识分子(军人、留学生)
新政本身就具有颠覆专制的革命性
新式学堂、留学生接受西方近代教育 必然会反过来批判和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编练新军(接受近代军事教育)武昌起义湖北的新军
满清内部争斗
满清亲贵之间内讧
革命派
最终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
深层次原因
束缚思想和生产力(专制皇权、儒家保守主义、小农经济、土地兼并)
遭遇西方制度文化军事的严重冲击,弊端暴露无遗
内部势必会出现一股推翻的力量
新政评价
完全失败
1挽救统治;2近代化道路
没有完全失败
改革的内容都为后来的民国所继承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所造成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并行不悖的 方向一致的
改革内容具有正当性和进步性